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治理,以義正名,孝順的兒子,恭敬的弟弟,貞潔的婦女,皆可從中看出端倪。\"
朱厚照放下筆,同時也結束了《禮記》的背誦。
\"父皇,你看兒臣畫得如何?\"
弘治原本對朱厚照的畫作並無太大期待,接過一看,畫中的自己生動逼真,仿佛躍然紙上。弘治也曾有過畫像,卻從未見過如此形神兼備之作。
\"妙!妙!妙!朕真沒想到照兒的畫藝如此出神入化,我兒才華橫溢。\"
弘治興衝衝地將畫展示給侍立一旁的李榮,李榮也豎起大拇指,稱讚太子畫得好。
\"叮,你的畫作令李榮讚歎不已,浪值+500。\"
\"叮,你的畫作令劉瑾驚歎,浪值+200。\"
\"叮,你的畫作令......\"
明朝畫壇崇尚神韻而非形似,李榮初次見識到素描技巧,深感奇妙。
\"父皇,兒臣已背完《禮記》,能否繼續鑽研玻璃工藝呢?\"
弘治臉上微紅,太子製作玻璃是為了充實國庫,自己卻反對甚至設阻,還讓他背誦《禮記》。
\"太子還在生朕的氣嗎?\"
\"並非如此,父親允許我研讀《禮記》,我明白即使未能熟記,父親也不會責備。但父親是一國之主,言出法隨,我作為兒子,必須尊重並貫徹父親的教誨,不能讓人有所非議。我也明白父親的考量,劉大夏的行為雖打著忠誠的名義,我們若繼續計較,隻會顯得朱家氣量狹小。父親的處置明智,既給了我教訓,又顧全了劉大夏的顏麵,小事一樁,無需深究。\"
弘治驚訝無言,太子的洞察力超乎他的想象,原本他還擔憂太子會對此耿耿於懷,準備去寬慰一番,現在看來完全是多餘。
\"你能理解父親的困境,我很欣慰。無需對劉大夏懷恨在心,他畢竟仍是忠心的。\"
\"忠心不應成為他肆意妄為的借口。他有尊重過我嗎?在我麵前,我隻是一個孩子,他並未真正把我當作太子看待。今日之事,根源在於我沒有達到他們期望的太子形象。父親,假設,隻是假設,當我登上皇位,卻沒有成為他們心中的理想君主,他們會如何應對呢?\"
曆史上正德溺水身亡,年僅三十一,身體健壯,並非虛弱的皇帝,一次溺水就喪命?盡管無法查證真相,但其中的疑點重重。
\"哎!\"
弘治深深歎息,太子的想法有些駭人,似乎對這些文臣缺乏信任,這絕非佳兆。
\"你過於偏激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你應懂得,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讀書人本就稀少,有能力成為朝廷重臣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要厚待他們,隻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寧。\"
朱厚照想指出父親過於縱容這些臣子,遲早會出問題,但他選擇沉默。
\"若讀書人稀少,我們就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這樣國家就能擁有更多傑出的才俊為國效力。\"
\"道理雖如此,但你知道培養一個讀書人需要多少心血嗎?\"
\"我正在思考解決之道。比如,我繪畫用的筆,比毛筆經濟且書寫便利,有了這樣的工具,書寫成本將大大降低。未來若能找到更廉價的造紙方法和簡便的印刷技術,降低讀書成本,讀書人自然會增加。\"
弘治手中把玩著鉛筆,仿佛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可能。如果如太子所說,讀書成本降低,讀書人自然會增多,雖然困難重重,但太子已邁出了第一步,隻是他的考慮還不夠全麵。
\"很好!有這樣的誌向是件好事。但你是否考慮過,讀書人多了,耕種土地的人就會減少,糧食不足,如何養活天下百姓呢?\"
\"隻需提升土地的生產力,孩兒願令我大明國,每個人都能飽餐,每個人都有書可讀。\"
