那博主頗具才情,對《明史》、《明史紀事本末》以及風靡一時的《明朝那些事兒》始終保持懷疑,卻對明末清初落魄書生談遷所著的《國榷》推崇備至。
此人在詳盡分析《國榷》後,認為朱允炆的登基,實乃文官集團長達二十年策劃的結果。
原因在於,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乃是朱棣正妃常氏所出,常氏的父親是開平王常遇春,母親是梁國公藍玉的胞姐。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臣後代,然而身為武將之後,他與文官階層天然不合。
於是,在朱允炆降生的次年,即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離奇去世,年僅二十三歲。
接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也離奇死亡,年僅八歲。
如此一來,盡管朱允炆非嫡子,但他身為長子,便有了機會。
文官們支持朱允炆,因他的母親呂氏是刑部侍郎、太常寺卿呂本之女。
呂本一族在宋元明三朝皆居高位,是德行兼備的士大夫家族,無疑是朱棣的忠實盟友。
這些剖析雖透露出陰謀論的影子,朱棣卻不敢掉以輕心。
他不能將自己的生命、妻子兒女,乃至兒子的未來置於危險之中。
巍峨的後宮,眾多太監、宮女,龐大的文官集團,無數雙警惕的眼睛,無數隻活動的手腳。
哪怕你是輪迴重生的大羅金仙,也無法在任何時刻察覺任何人的異常行為。
因此,朱棣決定寧可相信這些陰謀的存在,也不願忽視其可能。
所謂無毒不丈夫,朱棣眼中閃過一道淩厲的光芒。
“毛指揮,那呂本真的無可挑剔嗎?”朱棣微微眯眼,語氣中透著幾分陰冷。
毛驤背脊一陣發涼。
“殿下,目前屬下並未發現任何疑點!”
朱棣繼續說道:“那麽,能否人為製造一些問題讓呂本陷入困境,足以讓他家破人亡的問題,你應該擅長此類手段。”
毛驤冷汗涔涔:“屬下擅長此道,但必須得到陛下的默許,否則若處理不當,易被人察覺破綻,屆時陛下那邊……”
“臣在親軍都尉府並非一手遮天。”
這也是情理之中,以朱元璋的性格,絕不允許任何部門出現獨斷專行之人,他深諳平衡之術。
“這世上沒有完美之人,你得想辦法讓呂本自食其果!”
\"下屬...下屬必竭盡全力。\"毛驤咬牙堅聲道。
太子殿下的痕跡確如陛下所示。
在毛驤眼中,朱德此舉確實狠辣,隻因不願納呂本之女為太子妃,竟思慮除去對方。
自古成大事者,何人會在乎微末之事?
隻是太子殿下的執著,讓他這位親軍都尉府的指揮使陷入困境。
此事若向朱元璋稟報,說不定會被冠以離間\"天家父子深情\"的罪名。
屆時,淩遲隻怕是輕罰!
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不責怪,反而斥責朱德,結果也糟糕。他將被這位史上權勢最盛的太子怨恨。
除非自己遠遁海外,否則難逃一死。
若朱德真的淪為廢太子,自己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但這概率比他登基為帝還要渺茫。
總之,他進退兩難。
\"好,此事辦妥,孤必有重賞。\"朱德看穿了他的不情願,順勢應道。
權柄與誘惑並施,方能讓人心甘情願效勞。
毛驤領命後,本能地退了出去。朱德也沒有立刻離去,倚在椅中,眯眼小憩片刻。
他無意試探朱元璋,以老父倔強的性格,太子妃之位絕不會留給貴族之女。
原本朱德屬意李善長之女,李雖為文臣,卻受封爵位,更重要的是,李善長與常遇春皆為淮西人。
淮西集團,作為大明開國功臣,其地位無可替代。
朱元璋同樣是淮西人,但他亦是大明之皇。
從儲君的立場,淮西的鄉情遠不及坐擁的龍椅。
若太子妃與太子嬪皆出淮西,隻怕會激起朱元璋的疑忌。
其他方麵,朱元璋通常都會滿足朱德的需求,唯獨婚姻,他堅持親自把關。
因此,朱德想娶李善長之女的想法並未得到朱元璋的首肯。
大明以孝治國,朱元璋身為皇帝,朱德唯有遵從,無奈之下隻好放棄此念。
與此同時,朝中文人群體眼看太子妃即將分娩,也開始暗中策劃,目標轉向太子嬪。
在他們看來,無論大明建國時武功如何顯赫,天下穩定後,文治的作用將日益彰顯。
終究是他們這些書生治理天下,而非那些軍人。
朱德思索間,困倦湧來,緩緩闔上雙眼,隨後一幅神秘的畫麵在他眼前展開:
朱德看見一名男子抱著女子的身軀仰天悲泣,而愛妻的身體漸趨冰冷,帶著淒楚的微笑,沉入無意識的深淵...
