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與大魏難道沒有嗎?恰好相反,兩國間的和平盟約是鄰邦間最為繁多的。
然而過不多時,衝突便會再次爆發,當然不會明言,找個借口搪塞便是。
楚軍已多次宣稱,那些衝突是悍匪與流民所為,楚國君主毫不知情,隨之象征性地表態,將會介入。
實則隻是掠奪殆盡,殺戮夠了,所以自然退去。但如果大魏迎頭痛擊,真的出兵討伐。
楚軍的論調立刻轉變,那些並非土匪,而是楚國的精銳部隊,要麽正在演練,要麽執行秘密使命。
現在遭你打擊,必然需要一個解釋,因此戰與停交替發生已成常態。
隻要雙方都能克製,維持在雙方可接受的衝突範圍內,未來仍有合作可能。
君主與楚國的合作並非僅此一次,禁衛軍雖不敢直言,內心卻清楚得很。
然而秦國與北域城無法如此,即使北境王提出再優厚的條件也不行,因為死傷太多。
時間尚短,邯城仍在北境王的掌控之中,禁衛軍將軍懷疑,隻要秦國君主流露出合作之意。
文武百官的連篇奏疏恐怕都會將他淹沒,更別提民心所向了,因此這一最低底線的判斷,劉忠無法違背。
他點點頭,冷聲道:“也是北境王咎由自取,他原本有機會與秦國好好協商,在秦啟遇害之後,唉……”
劉忠覺得陳平已被連續的勝利衝昏了理智,他始終侍奉在魏無央這位霸主身旁。
他的見識也因此受限,僅能理解為智謀與權衡,卻不知北境王府的重任,更不了解北方民眾的生活。魏無央並非如此統治王國的。
禁衛軍統帥暫且擱置了對秦國的考量,但仍提醒道:“這隻是暫時的安寧,因為秦軍懷揣野心,士兵們自發披上素服以示哀悼。即便是霸主,也無法忽視這一點。他按兵不動,是為了王國的穩定。一旦楚國與大魏同時出兵,當鎮北王毫無勝算之時,他會忍耐多久呢?”
他在地圖上輕輕一點,思索著,秦、楚與大魏在此地交錯。如今脆弱的平衡勉強維持,大魏最為虛弱,過去十年皆依賴鎮北王作為屏障。但若失去了北方呢?
若秦失一城,軍心動搖,百萬精銳削弱,楚國與魏無央共分北方領土,又當如何?何況,鎮北軍與陳家軍這兩支強大力量落入大魏朝廷之手,這平衡還能持續嗎?想到這裏,禁衛軍統帥不禁苦笑,因為他意識到所有分析都將禦北城與大魏視為對立的雙方。
否則!
鎮北軍與陳家軍本就是大魏的基石,北方更是最堅實的防線。他對這場戰役充滿信心,但勝利後呢?大魏又能獲得什麽?霸主的安逸,滿朝官員的歡唿?但鎮北王換成了陳圖生,大魏的戰力是否會削弱?
他搖搖頭,不能再深思下去,否則他恐怕會克製不住衝動,徑直闖入禦北城,投身鎮北軍。劉忠緊盯著地圖,目光隨著禁衛軍統帥的手指移動。
他漸漸認同對方的觀點,那些壓抑的情緒已不再重要。在劉忠心中,不屬於霸主的軍隊便不算大魏的。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咬牙笑道:“你說得對,秦國絕不會坐視不理,否則大魏與楚軍聯盟,豈非正是瓜分秦國之時?”
禁衛軍統帥深邃地望向劉忠,欲言又止,最重要的是,禦北城是大魏的領土。與楚軍合作是無奈之舉,失去的將難以估量,你究竟在高興什麽?但他把話吞迴了肚子裏,什麽也不想說,甚至覺得,霸主聽到這樣的結果,或許也會感到欣慰。
一抹陰雲掠過心頭,禁衛軍統帥簡潔地說:“總之,我所預見的一切,陳圖生大將軍身處北方,必定早已察覺。”
他的手指最後落在幾個地點,都是陳圖生新軍近期活動之處:“從當前態勢看,大將軍顯然已做好全麵準備,要趁禦北城空虛,與朝廷大軍內外夾擊!”
