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起床,正在吃著早點的荀采聽到卞美人的宮人來要這麽多人,也是一愣。
卞美人的節儉是眾姊妹裏麵出了名的,就算是環美人和尹貴人,她們也不曾那樣節儉。
跟卞美人還不同,這兩人並不是那麽受寵的,卞美人好歹有了一個皇子在身下,還是一如既往的節儉。
荀采想了一會兒,吃著粥,緩緩說道:“你去掖庭選吧,選完跟永巷令報備一下,我一會兒就去批了。”
“女官的話,我記得永樂宮還有空閑的,你去選一個,或者讓你家主子去選一個,迴頭報給我就行了。”
荀采也不介意,反正劉文一直說她太節儉了,不太好,但是後宮姊妹之間,有些話不好開口。
再者,節儉也是一個好事,雖然劉文看不上。
也是因為眾姊妹間,就算是尹貴人和環美人,那也是中層家庭出身,奴仆使役都是用慣了的,有些習慣是改不過的。
但卞美人身邊,一個婢女都沒有養過的,就算是後來家裏稍微有些錢了,也不過兩個人伺候而已,事情大多還是自己的做的。
所以她用人並不習慣。
劉文也知道,所以對於各宮用人他也強求,反正需要多少人,自己去找荀采批就行了。
看著人離開了,荀采抿抿嘴,跟陛下睡了一晚,轉性子了?
還是陛下又說了她什麽?
荀采也懶得細想,反正劉文肯定會高興的,他就巴不得多花錢。
荀采想了一會兒,秋月就趕了過來,“陛下送了一封詔書,說是今年再開一次選良,然後,要擬定出宮的名單,二十五以上自願出宮,三十歲必須出宮。”
荀采抿抿嘴,匆匆擦擦嘴邊,把詔書接了過來,仔細看了起來,“知道了,告訴陛下,妾這就去安排。”
又給她找事做!
但是抱怨歸抱怨,荀采立馬拉著吳貴人就去安排事情了。
又得選良,又是一筆巨大的消耗了。
吳貴人也是笑了起來,“陛下前兩日還說,去年能餘下五千多萬石的糧食,很高興呢。”
荀采抱著吳貴人的手,也無奈地說著,“陛下這就是有錢了,想多花錢,之前也是,賺點錢就想花了。”
“你都不知道,文若兄長來的時候說陛下每年都要花出去每年賺的八九成的錢,就留下那麽一點點做備用。”
吳貴人笑著說道:“陛下總是陛下,他做事周全,幾位老大人從來都沒有意見的。”
荀采點點頭,“今年又選良一次,估計又是一筆大花銷,去年選良就花了快三億多錢,今年雖然會少,但應該兩億打底了。”
但劉文的決定,不是她們能勸動的,再說了,劉文總是會為自己留下後路的,並非沒頭腦的往前衝,而是有計劃的人。
劉文自有自己的打算,她們也隻需要跟著就行了。
吳貴人看了一眼荀采,又看向遠處,“聽說,二皇子已經能喊阿翁了?”
“嗯,再有幾個月,應該就能開始識字了。”荀采微微笑著。
荀采則看了過去,“倒是吳阿姊,你幾個孩子,陛下怎麽安排的?”
這就是和顧美人那邊相比了。
顧美人也是照顧著幾個亡夫的遺腹子,劉文還把雒陽別苑的分給了他們住,隻是現在因為開設女子啟蒙學堂的事情,有幾個院子被馬芝和馬倫占去了。
但由於馬美人的關係,又是照顧顧美人自己的女兒,倒是沒什麽意見。
而同樣的,吳貴人這邊同樣有幾個亡夫子女,但都寄養在吳郡的姑姑家。
劉文從來不介意這個事情,隻是吳貴人會介意和避諱。
吳貴人被這麽一說,也猶豫了一下。
身為母親,她又怎麽會不想自己的兒女呢?隻是現在有些事情不是那麽好處理的。
劉文也說過,他們一家,還是比較敏感的,如果在關羽和他們之間,他會選擇關羽。
這也是為什麽吳貴人遲遲不願意接自己的孩子們過來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她改嫁為妾的事情。
孫策那時候已經有十歲了,已經能記事了。
這也是她不想麵對的人!
