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和張耀爭吵中一愣,


    報紙出版局無品級無地位?


    不對,如此重要的報紙,其出版局怎能沒有地位呢?


    糟了,上當了。


    如果出版局沒有品級,就不屬於文官係統管轄。


    難怪稱之為“局”。


    文官的機構自上而下稱為“部”、“司”、“科”,


    從沒聽說過有“局”的。


    兵仗局、銀座局、浣衣局都是宮廷的部門。


    還爭什麽呢!


    韓文和張耀對視一眼,決定暫且放下對報紙出版局的爭奪。


    首要任務是確保出版局歸屬文官體係,之後再論歸屬。


    剛才還劍拔弩張的兩人瞬間達成默契,站在同一陣線。


    韓文開口奏道:“陛下,臣認為報紙之事重大,出版局應升級為出版司。


    ”


    張耀附議,


    群臣明白了其中的意圖,紛紛響應。


    朱照煌平淡地說:“你說設就設,不顧祖宗的規矩了嗎?”


    韓文和張耀麵色大變,默不作聲。


    “祖宗成法”向來是文官製約皇權的有力工具,太子創立的規則怎能輕易改動?


    太子初創國家時,就規定了文官的品級和部門,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變更。


    例如內閣官員,按太子的規定,是五品,不及剛才出麵的禮部侍郎孟立群官職高。


    最初,內閣僅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沒有實權。


    內閣成為明朝核心決策機構的過程是逐步演變的。


    朱元璋是個鐵腕人物,廢除了延續千年的丞相製度。


    同時,他也是個工作狂,一人能承擔多人的工作,將權力緊緊握在手中。


    因此,明朝初期,內閣僅僅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部門,不具備實權。


    然而,朱元璋的後代並不像他那般勤勉,他們將大量職責轉交給內閣,於是內閣的權力日益膨脹。


    然而,內閣官員僅是五品,麵對其他官員時常顯得底氣不足,如此又怎能有效地執行職務?


    先帝的規矩明擺著,即便君主有意提升內閣的地位,也不敢輕易違背祖製提升其品秩。


    精明的朱氏子孫想出一個折衷方案,讓內閣成員身兼多職。


    最初,他們讓內閣大臣兼任六部尚書。


    尚書為正二品,這使得內閣大臣在處理事務時有了足夠的權威。


    但六部尚書的職位被兼職,官員晉升的道路也隨之變窄。


    隨後,他們開始給予內閣大臣三公、三師等一品虛銜,既然大家默認內閣的權力,便不再需要實際擔任六部尚書的職務了。


    這樣一個重要的決策機構,提升品級尚且如此艱難,


    何況要創建一個新的朝廷部門。


    提出此事就意味著不遵從朱元璋的遺訓,破壞了祖宗的規矩。


    然而,朱元璋製定的規矩並非鐵板一塊。


    隻要對皇帝和大臣都有益,且無人公開反對,規矩是可以變通的。


    皇帝和大臣隻需裝作不知情即可。


    如今,大臣們一致讚同設立報紙出版司。


    然而,太子卻提及了祖宗成法。


    唯一的希望就是弘治皇帝忽視太子的意見,讚同設立報紙出版司。


    眾臣假裝未聽見太子的話,靜觀弘治如何決定。


    弘治開口道:“蕭總管,設立報紙出版司是否有前例可循?”


    大臣們一聽此言,便知此事無望了。


    這就像弘治詢問蕭敬是否有妹妹一樣,


    蕭敬必然會給否定的迴答。


    蕭敬恭敬地迴答:“陛下,此事並無先例,依照祖宗成法,確實無法設立報紙出版司。


    ”


    弘治轉向韓文和張升問道:“諸位如何看待?”


    韓文和張升能說什麽呢?


    隻能認命,被太子算計了,弘治也沒有站在他們這邊。


    他們徹底輸了。


    韓文和張升隻能代表群臣表示同意。


    報紙出版司無品無級,他們如何插手?


    文官都是高級公務員,誰會放棄這樣的地位,去報紙出版司任職?


    十年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一個好的未來嗎?


    朱厚照見大局已定,淡然一笑,功名深藏不露。


    李東陽望著太子,


    腦海中迴放整個朝會的經過。


    起初,他並未識破太子的計謀,


    直至太子搬出祖宗成法那一刻,


    李東陽才猛然醒悟。


    太子最初的策略隻是煙霧彈,讓大臣們以為他想在朝堂上公平競爭,然而因實力不足,才被迫使出這般陰險的手段。


    隨後在朝廷中,他假裝不願設立報館管理局,以此迷惑眾人,反使大臣們堅決主張此事,於是報館管理局的建立便塵埃落定。


    若他們預知管理局最終不歸己手,或許一開始就不會讚同設立這個新機構。


    接著,他又誘導大臣們同意將報館的監督權交給宮廷,大臣們一心隻想掌控發布權,輕易地放棄了監督權。


    否則,保留監察權給禦史言官,也是文官製約報館的一種手段。


    最後,太子搬出祖宗之法,一言定乾坤,文官隻能無奈認輸。


    弘治的意見變得無關緊要,隻是文官徒勞的掙紮。


    弘治會站在他的親生兒子這邊,還是站在你們這些文官一邊?太子的布局恐怕從提議設立報館“管理局”那一刻就開始了。


    文官們吃虧就在於低估了太子。


    他們對新事物缺乏應對經驗。


    畢竟,以前從未有過這樣的報館。


    李東陽覺得太子的算計遠不止於報館。


    他似乎捕捉到一絲線索,卻又讓它溜走。


    朱厚照沒等到朝會結束,便借口身體不適,提前離場。


    為了處理報館管理局的事,他已經好幾天沒去西山了。


    迴去照料西山的土豆和玉米,總比跟這群文官周旋來得痛快。


    交給你們辦報,你們能辦好嗎?錢寧看著春風得意的太子,就知道事情已成定局。


    “恭喜太子!”“備車,去西山!”朱厚照登上馬車前,錢寧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康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康7並收藏大明之最逍遙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