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嗬嗬一笑,接著說:“那就依父皇之意,封四弟為燕王。至於其餘幾位弟弟的稱號,孩兒就不猜測了,想來父皇與母後已有定論。”
老二、老三、老四已過十歲,其餘幼弟尚年幼,啟蒙不久,與朱標接觸不多。
老朱點頭,收起嬉鬧之心。
以他的立場看,朱標對這三個弟弟極盡關愛,令他十分滿意。
馬皇後畢竟隻有一個兒子,朱標對於那些並無血緣關係的同父異母弟弟們,也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一如原先的時間線,五弟朱橚為周王,六弟朱禎為楚王,七弟朱榑為齊王,八弟朱梓為潭王,九弟朱杞為趙王,十弟朱檀為魯王。
這麽多弟弟,朱標認為自己能記住他們的名字已是難得。
“父皇,八弟潭王的封號是否略顯……”
“略顯不足?”朱元璋直截了當地說。
朱標默然點頭。
老朱輕哼一聲,嚷嚷道:“咱往後還有眾多兒子,還有你的兒子,好的封號總得預留幾個吧。”
馬皇後瞪了老朱一眼,嬌嗔道:“我不信你這套鬼話,等標兒的兒子長大,不知是何年何月了,你心裏想的還是那些未出生的兒子,順帶把標兒的兒子拉來墊背。”
老朱似乎被馬皇後看穿心思,臉色微紅。
七弟朱榑與八弟朱梓,皆是達定妃之子。
傳聞這女子曾是陳友諒的妃子,因其異族血統,貌美如狐狸精,令向來不輕易奪人所愛的老朱也禁不住效仿魏武遺風,仿效了曹氏之主。
朱標想起了自己招進宮中擔任女官的朵兒。
看來這些異族女子確有魅力,無論是對古人還是現代人。
盡管達定妃的地位遠不及馬皇後,但總的來說,她深得寵愛。
她的兩個兒子中,竟有一位被封為尊貴的齊王……
然而這位王爵在繼承朱榑之子後,卻被貶黜為平民,斷絕了傳承,這已是後話了。
朱標決心給達定妃送上一份恩惠,提議道:“父皇,您乃創世帝王,冊封自己的孩子為潭王確實顯得不夠威嚴。”
在這九位弟弟中,唯有潭王在曆史中並無先例。
“那麽標兒認為哪個王號更為合適呢?”朱元璋凝視著他詢問。
朱標皺緊眉頭,思索片刻:“越王如何?”
越王?
此封號堪稱上乘,越國雖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及那赫赫有名的七雄,卻也聲名顯赫,國運綿延超過千年。
秦朝統一六國後,越國明智地選擇了投降,未做頑固抵抗,自願放棄王號。待秦朝衰敗後,越國又再度複興,足見其在大國間遊刃有餘的智慧。
越國真正的消亡發生在漢武帝時期,非被動滅亡,而是主動融入了漢朝。
其國運之長久,堪稱華夏曆代諸國之冠。
“標兒,你真是慷慨,達妃知曉定會心生歡喜。”朱元璋欣慰地說。
九位被封為王的皇子,皆得到了不錯的稱號。
“標兒,你是想將八弟派遣至海外建國嗎?”馬皇後洞察了兒子的想法。
在冊封王爵時,朱梓得到的稱號最為低微,顯然這位兒子並未受到父親的看重。
不受重視的兒子最適合前往海外拓荒。
再加上朱標的人情,達定妃也無法多言。
“此事尚早,但我們朱家的子孫總需有人去開拓新天地。”朱標點頭,平靜地迴應。
不過在他心中規劃,這位八弟能力有限,即便海外封國,也最好是靠近本土的地方,朝廷還能給予一定的庇護。
史書記載,此人整日在封地無所事事,隻知尋歡作樂,過著沉迷美色的生活。被朱元璋得知後,一番訓斥,又令他入宮自我反省。
他深知朱元璋對子女要求嚴格,恐懼之下竟攜王妃私奔了。
朱梓的心理承受力異常脆弱,與朱棣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朱元璋雖然嚴厲,但對子女寬宏大量,除非犯下滔天大錯,否則不會有生命之憂。
人啊,常生於憂慮,死於安逸。
盡管龍生龍,鳳生鳳,但皇子自小生活過於安逸,終究非好事。
朱元璋聽完馬皇後和朱標的建議,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越王也不錯,既然希望我們的兒子效仿西周姬氏去拓荒,封號上還是應有所優待。”
於是,一家三口商定了九位皇子的王爵稱號。
在妻兒麵前,老朱一一寫下這些封號。
對於老四朱棣,情況則另當別論,畢竟南非太過遙遠... ...
