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些說完,我們這麽多人,不會忘記幾句吩咐,也不會誤傳你的訊息。”
劉忠心中湧動著千言萬語,他渴望迅速傳達完旨意然後離去,但這並非遵循神秘儀式應有的方式。若他膽敢輕率行事,恐怕會被那位至高無上的龍帝親自斬首示眾。劉忠瞥見門衛與鎮北軍銳利而又充滿抵觸的目光,冰冷中透露著敵意,他瞬間領悟了一些深層含義。
他的嘴角勾起更深的笑意,隨即宣告:“這是龍帝的恩典,為了彰顯對鎮北王的支持。”他暗示這不是帶有惡意的命令,幾乎要直接說出這是一個難得的佳音。
身後蹄聲隆隆,陳平偕同康成和劉三返迴府邸,正好目睹這一幕。他們勒住戰馬,陳平側身詢問:“哦?那你說說,龍帝是如何打算支持本王的?”
“本王”?
在禦北城,除了鎮北王還能有誰敢如此自稱?劉忠暗暗抹去幾乎滑落的眼淚,心中五味雜陳。
禦林軍將軍不禁感歎,這真是來之不易啊,總算有人願意麵對聖旨了。剛才他還憂慮無法完成傳達使命。
劉忠不敢耽擱片刻,更別提挑刺了。他清楚看見,陳平連馬都沒下。顯然,他並無傾聽之意。劉忠迅速展開聖旨,用盡畢生最快的速度一口氣念完。
隨後,他將聖旨平鋪在麵前,靜靜等待。
跪接聖旨的禮節,劉忠已不再奢望,隻期望陳平能迴應一句“接旨”。陳平嘴角微微抽搐,冷笑一聲:“這就是你說的好消息?”
劉忠一愣,以為自己念得太快,陳平沒聽清楚,於是立刻解釋:“龍帝指責了秦國的君主,並稱讚王爺是國家的支柱,承諾給予重賞。召迴王爺迴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此事。”
陳平冷笑連連,康成的手已悄然握住了刀柄。笑聲過後,他冷冷說道:“先是責備秦國君主,接著秘密聯絡,打算內外夾擊嗎?魏國的偉大龍帝啊,篡位者終究隻是篡位者,始終不懂如何成為真正的君主。”
轟!
劉忠與禦林軍都如遭雷劈,鎮北王在說什麽?這顯然是公開反抗的跡象,他們震驚,但並不意外,畢竟每個人都預料到了結局。隻不過這一切發生的太快,陳平給出的理由,他們想過可能是針對忠良的迫害。篡位者?是誰?
難道是指龍帝自身?這指控太過嚴重,借口看似無懈可擊,卻易如反掌地被拆穿。他們的目光瞪大,有了這番話,禦林軍已忽略了陳平先前的話語。
表麵責罰秦國,暗地裏卻在合作,計劃一同對付鎮北王。禦北城畢竟是大魏的領土,北方的民眾同樣是龍帝的子民。
即便鎮北王有天大的過錯,那也是先祖所封,曆代龍帝都認可了他的爵位。他們都有責任,唯獨無辜的民眾與此無關。
劉忠驚恐萬分,他知曉魏無央與秦國勾結之事,但陳平是如何得知的呢?
陳平冷笑連連,大聲說道:“魏無央那點膽識,可別讓大魏最後的顏麵盡失……
太祖和皇家曆代先賢在九霄之上注視著,他毫不畏懼日夜的審判。”
陳平身為異族王,雖與皇家無血緣,但他還有個身份,是十八公主的龍騎夫婿。
他自稱皇族,也沒有人敢反駁,劉忠心中一沉。
鎮北王竟是真的要反叛,偏偏此刻不行,劉忠急忙勒住馬韁,懇求道:“王爺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
陛下真心關愛您,如有誤會,還是迴帝都一趟吧,陛下還在等待您的歸來。”
陳平揚鞭拂開劉忠的手,這才開口:“本王自會迴到帝都,也會當麵向魏無央問個明白。
不過,不是詢問他聖旨上的內容。”
冰冷的目光掃過眾人,陳平高昂頭顱,宣布:“念在你們蒙昧,本王賜你們一線生機。
一炷香之內撤離北域之城,否則,格殺勿論!”
