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初露的清晨,武百與趙佶、隋擇三人於禦書房內密談良久,議題廣泛而深遠,從國計民生到朝政改革,無不涉及。


    隨著窗外溫暖的陽光照耀在琉璃瓦上,送走趙佶和隋擇的武百緩緩迴宮。


    隨著一聲令下,鼓樂齊鳴,百官紛紛步入大殿,井然有序地排列於兩側,氣氛莊重而肅穆。


    當武百身著龍袍,踏著穩健的步伐步入大殿,群臣立即跪拜,高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聲音響徹雲霄,震得殿頂的金龍似乎都要騰空而起。


    武百輕輕抬手,示意眾人免禮,隨後緩緩坐上那把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


    “諸位愛卿,”武百的聲音在大殿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朕今日欲推行一項改革,那便是廢除跪拜之禮,改為鞠躬。”


    “跪拜之禮,雖源遠流長,卻也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於今時今日,已顯得不合時宜,實為糟粕。”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一片嘩然,群臣麵麵相覷,議論紛紛。


    而邱德,這位老臣,更是激動地站了出來,他的聲音雖顯蒼老,卻字字鏗鏘有力:“陛下,萬萬不可!跪拜之禮,非但非封建糟粕,實乃我華夏民族千年傳承之精髓,是尊卑有序、禮儀之邦的重要體現。”


    “百姓跪縣官,縣官跪知府,乃至百官跪拜天子,皆是表達對上級之尊重與敬畏,維係社會秩序之根本。”


    武百聞言,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讚許之色,他深知邱德所言非虛,跪拜之禮的確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然而,他心中所想的,卻是如何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發展。


    “邱愛卿言之有理,”武百緩緩說道,“跪拜之禮,確有其曆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但朕以為,時代在變,禮儀亦應隨之而變。”


    “跪拜之不便,不僅在於其對身體的損害,更在於其可能導致的心理隔閡。”


    “試想,若官員與百姓之間,僅以鞠躬代之跪拜,是否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促進上下一心,共謀國家發展?”


    邱德聞言,眉頭緊鎖,他深知武百之意已決,但仍不願放棄自己的立場,於是決定以儒家經典為據,展開一場辯論。“陛下,儒家經典有雲:‘禮之用,和為貴。’


    跪拜之禮,正是體現了這一精神。它不僅是形式上的尊重,更是心靈上的敬畏。”


    “若輕易廢除,恐將動搖社會之根本,引發不必要的混亂。”


    武百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邱德會如此說辭。他站起身來,走到邱德麵前,語重心長地說道:“邱愛卿,朕理解你的擔憂,也尊重你的觀點。”


    “但請允許朕問你一個問題,儒家所倡導的,是否僅僅是形式上的禮儀,還是更側重於人心的向善與社會的和諧?若鞠躬之禮,同樣能表達尊重與敬畏,且更加便捷、人性化,何樂而不為呢?”


    邱德一時語塞,他深知武百所言不無道理。在儒家思想中,的確更強調內心的修養與道德的提升,而非外在形式的束縛。


    他沉吟片刻,終於緩緩點頭,說道:“陛下高瞻遠矚,臣自愧不如。”


    “若鞠躬之禮真能如陛下所言,促進人心向善,社會和諧,臣願意接受這一變革。”


    大殿內頓時響起了一片掌聲,群臣紛紛向武百投去敬佩的目光。


    武百輕輕擺手,示意眾人安靜,然後繼續說道:“朕希望,從今往後,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民間百姓之間,都能以更加平等、開放的心態,共同推動大齊的進步。”


    “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創齊國更加明朗的未來”


    隨著武百的話語落下,大殿內再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而邱德,這位大儒,也在這一刻深刻感受到了變革的力量與希望。


    雖然自己在這場辯論中並未取勝,但他所堅守的儒家精神,卻在這場變革中得到了新的詮釋。


    武百的話語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了層層波瀾。


    大殿之內,空氣仿佛凝固,每一位官員都屏息以待,心中暗自揣測著這位帝王接下來將如何布局這盤錯綜複雜的棋局。


    “下一步,我們要實行分裂大宋的計劃。”


    武百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如同冬日裏的一縷寒風,穿透了每個人的心扉。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已經看到了大宋帝國即將分崩離析的未來圖景。