在遙遠的奇幻世界,朱標策劃了一項巧妙的策略,意圖用朱梓的海外冊封作為誘惑,激發其餘幾位皇子的野心,特別是秦王和晉王兩位。
身為一位懷舊的農場領主國王,老朱對寵愛的次子、三子離土出國深感惋惜。
作為長兄,朱標秉持仁孝,不願做出令父親憂心之事。
然而,若是由二弟、三弟主動提出,情境便大不相同。
他們在各自的領地充其量隻是閑逸的諸侯,麾下僅有三衛約一萬五千士兵,無權管理封地或征收賦稅。
假使二弟、三弟胸懷壯誌,目睹原本默默無聞、平凡的八弟朱梓躍升為真正主宰一國、管轄百萬臣民、擁有獨立軍隊,掌握財政與治理大權的君主,他們心中難免會生出嫉妒之情。
人往往在比較中失去平衡。
朱標深知世間一句箴言:擔憂兄弟困苦,更懼兄弟駕馭魔法飛車!
更何況,這個兄弟的實力遠遜於他,那份心理衝擊更為劇烈。
於是,朱標主動提議將八弟潭王改封為越王,悄然為未來布局布下陷阱。
這次,他成功瞞過了朱元璋和馬皇後。
......
五日後,老朱在朝廷上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九位皇子的封號,並選定吉日舉行親王國禮。
即便九王子和十王子尚在繈褓,他們的親王頭銜已然確定。
為提升太子朱標的威信,也為了展示朱氏兄弟間的親情,老朱故意透露太子特別為八王子更改了封號。
潭王變為越王,彰顯出無人能及的氣度。
秦王二弟,晉王三弟,這些封號同樣源自太子之口。
一時間,朝臣們紛紛讚揚太子仁德,胸襟開闊。
就連達定妃也親臨東宮,向朱標表達感激之情。
朱標想到七弟朱榑將來可能招致的醜聞,認為這位女子不宜教導皇子,便順勢提出親自教誨這位弟弟。
齊王朱榑,曆史文獻對他的評價惡劣至極。
他一脈先被建文帝貶為民,朱棣平叛成功後恢複王位,但他並未珍惜,放縱妄為。
永樂帝雖慣於厚待藩王,但終於忍無可忍,再次將他貶為民,連同剝奪了朱榑幾位兒子的爵位。
看吧,連謹慎如四弟的人都被迫廢黜了齊王,可見他的荒唐已至何等境地。
或許朱榑自認為四弟篡位不正,故在天下宗族麵前未敢過分刁難自己,卻因此誤判局勢,最終害慘了全家。
這樣的頑童,除了老朱,還需要長兄出麵嚴厲管束。
達定妃心中並不樂意,母子深情,如今朱榑已啟蒙,她渴望親手教誨兒子。然而,太子給予的人情,又是儲君的決定,即便身為國王的嬪妃,她也不敢拒絕。
\"陛下親自教導小王子,臣妾深感榮幸,唯恐他頑劣,讓陛下憂心。\"
紫荊王朱標爽朗一笑:“朕還怕弟弟頑劣?八弟再皮,能比得過四弟嗎?”
四皇子朱棣在皇宮中,頑皮事跡早已膾炙人口。
聽見這話,德寧妃隻能勉強賠笑。
這話題,她可不敢接茬。
朱標既是儲君又是長兄,他說朱棣頑劣無妨,但她若提及,傳到淑妃耳中,後果可想而知。
\"德寧妃娘娘,父皇常說男兒需男子來教導,才能磨礪成才。齊王乃大明親王,雖然年少,但重任在肩啊!”朱標語重心長地說道。
儲君既然如此言說,甚至搬出先皇,德寧妃唯有應允。
她不禁覺得諷刺,自己原本是為了朱梓改封號之事前來感謝儲君,意圖拉近與朱標的距離,結果卻失掉了教導朱榑的權利。
那位備受朱元璋寵愛,擁有異族血脈的德寧妃,帶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了東宮。
然而轉念一想,朱標是未來的帝王,兒子能與他交好似乎也是好事。
\"大哥!\"
德寧妃走後不久,四位皇子笑容滿麵地一起來訪。
方進相當盡職,身為武學高手,隻要有空,便跟在幾位皇子身後。
在這四人中,最為興奮的無疑是秦王朱樉。
“秦”這個封號尊貴無比,不僅因為曆史上秦國統一六國,更是因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受此封。
\"二弟,對這個封號滿意嗎?\"朱標笑著問道。
\"滿意,非常滿意!\"朱樉激動地迴答,“多謝大哥提攜!”
他也清楚,若非朱標點頭,父親多半不會把這個封號給他。
朱標麵色一正,說道:“你是諸王之首,務必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若恣意妄為,別說父皇,便是大哥也會剝奪你的爵位。”
他又看向其餘三位皇子:“你們三人亦是如此!”