劉忠雙腿顫抖,幾近癱倒,周圍的禁衛軍也都瑟瑟發抖。
又是那致命的一炷香嗎?
之前鎮北王利用這段時間不知屠戮了多少人,陳平的話語還在繼續:“篡位之人,無權命令本王。
全體聽令,今後魏無央的聖旨不得踏入北域之城!”
先前是警告,現在則是戰書,禁衛軍將軍的眼眸驟然收縮。
一炷香看似充裕,但在逃亡之際卻顯得短暫,他們現在是在逃命吧?
北域之城何其廣闊,恐怕騎馬也無法逃脫,當下不再多言,拽住劉忠將其丟上馬背。
大喝一聲:“撤退!”
禁衛軍撤退得太快,康成和劉三還未及開口,隻留下背影。
劉三緊握馬韁,內心懊悔不已,他也籌備了多日,不然不會提出那個建議。
剛才隻想讓陳平先發聲,讓這些人見識一下鎮北王府的威勢,然後再由他和康成一唱一和。
這早已商議多次,當然不是扮演好惡的角色,正如王爺所言。
如今的鎮北王府無需顧慮魏無央的臉麵,一個篡位者,不配。
唰!
劉三狠狠瞪向康成,陳平他是不敢直視的,至於傳達聖旨的人,早已消失無蹤。
如果真要追趕,也並非無法追上,劉三甚至無需行動,隻需一聲令下。
但是接下來呢?
鎮北王親口讓他們撤退,在一炷香內離開就不會阻攔。
每個人立場不同,思考的自然也各異,禁衛軍都認為時間太過緊迫,此刻都在拚命奔逃。
至於那些車駕儀仗和天子顏麵,他們已顧不上了。
禁衛軍是臣子,不是劉忠這樣的奴仆,隻是執行任務失敗,而且正值急需武將的多事之秋。
就算滿朝文武,也不會容忍魏無央肆意殺伐,禁衛軍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皇帝的怒火自然需要有人承擔,還有什麽好猶豫的,他們都看到了... ...
護林衛將劉忠帶迴,此刻恐懼消散,畢竟他們的職責是護衛。
失職在於丟失了皇家馬車,他們願意接受懲罰,而其餘責任全在劉忠。
這與他們無涉,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劉忠也看透了他們的神色。
他幾乎咬碎銀牙,心中慌亂,沒打算與北境之王過多爭論。
他唯一的祈求,便是這些護林衛能講理,先溝通一下,看看迴京後該如何解釋。
唯有如此,才能保全眾人的項上人頭,以往不也是這樣應對嗎?
即使是在北境軍押送下,劉忠也曾詢問過那些小侍從。
起初他們驚恐不安,生怕途中遭到斬首,後來發現北境軍並無此意。
然而之後呢?
