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叛軍集結一處,朝廷兵馬在無主帥坐鎮之下,皆不敢正麵硬撼敵鋒,如此態勢反而助漲了叛軍的囂張氣焰。
王守玄密切關注著河北戰局,其中關鍵便是叛軍擁有大量騎兵,使官軍在機動性上無法占優。
馬中錫雖領兵嚴謹,卻未能充分發揮官軍的整體優勢。
特別是羽箭營,所攜帶的靈符彈與爆裂丹早早就消耗殆盡,他還責怪羽箭營投擲不準,未能擊殺叛軍首領,致使其如今隻能作為偵查力量發揮作用。
留給王守玄的棘手問題,便是如何破解叛軍的騎兵攻勢。
在京都時,王守玄早已籌備好了秘密殺招——巴豆!
京都內的所有巴豆,盡數被王守玄收購一空,並研磨成粉末備用。
叛軍趁官軍群龍無首之際,占領了一個小鎮休整。其間,白蓮教長老魏中在叛軍中的威望日益攀升。
這些叛軍徒有一身蠻力,卻缺乏智謀,隻適合打打下手,至於造反這類高難度的事情,還得靠白蓮教這群老江湖。
馬中錫正是遭魏中密使人刺傷,才使得叛軍得以贏得寶貴的喘息時機。
魏中臉色凝重,如今我方尚未擁有一處穩固的修煉之地,兩股叛逆勢力便已為了爭奪領袖之位爭論不休。
趙真與趙哲,他們的坐騎眾多,經曆的與官軍的戰鬥頻繁,實力相對較強,因此主張應當由他們主導大局。
楊虎則聲稱自己乃是得到魏真人認證的紫微星轉世,未來必將成為仙帝,故此他自認應成為眾人的首領。
況且我長途跋涉而來救你們於危難之中,你們竟這般態度待我?
最終,鑒於楊虎那千裏奔襲的“俠義之舉”,他暫且被視為領袖。
然而重大之事仍需眾人共同商議決定。
一日,魏中召集叛軍高層共議下一步如何進發。
魏中提出希望能向南京方向進軍,與寧王的仙兵匯合,如此一來更為穩妥。
然而楊虎對此並不滿意,一旦前往南京,屆時他是充當領袖,還是寧王執掌大權?
他提議轉向山東,那裏地形熟稔,更能給官軍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正當他們謀劃之際,那始終如影隨形的神秘飛舟再次出現在天際。
起初,叛軍對於這翱翔於天際的巨大飛行器頗感畏懼。
時至今日,他們已然習慣於它的存在。
最初遭遇飛舟時,它還能向下投擲法寶攻擊。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似乎法寶已耗盡,許久未曾再見到飛舟投下任何物品。
楊虎對著天空中的飛舟大聲嘲諷:“呸!成天看來看去有什麽好看的?有種就下來與老子一戰。”
自從從山東而來,並未遭遇強大官軍阻撓的楊虎,在與趙真趙哲聯合後,至今未曾與官軍正麵對決過,對他們頗有輕視之意。
此刻亟需一場勝仗來彰顯自身的修為。
不料今日出現的飛舟徑直飛向馬群所在之處,從懸掛的寶簍內拋灑出一股奇異的粉末。
趙真驚駭失色:“糟糕,官軍莫非欲施展邪術xiaodu?”
魏中覺得此事另有蹊蹺,何種du藥能夠如此肆無忌憚地傾灑?
並且為何專門針對馬匹施放毒物?
待飛舟離去之後,魏中上前仔細查探。
他用鼻翼輕輕嗅聞,感覺這氣味似曾相識。
繼而又將其置於口中品嚐,旋即又將粉末吐出。
“呸!原來是巴豆!”
得知官兵所拋灑的是巴豆後,叛軍憤慨咒罵官軍卑鄙無恥。
此舉太過惡劣!