弘治皇帝聽罷,隻覺得太子不過是童言無忌,根本不理解讓所有人溫飽是何等艱巨的任務。自古以來,豐年尚且有人挨餓,若是災年能保百姓不死,便已是難得的明君,更別提普及教育了。
見弘治麵帶疑慮,朱厚照堅定地迴應:“父皇,請您拭目以待,孩兒定會證明給您看的。”
\"好吧,照兒有如此抱負,必能成為一代賢君,朕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弘治皇帝仿佛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兒子,盡管話語有些異想天開,但至少表明兒子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這就足夠讓他欣慰了。
弘治又與朱厚照交談片刻,叮嚀他要多讀書,隨後起身迴宮。朱厚照深知,僅靠讀書無法實現他的願景。他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識和技術,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和技術。剛才作畫的經曆讓他獲得了不少浪值,似乎找到了新的積累方式。
\"劉公公,你又握著尖刀,難道又要行刺本宮不成?\"
劉瑾欲哭無淚,上次他還裝模作樣,這次竟連表麵文章都不做了嗎?這刀明明是你遞給我的啊。
劉瑾連忙跪下,將刀扔在一旁,哀聲道:“太子爺,老奴冤枉啊。”
朱厚照默不作聲,雙臂環抱,側頭注視著劉瑾,他的眼神分明在說,他知道這不是他想聽的答案。
劉瑾……
午後,熙熙攘攘的街頭多了一處畫攤,一位儒雅英俊的年輕人正在畫畫,吸引了眾多女子的目光。他的繪畫方式與眾不同,別人都是平鋪紙張,他卻將紙夾在斜立的畫板上。他的筆也奇特,看似隻有筆杆,卻能在紙上留下精細的墨線。
漸漸地,這個奇特的畫攤聚集了一圈觀眾,好奇這位俊美公子的畫藝如何。
那年輕人正為對麵的一位中年人畫像,但對方似乎並不情願。
\"老劉,笑一笑嘛,別擺出那副苦瓜臉。\"
聽見太子的話,劉瑾擠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
朱厚照放下筆,同時也結束了《禮記》的背誦。
\"父皇,你看兒臣畫得如何?\"
弘治原本對朱厚照的畫作並無太大期待,接過一看,畫中的自己生動逼真,仿佛躍然紙上。弘治也曾有過畫像,卻從未見過如此形神兼備之作。
\"妙!妙!妙!朕真沒想到照兒的畫藝如此出神入化,我兒才華橫溢。\"
弘治興衝衝地將畫展示給侍立一旁的李榮,李榮也豎起大拇指,稱讚太子畫得好。
\"叮,你的畫作令李榮讚歎不已,浪值+500。\"
\"叮,你的畫作令劉瑾驚歎,浪值+200。\"
\"叮,你的畫作令......\"
明朝畫壇崇尚神韻而非形似,李榮初次見識到素描技巧,深感奇妙。
\"父皇,兒臣已背完《禮記》,能否繼續鑽研玻璃工藝呢?\"
弘治臉上微紅,太子製作玻璃是為了充實國庫,自己卻反對甚至設阻,還讓他背誦《禮記》。
\"太子還在生朕的氣嗎?\"
\"並非如此,父親允許我研讀《禮記》,我明白即使未能熟記,父親也不會責備。但父親是一國之主,言出法隨,我作為兒子,必須尊重並貫徹父親的教誨,不能讓人有所非議。我也明白父親的考量,劉大夏的行為雖打著忠誠的名義,我們若繼續計較,隻會顯得朱家氣量狹小。父親的處置明智,既給了我教訓,又顧全了劉大夏的顏麵,小事一樁,無需深究。\"
弘治驚訝無言,太子的洞察力超乎他的想象,原本他還擔憂太子會對此耿耿於懷,準備去寬慰一番,現在看來完全是多餘。
\"你能理解父親的困境,我很欣慰。無需對劉大夏懷恨在心,他畢竟仍是忠心的。\"
\"忠心不應成為他肆意妄為的借口。他有尊重過我嗎?在我麵前,我隻是一個孩子,他並未真正把我當作太子看待。今日之事,根源在於我沒有達到他們期望的太子形象。父親,假設,隻是假設,當我登上皇位,卻沒有成為他們心中的理想君主,他們會如何應對呢?\"
曆史上正德溺水身亡,年僅三十一,身體健壯,並非虛弱的皇帝,一次溺水就喪命?盡管無法查證真相,但其中的疑點重重。
