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仿佛置身於一間無塵車間,芯片,線路板在指尖跳躍,哢嚓哢嚓,組裝出一台台風格迥異,卻又同樣先進的個人電腦。


    286,386, 486……一串串熟悉的型號,擦肩而過。


    【叮,恭喜宿主獲得高級電子工程師稱號!】


    【獲得 21 世紀前沿電子設備製造技術!包括 7 納米芯片工藝,第十代 lcd 麵板技術,固態硬盤技術,第五代內存技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


    一瞬間,猶如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洶湧的信息潮水將李陽淹沒。


    他的腦海中閃過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麵。


    那是一片汪洋般的晶圓生產線,數不清的機械手臂來迴穿梭,激光切割,等離子刻蝕,原子層沉積……


    每一道工序,都精準得可怕。


    在那些晶瑩剔透的 12 英寸矽片上,一塊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拔地而起,納米級的晶體管,密密麻麻,淼若煙海。


    7 納米,5 納米,3 納米……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操控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躍。


    這是一個芯片的帝國,也是驅動未來世界的核心引擎。


    而在存儲領域,從機械硬盤到固態硬盤,從 dram 到 3d nand,從 ddr2 到 ddr5……


    硬件設備不斷迭代升級,讀寫速度節節攀升,容量更是從 mb 躍升到了 tb 的數量級!


    顯示技術的進步,同樣令人瞠目結舌。


    從 crt 到 lcd 再到 oled,顯示器越來越輕薄,分辨率越來越高,色彩也愈加逼真豔麗。


    現在,第十代 lcd 麵板生產線,甚至能一次性切割出十幾塊65 寸,75 寸巨幕液晶電視麵板!


    而微型投影技術,更為顯示器的應用開辟了全新的疆域。


    手機,平板,筆記本……曾經的大塊頭,如今盡皆袖珍玲瓏,隨身攜帶,信息觸手可及。


    最令李陽感到震撼的,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新月異。


    深度學習算法,神經網絡,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這些在上個世紀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和實驗階段的概念,如今已經成為了切實改變人類生活的利器。


    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頂尖棋手,無人駕駛汽車開上了公路,智能音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曾經的科幻,一步步成為了現實。


    這是一個魔幻的時代,也是數據的時代。


    海量的信息匯聚,交錯,碰撞,最終凝結成璀璨奪目的智慧結晶。


    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半導體芯片,軟件程序,以及背後浩如煙海的運算能力。


    【係統提示:宿主已掌握 21 世紀前沿電子設備製造技術!】


    一連串的訊息轟炸下,李陽隻覺得整個人都處在亢奮狀態。


    腦海中閃過的每一個畫麵,每一道工藝,無不昭示著人類科技的驚人進步。


    半導體,顯示,存儲,人工智能……這些在上個世紀還遙不可及的前沿領域,如今已經離他咫尺之遙!


    作為一名穿越者,一個置身於 60 年代的\"未來人\",李陽深知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


    他要運用這些先進技術,帶領新炎國電子工業跨越式發展,填補這個時代在計算機領域的空白!


    而這一切,都要從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開始!


    經過這番思索,李陽的內心早已躍躍欲試。


    在他看來,相比於笨重緩慢,還需要手工編程的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采用集成電路的第三代計算機無疑更具革命性。


    它運算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功耗更低,若能率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無異於捷足先登,占得先機!


    想到這裏,李陽抄起筆,開始在圖紙上飛快地勾勒起來。


    隻見他運筆如飛,思如泉湧,很快就繪出了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大致框架:


    采用 dtl 集成門電路,串行加並行的混合結構;


    鏡像存儲器用磁芯,輔助存儲器用磁帶;


    輸入輸出采用電傳式打孔紙帶+打印機……


    然而,當李陽把目光投向元件供給時,卻不禁皺起了眉頭。


    是的,想要製造出第三代計算機,最關鍵的,還是集成電路芯片!


    然而,以現有的元件生產條件,別說集成電路,就連最基礎的晶體管,二極管,電阻都難以量產,更遑論精密的電路板,線路板了。


    若是寄希望於原有的手工流水線,莫說周期漫長,就算耗盡人力物力,也未必能造出合格的元件。


    可是,先進的光刻機,擴散爐,離子注入機……這些在李陽腦海中清晰可見的造芯利器,又哪裏是說造就造的?


    它們本身,就凝結著幾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絕非一蹴而就!


    \"看來,想要掌控芯片的生殺大權,還得從最基礎的設備抓起啊……\"


    李陽苦笑一聲,眼神卻是越發堅定。


    是的,既然是裝備製約了產能,那就從裝備入手,打造出一整套先進的造芯利器吧!


