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距京城約一百五十裏,徒步需三日行程,陳銘與鄭爍乘坐馬車僅用兩日便抵達。
盡管顛簸得全身酸痛,陳銘卻未發一言,一是不願讓鄭爍輕視,二是內心對鄭家小姐的召喚懷有期待。
很快來到密雲縣城,這裏沒有萬盛樓,隻有一間萬盛商號,鄭子菲與芝蘭便在商號的後院。
後院的客廳中,一名男子正畢恭畢敬地站在鄭子菲麵前稟告事務。
男子略顯臃腫,圓臉,年齡難以判斷,從聲音推測,大約二十多歲。
鄭子菲和芝蘭不再男裝打扮,恢複了女子裝扮,看起來在密雲比在大王莊更自然。
站立的男子裝扮與萬盛樓的掌櫃相似,應該是萬盛商號在密雲的主管。
“姐姐安好!”
陳銘整理衣衫,穩住心神,向鄭子菲行禮問候,隨後也對另外兩人分別致意。
主仆三人見狀,男子鞠躬迴禮,芝蘭掩嘴輕笑,出去準備茶水,鄭小姐則麵帶微紅地迴禮。
“銘公子不是外人,鄭煥,你繼續稟報吧。”
鄭子菲轉向低頭稟報的鄭煥,吩咐道,展現出家主的風範,與剛才的少女模樣截然不同。
“遵命,小姐……”
鄭煥詳細地報告起來。
正如陳銘所料,原來這位小胖子鄭煥確是鄭家商號在密雲的主管。與昌平州不同,鄭家在密雲並未開設酒樓,而是經營著一家冶鐵工坊。
薊鎮作為明朝九大重鎮之一,對鐵器和鐵料的需求巨大。
有需求就有供應和生產,鄭家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在此設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冶鐵工坊。
隨著需求增長,產能不斷擴大,原有的工坊麵臨一個瓶頸問題——水源!
冶鐵工坊需水量頗大,煉鐵煉鋼都是用水大戶。
後世每煉一噸鋼需用四到八噸水,明朝的技術比不上後世,用水量更大。
一座億噸級別的鋼鐵廠消耗的水源,遠超同等規模釀酒廠的千倍。盡管密雲和昌平區域河網密布,水係豐富,但並非每一寸土地都能取水方便,而這個工坊偏偏坐落在距離潮白河十裏之外的地方,取水之難可想而知。雖有幾口井,但麵對工廠龐大的生產需求,這些井水無異於杯水車薪。更糟的是,今年遭受嚴重幹旱,工坊僅有的幾口井水量日益減少。今年訂單激增,鐵料和鐵器的需求比曆年都要高,但現世的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即便工坊全力以赴,也無法迅速完成交付。兵部、薊鎮、各衛所的催促猶如雪上加霜,上個月工部也派人下了訂單……鄭爍不敢有絲毫怠慢,若是尋常商家,拖延一下或許還能應付,但這些是官方訂單,一旦拒絕或延誤,鄭家在官府的生意也將化為烏有。鄭煥為此焦慮不已,口舌生瘡,最終十萬火急地向東家小姐匯報此事。鄭家家規森嚴,鄭爍匯報完畢,臉上已是漲紅,滿是愧疚。鄭子菲聽後,神情淡定,仿佛早已成竹在胸,隻是輕輕瞥了陳銘一眼。“咳咳,鄭場主不必憂慮,總會有解決之道。”陳銘寬慰道。“陳公子可能不清楚,兵部、薊鎮和工部每日催促,小的實在是壓力山大啊!”鄭爍急切地迴應。陳銘沉思片刻,提議:“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何不一起去工坊看看?”眾人皆是行動派,立刻動身。小姐和仆人乘車,陳銘與鄭煥騎馬,一同來到城郊的工坊。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鐵器製造工坊,金屬撞擊的聲音此起彼伏。