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殿這邊是蹇曼的人,也是現在名義上的正統單於。
基本上都是西部的幾個大人跟著蹇曼,但綜合實力來說,還是東邊的幾個更強一些。
劉文緩緩走了進來,劉曄也跟在身後,打量著幾人。
“陛下來了。”
幾個人趕緊起身行禮,“臣等拜見陛下,恭賀陛下萬福!”
劉文點點頭,“起身,坐吧。”
劉曄則跟在劉文身後,坐到了高台上的座位上,比較靠近劉文的主位。
劉文看了一眼,想了一會兒,“你是,索頭部拓跋氏的誰來著,上次見過一麵好像。”
“臣,拓跋儈之子,拓跋鄰,去年,也來了,隻是當時人多,臣沒能和陛下說話。”拓跋鄰趕緊起身說道。
劉文笑著點點頭,示意他坐好,“朕與蹇曼單於也算是有過幾句交談,聽說,他娶了你們部落的女子做闕氏(正妻)?”
“正是,是臣舅家的女兒。”拓跋鄰立馬就說了出來。
劉文也隻是笑了笑,隨後看向劉曄,劉曄已經開始思索了起來,看看能不能從這邊再撈點好處了。
劉文接著又看向拓跋鄰,“來一趟不容易吧?打算待多久?”
話茬遞了過來,拓跋鄰卻一時不知道該怎麽接了。
但他不是扶羅韓,沒有猶豫,稍加沉思就幹脆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臣,聽聞陛下得先帝遺命,創立百工院,臣想進入學習。”
進入百工院學習?
劉文微微挑眉。
其實進入百工院學習並沒有什麽,百工院的東西現在每隔三天就會在百工院刊上發表。
隻要肯花錢,就能買到百工院最新的詩詞歌賦或者是一些奇淫技巧,又或者是最新的政令之類的,而且一份這樣的報刊並不貴,隻要二十錢。
劉文看了一眼劉曄,劉曄點點頭。
意思就是可以留下他到百工院!
劉文也覺得可以留他進入百工院,因為並不是什麽保密的。
最保密的就是軍學院和兵學院,這倆地方,劉文就不會放他進去了。
裏麵涉及到大漢最新的武器裝備,軍事交流等。
他們的東西隻會出現在奏報上,而不是百工院刊上。
劉文微微笑著,點點頭,“想留下來?去哪些地方學習?這些地方課程都還是很緊的,尤其是你這樣的,基礎比較差的,最多能讓你去兩個。”
拓跋鄰趕緊說道:“臣資質愚鈍,所以,臣隻想去墨學院看看。”
墨學院裏麵會有各種生活技能,包括那些機器和技術。
現在的鮮卑最缺的就是各種的技術,需要更新換代了。
劉文想了一會兒,“那,你能給我什麽?”
“百工院對大漢的子民自是直接進入學習的,但,你畢竟是……”
畢竟是外族,讓你進入百工院學習,那可不太好。
拓跋鄰也知道,趕緊說道:“臣可以交錢。”
“給多少?”
“索頭部不如其他大部落,但也能給出一百頭牛。”拓跋鄰說完,又趕緊說道:“臣知道,這點牛,陛下看不上,但,臣,也……”
劉文擺擺手,笑了起來,“你這話聽著,有一些雒陽的口音,還有一些荊州,靠近南陽的口音,這些年,沒少在大漢的地界跑吧?”
拓跋鄰點點頭。
他雖然不是檀石槐一部的人,但自從索頭部加入了檀石槐的軍事聯盟,他深刻的知道技術對於提升軍隊戰力的好處。
而軍學院和兵學院,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劉文是絕對不可能讓他進入這兩個地方學習的。
尤其是最近聽說兵學院弄了一個新東西,火焰能夠燃燒不絕,威力很大。
但拓跋鄰也不會想著能學到這個,隻想要學到一些墨學院的東西就心滿意足了。
這些年在大漢京畿附近遊學,也算是學到了一些東西,但總歸是零散的,也沒有太多高技術含量的,而墨學院就不同了,那裏是有大漢最頂尖的技術的。
拓跋鄰很想學!
劉文微微笑著,仔細打量著拓跋鄰。
跟他交談這麽一小會,倒是感覺這人和其他的鮮卑人不同,好學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展現。
而與扶羅韓那邊不同,他們要的是資源,而拓跋鄰要的是技術。
從長遠來看,資源是遠遠比不過技術的。
所以,拓跋鄰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
劉文看向了其他幾人,緩緩問道:“你們呢?”
