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地的老百姓便成批成批的由金軍帶領,被要求全部從幽州搬家遷徙,要搬離幽州,搬到金國黑水靺鞨人一帶生活定居,幽州地的老百姓,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人都不能再在幽州居住,必須全都快速隨金軍搬離,否則以違抗軍令論處。


    私下裏,有百姓悄悄議論說這是金國皇帝與大宋皇帝會麵時新商議了兩國結盟政策,幽雲諸州的土地要歸還於大宋,但幽雲之州的全部百姓要歸金國。


    因為金國攻打遼國,軍士死亡嚴重,金國人丁凋零,遷移幽州一帶的百姓去金國,促進金國人口繁衍。


    騰出來的土地,歸於大宋,大宋人口數量眾多,空出來的土地正好可以大宋的子民來開枝散葉……。


    此舉,對金對宋都是有利。唯有對幽州的百姓不利,但沒辦法,誰讓幽州之前是歸於遼國人統治。


    然而對於一個地方世代都居住的百姓來說,殊不知百姓雖是下等小民,人如草芥,但世代都生活在幽州一帶有數百年,祖宗墳塋、家支宗廟都在幽州,祖祖輩輩都生是幽州人,死是幽州魂。


    這個時代的人,本來就有安土重遷的觀念。對於許多人來說,有時候即便是討飯,或者數世代代都居住於與世隔絕的窮山僻壤當中,也絕不輕易選擇搬家。


    況且幽州之地,說起來還是挺富庶人口茂密之地,誰會願意搬離這一地。


    而且在幽州要搬離的百姓中,私下廣泛流傳,金國人要將幽州這裏的百姓遷徙到金國的黑水靺鞨人居住的那一帶……。


    那裏是蠻荒地帶,毒蟲猛獸橫行,人文未開,野人居住,人野蠻到生啖魚肉的地步,在那裏的靠打獵遊獵為生。


    根本不像幽州一帶,幽州是有耕地,有牧場,百姓營生是以耕地與放牧為主,黑水一帶,那裏根本無地可耕,那裏人靠打漁采野果充饑,人遷徙到了那裏,長久以往,種族就要漸漸滅絕……。


    正因為如此,在遷徙的人群中,有大量的人不願意遷徙,偷偷地逃跑,而金人一旦發現有幽州人逃跑,就就地正法。


    然而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越是這樣,逃跑的人就越多。後來,連還未開始遷徙的人也大批大批地逃跑了,逃離幽州。


    盡管有金兵大軍,嚴密集結於幽州各地,密切監視要逃跑的人,旦凡發現,一律處死。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大批的人從幽州逃出。


    這一群能跑到這終南山這附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願忍受被遷往到金國黑水的命運。。


    這個三四十人的小群,實際上一開始是屬於還未遷徙的人群批次中,本來整族群有一百五十多人,這群的老族長在整群還未被強製遷徙時,早就打聽到聽說被金人強迫遷徙後,將會麵臨著什麽後果。


    與其被動等著被金人強迫遷徙,麵臨著身死異鄉亡族斷子絕孫的地步,老族長花甲之年奮然遊說全族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趕緊逃走,最好先逃到大宋朝。


    反正幽州將來金國人會歸還給宋人,等將來幽州迴歸到宋朝後,到時候全族人再迴來,如此就免於被遷徙到遼國黑水一帶去了。


    一百五十多人的族群,老族長說服了一百二十多人跟隨自己逃亡,然而還沒逃出二十裏地,就被金人發現,有不少人被金人就地砍死。


    此後有七十多人順利逃出,由於害怕一路上被金人追擊,這七十多人也不管哪裏是哪裏,隻朝人跡罕至的大山裏逃。


    這一路逢山過山,遇河躺河,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就穿過了大宋的疆界。這一路上這一群人要麽裝著討飯的乞丐,要麽裝著打獵的獵人,要麽裝著被土匪搶劫過的行商,總之是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才保存到現今的局麵,由七十多人的隊伍變成了現今還有三十多人不到四十人的隊伍。


    其實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一路跋山涉水,東躲西轉,竟能走過了數千裏路程,而今竟來到了大宋的終南山這附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跨越了數千裏路程。


    這純粹是在極端情況下,人的潛力被逼至到絕境,完成了連自己都想也不敢想的奇跡。


    …………


    而現在跟楊雲說話的這位族長實際上已經是第四任族長了,老族長在還未逃出幽州時,就被金人砍死,第二任族長也是被金人砍死,第三任族長是爬高山時被摔死。


    足見這一路逃亡,都經曆何等艱辛與危險,所幸的是,這一路走來,終究是來到了大宋。


    隻是來到了大宋,也並非是萬事大吉,從此高枕無憂了。宣和二年,自江南方臘聚眾流民起義,自此,大宋朝廷就頒布過律法,嚴令各地州府百姓隨意流動。


    而這一群從幽州逃過來的人,本身就沒有大宋的戶籍,常住一地根本就不可能,而到處亂竄,一旦被官府發現,追究起來,這又是犯了大罪……。


    這跟後世是差不多的,你從一個國家到了另一個國家,你沒有護照,那是偷渡而來,到處亂竄,一旦被執法機關發現,你就是犯罪。


    ……


    “大人,我等實是走投無路,才被迫成為流民。原以為隻要到了大宋,就不會被金人強迫遷往金國黑水一帶,不至於亡命蠻荒之地,壓根不曾想大宋還有什麽律法,嚴禁百姓任意流動。


    像小民這般逃難來到大宋的,應該不下幾千人了。我等原以為是大宋地方各州府知府老爺是因為擔心州府湧進太多難民,會影響治安和民生,所以才不停地驅趕流民。


    我等來到大宋地界以後,各地州府總有人不停地驅趕我們,把我們從一地驅趕到另一地,我們到了另一地,又被當地的人驅趕往另一地,總之不允許我們在一地安頓下來。


    要不是這,想我等來到了大宋後,也不至於東轉西走,早已在一地落腳,不至於流落到到這千裏之外的終南山下。


    如有人允許我們在某一地安頓下去,我等即使以討飯為營生也可,等解決溫飽後,稍有一定積蓄,再想辦法謀一份正經營生,絕不會給官府添亂,到處流動,我等萬分想如此,但卻沒有這個機會。


    大人方才說大宋有律法,嚴禁州府百姓隨意流動。原來如此,大宋還有這一條規定,小老兒以為我等走到哪一地就被哪一地人驅趕,隻因是當地人極度排外,擔心我等外地人是對他們造成什麽不利影響,所以我們不管走到哪,總被人驅趕。


    現在想想,原來是大宋還有一條律法,嚴禁人隨意流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偷天換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夢恍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夢恍惚並收藏穿越之偷天換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