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亦是開國立功的四十八位元勳之一,他對當年的內幕了如指掌。冉閔登基,實乃形勢所迫,而非野心驅使。公元三四九年,石鑒登基後,胡漢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胡人掀起連綿不斷的動亂與兵變。羯族貴族視漢人為牲畜,肆意屠戮。倘若僅是殺害普通百姓,漢人官員雖心生不滿,卻不會公然反抗。然而,當死亡的陰影每日籠罩,他們便不再沉默。於是,司徒申鍾、司空郎闓、侍中盧諶、尚書劉群、將軍胡逵、劉休、劉欽等四十多位漢族大臣擁立冉閔為天尊。
劉群深知冉閔對權力並無過多渴求,這也是他受擁戴的根本。劉群問:“陛下之意是?”
冉閔答道:“朕欲移駕長安,坐鎮關中,令太子監國於鄴城。”
劉群聞言,心頭一緊,正欲勸說,謝安已搶先一步:“陛下英明!”
冉閔問:“謝卿認為朕可移居長安?”
“唉,皇家無親啊!”謝安雖不解劉群為何慫恿冉閔令太子冉智統帥全軍,參與即將爆發的涼國與魏國之戰。但他明白,冉閔正值壯年,身為將領,體魄遠超深居皇宮的天尊。冉閔領軍在外,既能防止魏國軍功過於顯赫,避免臣強君弱的局麵,又能讓太子遠離軍事權力過早涉獵。
對於太子冉智而言,過早接觸軍權並非好事。要知道,無人願意輕易交出權力,中國天尊退位,除非是壽終正寢,或是年邁體衰,否則便是被迫下台。冉閔正值盛年,怎肯輕易放手?
然而,此事讓謝安看出,劉群有時確實像個孩子,此刻表態支持冉智,豈不是在捧殺他?
謝安說:“陛下乃魏國主宰,萬民敬仰,巡遊天下乃是天經地義,朝廷之臣怎會反對?”
冉閔宣告:“此行已定,下月朕與皇後將巡曆奇妙的世間,長安陪都將成為我們的暫居之地,半年時光,你可願同行?鄴都之事,有劉卿輔佐太子監國足矣!”
冉閔提議謝安共赴長安之旅,對謝安而言,這是被奇幻皇室接納的象征,同時也暗示了他對太子的微妙不滿。顯而易見,太子此刻在鄴都絕無軍權,司隸校尉與衛將軍一職皆由籍羆獨掌,此人唯冉閔馬首是瞻。就連魏國軍中無敵的大將軍董潤,在籍羆麵前亦顯得無力。
“陛下恩典,微臣惶恐難當。能侍奉陛下左右,是微臣千載難逢的福祉!”謝安巧妙地恭維著冉閔。
“臣深感陛下隆恩!”
永興五年十月上旬,冉閔召集大規模的朝會,昭告天下。
“鑒於寒冰軍團殘殺我魏國子民,身為天下共主,朕有責任為無辜逝者尋求公正。因此,朕決定於十月十六日,派遣大將軍董潤、車騎將軍張溫、驃騎將軍張遇、將軍蔣幹、石寧、曹伏朐等將領,連同鐵騎、箭術軍團、飛騎營、屯騎營、陌刀軍、幼獅營、蒼狼營、虎嘯營全軍出征。朕離鄴期間,由太子冉智監國,尚書令劉群領導百官輔助。”
此詔一出,最為失落的無疑是冉智,他的精心布局終成空夢。
實際上,比冉智更為沮喪的是涼國的謝艾。他向魏國預購了價值五十萬金幣的神秘裝備,款項已付,裝備卻尚未交付,此時邊境衝突驟起,他憂慮魏國會吞沒這筆錢,而不履行裝備的約定。
這筆資金非憑空而來,源自張駿與張重華父子兩代對青眼寶藏的多年經營。若是落空,謝艾恐怕無顏麵對張重華於九泉之下。
盡管冉閔不喜政鬥,但他自十四歲成為石虎的北中郎將,便涉足石虎晚期的權力角逐。北中郎將,是守護皇上的侍衛長,隻直接聽命於光祿勳,雖官職不大,但按後世軍階,相當於副軍級。雖然官小,卻是皇上的心腹。
在這樣的背景下,冉閔在十幾年的政鬥中保持獨立地位,其眼光和手腕不得不令人讚歎。冉智竭盡心機,企圖從冉閔手中奪得部分軍權,結果卻如同鏡花水月。得知冉閔親巡長安,以武力討伐邊境不公的消息,冉智不得不承認,冉閔的手腕毒辣至極。
不動聲色地,他切斷了冉智染指軍隊的可能性。想要對抗冉閔,總得有個正當的理由吧?試問這天下,誰的戰績能與冉閔匹敵?誰能像冉閔那樣所向披靡?...