眾人慌忙著手清理官軍遺留下的巴豆粉。
然而事與願違,許多馬匹早已誤食了巴豆粉。
此時魏中心頭湧現一陣不安的預兆。
朝廷此次派遣的將領看來並非泛泛之輩。
他開始懊悔自己曾經刺傷馬中錫的行徑。
寧王府的守衛原本應在八千左右,但實際上人數多達兩萬。
大明朝軍隊一貫有虛報軍餉的陋習,然而寧王卻反其道而行之,花名冊上僅登記八千人,實則招募的士兵數量翻了一番,皆由他自掏腰包發放俸祿。
與此同時,鄱陽湖、洞庭湖的水寇、江西境內的山賊、南昌及周邊地區的幫派、臨時征召的地痞流氓以及釋放出獄的死囚犯,都被納入麾下,組成了一支約三萬人的強大隊伍。
如此一來,寧王手中掌握的勢力已達五萬人之巨...
寧王再度下令,遣修士隨同各地官員返迴各自府衙,收繳其靈玉印鑒,所有軍政要務皆交由寧王府直接掌管。與此同時,他還將轄內各衙門的執事弟子、禦靈捕快、巡查仙使以及地方宗族護衛一並整合,又匯聚起兩萬修士,加上原有修為者,總計七萬有餘,對外宣稱則為十五萬之眾。
江西省境內曆年受寧王薦舉提拔、籠絡結交的仙官凡官數不勝數。寧王更是借秘法傳音與布下迷陣,營造起起兵之舉中大軍如雲、威勢赫赫的假象,令諸多搖擺不定與謀求利益之人紛紛陷入其計。
周邊州府的官吏竟有許多真心實意前來投誠效忠,這讓寧王信心倍增,遂決定揮師南下,劍指修煉聖地南直隸。
南昌城,這處根基深重之地,天然險峻無比,加之四周州府並無足可撼動其勢力的存在,故此寧王僅留下五千精銳弟子戍衛。再加上寧王世子朱拱栩及諸位弟侄郡王的家丁、侍衛、田莊修士,共同組建了一支萬人修士軍團駐守城池。
朱拱栩躍躍欲試,渴望隨寧王一同前往金陵戰場。朱宸濠對其子朱拱栩言道:“麟兒,昔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時,亦是由世子留守家國,確保後方穩定,方能讓朱棣得以放手施展終成霸業。今朕將守護後方之重任托付於你,你我父子同心協力,必能蕩滌奸逆,成功逆襲。”
寧王自起兵叛亂短短兩日間,已自稱尊者,對篡位之事駕輕就熟,自信必將如同燕王一般,將居於京畿之地的弘治帝取而代之,坐上九五之尊。
朱拱栩聞之歡欣鼓舞,當年朱棣之子朱高熾不也終究登上了帝位嗎?當年朱棣舉義起兵之際,朝廷大將李景隆也曾領軍企圖攻克燕王根本之地北平。那時,北平的防守者正是朱棣之子朱高熾,他憑借極少數兵力死守住數十萬敵軍圍攻的北平,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朱棣的軍事行動,成就了靖難偉業。
三日後,晉升為順德帝的寧王朱宸濠,率領他那所謂的“十五萬”大軍,水陸並進,氣勢磅礴地直撲南直隸。
首站九江,並未遭遇有力抵抗,九江守備柯金主動開城歸降。順德大軍士氣大振,囂張跋扈,無人能擋。
柯金原為貴州土司,在改土歸流之後調任九江守備。然因其不滿朝廷新政,遂選擇歸附寧王。他還聲稱自己與其他許多在江西、浙江及南京附近任職的土司相識,這些土司同樣對當前朝廷頗有怨言,屆時柯金願助寧王勸降他們。
寧王見柯金如此忠誠,欣然將其封為貴州總兵,由原本正五品的守備一躍升至正二品總兵,連升六級。柯金對寧王感激涕零,卻不知這位柯金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身份——那就是王守仁的嶽父。
順德帝、寧王朱宸濠的信心愈發膨脹,他認定隻需沿著長江一路北上,不出月餘便可於金陵建立新都,與北京皇宮抗衡。為此,他急召使者飛馳返迴南昌,迎接王妃與百位佳麗侍妾共赴金陵,預備入住皇家宮殿後即刻冊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一展帝王威儀。
在他心中,魏國公與自己同屬一脈,南京城必然如自家洞天福地一般,城門洞開,恭候著自己的駕臨。此刻,他的仙軍仍舊毫不停歇地挺進。
兵鋒所向,直指那水陸咽喉之地——安慶,此地乃金陵之上遊要隘,自古以來,欲沿江而下揮師伐敵者,必先奪取安慶,此乃掌控南京的戰略要塞,至關重要,必須握於己手。
然而令寧王未料及的是,在安慶,他的“順德仙衛”竟遭遇到了堅韌抵抗。己方損失慘重,卻始終無法攻克這座堅城。臥龍李士實獻策,建議寧王致函安慶知府勸其歸降。
寧王拍額驚悟,竟然忘了這招。安慶知府怎會不懂事,像九江守備那般開門迎降,不是更好嗎?