    此言一出,大殿內再次陷入了短暫的沉寂,隨後便是各種思緒的湧動與碰撞。


    魯智深率先打破了沉默:“陛下,依灑家看,咱們不如給宋朝境內的山賊草寇送錢送糧,讓他們有吃有喝的,吃飽了才有勁造反。”


    “這些山賊平日裏就受夠了官府的欺壓,一旦有了足夠的支持,定會如虎添翼,成為我們分裂大宋的利器。”


    魯智深的話音剛落,武鬆便站了出來:“魯兄言之有理,但山賊草寇終究成不了大氣候。”


    “他們缺乏統一的指揮和長遠的規劃,難以形成持久的威脅。”


    “依我看,我們還是應該收買宋軍高層將領,讓他們從內部瓦解大宋的防線。”


    “這些將領手握重兵,一旦倒戈相向,其影響力將遠超那些山賊草寇。”


    馬靈此時也站了出來,他的聲音冷靜而沉穩:“兩位將軍所言各有千秋,但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從經濟層麵入手。”


    “我們可以繼續對宋朝實行商業控製,利用我們的商業網絡,逐步將宋朝百姓的糧食資源掌握在手中。”


    “當宋朝百姓麵臨糧食短缺的困境時,他們自然會心生不滿,甚至可能揭竿而起。”


    “這樣一來,我們不僅能夠削弱宋朝的國力,還能在民間製造混亂,為分裂大宋創造有利條件。”


    武百聽著三位將領的發言,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深知,這些方案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是分裂大宋的有效手段。


    他輕輕點頭,讚許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都可以實行。”


    “分裂大宋,非一日之功,需多管齊下,方能奏效。”


    “具體的落實,就交給我們的中情局去辦吧。”


    說到這裏,武百的目光轉向了站在一旁的中情局局長劉釗吉。


    “劉釗吉,你作為中情局的負責人,對於這些方案有何看法?你打算如何將這些計劃付諸實施?”


    劉釗吉聞言,連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道:“陛下英明,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對於魯將軍提出的方案,臣認為可以派遣特工潛入宋朝境內,秘密聯係那些山賊草寇,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物資支持,並引導他們向官府發起攻擊。”


    “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山賊草寇作為情報來源,收集宋朝的軍事情報和政治動態。”


    “至於武將軍的方案,”劉釗吉繼續說道,“臣建議我們加強對宋軍高層將領的滲透工作,利用金錢、美色等手段收買他們,讓他們成為我們在宋朝內部的棋子。”


    “同時,我們也可以派遣特工潛入宋軍內部,策反那些對朝廷不滿的將領,讓他們為我們所用。”


    “而馬大臣提出的商業控製策略,”劉釗吉最後說道,“臣認為這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工程。我們需要利用我們的商業網絡,逐步滲透到宋朝的經濟命脈中,掌握糧食、布匹等關鍵物資的生產和銷售。”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操縱市場價格等手段,製造經濟混亂,加劇宋朝的社會矛盾。”


    “總之,”劉釗吉總結道,“我們將綜合運用這三種手段,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麵對大宋發起全麵攻勢。”


    “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成功分裂大宋,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


    武百聽著劉釗吉的匯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深知自己擁有一群忠誠且能幹的臣子,他們將是自己實現霸業的重要支柱。


    他輕輕點頭,讚許道:“好!劉釗吉,你果然沒有讓朕失望。”


    “你就按照這些方案去辦吧,務必做到萬無一失。”


    任原此刻挺直了腰板,目光如炬,仿佛已看見勝利的曙光在前方閃耀。


    “在我看來,直接滅了宋就得了!”


    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響,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任原的眼中閃爍著對勝利的渴望,他繼續說道,“我們的士兵,是經過無數次戰火洗禮的勇士,他們的英勇無敵,是天下間最鋒利的劍。”


    “我們有足夠的實力,與宋朝展開一場全麵的戰爭,徹底將其征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朝堂之上的一片嘩然。


    秦明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站了出來,他的聲音裏充滿了對任原觀點的認同:“我讚成!宋軍這些年在我們不間斷的打擊下,士氣低落,戰鬥力大不如前。”


    “此刻正是我們出擊的最佳時機,讓我們揮師西進,一舉蕩平宋朝,讓世人看看我們齊國的力量!”


    陳讓此刻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向前一步,聲音洪亮地說道:“是啊,皇上!您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我們齊國兵強馬壯,將士用命,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讓我們一鼓作氣,將宋朝的疆土納入我齊國版圖,成就千秋偉業!”