當短暫的危機過去,人們便開始胡思亂想,他們必須向上級交待,於是有人竊竊私語。
北境軍隻需一個眼神,他們立刻噤聲,畢竟北境王有令。
就是他們對聖旨的不敬,質疑王命,如今他們的議論顯然與王爺所說相悖。
小侍從更加恐慌,再次擔憂起自己的生命,直至離京都越來越近,他們相信北境軍確實不會動手。
他們硬著頭皮開始策劃,情急之下聲音越來越大,劉忠至今記憶猶新。
小侍從無奈地敲著額頭,錯誤已犯,要讓帝王息怒談何容易。
有人提出建議,便有人反駁,關乎每個人的生死,即使爭吵得麵紅耳赤,也要放話,不同意的人就得另尋解決之道。
憤怒隻是暫時的,發泄一番後,眾人又冷靜下來,重新商議。
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但他們找到了一個勉強可行的,都覺得至少能保住性命。
鬆了口氣,才發現北境軍士兵已在周圍聚集,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聆聽。
小侍從差點窒息,幸虧北境軍的小兵猛地一拍,才讓他緩過氣來。
最後,小侍從抬頭看著劉忠,低聲道:“我發現北境軍根本不關心我們的言論。
即便進入朝堂,他們也不會與任何人辯論,隻負責傳達北境王的命令,然後離開。”
小侍從與護林衛的敘述自然大相徑庭,明智之人心裏都有數。
然而帝王與滿朝官員喜歡聽這個版本,他們會認定這是真實的。
他們還會煞有介事地評論幾句,畢竟是軍人,不懂禮節,敘述不周全也是情有可原的。
嗯,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劉忠當時怎麽想的?當然是陳平不得人心了。
看看他所做的事,簡直是公開對抗朝廷,身為北境王的他倒是一身輕鬆... ...
然而未經皇室承認,北境之師與陳氏部曲將何去何從?那些將領還有可能重獲帝王青睞嗎?
劉忠堅決地搖頭,以魏無央的脾性,斷然不會如此。軍營乃生死博弈之地,劉忠這類人不懂何謂家國大義,更無法揣測北禦城的將士堅守著何種信念。
在他眼中,無非是為了權位,這不是顯而易見嗎?陳平之舉讓北鎮軍將領心生不滿。
這樣的情緒能不傳遞至麾下士兵嗎?雖不至於公然違抗,但微妙的態度變化可見一斑。
劉忠嘴角微勾,輕拍小侍童的肩膀,洪亮地說:“你還未悟透啊,他們在以此方式討好於你。
這些士卒或許無足輕重,但背後的將領呢?如果更多些呢?北鎮軍將領已不再聽令於北鎮王。
劉忠心中湧動著千言萬語,他渴望迅速傳達完旨意然後離去,但這並非遵循神秘儀式應有的方式。若他膽敢輕率行事,恐怕會被那位至高無上的龍帝親自斬首示眾。劉忠瞥見門衛與鎮北軍銳利而又充滿抵觸的目光,冰冷中透露著敵意,他瞬間領悟了一些深層含義。
他的嘴角勾起更深的笑意,隨即宣告:“這是龍帝的恩典,為了彰顯對鎮北王的支持。”他暗示這不是帶有惡意的命令,幾乎要直接說出這是一個難得的佳音。
身後蹄聲隆隆,陳平偕同康成和劉三返迴府邸,正好目睹這一幕。他們勒住戰馬,陳平側身詢問:“哦?那你說說,龍帝是如何打算支持本王的?”
“本王”?
在禦北城,除了鎮北王還能有誰敢如此自稱?劉忠暗暗抹去幾乎滑落的眼淚,心中五味雜陳。
禦林軍將軍不禁感歎,這真是來之不易啊,總算有人願意麵對聖旨了。剛才他還憂慮無法完成傳達使命。
劉忠不敢耽擱片刻,更別提挑刺了。他清楚看見,陳平連馬都沒下。顯然,他並無傾聽之意。劉忠迅速展開聖旨,用盡畢生最快的速度一口氣念完。
隨後,他將聖旨平鋪在麵前,靜靜等待。
跪接聖旨的禮節,劉忠已不再奢望,隻期望陳平能迴應一句“接旨”。陳平嘴角微微抽搐,冷笑一聲:“這就是你說的好消息?”
