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著宗彌說的這些,雖然心裏憤怒,卻並未打斷。
他深知宗彌雖言語冒犯,但所言非虛。自己的確出身貧寒,如今雖為帝王,但根基淺薄,無人可用。
他沉默片刻,突然開口,聲音平靜而深沉:“小師父,你所說的,咱都明白。
咱出身農家,知道百姓疾苦,也知天下未定,仍需努力。
咱從小到大就受這些當官的欺負,所以對於這些官員有一股天生的仇恨。”
朱元璋頓了一頓,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但是,咱也明白,這天下不是靠仇恨就能打下來的。
咱需要的是人才,是那些有才有德的人來幫助咱治理這天下,不然咱也不會留下那些前朝漢官。
可是這些人屢教不改,還當是前朝作威作福的時候,把以前的那些壞習慣都帶到了咱的大明,這讓咱怎麽能夠忍受。”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小師父,你若有好的建議,或者知道有才能的人,不妨告訴咱。咱雖為帝王,但也願意傾聽良言,任用賢才。”
“那你是太看得起我了,我一個在寺廟長大的和尚哪裏知道什麽人才啊,你要是做法事,我還能給你找找人。
可是治理國家,可能就真的愛莫能助了,可是我倒是有個辦法,可以幫幫你。”
“哦?小師父有何高見?趕緊說來聽聽。”朱元璋的聲音中充滿了激動。
宗彌微微一笑,邊斟酒邊說道:“老朱,你還記得我之前跟你提的考核嗎?”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急切地向前傾身,雙手緊握在桌邊,仿佛要將整個桌子都提起來一般。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充滿了期待:“小師父,你提到的官員考核,咱當然記得。你能否詳細說說,這考核之法該如何實施?”
宗彌輕輕放下手中的酒壺,他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微笑著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老朱,考核官員,首先要明確標準。
這標準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處。
我們可以從品德、能力、政績三個方麵進行考核。
品德,就是要看官員是否公正無私,是否廉潔奉公;
能力,就是要看官員是否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是否能夠應對突發情況;
政績,就是要看官員在任期內是否有突出的業績,是否得到了百姓的認可。
我們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對這些官員進行考核,定期向皇上匯報。這樣,我們就可以篩選出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員,讓他們為國家和百姓服務。
當然,對於這些官員,朝廷也不能虧了他們,你要保證他們的生活所需,所以要訂下績效,獎金。”
朱元璋聽著宗彌的考核之法,心中澎湃不已。他猛地拍桌而起,聲音洪亮如鍾:“小師父,你的建議真是金玉良言!咱這就迴宮,跟吏部商量,設立考核機構,選拔賢才!咱的大明,定能因此更加繁榮昌盛!”
宗彌見狀,微笑著點頭,心中卻暗想:“這老朱,倒是個有決斷的帝王。”
兩人相視而笑,酒過三巡,宗彌直接說道:“這些事不是一天兩天能決定的,你不是讓太子治國嘛,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考驗考驗你的太子啊。”
朱元璋一拍大腿,放聲大笑:“哈哈,小師父所言極是!咱這就去安排,讓標兒參與考核官員的事務,也讓他嚐嚐這治國理政的滋味!
看他能否獨當一麵,為咱的大明挑選出更多的賢才!小師父,你這可是給咱解決了一大難題啊!哈哈”
“好了,現在時間也不早了,酒也喝的差不多了,也該休息了。”宗彌提議道。
“不行, 你說的咱現在很興奮,沒那麽容易入睡,小師父,你既懂得治國之道,又精通佛法,不如咱們來一場辯論如何?
你以佛法為基,咱以王道為本,咱們看看誰能說服對方。”
宗彌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笑意,他放下手中的酒杯,正色道:“好,老朱,這可是你自找的。咱們就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佛王之爭,看看佛法與王道究竟誰能更勝一籌!”