    想到這裏,他的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一幅宏偉的藍圖。


    首先,是一台光刻機。


    它要有穩定的機械手臂,精密的光學係統,分辨率要做到 1 微米以下。


    有了它,他就能在矽片上精準轉繪各種複雜的電路圖形。


    接下來,是擴散爐。


    采用石英管,真空腔體,加裝自動控溫係統,最高溫度要達到 1200 攝氏度。


    有了它,摻雜,擴散,氧化……這些晶體管製造的關鍵工藝,就能實現自動化控製。


    此外,還需要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台,絲網印刷機……每一樣,都不可或缺。


    李陽一邊構思,一邊在圖紙上修修改改。


    很快,造芯裝備的設計方案,已然初具規模。


    李陽環視四周,目光在這些圖紙上流連許久,眼底閃爍著興奮和期待的光芒。


    他知道製造第三代計算機所需的設備可不是一般的精密儀器,想要在這個年代裏製造出來,難度可謂是相當大。


    李陽拿起圖紙,仔細端詳起這些設備的構造,首先是光刻機,分辨率要達到1微米以下,這意味著機械手臂的穩定性和光學係統的精密度都要達到很高的水準。


    接著是擴散爐,要有石英管和真空腔體,還得有自動控溫係統,最高溫度要達到1200攝氏度,對材料的要求十分苛刻。


    離子注入機,刻蝕機,絲網印刷機……林林總總,每個設備都凝聚著大量的心血。


    要在這個年代製造這些設備,最大的難題就在於零件的供應。


    就拿機械手臂來說吧,光是要達到那樣的精度,就不知道要用多少高精尖的零件。


    李陽抓了抓頭發,眉頭緊鎖,他知道,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單單依靠現有的工業條件是遠遠不夠的。


    怎麽辦?難道真的隻能自己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造?


    不行!李陽猛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現有的加工手段雖然原始,但隻要充分發揮自己這個\"未來人\"的才智。


    一定能想出辦法的!想到這裏,他打開抽屜,又取出一遝嶄新的圖紙,鋪在桌上,抄起筆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設計。


    隻見他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筆尖在紙上飛速遊走,構思著能夠在現有條件下製造出的各種零部件。


    雖然比起未來,這些圖紙上的設計難免有些簡陋,但在這個年代,已經是最前沿的技術了。


    為了盡量降低加工難度,李陽還特意改變了一些零件的材質,比如用不鏽鋼來代替高強度合金,用銅管來代替陶瓷。


    同時,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還適當簡化了一些結構,比如將機械手臂的關節從10個減少到6個。


    經過一番優化,整個製造方案總算是初具規模了。


    第二天一早,李陽就把這些圖紙交給了下麵的團隊,要求他們立即著手準備材料,開始製造零件。


    大夥兒一看這滿紙密密麻麻的圖樣,都有些傻了眼,這可真是太精密了!


    就連平時最拿手的老張,也忍不住犯了難。


    不過李陽並不在意這些,他拍了拍老張的肩膀,語重心長道:\"老張啊,你可是咱們團隊的技術骨幹,有你在,還愁造不出這些零件嗎?再說了,前期可能會有些困難,但隻要堅持下去,熟能生巧嘛!\"


    就這樣,在李陽的鼓勵下,大家開始埋頭苦幹起來。


    車間裏,機床轟鳴,焊花飛濺,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堅定和專注。


    李陽時不時地來到現場指導,大家幹勁更足,恨不得通宵達旦地幹上幾個月。


    然而,李陽心裏清楚,就算再賣力氣,就憑這幾台破舊機床,想要完成全部零件的製造,怕是還得大半年。


    更何況,等到了最後的裝配階段,還有大量精密的部件需要手工加工,那工作量簡直不敢想象。


    思前想後,李陽突然靈機一動,他何不利用小世界裏的時間流速差異,在裏麵建一個小型加工廠呢?


    第二天,李陽先是跑去廠裏申請了一批數控機床,美其名曰是要用來試驗新工藝。


    領導一聽是為了搞技術革新,二話不說就全都批了。


    於是,當天下午,幾輛大卡車便將這些嶄新的機床運到了李陽的試驗車間。


    趁著夜色,李陽打開小世界,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


    隻見他將數控銑床,加工中心一一搬進儲物空間,在一片開闊地上擺放好。


    雖然比起未來的設備,這些機床還是顯得有些笨重,但勝在自動化程度高,完全可以由程序控製。


    忙活了一個通宵,一間設施齊全的數控加工車間終於建成了。


    李陽臉上掛著興奮的笑容,伸了個懶腰,心裏盤算著,以小世十倍的時間流速,那些零件還不是信手拈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合院:開局60,暴打眾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隻山竹榴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隻山竹榴蓮並收藏四合院:開局60,暴打眾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