轟!...
劉忠手中魔力茶盞輕輕放下,他終於領悟,沒錯,帝王意在令陳圖生對付誰?
歸根結底,仍是欲挫敗北疆之王,待勝利之後,將北鎮軍與陳氏部曲掌控於股掌之間。
魏無央的憎恨猶如烈火,燃燒的目標直指北疆王府,而非麾下的兩支軍團。
若陳圖生遠離權力中心,手中無兵,如何達成?單憑一個老王的養子身份,到關鍵時刻便顯得力有未逮。
正如禁衛軍統領所言,陳圖生久居北方,任何局勢皆洞若觀火,人心算計無遺。
劉忠手中的茶盞悄然落地,他心中已明了。
劉忠舉杯一飲而盡,他明白,隻要結局向好,過程中的瑣碎皆可忽略。
相信陛下亦有此意,他凝視著魔法地圖,迴味著禁衛軍統領的每一句話。
再度細思,梳理清楚,以自己的口吻重新組織,添入些許無關緊要的小謬誤。
如此既能令帝王安心,看出他的用心良苦,全麵考慮,同時亦暴露了他的稚拙,他不同於朝中那些大臣,他是陛下身邊的侍奉者。
禁衛軍統領的分析早已結束,劉忠卻未再開口,他忙碌著。
他在為帝王書寫北域城的狀況,沿途所見所聞,他看見了什麽?北疆之王治理有方,深受民眾擁戴?
不,那是陳平的勃勃野心,北方的百姓皆被蒙蔽,隻知道北疆王府,不知帝王之存在。
他,劉忠,雖隻是個侍宦,卻無法坐視不理,他要告訴陛下,您的抉擇正確,北疆之王非除不可。
前半部分鋪墊冗長,後半段才是關鍵,劉忠反複斟酌,他深知魏無央的性格。
從幾次對趙長春的責罰,再到不得不召迴,便可窺見一二。
當然,陛下喜歡有人附和,但不能僅是盲目迎合,北疆之王乃心腹大患。
帝王不知情嗎?先帝不知嗎?還是滿朝文武看不透徹?
他們全都明白,為何不言不語?因為暫時無力解決,魏無央未曾動手嗎?
他在暗中嚐試了多少次,更何況陳圖生這顆布局已久的深謀遠慮的棋子。
即便是劉忠想起,也不禁寒毛直豎,布局之深,若非機緣巧合,北疆王府此刻恐怕已無人矣。
劉忠至今仍記得在京都時,陳平是個被寵壞的貴族子弟,
一度還以為帝王真心寵愛他,時常入宮訴苦。若非那次奪目比試,又會如何?
劉忠輕歎,已無意責怪任何人,趙長春畢竟救過他的命,平時也通情達理...