工坊內熱浪滾滾,令人熾熱難耐,許多赤膊的工人或是揮錘鍛打,或是奮力鼓風,或是搬運物料……一片繁忙景象!然而,仔細觀察,一切井然有序,忙碌而不紊亂。一行人在工坊內四處巡查,不時有空閑的工匠和雇工向鄭爍行禮問好……陳銘邊走邊思考,他在估算工坊的用水量和取水策略。這個工坊不小,擁有四個“大煉爐”,每個能煉鐵八萬斤,合計三十二萬斤,相當於一百六十噸。明朝的煉鋼工藝與後世不同,耗水量更大,可能需要數千噸水。如此龐大的水量,且需在短時間內集中供應,與大王莊灌溉的細水長流、巽風水龍緩取的方案截然不同。今年全國幹旱,密雲也未能幸免,工坊的井水即將枯竭,現有的水量遠遠不夠用。
作為京城周邊的水鄉,密雲的水源並不匱乏。
盡管遠處的潮白河水量已大幅減少,尚未幹涸,陳銘的任務便是迅速且大量地轉移這些水。
潮白河的海拔遠低於此地,加上幹旱的影響,水位比平常降低了近一半,即便擁有巽風水龍,此刻也無濟於事。
分批取水並非不可能,但問題是,好不容易抽取的水經不起消耗。
這裏有四座龐大的\"大鑒爐\",一旦用水,整池水瞬間就會被耗盡,後續的工作就無法進行了。
\"公子請知曉,我們的冶鐵主要依賴淬火用水,還有大量鐵料處理需水,更別提人畜飲用的需求了...\"
\"目前我們隻能用牛車從潮白河運水,不說兄弟們的辛勞,關鍵是供水量遠遠不夠。\"
鄭煥麵帶焦慮地匯報。
鄭子菲聞言,秀眉微鎖,但她神色平靜,隻是帶著一絲期待看向陳銘。
陳銘卻隻是微微皺眉,當他瞥見一旁烏黑的鐵塊時,心中突然靈光一閃,計策應運而生。
在大王莊時,他本想打造一個更為實用的器械,可惜條件有限,隻能勉強用木製的巽風水龍配合分段取水。
如今雖然麵臨大量輸水的難題,但這裏是鐵器工場,鐵料充足,他所需製作的工具恰好也需要鐵和冶鐵技術,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想到這裏,陳銘不禁露出笑容。
盡管顛簸得全身酸痛,陳銘卻未發一言,一是不願讓鄭爍輕視,二是內心對鄭家小姐的召喚懷有期待。
很快來到密雲縣城,這裏沒有萬盛樓,隻有一間萬盛商號,鄭子菲與芝蘭便在商號的後院。
後院的客廳中,一名男子正畢恭畢敬地站在鄭子菲麵前稟告事務。
男子略顯臃腫,圓臉,年齡難以判斷,從聲音推測,大約二十多歲。
鄭子菲和芝蘭不再男裝打扮,恢複了女子裝扮,看起來在密雲比在大王莊更自然。
站立的男子裝扮與萬盛樓的掌櫃相似,應該是萬盛商號在密雲的主管。
“姐姐安好!”
陳銘整理衣衫,穩住心神,向鄭子菲行禮問候,隨後也對另外兩人分別致意。
主仆三人見狀,男子鞠躬迴禮,芝蘭掩嘴輕笑,出去準備茶水,鄭小姐則麵帶微紅地迴禮。
“銘公子不是外人,鄭煥,你繼續稟報吧。”
鄭子菲轉向低頭稟報的鄭煥,吩咐道,展現出家主的風範,與剛才的少女模樣截然不同。
“遵命,小姐……”
鄭煥詳細地報告起來。
正如陳銘所料,原來這位小胖子鄭煥確是鄭家商號在密雲的主管。與昌平州不同,鄭家在密雲並未開設酒樓,而是經營著一家冶鐵工坊。
薊鎮作為明朝九大重鎮之一,對鐵器和鐵料的需求巨大。
有需求就有供應和生產,鄭家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在此設立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冶鐵工坊。
隨著需求增長,產能不斷擴大,原有的工坊麵臨一個瓶頸問題——水源!
