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許你一個好前程
重生:掠奪詞條,宋徽宗是我爹 作者:京星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就是趙元?”
兵部尚書孫傅走過來,上下打量著他,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詫。
趙元心頭一緊,迅速在腦海中翻找著關於孫傅的記憶碎片。
恭敬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兵部尚書孫傅主持京城防務,是一位既無能又無用的忠臣。
他是海州人,進士及第後曆任秘書省正字、禦史、禮部員外郎,看這份履曆感覺走的是通往執政的標準路線。
因與當道不合,一度被遷為中書舍人。
由於他抨擊朝廷對高麗入貢使者的厚待縱容是勞民傷財,被貶到蘄州安置。
直到欽宗受禪後才將他進位為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長成為大宋軍事決策層的重要一員。
宋欽宗是要以破格任用宋徽宗在位時不得誌的官員的方式,來構建朝臣班底。
不過新皇帝將既沒有基層州縣經曆,又對兵事一無所知的孫傅,提拔到如此關鍵的崗位,顯得極其兒戲。
在金人入侵迫在眉睫的時候,這樣的人事安排就更是荒唐了。
有感於欽宗的知遇之恩,孫傅的工作態度無疑是積極的,也急於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華與能力。
金軍二次圍城後,孫傅親冒矢石、日夜登城主持防務,不停地巡視城防設施、鼓舞守軍士氣,表現得兢兢業業。
作為一個標準的文臣,能力也僅限於此了。
他提不出什麽具體的解圍之策,也對軍事戰略毫無見解,居然將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虛幻之事上。
“你家中可有親屬在朝中任職?”孫傅突然問出這樣一句話來。
“小人自幼在太原長大,與爹爹失散多年,姐姐病逝,家中暫無人在朝中任職。”
這宋朝習俗,稱母為“姐姐”,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一稱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說文解字》中解釋“姐”為蜀地對母親稱唿。
到了宋代,這一稱唿在宮廷和民間都有使用。
孫傅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郭中郎,向我推薦你,認為你是可造之才,朝廷危難之際,可願為朝廷出力。”
趙元一愣,穿越過來,一點都沒有影響曆史的發展?
這就要被人賞識了!
宋朝,忠武郎是武散官中的忠武將軍,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職位。
這時候嶽飛在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才被提升為誠信郎、成忠郎、秉義郎等官職。
神棍郭京這麽快就和嶽武穆平級了?雖然他沒有實權。
趙元看著周圍禁軍明晃晃的刀劍,義正言辭的說道。
“ 粉骨碎身渾不怕!小人願意為我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麵對著大宋的高級知識分子,趙元忍不住拽了一下文,顯擺一下自己作為穿越人士的文化素養。
“ 粉骨碎身渾不怕,好詞啊!”
孫傅有些吃驚的望著他,沒想到眼前的武官還能吟詩。
“這首詞可是有其他三句?”
“孫大人,這是個士兵而已,怎麽可能會作詩。”
孫傅旁邊一個文官不屑的說道。
“我看也是,不然讓他現在做一手也行。”
另一個文官附和道。
他們是負責監管城門禁衛軍的文官,看到孫傅到來,特意過來打招唿。
此時這名文官幸災樂禍的看著趙元。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不破金賊誓不還。
他又小聲嘀咕了一句“明,於謙。”
心裏暗暗想道,對不起了於大爺,你這最後一句太不應景了,我給你改一改。
“最後一句,可是做了更改?”
孫傅神色怪異的問了一下,其他三句都挺好,這最後一句是個什麽鬼?
“大人明見,最後一句應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為了貼合我現在的心情,略作更改。”
趙元謙虛的說道。
孫傅突然激動的拍著大腿,興奮異常。
趙元目瞪口呆的看著兵部尚書孫傅,一臉的迷茫,就是說幾句詞,至於激動成這樣嗎?
沒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嘛!
孫傅用炙熱的眼神看著趙元。
“你可是讀過書?”
“小人六歲讀書,今年19歲,已經讀書13載。”
趙元低著頭自己數著自己的手指頭算到,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1年,直到穿越,整整13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壞了,他知道孫傅為何這麽激動了,唐宋元明清,中間差著幾百年呢。
這時候還沒有於謙呢,完了,完了。
自唐代以來,就有詩賦取士的傳統,也就是說隻要你作詩做的好,就可以當官。
靖康之難後,宋朝的科舉製度才經曆了一些變化。
高宗君臣在流亡逃難途中開始認真思考北宋滅亡的原因,並對科舉製度進行了反思和調整。
這才取消了詩賦取士。
趙元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閑著沒事拽什麽文,逃跑計劃難度又增加了。
孫傅見狀,麵色一沉,語氣也變得嚴厲起來:“既讀過書,為何不投身科舉,反而在軍中效力?”