要知道,王廷中畏懼他的人無數,然而如趙大人這般,能與他平起平坐交心的,卻是絕無僅有。過去的已然無法更改,即使是劉忠,也不得不承認,先前楚秦兩國的圍困,若非有鎮北王在側,僅憑陳圖生一人,恐怕難以力挽狂瀾。
心中思緒紛飛,筆尖卻未曾稍歇,這份奏章的措辭他已反複推敲,恰好能讓帝王感到一絲寬慰。然而新一波憂慮即將襲來,關鍵在於,劉忠興衝衝地稟告陛下,無需擔憂。
何故?自然是因為陳圖生已做好一切準備,另外兩國必然也會有所行動。陳圖生對陛下忠心耿耿,劉忠一字未提其半點不是,反而大肆讚揚,詳述陳將軍的布局何等周全。
這一切皆為保密與穩妥,不便直接聯絡,但他仍留下一絲線索,被劉忠察覺。劉忠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陳圖生乃大將軍,未來還將統領鎮北軍與陳家軍,與他並無利益衝突。因此,劉忠並未為難他,反而多加褒獎,這些話語將在適當的時刻傳入陳圖生耳中。
劉忠所求何物?無非是向帝王證明自己的忠貞,他並不深謀遠慮。即便洞悉一切,也無法擁有那樣的胸懷,他隻是為了緩解帝王的憂慮,故而以八百裏加急,寧願馬匹勞累至死,也要將情報送迴。
這些都是瑣碎之事,他的推測,對戰局無足輕重。但對劉忠自身而言,意義重大。他將密函密封,交給親信,詳盡交代發送之法,以及麵見陛下時應說的話語,這才遣人離開。驀然迴首,才發現禦林軍將軍不知何時已悄然離去。
劉忠冷笑一聲,走便走了,他豈會不知這些人的心思?他隻是懶得理會罷了。劉忠內心輕蔑,這些人既要榮華富貴,又放不下架子。且讓他們耐心等待吧。
還想從他這裏撈好處,也並非不可能,前提是必須展現出真才實學。劉忠的心態已變,初離京城時,他還極力討好禦林軍,生怕他們不盡職,讓他無法平安返迴。而現在,劉忠傲然屹立,俯瞰著他們,即使禦林軍出身高貴,又如何?
他總有在陛下麵前展現自我的機會,既能說出讚美之詞,也能選擇沉默。於是,當劉忠站在禦北城門前,背負雙手,一言不發,隻向禦林軍投去一道意味深長的眼神。他身為傳旨的太監,不便親自開口,心中滿是不滿。
鎮北王究竟在想什麽,他們的車駕行進如此緩慢,劉忠絕不相信鎮北王府會對此一無所知。迎接之人呢?
難道他們把他當作往日那些普通的太監,以為他可以自行前往鎮北王府?劉忠冷哼一聲,這當然不可以。盡管這次帶來的聖旨在責備之外,還有……
然而過不多時,衝突便會再次爆發,當然不會明言,找個借口搪塞便是。
楚軍已多次宣稱,那些衝突是悍匪與流民所為,楚國君主毫不知情,隨之象征性地表態,將會介入。
實則隻是掠奪殆盡,殺戮夠了,所以自然退去。但如果大魏迎頭痛擊,真的出兵討伐。
楚軍的論調立刻轉變,那些並非土匪,而是楚國的精銳部隊,要麽正在演練,要麽執行秘密使命。
現在遭你打擊,必然需要一個解釋,因此戰與停交替發生已成常態。
隻要雙方都能克製,維持在雙方可接受的衝突範圍內,未來仍有合作可能。
君主與楚國的合作並非僅此一次,禁衛軍雖不敢直言,內心卻清楚得很。
然而秦國與北域城無法如此,即使北境王提出再優厚的條件也不行,因為死傷太多。
時間尚短,邯城仍在北境王的掌控之中,禁衛軍將軍懷疑,隻要秦國君主流露出合作之意。
文武百官的連篇奏疏恐怕都會將他淹沒,更別提民心所向了,因此這一最低底線的判斷,劉忠無法違背。
他點點頭,冷聲道:“也是北境王咎由自取,他原本有機會與秦國好好協商,在秦啟遇害之後,唉……”
劉忠覺得陳平已被連續的勝利衝昏了理智,他始終侍奉在魏無央這位霸主身旁。
他的見識也因此受限,僅能理解為智謀與權衡,卻不知北境王府的重任,更不了解北方民眾的生活。魏無央並非如此統治王國的。
禁衛軍統帥暫且擱置了對秦國的考量,但仍提醒道:“這隻是暫時的安寧,因為秦軍懷揣野心,士兵們自發披上素服以示哀悼。即便是霸主,也無法忽視這一點。他按兵不動,是為了王國的穩定。一旦楚國與大魏同時出兵,當鎮北王毫無勝算之時,他會忍耐多久呢?”