那位女子的容顏竟與他的摯愛,玉兒如出一轍,隻是時光在她的麵頰刻下了滄桑的印記,使她顯得更為年長些。
這時,一位陌生的精靈女子領著一個稚嫩的孩童走到他身邊,一同陪他默哀。
“允炆,你將來必須遵從父王的教誨,做個聽話的孩子。”精靈女子輕握住幼童的手低聲道。
她膽怯而又帶著幾絲哽咽,詢問男子:“陛下,我們是否去看看您姐姐遺留的那個孩子,如此幼小便失去了母親。”
“不必了!”男子聞言,堅決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對那情景的反感。
無意識間,他將愛妻的離世與剛剛降生的第三子聯想到一起,對那個嬰兒竟生出一絲恨意,決定眼不見為淨。
“父王,孩兒要陪父王一同守夜。”一旁的朱允炆乖巧地應道。
朱德撫摸著朱允炆的頭,心中立刻認定這個叫“允炆”的孩子是他最懂事的寶貝。
他內心深處生出一種愧疚,過去過於關注雄鷹,而忽視了允炆,畢竟他也同樣是他的骨肉。
“允炆,你要聽你母後的教誨,還要為父王爭光,明白了嗎?”男子麵色凝重地說。
“孩兒一定聽從母後的教導,也會為父王爭氣的!”那個名叫“允炆”的男孩認真迴應。
無人留意到,那位“允炆”的母親悄然鬆了口氣。
此人在詳盡分析《國榷》後,認為朱允炆的登基,實乃文官集團長達二十年策劃的結果。
原因在於,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乃是朱棣正妃常氏所出,常氏的父親是開平王常遇春,母親是梁國公藍玉的胞姐。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臣後代,然而身為武將之後,他與文官階層天然不合。
於是,在朱允炆降生的次年,即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離奇去世,年僅二十三歲。
接著,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也離奇死亡,年僅八歲。
如此一來,盡管朱允炆非嫡子,但他身為長子,便有了機會。
文官們支持朱允炆,因他的母親呂氏是刑部侍郎、太常寺卿呂本之女。
呂本一族在宋元明三朝皆居高位,是德行兼備的士大夫家族,無疑是朱棣的忠實盟友。
這些剖析雖透露出陰謀論的影子,朱棣卻不敢掉以輕心。
他不能將自己的生命、妻子兒女,乃至兒子的未來置於危險之中。
巍峨的後宮,眾多太監、宮女,龐大的文官集團,無數雙警惕的眼睛,無數隻活動的手腳。
哪怕你是輪迴重生的大羅金仙,也無法在任何時刻察覺任何人的異常行為。
因此,朱棣決定寧可相信這些陰謀的存在,也不願忽視其可能。
所謂無毒不丈夫,朱棣眼中閃過一道淩厲的光芒。
“毛指揮,那呂本真的無可挑剔嗎?”朱棣微微眯眼,語氣中透著幾分陰冷。
毛驤背脊一陣發涼。
“殿下,目前屬下並未發現任何疑點!”
朱棣繼續說道:“那麽,能否人為製造一些問題讓呂本陷入困境,足以讓他家破人亡的問題,你應該擅長此類手段。”
毛驤冷汗涔涔:“屬下擅長此道,但必須得到陛下的默許,否則若處理不當,易被人察覺破綻,屆時陛下那邊……”
“臣在親軍都尉府並非一手遮天。”
這也是情理之中,以朱元璋的性格,絕不允許任何部門出現獨斷專行之人,他深諳平衡之術。
“這世上沒有完美之人,你得想辦法讓呂本自食其果!”