四兄弟在朱標的訓誡下,都低頭默然,不敢異議。
老二、老三、老四已過十歲,其餘幼弟尚年幼,啟蒙不久,與朱標接觸不多。
老朱點頭,收起嬉鬧之心。
以他的立場看,朱標對這三個弟弟極盡關愛,令他十分滿意。
馬皇後畢竟隻有一個兒子,朱標對於那些並無血緣關係的同父異母弟弟們,也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一如原先的時間線,五弟朱橚為周王,六弟朱禎為楚王,七弟朱榑為齊王,八弟朱梓為潭王,九弟朱杞為趙王,十弟朱檀為魯王。
這麽多弟弟,朱標認為自己能記住他們的名字已是難得。
“父皇,八弟潭王的封號是否略顯……”
“略顯不足?”朱元璋直截了當地說。
朱標默然點頭。
老朱輕哼一聲,嚷嚷道:“咱往後還有眾多兒子,還有你的兒子,好的封號總得預留幾個吧。”
馬皇後瞪了老朱一眼,嬌嗔道:“我不信你這套鬼話,等標兒的兒子長大,不知是何年何月了,你心裏想的還是那些未出生的兒子,順帶把標兒的兒子拉來墊背。”
老朱似乎被馬皇後看穿心思,臉色微紅。
七弟朱榑與八弟朱梓,皆是達定妃之子。
傳聞這女子曾是陳友諒的妃子,因其異族血統,貌美如狐狸精,令向來不輕易奪人所愛的老朱也禁不住效仿魏武遺風,仿效了曹氏之主。
朱標想起了自己招進宮中擔任女官的朵兒。
看來這些異族女子確有魅力,無論是對古人還是現代人。
盡管達定妃的地位遠不及馬皇後,但總的來說,她深得寵愛。
她的兩個兒子中,竟有一位被封為尊貴的齊王……
然而這位王爵在繼承朱榑之子後,卻被貶黜為平民,斷絕了傳承,這已是後話了。
朱標決心給達定妃送上一份恩惠,提議道:“父皇,您乃創世帝王,冊封自己的孩子為潭王確實顯得不夠威嚴。”
在這九位弟弟中,唯有潭王在曆史中並無先例。
“那麽標兒認為哪個王號更為合適呢?”朱元璋凝視著他詢問。
朱標皺緊眉頭,思索片刻:“越王如何?”
越王?
此封號堪稱上乘,越國雖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及那赫赫有名的七雄,卻也聲名顯赫,國運綿延超過千年。
秦朝統一六國後,越國明智地選擇了投降,未做頑固抵抗,自願放棄王號。待秦朝衰敗後,越國又再度複興,足見其在大國間遊刃有餘的智慧。
越國真正的消亡發生在漢武帝時期,非被動滅亡,而是主動融入了漢朝。
其國運之長久,堪稱華夏曆代諸國之冠。
“標兒,你真是慷慨,達妃知曉定會心生歡喜。”朱元璋欣慰地說。
九位被封為王的皇子,皆得到了不錯的稱號。
“標兒,你是想將八弟派遣至海外建國嗎?”馬皇後洞察了兒子的想法。
在冊封王爵時,朱梓得到的稱號最為低微,顯然這位兒子並未受到父親的看重。
不受重視的兒子最適合前往海外拓荒。
再加上朱標的人情,達定妃也無法多言。
“此事尚早,但我們朱家的子孫總需有人去開拓新天地。”朱標點頭,平靜地迴應。
不過在他心中規劃,這位八弟能力有限,即便海外封國,也最好是靠近本土的地方,朝廷還能給予一定的庇護。
史書記載,此人整日在封地無所事事,隻知尋歡作樂,過著沉迷美色的生活。被朱元璋得知後,一番訓斥,又令他入宮自我反省。
他深知朱元璋對子女要求嚴格,恐懼之下竟攜王妃私奔了。
朱梓的心理承受力異常脆弱,與朱棣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朱元璋雖然嚴厲,但對子女寬宏大量,除非犯下滔天大錯,否則不會有生命之憂。
人啊,常生於憂慮,死於安逸。
盡管龍生龍,鳳生鳳,但皇子自小生活過於安逸,終究非好事。
朱元璋聽完馬皇後和朱標的建議,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越王也不錯,既然希望我們的兒子效仿西周姬氏去拓荒,封號上還是應有所優待。”
於是,一家三口商定了九位皇子的王爵稱號。
在妻兒麵前,老朱一一寫下這些封號。
對於老四朱棣,情況則另當別論,畢竟南非太過遙遠... ...