對於鄴城的民眾來說,大魏的君主冉閔,親自率領魔騎征戰已是家常便飯。因為冉閔每次凱旋,總會將一部分戰利品慷慨地分予鄴城的人民。在他禦駕親征之際,鄴城的百姓視之為勝利的預兆,預示著魏國即將再次向他們發放戰爭的恩賜。
短時間內,鄴城的平民和士紳都熱議著君主的出征。畢竟,漢族曆經多年的衰敗,備受欺壓,如今有人願意成為他們的守護者,為他們討迴公正,他們沒有理由去抗拒。鄴城的星辰學院、翰林學府的學生,以及聚集在此的才子和賢達,紛紛湧向朱雀大道,高喊著:“陛下英明,大魏萬勝!膽敢侵犯我國土,雖遠必誅!”
朱雀大道上,隨處可見高舉手臂、滿臉振奮的人群。不僅是學子們熱血沸騰,就連平日裏不引人注目的貧民、地位低微的工匠,甚至青樓中的歌姬,也都自發走上街頭,盡情歡唿。
謝安不禁扼腕歎息:“冉閔這一步棋走得妙啊,大魏內部的團結堅不可摧,崛起之勢已勢不可擋!”
謝安素來穩重,非到萬不得已,不願輕易出手。正如曆史所示,他在謝尚、謝奕離世,謝萬被貶,無論朝廷還是民間,謝氏再無傑出人才時,才決定出山。謝安擔心,謝氏的權勢過大會引起統治者的疑忌,這對謝氏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然而,麵對當前的局麵,謝安已無法再掩飾自己的才智,若再繼續隱藏,謝氏可能會錯失發展的良機。因為在晉國,謝氏的影響力和地位已經很高,這反而讓謝安感到了危機,他深知一旦晉國衰落,謝氏如今的一切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謝安對名利並不熱衷,但為了謝氏,有些事情他必須要做。冉閔此次讓他成為隨駕的文臣之一,這正是謝安的機遇。
劉群深知冉閔對權力並無過多渴求,這也是他受擁戴的根本。劉群問:“陛下之意是?”
冉閔答道:“朕欲移駕長安,坐鎮關中,令太子監國於鄴城。”
劉群聞言,心頭一緊,正欲勸說,謝安已搶先一步:“陛下英明!”
冉閔問:“謝卿認為朕可移居長安?”
“唉,皇家無親啊!”謝安雖不解劉群為何慫恿冉閔令太子冉智統帥全軍,參與即將爆發的涼國與魏國之戰。但他明白,冉閔正值壯年,身為將領,體魄遠超深居皇宮的天尊。冉閔領軍在外,既能防止魏國軍功過於顯赫,避免臣強君弱的局麵,又能讓太子遠離軍事權力過早涉獵。
對於太子冉智而言,過早接觸軍權並非好事。要知道,無人願意輕易交出權力,中國天尊退位,除非是壽終正寢,或是年邁體衰,否則便是被迫下台。冉閔正值盛年,怎肯輕易放手?
然而,此事讓謝安看出,劉群有時確實像個孩子,此刻表態支持冉智,豈不是在捧殺他?
謝安說:“陛下乃魏國主宰,萬民敬仰,巡遊天下乃是天經地義,朝廷之臣怎會反對?”
冉閔宣告:“此行已定,下月朕與皇後將巡曆奇妙的世間,長安陪都將成為我們的暫居之地,半年時光,你可願同行?鄴都之事,有劉卿輔佐太子監國足矣!”