朱元璋首先發難,他揮手一擲,桌上的酒杯應聲而碎,他大聲說道:“小師父,你說佛法能普度眾生,但咱這王道,卻能實實在在地讓百姓安居樂業,你說,哪個更實用?”
宗彌微微一笑,他輕輕揮手,一縷清風拂過,將碎片吹得無影無蹤。
他平靜地說道:“老朱,佛法講求因果循環,眾生平等;而王道則注重綱常倫理,君臣之道。兩者各有千秋,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得當。”
朱元璋眼神炯炯,他一步跨前,氣勢如虹:“小師父,你口口聲聲說佛法普度眾生,但你可知道,這世界上仍有無數的苦難和不平?
王道,正是為了消除這些苦難和不平而存在的!”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執著,仿佛要將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宗彌。
宗彌看著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緩緩起身,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愈發飄渺:“老朱,你所說的不錯。
但佛法講求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解脫,它不求消除世間的苦難,而是教導眾生如何麵對苦難,如何在苦難中找到內心的安寧。”
他的話語輕柔而深邃,仿佛一陣清風吹過湖麵,蕩起層層漣漪。
朱元璋眉頭緊鎖,試圖平複心中的激動。他凝視著宗彌,眼中閃爍著挑戰的光芒:
“小師父,你的意思是說,佛法能讓人在苦難中找到內心的安寧,但王道卻能實實在在地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你說哪個更有用?”
宗彌微微點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老朱,你所說無疑。
王道雖然能改變百姓的生活,卻也需要有德行的君主來引領,才能真正實現國泰民安。
其實佛道與王道本無衝突,佛道重於思想,王道生於生活,兩者可結合,佛王合璧,天下太平。”
朱元璋聽後默然,深深地看著宗彌,仿佛在試圖看清他內心深處的世界。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感慨:“小師父,你這話真是說到咱的心坎裏去了。
咱一直想著如何能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卻忽略了內心的平和與解脫。
也許,你真的給咱指明了一條明路。”
兩人相視而笑,月光下,他們的身影交融在一起,仿佛佛王合璧,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繁榮。
他深知宗彌雖言語冒犯,但所言非虛。自己的確出身貧寒,如今雖為帝王,但根基淺薄,無人可用。
他沉默片刻,突然開口,聲音平靜而深沉:“小師父,你所說的,咱都明白。
咱出身農家,知道百姓疾苦,也知天下未定,仍需努力。
咱從小到大就受這些當官的欺負,所以對於這些官員有一股天生的仇恨。”
朱元璋頓了一頓,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但是,咱也明白,這天下不是靠仇恨就能打下來的。
咱需要的是人才,是那些有才有德的人來幫助咱治理這天下,不然咱也不會留下那些前朝漢官。
可是這些人屢教不改,還當是前朝作威作福的時候,把以前的那些壞習慣都帶到了咱的大明,這讓咱怎麽能夠忍受。”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繼續說道:“小師父,你若有好的建議,或者知道有才能的人,不妨告訴咱。咱雖為帝王,但也願意傾聽良言,任用賢才。”
“那你是太看得起我了,我一個在寺廟長大的和尚哪裏知道什麽人才啊,你要是做法事,我還能給你找找人。
可是治理國家,可能就真的愛莫能助了,可是我倒是有個辦法,可以幫幫你。”
“哦?小師父有何高見?趕緊說來聽聽。”朱元璋的聲音中充滿了激動。
宗彌微微一笑,邊斟酒邊說道:“老朱,你還記得我之前跟你提的考核嗎?”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急切地向前傾身,雙手緊握在桌邊,仿佛要將整個桌子都提起來一般。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充滿了期待:“小師父,你提到的官員考核,咱當然記得。你能否詳細說說,這考核之法該如何實施?”