在遙遠的奇幻世界,朱標策劃了一項巧妙的策略,意圖用朱梓的海外冊封作為誘惑,激發其餘幾位皇子的野心,特別是秦王和晉王兩位。
身為一位懷舊的農場領主國王,老朱對寵愛的次子、三子離土出國深感惋惜。
作為長兄,朱標秉持仁孝,不願做出令父親憂心之事。
然而,若是由二弟、三弟主動提出,情境便大不相同。
他們在各自的領地充其量隻是閑逸的諸侯,麾下僅有三衛約一萬五千士兵,無權管理封地或征收賦稅。
假使二弟、三弟胸懷壯誌,目睹原本默默無聞、平凡的八弟朱梓躍升為真正主宰一國、管轄百萬臣民、擁有獨立軍隊,掌握財政與治理大權的君主,他們心中難免會生出嫉妒之情。
人往往在比較中失去平衡。
朱標深知世間一句箴言:擔憂兄弟困苦,更懼兄弟駕馭魔法飛車!
更何況,這個兄弟的實力遠遜於他,那份心理衝擊更為劇烈。
於是,朱標主動提議將八弟潭王改封為越王,悄然為未來布局布下陷阱。
這次,他成功瞞過了朱元璋和馬皇後。
......
五日後,老朱在朝廷上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九位皇子的封號,並選定吉日舉行親王國禮。
即便九王子和十王子尚在繈褓,他們的親王頭銜已然確定。
為提升太子朱標的威信,也為了展示朱氏兄弟間的親情,老朱故意透露太子特別為八王子更改了封號。
潭王變為越王,彰顯出無人能及的氣度。
秦王二弟,晉王三弟,這些封號同樣源自太子之口。
一時間,朝臣們紛紛讚揚太子仁德,胸襟開闊。
就連達定妃也親臨東宮,向朱標表達感激之情。
朱標想到七弟朱榑將來可能招致的醜聞,認為這位女子不宜教導皇子,便順勢提出親自教誨這位弟弟。
齊王朱榑,曆史文獻對他的評價惡劣至極。
他一脈先被建文帝貶為民,朱棣平叛成功後恢複王位,但他並未珍惜,放縱妄為。
永樂帝雖慣於厚待藩王,但終於忍無可忍,再次將他貶為民,連同剝奪了朱榑幾位兒子的爵位。
看吧,連謹慎如四弟的人都被迫廢黜了齊王,可見他的荒唐已至何等境地。
或許朱榑自認為四弟篡位不正,故在天下宗族麵前未敢過分刁難自己,卻因此誤判局勢,最終害慘了全家。
這樣的頑童,除了老朱,還需要長兄出麵嚴厲管束。
達定妃心中並不樂意,母子深情,如今朱榑已啟蒙,她渴望親手教誨兒子。然而,太子給予的人情,又是儲君的決定,即便身為國王的嬪妃,她也不敢拒絕。
\"陛下親自教導小王子,臣妾深感榮幸,唯恐他頑劣,讓陛下憂心。\"
紫荊王朱標爽朗一笑:“朕還怕弟弟頑劣?八弟再皮,能比得過四弟嗎?”
四皇子朱棣在皇宮中,頑皮事跡早已膾炙人口。
聽見這話,德寧妃隻能勉強賠笑。
這話題,她可不敢接茬。
朱標既是儲君又是長兄,他說朱棣頑劣無妨,但她若提及,傳到淑妃耳中,後果可想而知。
\"德寧妃娘娘,父皇常說男兒需男子來教導,才能磨礪成才。齊王乃大明親王,雖然年少,但重任在肩啊!”朱標語重心長地說道。
儲君既然如此言說,甚至搬出先皇,德寧妃唯有應允。
她不禁覺得諷刺,自己原本是為了朱梓改封號之事前來感謝儲君,意圖拉近與朱標的距離,結果卻失掉了教導朱榑的權利。
那位備受朱元璋寵愛,擁有異族血脈的德寧妃,帶著複雜的心情離開了東宮。
然而轉念一想,朱標是未來的帝王,兒子能與他交好似乎也是好事。
\"大哥!\"
德寧妃走後不久,四位皇子笑容滿麵地一起來訪。
方進相當盡職,身為武學高手,隻要有空,便跟在幾位皇子身後。
在這四人中,最為興奮的無疑是秦王朱樉。
“秦”這個封號尊貴無比,不僅因為曆史上秦國統一六國,更是因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受此封。
\"二弟,對這個封號滿意嗎?\"朱標笑著問道。
\"滿意,非常滿意!\"朱樉激動地迴答,“多謝大哥提攜!”
他也清楚,若非朱標點頭,父親多半不會把這個封號給他。
朱標麵色一正,說道:“你是諸王之首,務必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若恣意妄為,別說父皇,便是大哥也會剝奪你的爵位。”
他又看向其餘三位皇子:“你們三人亦是如此!”
四兄弟在朱標的訓誡下,都低頭默然,不敢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