於是,李士實起草了一封剛柔並濟的勸降信,擲入城中。信中言辭犀利,大意便是告知安慶知府切勿執迷不悟,速速開城投降,屆時不但能夠高官厚祿,若依舊頑固不化,一旦仙軍攻陷安慶,必將血洗全城,雞犬不留。
然而寧王並不知曉,此時的安慶府,真正的決策之人並非知府曹瑞陽。勸降信落入曹瑞陽手中,他立即將其轉交至京城派遣的欽差大臣——東廠督捕千戶兼護法隊長張永手中。
張永閱罷寧王的勸降信,不由得冷笑一聲:“殿下此舉贈予九江,不過是想讓您暫得歡心,但安慶乃戰略重地,豈能輕易相贈?”
早在一個月之前,張永便已率領護法隊秘密抵達安慶。當得到寧王謀反的消息後,立刻向安慶知府曹瑞陽宣讀了皇上的密旨,並接管了安慶府的軍隊防衛。
王守玄密切關注著河北戰局,其中關鍵便是叛軍擁有大量騎兵,使官軍在機動性上無法占優。
馬中錫雖領兵嚴謹,卻未能充分發揮官軍的整體優勢。
特別是羽箭營,所攜帶的靈符彈與爆裂丹早早就消耗殆盡,他還責怪羽箭營投擲不準,未能擊殺叛軍首領,致使其如今隻能作為偵查力量發揮作用。
留給王守玄的棘手問題,便是如何破解叛軍的騎兵攻勢。
在京都時,王守玄早已籌備好了秘密殺招——巴豆!
京都內的所有巴豆,盡數被王守玄收購一空,並研磨成粉末備用。
叛軍趁官軍群龍無首之際,占領了一個小鎮休整。其間,白蓮教長老魏中在叛軍中的威望日益攀升。
這些叛軍徒有一身蠻力,卻缺乏智謀,隻適合打打下手,至於造反這類高難度的事情,還得靠白蓮教這群老江湖。
馬中錫正是遭魏中密使人刺傷,才使得叛軍得以贏得寶貴的喘息時機。
魏中臉色凝重,如今我方尚未擁有一處穩固的修煉之地,兩股叛逆勢力便已為了爭奪領袖之位爭論不休。
趙真與趙哲,他們的坐騎眾多,經曆的與官軍的戰鬥頻繁,實力相對較強,因此主張應當由他們主導大局。
楊虎則聲稱自己乃是得到魏真人認證的紫微星轉世,未來必將成為仙帝,故此他自認應成為眾人的首領。
況且我長途跋涉而來救你們於危難之中,你們竟這般態度待我?
最終,鑒於楊虎那千裏奔襲的“俠義之舉”,他暫且被視為領袖。
然而重大之事仍需眾人共同商議決定。
一日,魏中召集叛軍高層共議下一步如何進發。
魏中提出希望能向南京方向進軍,與寧王的仙兵匯合,如此一來更為穩妥。
然而楊虎對此並不滿意,一旦前往南京,屆時他是充當領袖,還是寧王執掌大權?