劉文自是不介意,但孫策會不會介意?
吳貴人有些猶豫。
荀采看著吳貴人的樣子,也知道她心裏有自己的盤算,便說道:“陛下是不會介意的,吳阿姊還是把人接過來吧,聽說,女兒都有四歲了吧,也該啟蒙。”
“我知道,隻是,有些事情,不是那麽簡單,我倒是,倒是想……”
吳貴人支支吾吾地說著,在這個時候,她也沒了那麽幹淨利落辦事的樣子了。
荀采抿抿嘴,“罷了罷了,你自己心裏有數就行,陛下是不會介意的,或者隻接幼女來也並非不可以的。”
吳貴人點點頭,隨即笑著說道:“還是把陛下吩咐的事情先給解決了吧。”
選良的事情,是劉文下了詔書吩咐的,那是得認真做才行。
而且,新宮女入宮和宮女退休是同時進行的,這裏麵的銜接要做好了才行,所以,荀采才會抱怨劉文給她找麻煩事做。
拉著吳貴人也是為了分擔一下,畢竟選良大多還是從世家裏麵出,而世家的關係,吳貴人是最熟悉的了。
劉文這邊正和李儒聊著事情,蔡邕就被典韋引著到了宣室殿內,“陛下大病初愈,這又開始忙活了?”
“先生這麽冷的天還來是有什麽大事?”劉文也笑了起來,但也岔開了病愈的話題。
這件事其實就是小事,劉文不喜歡沽名釣譽的事情,有時候是無奈,私下的時候,他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蔡邕看著,點點頭,坐到了一邊,“聽說,陛下那天留了鮮卑的人,說話?”
“這件事,先生怎麽也知道了?”劉文有些詫異。
那天,他可是專門把三方的人都岔開了,裏麵的會談內容應該不至於有更多的人知道才對啊!
蔡邕微微笑著,“自是,有人來送禮了。”
蔡邕倒是毫不避諱了,說著,就遞給了身邊宮女一份奏章。
“這些是禮單。”
卞美人的節儉是眾姊妹裏麵出了名的,就算是環美人和尹貴人,她們也不曾那樣節儉。
跟卞美人還不同,這兩人並不是那麽受寵的,卞美人好歹有了一個皇子在身下,還是一如既往的節儉。
荀采想了一會兒,吃著粥,緩緩說道:“你去掖庭選吧,選完跟永巷令報備一下,我一會兒就去批了。”
“女官的話,我記得永樂宮還有空閑的,你去選一個,或者讓你家主子去選一個,迴頭報給我就行了。”
荀采也不介意,反正劉文一直說她太節儉了,不太好,但是後宮姊妹之間,有些話不好開口。
再者,節儉也是一個好事,雖然劉文看不上。
也是因為眾姊妹間,就算是尹貴人和環美人,那也是中層家庭出身,奴仆使役都是用慣了的,有些習慣是改不過的。
但卞美人身邊,一個婢女都沒有養過的,就算是後來家裏稍微有些錢了,也不過兩個人伺候而已,事情大多還是自己的做的。
所以她用人並不習慣。
劉文也知道,所以對於各宮用人他也強求,反正需要多少人,自己去找荀采批就行了。
看著人離開了,荀采抿抿嘴,跟陛下睡了一晚,轉性子了?
還是陛下又說了她什麽?
荀采也懶得細想,反正劉文肯定會高興的,他就巴不得多花錢。
荀采想了一會兒,秋月就趕了過來,“陛下送了一封詔書,說是今年再開一次選良,然後,要擬定出宮的名單,二十五以上自願出宮,三十歲必須出宮。”
荀采抿抿嘴,匆匆擦擦嘴邊,把詔書接了過來,仔細看了起來,“知道了,告訴陛下,妾這就去安排。”
又給她找事做!