此言一出,周圍禁軍將士紛紛戒備,刀劍出鞘,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趙元心頭一震,知道如果迴答不好,就要腦袋搬家了。
在宋代,文官地位高於武將,社會普遍重視文官而輕視武將。?
這種重文輕武的現象在宋代尤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文官和武將的地位、待遇以及升遷機會等方麵?。
宋代重文輕武的原因主要源於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通過解除武將的兵權來防止武將謀反,從而奠定了宋代重文輕武的基礎。
趙匡胤擔心武將擁兵自重,因此通過解除武將的兵權來確保皇權穩固。
這一政策被後世的皇帝不斷強化,導致文官地位逐漸上升,而武將地位則相對下降?。
宋代文官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超過了曆代王朝。
文官不僅在政治上享有高地位,還在經濟上獲得優厚待遇。
例如,文官有機會被封為王,這是曆代罕見的榮譽。
相比之下,武將雖然立下顯赫戰功,但地位仍然較低。
一個人棄文從武,世人很難理解。
何況趙元剛剛做出這樣一首詞來,明顯的參加科舉遠比進入禁軍當個炮灰要合理的多。
“大人有所不知,姐姐不是病逝,而是被黃頭奴破城,射殺而死,自姐姐去世後,我就暗暗發誓要殺絕金賊,為姐姐報仇!”
(黃頭奴----宋朝對金人的蔑稱。)
趙元聲淚俱下的控訴著金人的暴行,表達了與其不死不休的態度。
孫傅聽後默默無語,過去拍了拍趙元的肩膀。
“受苦了,不愧是我大宋的好兒郎,隨本官迴府,定能許你一個好前程!”
說完便扭身向前走去。
趙元頓時愣在當地,暗道,大哥,別走啊,大哥!
我隨你迴府,我不就死了,還有幾天金軍就要圍城了。
城破後,你都被抓了,我跟著你幹嘛去。
一起北上去住五星級的茅草房?
哪裏還有好前程,命都沒有了,還要什麽好前程!
兵部尚書孫傅走過來,上下打量著他,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詫。
趙元心頭一緊,迅速在腦海中翻找著關於孫傅的記憶碎片。
恭敬答道:“正是在下,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兵部尚書孫傅主持京城防務,是一位既無能又無用的忠臣。
他是海州人,進士及第後曆任秘書省正字、禦史、禮部員外郎,看這份履曆感覺走的是通往執政的標準路線。
因與當道不合,一度被遷為中書舍人。
由於他抨擊朝廷對高麗入貢使者的厚待縱容是勞民傷財,被貶到蘄州安置。
直到欽宗受禪後才將他進位為兵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長成為大宋軍事決策層的重要一員。
宋欽宗是要以破格任用宋徽宗在位時不得誌的官員的方式,來構建朝臣班底。
不過新皇帝將既沒有基層州縣經曆,又對兵事一無所知的孫傅,提拔到如此關鍵的崗位,顯得極其兒戲。
在金人入侵迫在眉睫的時候,這樣的人事安排就更是荒唐了。
有感於欽宗的知遇之恩,孫傅的工作態度無疑是積極的,也急於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華與能力。
金軍二次圍城後,孫傅親冒矢石、日夜登城主持防務,不停地巡視城防設施、鼓舞守軍士氣,表現得兢兢業業。
作為一個標準的文臣,能力也僅限於此了。
他提不出什麽具體的解圍之策,也對軍事戰略毫無見解,居然將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虛幻之事上。
“你家中可有親屬在朝中任職?”孫傅突然問出這樣一句話來。
“小人自幼在太原長大,與爹爹失散多年,姐姐病逝,家中暫無人在朝中任職。”
這宋朝習俗,稱母為“姐姐”,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一稱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說文解字》中解釋“姐”為蜀地對母親稱唿。
到了宋代,這一稱唿在宮廷和民間都有使用。
孫傅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郭中郎,向我推薦你,認為你是可造之才,朝廷危難之際,可願為朝廷出力。”
趙元一愣,穿越過來,一點都沒有影響曆史的發展?
這就要被人賞識了!