他提議轉向山東,那裏地形熟稔,更能給官軍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正當他們謀劃之際,那始終如影隨形的神秘飛舟再次出現在天際。
起初,叛軍對於這翱翔於天際的巨大飛行器頗感畏懼。
時至今日,他們已然習慣於它的存在。
最初遭遇飛舟時,它還能向下投擲法寶攻擊。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似乎法寶已耗盡,許久未曾再見到飛舟投下任何物品。
楊虎對著天空中的飛舟大聲嘲諷:“呸!成天看來看去有什麽好看的?有種就下來與老子一戰。”
自從從山東而來,並未遭遇強大官軍阻撓的楊虎,在與趙真趙哲聯合後,至今未曾與官軍正麵對決過,對他們頗有輕視之意。
此刻亟需一場勝仗來彰顯自身的修為。
不料今日出現的飛舟徑直飛向馬群所在之處,從懸掛的寶簍內拋灑出一股奇異的粉末。
趙真驚駭失色:“糟糕,官軍莫非欲施展邪術xiaodu?”
魏中覺得此事另有蹊蹺,何種du藥能夠如此肆無忌憚地傾灑?
並且為何專門針對馬匹施放毒物?
待飛舟離去之後,魏中上前仔細查探。
他用鼻翼輕輕嗅聞,感覺這氣味似曾相識。
繼而又將其置於口中品嚐,旋即又將粉末吐出。
“呸!原來是巴豆!”
得知官兵所拋灑的是巴豆後,叛軍憤慨咒罵官軍卑鄙無恥。
此舉太過惡劣!
眾人慌忙著手清理官軍遺留下的巴豆粉。
然而事與願違,許多馬匹早已誤食了巴豆粉。
此時魏中心頭湧現一陣不安的預兆。
朝廷此次派遣的將領看來並非泛泛之輩。
他開始懊悔自己曾經刺傷馬中錫的行徑。
寧王府的守衛原本應在八千左右,但實際上人數多達兩萬。
大明朝軍隊一貫有虛報軍餉的陋習,然而寧王卻反其道而行之,花名冊上僅登記八千人,實則招募的士兵數量翻了一番,皆由他自掏腰包發放俸祿。
與此同時,鄱陽湖、洞庭湖的水寇、江西境內的山賊、南昌及周邊地區的幫派、臨時征召的地痞流氓以及釋放出獄的死囚犯,都被納入麾下,組成了一支約三萬人的強大隊伍。
如此一來,寧王手中掌握的勢力已達五萬人之巨...
寧王再度下令,遣修士隨同各地官員返迴各自府衙,收繳其靈玉印鑒,所有軍政要務皆交由寧王府直接掌管。與此同時,他還將轄內各衙門的執事弟子、禦靈捕快、巡查仙使以及地方宗族護衛一並整合,又匯聚起兩萬修士,加上原有修為者,總計七萬有餘,對外宣稱則為十五萬之眾。
江西省境內曆年受寧王薦舉提拔、籠絡結交的仙官凡官數不勝數。寧王更是借秘法傳音與布下迷陣,營造起起兵之舉中大軍如雲、威勢赫赫的假象,令諸多搖擺不定與謀求利益之人紛紛陷入其計。
周邊州府的官吏竟有許多真心實意前來投誠效忠,這讓寧王信心倍增,遂決定揮師南下,劍指修煉聖地南直隸。
南昌城,這處根基深重之地,天然險峻無比,加之四周州府並無足可撼動其勢力的存在,故此寧王僅留下五千精銳弟子戍衛。再加上寧王世子朱拱栩及諸位弟侄郡王的家丁、侍衛、田莊修士,共同組建了一支萬人修士軍團駐守城池。
朱拱栩躍躍欲試,渴望隨寧王一同前往金陵戰場。朱宸濠對其子朱拱栩言道:“麟兒,昔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時,亦是由世子留守家國,確保後方穩定,方能讓朱棣得以放手施展終成霸業。今朕將守護後方之重任托付於你,你我父子同心協力,必能蕩滌奸逆,成功逆襲。”