劉忠一愣,以為自己念得太快,陳平沒聽清楚,於是立刻解釋:“龍帝指責了秦國的君主,並稱讚王爺是國家的支柱,承諾給予重賞。召迴王爺迴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此事。”
陳平冷笑連連,康成的手已悄然握住了刀柄。笑聲過後,他冷冷說道:“先是責備秦國君主,接著秘密聯絡,打算內外夾擊嗎?魏國的偉大龍帝啊,篡位者終究隻是篡位者,始終不懂如何成為真正的君主。”
轟!
劉忠與禦林軍都如遭雷劈,鎮北王在說什麽?這顯然是公開反抗的跡象,他們震驚,但並不意外,畢竟每個人都預料到了結局。隻不過這一切發生的太快,陳平給出的理由,他們想過可能是針對忠良的迫害。篡位者?是誰?
難道是指龍帝自身?這指控太過嚴重,借口看似無懈可擊,卻易如反掌地被拆穿。他們的目光瞪大,有了這番話,禦林軍已忽略了陳平先前的話語。
表麵責罰秦國,暗地裏卻在合作,計劃一同對付鎮北王。禦北城畢竟是大魏的領土,北方的民眾同樣是龍帝的子民。
即便鎮北王有天大的過錯,那也是先祖所封,曆代龍帝都認可了他的爵位。他們都有責任,唯獨無辜的民眾與此無關。
劉忠驚恐萬分,他知曉魏無央與秦國勾結之事,但陳平是如何得知的呢?
陳平冷笑連連,大聲說道:“魏無央那點膽識,可別讓大魏最後的顏麵盡失……
太祖和皇家曆代先賢在九霄之上注視著,他毫不畏懼日夜的審判。”
陳平身為異族王,雖與皇家無血緣,但他還有個身份,是十八公主的龍騎夫婿。
他自稱皇族,也沒有人敢反駁,劉忠心中一沉。
鎮北王竟是真的要反叛,偏偏此刻不行,劉忠急忙勒住馬韁,懇求道:“王爺切勿聽信小人的讒言。
陛下真心關愛您,如有誤會,還是迴帝都一趟吧,陛下還在等待您的歸來。”
陳平揚鞭拂開劉忠的手,這才開口:“本王自會迴到帝都,也會當麵向魏無央問個明白。
不過,不是詢問他聖旨上的內容。”
冰冷的目光掃過眾人,陳平高昂頭顱,宣布:“念在你們蒙昧,本王賜你們一線生機。
一炷香之內撤離北域之城,否則,格殺勿論!”
劉忠雙腿顫抖,幾近癱倒,周圍的禁衛軍也都瑟瑟發抖。
又是那致命的一炷香嗎?
之前鎮北王利用這段時間不知屠戮了多少人,陳平的話語還在繼續:“篡位之人,無權命令本王。
全體聽令,今後魏無央的聖旨不得踏入北域之城!”
先前是警告,現在則是戰書,禁衛軍將軍的眼眸驟然收縮。
一炷香看似充裕,但在逃亡之際卻顯得短暫,他們現在是在逃命吧?
北域之城何其廣闊,恐怕騎馬也無法逃脫,當下不再多言,拽住劉忠將其丟上馬背。
大喝一聲:“撤退!”
禁衛軍撤退得太快,康成和劉三還未及開口,隻留下背影。
劉三緊握馬韁,內心懊悔不已,他也籌備了多日,不然不會提出那個建議。
剛才隻想讓陳平先發聲,讓這些人見識一下鎮北王府的威勢,然後再由他和康成一唱一和。
這早已商議多次,當然不是扮演好惡的角色,正如王爺所言。
如今的鎮北王府無需顧慮魏無央的臉麵,一個篡位者,不配。
唰!
劉三狠狠瞪向康成,陳平他是不敢直視的,至於傳達聖旨的人,早已消失無蹤。
如果真要追趕,也並非無法追上,劉三甚至無需行動,隻需一聲令下。
但是接下來呢?