宗彌輕輕放下手中的酒壺,他的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微笑著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老朱,考核官員,首先要明確標準。
這標準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處。
我們可以從品德、能力、政績三個方麵進行考核。
品德,就是要看官員是否公正無私,是否廉潔奉公;
能力,就是要看官員是否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是否能夠應對突發情況;
政績,就是要看官員在任期內是否有突出的業績,是否得到了百姓的認可。
我們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對這些官員進行考核,定期向皇上匯報。這樣,我們就可以篩選出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員,讓他們為國家和百姓服務。
當然,對於這些官員,朝廷也不能虧了他們,你要保證他們的生活所需,所以要訂下績效,獎金。”
朱元璋聽著宗彌的考核之法,心中澎湃不已。他猛地拍桌而起,聲音洪亮如鍾:“小師父,你的建議真是金玉良言!咱這就迴宮,跟吏部商量,設立考核機構,選拔賢才!咱的大明,定能因此更加繁榮昌盛!”
宗彌見狀,微笑著點頭,心中卻暗想:“這老朱,倒是個有決斷的帝王。”
兩人相視而笑,酒過三巡,宗彌直接說道:“這些事不是一天兩天能決定的,你不是讓太子治國嘛,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考驗考驗你的太子啊。”
朱元璋一拍大腿,放聲大笑:“哈哈,小師父所言極是!咱這就去安排,讓標兒參與考核官員的事務,也讓他嚐嚐這治國理政的滋味!
看他能否獨當一麵,為咱的大明挑選出更多的賢才!小師父,你這可是給咱解決了一大難題啊!哈哈”
“好了,現在時間也不早了,酒也喝的差不多了,也該休息了。”宗彌提議道。
“不行, 你說的咱現在很興奮,沒那麽容易入睡,小師父,你既懂得治國之道,又精通佛法,不如咱們來一場辯論如何?
你以佛法為基,咱以王道為本,咱們看看誰能說服對方。”
宗彌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笑意,他放下手中的酒杯,正色道:“好,老朱,這可是你自找的。咱們就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佛王之爭,看看佛法與王道究竟誰能更勝一籌!”
朱元璋首先發難,他揮手一擲,桌上的酒杯應聲而碎,他大聲說道:“小師父,你說佛法能普度眾生,但咱這王道,卻能實實在在地讓百姓安居樂業,你說,哪個更實用?”
宗彌微微一笑,他輕輕揮手,一縷清風拂過,將碎片吹得無影無蹤。
他平靜地說道:“老朱,佛法講求因果循環,眾生平等;而王道則注重綱常倫理,君臣之道。兩者各有千秋,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得當。”
朱元璋眼神炯炯,他一步跨前,氣勢如虹:“小師父,你口口聲聲說佛法普度眾生,但你可知道,這世界上仍有無數的苦難和不平?
王道,正是為了消除這些苦難和不平而存在的!”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執著,仿佛要將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宗彌。
宗彌看著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緩緩起身,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愈發飄渺:“老朱,你所說的不錯。
但佛法講求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解脫,它不求消除世間的苦難,而是教導眾生如何麵對苦難,如何在苦難中找到內心的安寧。”
他的話語輕柔而深邃,仿佛一陣清風吹過湖麵,蕩起層層漣漪。
朱元璋眉頭緊鎖,試圖平複心中的激動。他凝視著宗彌,眼中閃爍著挑戰的光芒:
“小師父,你的意思是說,佛法能讓人在苦難中找到內心的安寧,但王道卻能實實在在地改變他們的生活,讓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你說哪個更有用?”
宗彌微微點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的智慧:“老朱,你所說無疑。
王道雖然能改變百姓的生活,卻也需要有德行的君主來引領,才能真正實現國泰民安。
其實佛道與王道本無衝突,佛道重於思想,王道生於生活,兩者可結合,佛王合璧,天下太平。”
朱元璋聽後默然,深深地看著宗彌,仿佛在試圖看清他內心深處的世界。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感慨:“小師父,你這話真是說到咱的心坎裏去了。
咱一直想著如何能讓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卻忽略了內心的平和與解脫。
也許,你真的給咱指明了一條明路。”
兩人相視而笑,月光下,他們的身影交融在一起,仿佛佛王合璧,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