宋朝,忠武郎是武散官中的忠武將軍,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職位。
這時候嶽飛在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才被提升為誠信郎、成忠郎、秉義郎等官職。
神棍郭京這麽快就和嶽武穆平級了?雖然他沒有實權。
趙元看著周圍禁軍明晃晃的刀劍,義正言辭的說道。
“ 粉骨碎身渾不怕!小人願意為我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麵對著大宋的高級知識分子,趙元忍不住拽了一下文,顯擺一下自己作為穿越人士的文化素養。
“ 粉骨碎身渾不怕,好詞啊!”
孫傅有些吃驚的望著他,沒想到眼前的武官還能吟詩。
“這首詞可是有其他三句?”
“孫大人,這是個士兵而已,怎麽可能會作詩。”
孫傅旁邊一個文官不屑的說道。
“我看也是,不然讓他現在做一手也行。”
另一個文官附和道。
他們是負責監管城門禁衛軍的文官,看到孫傅到來,特意過來打招唿。
此時這名文官幸災樂禍的看著趙元。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不破金賊誓不還。
他又小聲嘀咕了一句“明,於謙。”
心裏暗暗想道,對不起了於大爺,你這最後一句太不應景了,我給你改一改。
“最後一句,可是做了更改?”
孫傅神色怪異的問了一下,其他三句都挺好,這最後一句是個什麽鬼?
“大人明見,最後一句應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為了貼合我現在的心情,略作更改。”
趙元謙虛的說道。
孫傅突然激動的拍著大腿,興奮異常。
趙元目瞪口呆的看著兵部尚書孫傅,一臉的迷茫,就是說幾句詞,至於激動成這樣嗎?
沒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嘛!
孫傅用炙熱的眼神看著趙元。
“你可是讀過書?”
“小人六歲讀書,今年19歲,已經讀書13載。”
趙元低著頭自己數著自己的手指頭算到,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1年,直到穿越,整整13年,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壞了,他知道孫傅為何這麽激動了,唐宋元明清,中間差著幾百年呢。
這時候還沒有於謙呢,完了,完了。
自唐代以來,就有詩賦取士的傳統,也就是說隻要你作詩做的好,就可以當官。
靖康之難後,宋朝的科舉製度才經曆了一些變化。
高宗君臣在流亡逃難途中開始認真思考北宋滅亡的原因,並對科舉製度進行了反思和調整。
這才取消了詩賦取士。
趙元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閑著沒事拽什麽文,逃跑計劃難度又增加了。
孫傅見狀,麵色一沉,語氣也變得嚴厲起來:“既讀過書,為何不投身科舉,反而在軍中效力?”
此言一出,周圍禁軍將士紛紛戒備,刀劍出鞘,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趙元心頭一震,知道如果迴答不好,就要腦袋搬家了。
在宋代,文官地位高於武將,社會普遍重視文官而輕視武將。?
這種重文輕武的現象在宋代尤為明顯,主要體現在文官和武將的地位、待遇以及升遷機會等方麵?。
宋代重文輕武的原因主要源於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通過解除武將的兵權來防止武將謀反,從而奠定了宋代重文輕武的基礎。
趙匡胤擔心武將擁兵自重,因此通過解除武將的兵權來確保皇權穩固。
這一政策被後世的皇帝不斷強化,導致文官地位逐漸上升,而武將地位則相對下降?。
宋代文官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超過了曆代王朝。
文官不僅在政治上享有高地位,還在經濟上獲得優厚待遇。
例如,文官有機會被封為王,這是曆代罕見的榮譽。
相比之下,武將雖然立下顯赫戰功,但地位仍然較低。
一個人棄文從武,世人很難理解。
何況趙元剛剛做出這樣一首詞來,明顯的參加科舉遠比進入禁軍當個炮灰要合理的多。
“大人有所不知,姐姐不是病逝,而是被黃頭奴破城,射殺而死,自姐姐去世後,我就暗暗發誓要殺絕金賊,為姐姐報仇!”
(黃頭奴----宋朝對金人的蔑稱。)
趙元聲淚俱下的控訴著金人的暴行,表達了與其不死不休的態度。
孫傅聽後默默無語,過去拍了拍趙元的肩膀。
“受苦了,不愧是我大宋的好兒郎,隨本官迴府,定能許你一個好前程!”
說完便扭身向前走去。
趙元頓時愣在當地,暗道,大哥,別走啊,大哥!
我隨你迴府,我不就死了,還有幾天金軍就要圍城了。
城破後,你都被抓了,我跟著你幹嘛去。
一起北上去住五星級的茅草房?
哪裏還有好前程,命都沒有了,還要什麽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