鎮北王親口讓他們撤退,在一炷香內離開就不會阻攔。
每個人立場不同,思考的自然也各異,禁衛軍都認為時間太過緊迫,此刻都在拚命奔逃。
至於那些車駕儀仗和天子顏麵,他們已顧不上了。
禁衛軍是臣子,不是劉忠這樣的奴仆,隻是執行任務失敗,而且正值急需武將的多事之秋。
就算滿朝文武,也不會容忍魏無央肆意殺伐,禁衛軍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皇帝的怒火自然需要有人承擔,還有什麽好猶豫的,他們都看到了... ...
護林衛將劉忠帶迴,此刻恐懼消散,畢竟他們的職責是護衛。
失職在於丟失了皇家馬車,他們願意接受懲罰,而其餘責任全在劉忠。
這與他們無涉,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劉忠也看透了他們的神色。
他幾乎咬碎銀牙,心中慌亂,沒打算與北境之王過多爭論。
他唯一的祈求,便是這些護林衛能講理,先溝通一下,看看迴京後該如何解釋。
唯有如此,才能保全眾人的項上人頭,以往不也是這樣應對嗎?
即使是在北境軍押送下,劉忠也曾詢問過那些小侍從。
起初他們驚恐不安,生怕途中遭到斬首,後來發現北境軍並無此意。
然而之後呢?
當短暫的危機過去,人們便開始胡思亂想,他們必須向上級交待,於是有人竊竊私語。
北境軍隻需一個眼神,他們立刻噤聲,畢竟北境王有令。
就是他們對聖旨的不敬,質疑王命,如今他們的議論顯然與王爺所說相悖。
小侍從更加恐慌,再次擔憂起自己的生命,直至離京都越來越近,他們相信北境軍確實不會動手。
他們硬著頭皮開始策劃,情急之下聲音越來越大,劉忠至今記憶猶新。
小侍從無奈地敲著額頭,錯誤已犯,要讓帝王息怒談何容易。
有人提出建議,便有人反駁,關乎每個人的生死,即使爭吵得麵紅耳赤,也要放話,不同意的人就得另尋解決之道。
憤怒隻是暫時的,發泄一番後,眾人又冷靜下來,重新商議。
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但他們找到了一個勉強可行的,都覺得至少能保住性命。
鬆了口氣,才發現北境軍士兵已在周圍聚集,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聆聽。
小侍從差點窒息,幸虧北境軍的小兵猛地一拍,才讓他緩過氣來。
最後,小侍從抬頭看著劉忠,低聲道:“我發現北境軍根本不關心我們的言論。
即便進入朝堂,他們也不會與任何人辯論,隻負責傳達北境王的命令,然後離開。”
小侍從與護林衛的敘述自然大相徑庭,明智之人心裏都有數。
然而帝王與滿朝官員喜歡聽這個版本,他們會認定這是真實的。
他們還會煞有介事地評論幾句,畢竟是軍人,不懂禮節,敘述不周全也是情有可原的。
嗯,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劉忠當時怎麽想的?當然是陳平不得人心了。
看看他所做的事,簡直是公開對抗朝廷,身為北境王的他倒是一身輕鬆... ...
然而未經皇室承認,北境之師與陳氏部曲將何去何從?那些將領還有可能重獲帝王青睞嗎?
劉忠堅決地搖頭,以魏無央的脾性,斷然不會如此。軍營乃生死博弈之地,劉忠這類人不懂何謂家國大義,更無法揣測北禦城的將士堅守著何種信念。
在他眼中,無非是為了權位,這不是顯而易見嗎?陳平之舉讓北鎮軍將領心生不滿。
這樣的情緒能不傳遞至麾下士兵嗎?雖不至於公然違抗,但微妙的態度變化可見一斑。
劉忠嘴角微勾,輕拍小侍童的肩膀,洪亮地說:“你還未悟透啊,他們在以此方式討好於你。
這些士卒或許無足輕重,但背後的將領呢?如果更多些呢?北鎮軍將領已不再聽令於北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