\"下屬...下屬必竭盡全力。\"毛驤咬牙堅聲道。
太子殿下的痕跡確如陛下所示。
在毛驤眼中,朱德此舉確實狠辣,隻因不願納呂本之女為太子妃,竟思慮除去對方。
自古成大事者,何人會在乎微末之事?
隻是太子殿下的執著,讓他這位親軍都尉府的指揮使陷入困境。
此事若向朱元璋稟報,說不定會被冠以離間\"天家父子深情\"的罪名。
屆時,淩遲隻怕是輕罰!
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不責怪,反而斥責朱德,結果也糟糕。他將被這位史上權勢最盛的太子怨恨。
除非自己遠遁海外,否則難逃一死。
若朱德真的淪為廢太子,自己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但這概率比他登基為帝還要渺茫。
總之,他進退兩難。
\"好,此事辦妥,孤必有重賞。\"朱德看穿了他的不情願,順勢應道。
權柄與誘惑並施,方能讓人心甘情願效勞。
毛驤領命後,本能地退了出去。朱德也沒有立刻離去,倚在椅中,眯眼小憩片刻。
他無意試探朱元璋,以老父倔強的性格,太子妃之位絕不會留給貴族之女。
原本朱德屬意李善長之女,李雖為文臣,卻受封爵位,更重要的是,李善長與常遇春皆為淮西人。
淮西集團,作為大明開國功臣,其地位無可替代。
朱元璋同樣是淮西人,但他亦是大明之皇。
從儲君的立場,淮西的鄉情遠不及坐擁的龍椅。
若太子妃與太子嬪皆出淮西,隻怕會激起朱元璋的疑忌。
其他方麵,朱元璋通常都會滿足朱德的需求,唯獨婚姻,他堅持親自把關。
因此,朱德想娶李善長之女的想法並未得到朱元璋的首肯。
大明以孝治國,朱元璋身為皇帝,朱德唯有遵從,無奈之下隻好放棄此念。
與此同時,朝中文人群體眼看太子妃即將分娩,也開始暗中策劃,目標轉向太子嬪。
在他們看來,無論大明建國時武功如何顯赫,天下穩定後,文治的作用將日益彰顯。
終究是他們這些書生治理天下,而非那些軍人。
朱德思索間,困倦湧來,緩緩闔上雙眼,隨後一幅神秘的畫麵在他眼前展開:
朱德看見一名男子抱著女子的身軀仰天悲泣,而愛妻的身體漸趨冰冷,帶著淒楚的微笑,沉入無意識的深淵...
那位女子的容顏竟與他的摯愛,玉兒如出一轍,隻是時光在她的麵頰刻下了滄桑的印記,使她顯得更為年長些。
這時,一位陌生的精靈女子領著一個稚嫩的孩童走到他身邊,一同陪他默哀。
“允炆,你將來必須遵從父王的教誨,做個聽話的孩子。”精靈女子輕握住幼童的手低聲道。
她膽怯而又帶著幾絲哽咽,詢問男子:“陛下,我們是否去看看您姐姐遺留的那個孩子,如此幼小便失去了母親。”
“不必了!”男子聞言,堅決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對那情景的反感。
無意識間,他將愛妻的離世與剛剛降生的第三子聯想到一起,對那個嬰兒竟生出一絲恨意,決定眼不見為淨。
“父王,孩兒要陪父王一同守夜。”一旁的朱允炆乖巧地應道。
朱德撫摸著朱允炆的頭,心中立刻認定這個叫“允炆”的孩子是他最懂事的寶貝。
他內心深處生出一種愧疚,過去過於關注雄鷹,而忽視了允炆,畢竟他也同樣是他的骨肉。
“允炆,你要聽你母後的教誨,還要為父王爭光,明白了嗎?”男子麵色凝重地說。
“孩兒一定聽從母後的教導,也會為父王爭氣的!”那個名叫“允炆”的男孩認真迴應。
無人留意到,那位“允炆”的母親悄然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