    “滅宋,確實看似簡單。”


    武百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未來,“但諸位可曾想過,我們滅了宋朝之後,能否真正消化這塊龐大的疆土?宋朝的治理成本,對我們齊國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而且,宋朝四周強敵環伺,我們若貿然行事,很可能會陷入四麵楚歌的境地。”


    說到這裏,武百的目光掃過眾臣,繼續說道:“我們的方案,諸位還記得嗎?是羅先生提出的聯遼滅宋之策。”


    “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旨在利用遼國與宋朝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削弱,同時避免我們齊國孤軍奮戰。”


    陳讓聞言,眉頭微皺,似乎對武百的保守態度有些不滿:“皇上,我們現在國力鼎盛,兵強馬壯,完全有能力與宋遼同時開戰。”


    “為何還要受製於遼國,與他們聯手?”


    武百輕輕搖了搖頭,語氣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陳將軍此言差矣。”


    “戰爭,從來不是兒戲。”


    “它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麵。”


    “我們齊國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體量畢竟有限。”


    “與宋遼這樣的龐然大物相比,我們還顯得過於弱小。”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更加深邃:“我們可以小勝幾場戰役,但那又如何?無法動搖他們的根基,最終隻會耗盡我們的國力,讓我們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戰爭,必須講究策略與時機。”


    “我們不能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更不能被怒火蒙蔽了雙眼。”


    任原聞言,心中雖有不甘,但也被武百的冷靜分析所折服。


    他緊握雙拳,目光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可是皇上,我們裝備那麽先進,為什麽不利用這些優勢去打一場漂亮的仗?難道就這樣一直隱忍下去嗎?”


    武百微微一笑,道:“任將軍,戰爭看的從來不是裝備。”


    “裝備再先進,若是沒有正確的戰略和足夠的國力支撐,也隻是空中樓閣。”


    “我們齊國要想在亂世中立足,就必須學會審時度勢,步步為營。”


    “逐步蠶食宋朝的疆土,穩固我們的後方,才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


    蘇仲於朝堂之上,語出驚人,他緩緩踱步,目光如炬,仿佛已洞悉天下局勢的微妙變化。


    “諸位大人,如今我齊國鐵騎控製著宋天子,皇城腳下,盡是我軍旌旗。”


    “何不借此良機,讓那宋朝成為我手中之劍,揮向遼邦?待其疲於奔命,我們再與遼國聯手,共謀宋朝,如此一來,豈非一舉兩得,天下大勢,盡在我等掌握之中?”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既有讚同之聲,亦有疑慮之語。


    正當眾人各抒己見,難以決斷之際,羅隱,這位曆經風霜、智深似海的老臣,緩緩站了出來,他須發皆白,眼神中卻閃爍著不輸年輕人的銳利與智慧。


    “蘇大人之言,雖有其理,然時過境遷,昔日之策,已非今日所能全然套用。”


    羅隱的聲音不高,卻如洪鍾大呂,瞬間壓下了朝堂上的喧囂,“當年老夫提出聯遼滅宋,實乃因宋朝國力強盛,非我齊國一己之力所能撼動。”


    “而今,宋朝已如風中殘燭,其軍力、財力皆被我等削弱殆盡,唯餘空殼而已。”


    武百聞言,目光炯炯,望向羅隱,語氣中滿是敬意:“羅先生高見,朕願聞其詳。”


    羅隱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過往歲月的感慨,也有對未來局勢的深刻洞察。


    “陛下所提三國同盟,實為高瞻遠矚之舉。”


    “然則,今日之宋,已非昔日可比。”


    “我等雖已控製其皇室,但民間仍有不屈之誌,百姓心中之火,隨時可能燎原。”


    “因此,老臣以為,與其讓宋朝主動攻遼,不如我們暗中扶持那些心懷不滿的義士,讓他們在民間播撒反抗的種子,待時機成熟,自然會有新的政權應運而生,而此政權,必將是親近我齊國之政權。”


    說到這裏,羅隱頓了一頓,目光掃過眾臣,繼續說道:“至於遼國,其疆域遼闊,兵馬強壯,尤其是那燕雲十六州,乃是天下聞名的馬場,對我等來說,意義非凡。”


    “我們可以借助宋手,索要燕雲之地。”


    “若遼國願主動歸還此地,自然可以與之交好,共謀發展。”