他在地圖上輕輕一點,思索著,秦、楚與大魏在此地交錯。如今脆弱的平衡勉強維持,大魏最為虛弱,過去十年皆依賴鎮北王作為屏障。但若失去了北方呢?
若秦失一城,軍心動搖,百萬精銳削弱,楚國與魏無央共分北方領土,又當如何?何況,鎮北軍與陳家軍這兩支強大力量落入大魏朝廷之手,這平衡還能持續嗎?想到這裏,禁衛軍統帥不禁苦笑,因為他意識到所有分析都將禦北城與大魏視為對立的雙方。
否則!
鎮北軍與陳家軍本就是大魏的基石,北方更是最堅實的防線。他對這場戰役充滿信心,但勝利後呢?大魏又能獲得什麽?霸主的安逸,滿朝官員的歡唿?但鎮北王換成了陳圖生,大魏的戰力是否會削弱?
他搖搖頭,不能再深思下去,否則他恐怕會克製不住衝動,徑直闖入禦北城,投身鎮北軍。劉忠緊盯著地圖,目光隨著禁衛軍統帥的手指移動。
他漸漸認同對方的觀點,那些壓抑的情緒已不再重要。在劉忠心中,不屬於霸主的軍隊便不算大魏的。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咬牙笑道:“你說得對,秦國絕不會坐視不理,否則大魏與楚軍聯盟,豈非正是瓜分秦國之時?”
禁衛軍統帥深邃地望向劉忠,欲言又止,最重要的是,禦北城是大魏的領土。與楚軍合作是無奈之舉,失去的將難以估量,你究竟在高興什麽?但他把話吞迴了肚子裏,什麽也不想說,甚至覺得,霸主聽到這樣的結果,或許也會感到欣慰。
一抹陰雲掠過心頭,禁衛軍統帥簡潔地說:“總之,我所預見的一切,陳圖生大將軍身處北方,必定早已察覺。”
他的手指最後落在幾個地點,都是陳圖生新軍近期活動之處:“從當前態勢看,大將軍顯然已做好全麵準備,要趁禦北城空虛,與朝廷大軍內外夾擊!”
轟!...
劉忠手中魔力茶盞輕輕放下,他終於領悟,沒錯,帝王意在令陳圖生對付誰?
歸根結底,仍是欲挫敗北疆之王,待勝利之後,將北鎮軍與陳氏部曲掌控於股掌之間。
魏無央的憎恨猶如烈火,燃燒的目標直指北疆王府,而非麾下的兩支軍團。
若陳圖生遠離權力中心,手中無兵,如何達成?單憑一個老王的養子身份,到關鍵時刻便顯得力有未逮。
正如禁衛軍統領所言,陳圖生久居北方,任何局勢皆洞若觀火,人心算計無遺。
劉忠手中的茶盞悄然落地,他心中已明了。
劉忠舉杯一飲而盡,他明白,隻要結局向好,過程中的瑣碎皆可忽略。
相信陛下亦有此意,他凝視著魔法地圖,迴味著禁衛軍統領的每一句話。
再度細思,梳理清楚,以自己的口吻重新組織,添入些許無關緊要的小謬誤。
如此既能令帝王安心,看出他的用心良苦,全麵考慮,同時亦暴露了他的稚拙,他不同於朝中那些大臣,他是陛下身邊的侍奉者。
禁衛軍統領的分析早已結束,劉忠卻未再開口,他忙碌著。
他在為帝王書寫北域城的狀況,沿途所見所聞,他看見了什麽?北疆之王治理有方,深受民眾擁戴?