冉閔提議謝安共赴長安之旅,對謝安而言,這是被奇幻皇室接納的象征,同時也暗示了他對太子的微妙不滿。顯而易見,太子此刻在鄴都絕無軍權,司隸校尉與衛將軍一職皆由籍羆獨掌,此人唯冉閔馬首是瞻。就連魏國軍中無敵的大將軍董潤,在籍羆麵前亦顯得無力。
“陛下恩典,微臣惶恐難當。能侍奉陛下左右,是微臣千載難逢的福祉!”謝安巧妙地恭維著冉閔。
“臣深感陛下隆恩!”
永興五年十月上旬,冉閔召集大規模的朝會,昭告天下。
“鑒於寒冰軍團殘殺我魏國子民,身為天下共主,朕有責任為無辜逝者尋求公正。因此,朕決定於十月十六日,派遣大將軍董潤、車騎將軍張溫、驃騎將軍張遇、將軍蔣幹、石寧、曹伏朐等將領,連同鐵騎、箭術軍團、飛騎營、屯騎營、陌刀軍、幼獅營、蒼狼營、虎嘯營全軍出征。朕離鄴期間,由太子冉智監國,尚書令劉群領導百官輔助。”
此詔一出,最為失落的無疑是冉智,他的精心布局終成空夢。
實際上,比冉智更為沮喪的是涼國的謝艾。他向魏國預購了價值五十萬金幣的神秘裝備,款項已付,裝備卻尚未交付,此時邊境衝突驟起,他憂慮魏國會吞沒這筆錢,而不履行裝備的約定。
這筆資金非憑空而來,源自張駿與張重華父子兩代對青眼寶藏的多年經營。若是落空,謝艾恐怕無顏麵對張重華於九泉之下。
盡管冉閔不喜政鬥,但他自十四歲成為石虎的北中郎將,便涉足石虎晚期的權力角逐。北中郎將,是守護皇上的侍衛長,隻直接聽命於光祿勳,雖官職不大,但按後世軍階,相當於副軍級。雖然官小,卻是皇上的心腹。
在這樣的背景下,冉閔在十幾年的政鬥中保持獨立地位,其眼光和手腕不得不令人讚歎。冉智竭盡心機,企圖從冉閔手中奪得部分軍權,結果卻如同鏡花水月。得知冉閔親巡長安,以武力討伐邊境不公的消息,冉智不得不承認,冉閔的手腕毒辣至極。
不動聲色地,他切斷了冉智染指軍隊的可能性。想要對抗冉閔,總得有個正當的理由吧?試問這天下,誰的戰績能與冉閔匹敵?誰能像冉閔那樣所向披靡?...
對於鄴城的民眾來說,大魏的君主冉閔,親自率領魔騎征戰已是家常便飯。因為冉閔每次凱旋,總會將一部分戰利品慷慨地分予鄴城的人民。在他禦駕親征之際,鄴城的百姓視之為勝利的預兆,預示著魏國即將再次向他們發放戰爭的恩賜。
短時間內,鄴城的平民和士紳都熱議著君主的出征。畢竟,漢族曆經多年的衰敗,備受欺壓,如今有人願意成為他們的守護者,為他們討迴公正,他們沒有理由去抗拒。鄴城的星辰學院、翰林學府的學生,以及聚集在此的才子和賢達,紛紛湧向朱雀大道,高喊著:“陛下英明,大魏萬勝!膽敢侵犯我國土,雖遠必誅!”
朱雀大道上,隨處可見高舉手臂、滿臉振奮的人群。不僅是學子們熱血沸騰,就連平日裏不引人注目的貧民、地位低微的工匠,甚至青樓中的歌姬,也都自發走上街頭,盡情歡唿。
謝安不禁扼腕歎息:“冉閔這一步棋走得妙啊,大魏內部的團結堅不可摧,崛起之勢已勢不可擋!”
謝安素來穩重,非到萬不得已,不願輕易出手。正如曆史所示,他在謝尚、謝奕離世,謝萬被貶,無論朝廷還是民間,謝氏再無傑出人才時,才決定出山。謝安擔心,謝氏的權勢過大會引起統治者的疑忌,這對謝氏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然而,麵對當前的局麵,謝安已無法再掩飾自己的才智,若再繼續隱藏,謝氏可能會錯失發展的良機。因為在晉國,謝氏的影響力和地位已經很高,這反而讓謝安感到了危機,他深知一旦晉國衰落,謝氏如今的一切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謝安對名利並不熱衷,但為了謝氏,有些事情他必須要做。冉閔此次讓他成為隨駕的文臣之一,這正是謝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