\"哎!\"
弘治深深歎息,太子的想法有些駭人,似乎對這些文臣缺乏信任,這絕非佳兆。
\"你過於偏激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你應懂得,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讀書人本就稀少,有能力成為朝廷重臣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要厚待他們,隻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寧。\"
朱厚照想指出父親過於縱容這些臣子,遲早會出問題,但他選擇沉默。
\"若讀書人稀少,我們就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這樣國家就能擁有更多傑出的才俊為國效力。\"
\"道理雖如此,但你知道培養一個讀書人需要多少心血嗎?\"
\"我正在思考解決之道。比如,我繪畫用的筆,比毛筆經濟且書寫便利,有了這樣的工具,書寫成本將大大降低。未來若能找到更廉價的造紙方法和簡便的印刷技術,降低讀書成本,讀書人自然會增加。\"
弘治手中把玩著鉛筆,仿佛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可能。如果如太子所說,讀書成本降低,讀書人自然會增多,雖然困難重重,但太子已邁出了第一步,隻是他的考慮還不夠全麵。
\"很好!有這樣的誌向是件好事。但你是否考慮過,讀書人多了,耕種土地的人就會減少,糧食不足,如何養活天下百姓呢?\"
\"隻需提升土地的生產力,孩兒願令我大明國,每個人都能飽餐,每個人都有書可讀。\"
弘治皇帝聽罷,隻覺得太子不過是童言無忌,根本不理解讓所有人溫飽是何等艱巨的任務。自古以來,豐年尚且有人挨餓,若是災年能保百姓不死,便已是難得的明君,更別提普及教育了。
見弘治麵帶疑慮,朱厚照堅定地迴應:“父皇,請您拭目以待,孩兒定會證明給您看的。”
\"好吧,照兒有如此抱負,必能成為一代賢君,朕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弘治皇帝仿佛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兒子,盡管話語有些異想天開,但至少表明兒子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這就足夠讓他欣慰了。
弘治又與朱厚照交談片刻,叮嚀他要多讀書,隨後起身迴宮。朱厚照深知,僅靠讀書無法實現他的願景。他需要的是更多的知識和技術,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和技術。剛才作畫的經曆讓他獲得了不少浪值,似乎找到了新的積累方式。
\"劉公公,你又握著尖刀,難道又要行刺本宮不成?\"
劉瑾欲哭無淚,上次他還裝模作樣,這次竟連表麵文章都不做了嗎?這刀明明是你遞給我的啊。
劉瑾連忙跪下,將刀扔在一旁,哀聲道:“太子爺,老奴冤枉啊。”
朱厚照默不作聲,雙臂環抱,側頭注視著劉瑾,他的眼神分明在說,他知道這不是他想聽的答案。
劉瑾……
午後,熙熙攘攘的街頭多了一處畫攤,一位儒雅英俊的年輕人正在畫畫,吸引了眾多女子的目光。他的繪畫方式與眾不同,別人都是平鋪紙張,他卻將紙夾在斜立的畫板上。他的筆也奇特,看似隻有筆杆,卻能在紙上留下精細的墨線。
漸漸地,這個奇特的畫攤聚集了一圈觀眾,好奇這位俊美公子的畫藝如何。
那年輕人正為對麵的一位中年人畫像,但對方似乎並不情願。
\"老劉,笑一笑嘛,別擺出那副苦瓜臉。\"
聽見太子的話,劉瑾擠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