不,那是陳平的勃勃野心,北方的百姓皆被蒙蔽,隻知道北疆王府,不知帝王之存在。
他,劉忠,雖隻是個侍宦,卻無法坐視不理,他要告訴陛下,您的抉擇正確,北疆之王非除不可。
前半部分鋪墊冗長,後半段才是關鍵,劉忠反複斟酌,他深知魏無央的性格。
從幾次對趙長春的責罰,再到不得不召迴,便可窺見一二。
當然,陛下喜歡有人附和,但不能僅是盲目迎合,北疆之王乃心腹大患。
帝王不知情嗎?先帝不知嗎?還是滿朝文武看不透徹?
他們全都明白,為何不言不語?因為暫時無力解決,魏無央未曾動手嗎?
他在暗中嚐試了多少次,更何況陳圖生這顆布局已久的深謀遠慮的棋子。
即便是劉忠想起,也不禁寒毛直豎,布局之深,若非機緣巧合,北疆王府此刻恐怕已無人矣。
劉忠至今仍記得在京都時,陳平是個被寵壞的貴族子弟,
一度還以為帝王真心寵愛他,時常入宮訴苦。若非那次奪目比試,又會如何?
劉忠輕歎,已無意責怪任何人,趙長春畢竟救過他的命,平時也通情達理...
要知道,王廷中畏懼他的人無數,然而如趙大人這般,能與他平起平坐交心的,卻是絕無僅有。過去的已然無法更改,即使是劉忠,也不得不承認,先前楚秦兩國的圍困,若非有鎮北王在側,僅憑陳圖生一人,恐怕難以力挽狂瀾。
心中思緒紛飛,筆尖卻未曾稍歇,這份奏章的措辭他已反複推敲,恰好能讓帝王感到一絲寬慰。然而新一波憂慮即將襲來,關鍵在於,劉忠興衝衝地稟告陛下,無需擔憂。
何故?自然是因為陳圖生已做好一切準備,另外兩國必然也會有所行動。陳圖生對陛下忠心耿耿,劉忠一字未提其半點不是,反而大肆讚揚,詳述陳將軍的布局何等周全。
這一切皆為保密與穩妥,不便直接聯絡,但他仍留下一絲線索,被劉忠察覺。劉忠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陳圖生乃大將軍,未來還將統領鎮北軍與陳家軍,與他並無利益衝突。因此,劉忠並未為難他,反而多加褒獎,這些話語將在適當的時刻傳入陳圖生耳中。
劉忠所求何物?無非是向帝王證明自己的忠貞,他並不深謀遠慮。即便洞悉一切,也無法擁有那樣的胸懷,他隻是為了緩解帝王的憂慮,故而以八百裏加急,寧願馬匹勞累至死,也要將情報送迴。
這些都是瑣碎之事,他的推測,對戰局無足輕重。但對劉忠自身而言,意義重大。他將密函密封,交給親信,詳盡交代發送之法,以及麵見陛下時應說的話語,這才遣人離開。驀然迴首,才發現禦林軍將軍不知何時已悄然離去。
劉忠冷笑一聲,走便走了,他豈會不知這些人的心思?他隻是懶得理會罷了。劉忠內心輕蔑,這些人既要榮華富貴,又放不下架子。且讓他們耐心等待吧。
還想從他這裏撈好處,也並非不可能,前提是必須展現出真才實學。劉忠的心態已變,初離京城時,他還極力討好禦林軍,生怕他們不盡職,讓他無法平安返迴。而現在,劉忠傲然屹立,俯瞰著他們,即使禦林軍出身高貴,又如何?
他總有在陛下麵前展現自我的機會,既能說出讚美之詞,也能選擇沉默。於是,當劉忠站在禦北城門前,背負雙手,一言不發,隻向禦林軍投去一道意味深長的眼神。他身為傳旨的太監,不便親自開口,心中滿是不滿。
鎮北王究竟在想什麽,他們的車駕行進如此緩慢,劉忠絕不相信鎮北王府會對此一無所知。迎接之人呢?
難道他們把他當作往日那些普通的太監,以為他可以自行前往鎮北王府?劉忠冷哼一聲,這當然不可以。盡管這次帶來的聖旨在責備之外,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