寧王自起兵叛亂短短兩日間,已自稱尊者,對篡位之事駕輕就熟,自信必將如同燕王一般,將居於京畿之地的弘治帝取而代之,坐上九五之尊。
朱拱栩聞之歡欣鼓舞,當年朱棣之子朱高熾不也終究登上了帝位嗎?當年朱棣舉義起兵之際,朝廷大將李景隆也曾領軍企圖攻克燕王根本之地北平。那時,北平的防守者正是朱棣之子朱高熾,他憑借極少數兵力死守住數十萬敵軍圍攻的北平,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朱棣的軍事行動,成就了靖難偉業。
三日後,晉升為順德帝的寧王朱宸濠,率領他那所謂的“十五萬”大軍,水陸並進,氣勢磅礴地直撲南直隸。
首站九江,並未遭遇有力抵抗,九江守備柯金主動開城歸降。順德大軍士氣大振,囂張跋扈,無人能擋。
柯金原為貴州土司,在改土歸流之後調任九江守備。然因其不滿朝廷新政,遂選擇歸附寧王。他還聲稱自己與其他許多在江西、浙江及南京附近任職的土司相識,這些土司同樣對當前朝廷頗有怨言,屆時柯金願助寧王勸降他們。
寧王見柯金如此忠誠,欣然將其封為貴州總兵,由原本正五品的守備一躍升至正二品總兵,連升六級。柯金對寧王感激涕零,卻不知這位柯金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身份——那就是王守仁的嶽父。
順德帝、寧王朱宸濠的信心愈發膨脹,他認定隻需沿著長江一路北上,不出月餘便可於金陵建立新都,與北京皇宮抗衡。為此,他急召使者飛馳返迴南昌,迎接王妃與百位佳麗侍妾共赴金陵,預備入住皇家宮殿後即刻冊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一展帝王威儀。
在他心中,魏國公與自己同屬一脈,南京城必然如自家洞天福地一般,城門洞開,恭候著自己的駕臨。此刻,他的仙軍仍舊毫不停歇地挺進。
兵鋒所向,直指那水陸咽喉之地——安慶,此地乃金陵之上遊要隘,自古以來,欲沿江而下揮師伐敵者,必先奪取安慶,此乃掌控南京的戰略要塞,至關重要,必須握於己手。
然而令寧王未料及的是,在安慶,他的“順德仙衛”竟遭遇到了堅韌抵抗。己方損失慘重,卻始終無法攻克這座堅城。臥龍李士實獻策,建議寧王致函安慶知府勸其歸降。
寧王拍額驚悟,竟然忘了這招。安慶知府怎會不懂事,像九江守備那般開門迎降,不是更好嗎?
於是,李士實起草了一封剛柔並濟的勸降信,擲入城中。信中言辭犀利,大意便是告知安慶知府切勿執迷不悟,速速開城投降,屆時不但能夠高官厚祿,若依舊頑固不化,一旦仙軍攻陷安慶,必將血洗全城,雞犬不留。
然而寧王並不知曉,此時的安慶府,真正的決策之人並非知府曹瑞陽。勸降信落入曹瑞陽手中,他立即將其轉交至京城派遣的欽差大臣——東廠督捕千戶兼護法隊長張永手中。
張永閱罷寧王的勸降信,不由得冷笑一聲:“殿下此舉贈予九江,不過是想讓您暫得歡心,但安慶乃戰略重地,豈能輕易相贈?”
早在一個月之前,張永便已率領護法隊秘密抵達安慶。當得到寧王謀反的消息後,立刻向安慶知府曹瑞陽宣讀了皇上的密旨,並接管了安慶府的軍隊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