但是抱怨歸抱怨,荀采立馬拉著吳貴人就去安排事情了。
又得選良,又是一筆巨大的消耗了。
吳貴人也是笑了起來,“陛下前兩日還說,去年能餘下五千多萬石的糧食,很高興呢。”
荀采抱著吳貴人的手,也無奈地說著,“陛下這就是有錢了,想多花錢,之前也是,賺點錢就想花了。”
“你都不知道,文若兄長來的時候說陛下每年都要花出去每年賺的八九成的錢,就留下那麽一點點做備用。”
吳貴人笑著說道:“陛下總是陛下,他做事周全,幾位老大人從來都沒有意見的。”
荀采點點頭,“今年又選良一次,估計又是一筆大花銷,去年選良就花了快三億多錢,今年雖然會少,但應該兩億打底了。”
但劉文的決定,不是她們能勸動的,再說了,劉文總是會為自己留下後路的,並非沒頭腦的往前衝,而是有計劃的人。
劉文自有自己的打算,她們也隻需要跟著就行了。
吳貴人看了一眼荀采,又看向遠處,“聽說,二皇子已經能喊阿翁了?”
“嗯,再有幾個月,應該就能開始識字了。”荀采微微笑著。
荀采則看了過去,“倒是吳阿姊,你幾個孩子,陛下怎麽安排的?”
這就是和顧美人那邊相比了。
顧美人也是照顧著幾個亡夫的遺腹子,劉文還把雒陽別苑的分給了他們住,隻是現在因為開設女子啟蒙學堂的事情,有幾個院子被馬芝和馬倫占去了。
但由於馬美人的關係,又是照顧顧美人自己的女兒,倒是沒什麽意見。
而同樣的,吳貴人這邊同樣有幾個亡夫子女,但都寄養在吳郡的姑姑家。
劉文從來不介意這個事情,隻是吳貴人會介意和避諱。
吳貴人被這麽一說,也猶豫了一下。
身為母親,她又怎麽會不想自己的兒女呢?隻是現在有些事情不是那麽好處理的。
劉文也說過,他們一家,還是比較敏感的,如果在關羽和他們之間,他會選擇關羽。
這也是為什麽吳貴人遲遲不願意接自己的孩子們過來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她改嫁為妾的事情。
孫策那時候已經有十歲了,已經能記事了。
這也是她不想麵對的人!
劉文自是不介意,但孫策會不會介意?
吳貴人有些猶豫。
荀采看著吳貴人的樣子,也知道她心裏有自己的盤算,便說道:“陛下是不會介意的,吳阿姊還是把人接過來吧,聽說,女兒都有四歲了吧,也該啟蒙。”
“我知道,隻是,有些事情,不是那麽簡單,我倒是,倒是想……”
吳貴人支支吾吾地說著,在這個時候,她也沒了那麽幹淨利落辦事的樣子了。
荀采抿抿嘴,“罷了罷了,你自己心裏有數就行,陛下是不會介意的,或者隻接幼女來也並非不可以的。”
吳貴人點點頭,隨即笑著說道:“還是把陛下吩咐的事情先給解決了吧。”
選良的事情,是劉文下了詔書吩咐的,那是得認真做才行。
而且,新宮女入宮和宮女退休是同時進行的,這裏麵的銜接要做好了才行,所以,荀采才會抱怨劉文給她找麻煩事做。
拉著吳貴人也是為了分擔一下,畢竟選良大多還是從世家裏麵出,而世家的關係,吳貴人是最熟悉的了。
劉文這邊正和李儒聊著事情,蔡邕就被典韋引著到了宣室殿內,“陛下大病初愈,這又開始忙活了?”
“先生這麽冷的天還來是有什麽大事?”劉文也笑了起來,但也岔開了病愈的話題。
這件事其實就是小事,劉文不喜歡沽名釣譽的事情,有時候是無奈,私下的時候,他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蔡邕看著,點點頭,坐到了一邊,“聽說,陛下那天留了鮮卑的人,說話?”
“這件事,先生怎麽也知道了?”劉文有些詫異。
那天,他可是專門把三方的人都岔開了,裏麵的會談內容應該不至於有更多的人知道才對啊!
蔡邕微微笑著,“自是,有人來送禮了。”
蔡邕倒是毫不避諱了,說著,就遞給了身邊宮女一份奏章。
“這些是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