    “若其執迷不悟,可先行讓宋攻遼,兩國開戰。則我齊國大軍必將履行盟約,揮師北上,收複燕雲,以正天綱。”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嘩然。眾臣紛紛議論,有的讚歎羅隱的深謀遠慮,有的則擔憂此舉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然而,武百卻聽得心潮澎湃,他深知,羅隱之言,正是他心中所想,也是他齊國未來的方向。


    羅隱其言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卻又字字珠璣,直擊要害。


    他微微頷首,繼續說道:“陛下聖明,對宋之策,逐步蠶食,實乃上上之策。”


    “如此,既能避免正麵衝突帶來的巨大損耗,又能逐步削弱宋朝根基,使其難以自拔。”


    “而扶持宋朝境內的反動勢力,更是妙筆生花,他們如同暗流湧動,待時機成熟,必將掀起滔天巨浪,讓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更加依賴我齊國的支持。”


    武百聞言,龍顏大悅,不禁拍案叫絕:“羅先生之策,真乃神來之筆,令朕豁然開朗。”


    “如此,宋朝的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羅隱微微一笑,謙遜地搖了搖頭,隨即話鋒一轉,談及了對遼的策略:“至於遼國,其勢雖強,卻也有隙可乘。”


    “此次,可讓宋皇趙佶向遼國下通牒,提出兩點要求:一是交出高俅叛軍,此人勾結遼國,危害我中原,必除之而後快;二是讓出燕雲十六州,此乃我中原故土,豈能長久落於異族之手?”


    武百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精光,他深知,這不僅僅是兩個簡單的要求,更是對遼國的一次重大打擊,同時也是對齊國戰略利益的極大擴張。


    他讚許地點了點頭:“好!羅先生此計,既體現了我們的正義立場,又兼顧了國家利益,實乃一舉兩得。”


    羅隱繼續說道:“陛下,兵法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最好的策略,便是隨機應變,根據局勢的變化而靈活調整。”


    “我們不僅要製定策略,更要學會在變化中尋求機遇,在危機中創造轉機。”


    武百聽後,更是對羅隱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感慨道:“羅先生真乃天賜給我的英才,有先生輔佐,何愁我齊國不興?”


    羅隱連忙躬身行禮,謙遜地說道:“陛下謬讚了,老臣不過是盡忠職守,為陛下分憂罷了。”


    此時,武百話鋒一轉,將目光投向了身旁的劉釗吉。


    “釗吉,你且記好,我們在宋朝境內,主要需扶持三人。”


    “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


    “此三人皆非池中之物,心懷異誌,若能為我所用,必將成為顛覆宋朝的重要力量。”


    劉釗吉聞言,心中雖有疑惑,卻也知此乃機密大事,不敢多問,隻是恭敬地答道:“是,陛下,末將定當銘記於心,全力以赴。”


    朝會已畢,


    武百輕輕抬手,聲音沉穩而有力:“好了,好了,諸位愛卿,今日朝議已畢,你們都退下吧。”


    言罷,群臣紛紛躬身行禮,依次退出大殿,隻留下武百一人,在空曠的殿堂中顯得格外孤高。


    待得殿門緩緩合上,武百這才收起那份威嚴,輕輕歎了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他緩步走出大殿,穿過曲折的迴廊,迴到了自己的房間。


    房間內,燭光搖曳,溫暖而寧靜,與外界的喧囂形成了鮮明對比。


    武百坐在案前,輕輕端起茶杯,輕抿一口,茶香四溢,卻也難以驅散他心中的思緒。他的目光透過窗欞,望向遠方,心中滿是對即將扶持的三大寇的無限期待。


    這三大寇,如同三顆璀璨的星辰,在宋徽宗這片混沌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而他,武百,便是那幕後推手,欲借這三人之力,攪動天下風雲。


    “宋江雖已伏法,但他的事跡卻如同烈火烹油,讓這亂世更添了幾分熱鬧。”


    武百心中暗道,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那是對過往的迴味,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宋江的覆滅,隻是開始,而非結束。


    在這亂世之中,總有那麽一些人,不甘平庸,渴望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而這剩下的三大寇,他們每一個,都是時代的弄潮兒,有著各自的傳奇。”


    武百的思緒逐漸飄遠,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親眼見證了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武大郎:最強帝王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扶風曉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扶風曉月並收藏重生武大郎:最強帝王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