冶鐵工坊需水量頗大,煉鐵煉鋼都是用水大戶。
後世每煉一噸鋼需用四到八噸水,明朝的技術比不上後世,用水量更大。
一座億噸級別的鋼鐵廠消耗的水源,遠超同等規模釀酒廠的千倍。盡管密雲和昌平區域河網密布,水係豐富,但並非每一寸土地都能取水方便,而這個工坊偏偏坐落在距離潮白河十裏之外的地方,取水之難可想而知。雖有幾口井,但麵對工廠龐大的生產需求,這些井水無異於杯水車薪。更糟的是,今年遭受嚴重幹旱,工坊僅有的幾口井水量日益減少。今年訂單激增,鐵料和鐵器的需求比曆年都要高,但現世的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即便工坊全力以赴,也無法迅速完成交付。兵部、薊鎮、各衛所的催促猶如雪上加霜,上個月工部也派人下了訂單……鄭爍不敢有絲毫怠慢,若是尋常商家,拖延一下或許還能應付,但這些是官方訂單,一旦拒絕或延誤,鄭家在官府的生意也將化為烏有。鄭煥為此焦慮不已,口舌生瘡,最終十萬火急地向東家小姐匯報此事。鄭家家規森嚴,鄭爍匯報完畢,臉上已是漲紅,滿是愧疚。鄭子菲聽後,神情淡定,仿佛早已成竹在胸,隻是輕輕瞥了陳銘一眼。“咳咳,鄭場主不必憂慮,總會有解決之道。”陳銘寬慰道。“陳公子可能不清楚,兵部、薊鎮和工部每日催促,小的實在是壓力山大啊!”鄭爍急切地迴應。陳銘沉思片刻,提議:“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何不一起去工坊看看?”眾人皆是行動派,立刻動身。小姐和仆人乘車,陳銘與鄭煥騎馬,一同來到城郊的工坊。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鐵器製造工坊,金屬撞擊的聲音此起彼伏。工坊內熱浪滾滾,令人熾熱難耐,許多赤膊的工人或是揮錘鍛打,或是奮力鼓風,或是搬運物料……一片繁忙景象!然而,仔細觀察,一切井然有序,忙碌而不紊亂。一行人在工坊內四處巡查,不時有空閑的工匠和雇工向鄭爍行禮問好……陳銘邊走邊思考,他在估算工坊的用水量和取水策略。這個工坊不小,擁有四個“大煉爐”,每個能煉鐵八萬斤,合計三十二萬斤,相當於一百六十噸。明朝的煉鋼工藝與後世不同,耗水量更大,可能需要數千噸水。如此龐大的水量,且需在短時間內集中供應,與大王莊灌溉的細水長流、巽風水龍緩取的方案截然不同。今年全國幹旱,密雲也未能幸免,工坊的井水即將枯竭,現有的水量遠遠不夠用。
作為京城周邊的水鄉,密雲的水源並不匱乏。
盡管遠處的潮白河水量已大幅減少,尚未幹涸,陳銘的任務便是迅速且大量地轉移這些水。
潮白河的海拔遠低於此地,加上幹旱的影響,水位比平常降低了近一半,即便擁有巽風水龍,此刻也無濟於事。
分批取水並非不可能,但問題是,好不容易抽取的水經不起消耗。
這裏有四座龐大的\"大鑒爐\",一旦用水,整池水瞬間就會被耗盡,後續的工作就無法進行了。
\"公子請知曉,我們的冶鐵主要依賴淬火用水,還有大量鐵料處理需水,更別提人畜飲用的需求了...\"
\"目前我們隻能用牛車從潮白河運水,不說兄弟們的辛勞,關鍵是供水量遠遠不夠。\"
鄭煥麵帶焦慮地匯報。
鄭子菲聞言,秀眉微鎖,但她神色平靜,隻是帶著一絲期待看向陳銘。
陳銘卻隻是微微皺眉,當他瞥見一旁烏黑的鐵塊時,心中突然靈光一閃,計策應運而生。
在大王莊時,他本想打造一個更為實用的器械,可惜條件有限,隻能勉強用木製的巽風水龍配合分段取水。
如今雖然麵臨大量輸水的難題,但這裏是鐵器工場,鐵料充足,他所需製作的工具恰好也需要鐵和冶鐵技術,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想到這裏,陳銘不禁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