“臣等,連,連字都認不全。”其他人立馬選擇了拒絕。
他們跟拓跋鄰不一樣,他們也就是會漢語說話,文字方麵,他們能認識的很有限,書寫也是大問題。
拓跋鄰卻能說能寫,而且掌握了幾個地方的方言,不像他們隻會雒陽官話。
這也是為什麽索頭部會派他到雒陽的原因之一,而且他跟蹇曼單於也算是交好的,頗得信任。
劉文點點頭,既然隻有拓跋鄰一人,那能學到的其實就很有限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休止的學習。
“那好吧,今年,百工院要改革,能不能入學百工院,也還得看你自己的本事。”
說完,劉文又閑扯了一會兒,包括提到了邊市的問題。
因為現在三方都在打架,所以鮮卑那邊的邊市開設在哪,是一個問題。
簡單的提到了之後,幾人就被秋月領著出宮去了。
劉曄看著人離開了,這才說道:“拓跋鄰,是個有本事的人。”
“我也覺得如此,但他有些反應慢了,能學到的恐怕不多,但眼光不錯,至少比扶羅韓那邊要好。”劉文微微笑著。
劉曄點點頭,隨後沉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隻怕,等他學成的時候,鮮卑,已經被大漢兼並了。”
劉文的拓展速度可不慢,而且這兩年,大漢的實力穩步增長,劉文絕對不會坐視一個威脅成長起來的。
再者說了,趁著三部互毆,劉文要是不做些什麽,也對不起這個時機了。
劉文笑了起來,“子揚,那你說,鮮卑,什麽時候吃下比較合適?”
“臣不好說,但臣以為,先吃下三韓比較合適。”
基本上都是西部的幾個大人跟著蹇曼,但綜合實力來說,還是東邊的幾個更強一些。
劉文緩緩走了進來,劉曄也跟在身後,打量著幾人。
“陛下來了。”
幾個人趕緊起身行禮,“臣等拜見陛下,恭賀陛下萬福!”
劉文點點頭,“起身,坐吧。”
劉曄則跟在劉文身後,坐到了高台上的座位上,比較靠近劉文的主位。
劉文看了一眼,想了一會兒,“你是,索頭部拓跋氏的誰來著,上次見過一麵好像。”
“臣,拓跋儈之子,拓跋鄰,去年,也來了,隻是當時人多,臣沒能和陛下說話。”拓跋鄰趕緊起身說道。
劉文笑著點點頭,示意他坐好,“朕與蹇曼單於也算是有過幾句交談,聽說,他娶了你們部落的女子做闕氏(正妻)?”
“正是,是臣舅家的女兒。”拓跋鄰立馬就說了出來。
劉文也隻是笑了笑,隨後看向劉曄,劉曄已經開始思索了起來,看看能不能從這邊再撈點好處了。
劉文接著又看向拓跋鄰,“來一趟不容易吧?打算待多久?”
話茬遞了過來,拓跋鄰卻一時不知道該怎麽接了。
但他不是扶羅韓,沒有猶豫,稍加沉思就幹脆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臣,聽聞陛下得先帝遺命,創立百工院,臣想進入學習。”
進入百工院學習?
劉文微微挑眉。
其實進入百工院學習並沒有什麽,百工院的東西現在每隔三天就會在百工院刊上發表。
隻要肯花錢,就能買到百工院最新的詩詞歌賦或者是一些奇淫技巧,又或者是最新的政令之類的,而且一份這樣的報刊並不貴,隻要二十錢。
劉文看了一眼劉曄,劉曄點點頭。
意思就是可以留下他到百工院!
劉文也覺得可以留他進入百工院,因為並不是什麽保密的。
最保密的就是軍學院和兵學院,這倆地方,劉文就不會放他進去了。
裏麵涉及到大漢最新的武器裝備,軍事交流等。
他們的東西隻會出現在奏報上,而不是百工院刊上。
劉文微微笑著,點點頭,“想留下來?去哪些地方學習?這些地方課程都還是很緊的,尤其是你這樣的,基礎比較差的,最多能讓你去兩個。”
拓跋鄰趕緊說道:“臣資質愚鈍,所以,臣隻想去墨學院看看。”
墨學院裏麵會有各種生活技能,包括那些機器和技術。
現在的鮮卑最缺的就是各種的技術,需要更新換代了。
劉文想了一會兒,“那,你能給我什麽?”
“百工院對大漢的子民自是直接進入學習的,但,你畢竟是……”
畢竟是外族,讓你進入百工院學習,那可不太好。
拓跋鄰也知道,趕緊說道:“臣可以交錢。”
“給多少?”
“索頭部不如其他大部落,但也能給出一百頭牛。”拓跋鄰說完,又趕緊說道:“臣知道,這點牛,陛下看不上,但,臣,也……”
劉文擺擺手,笑了起來,“你這話聽著,有一些雒陽的口音,還有一些荊州,靠近南陽的口音,這些年,沒少在大漢的地界跑吧?”
拓跋鄰點點頭。
他雖然不是檀石槐一部的人,但自從索頭部加入了檀石槐的軍事聯盟,他深刻的知道技術對於提升軍隊戰力的好處。
而軍學院和兵學院,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劉文是絕對不可能讓他進入這兩個地方學習的。
尤其是最近聽說兵學院弄了一個新東西,火焰能夠燃燒不絕,威力很大。
但拓跋鄰也不會想著能學到這個,隻想要學到一些墨學院的東西就心滿意足了。
這些年在大漢京畿附近遊學,也算是學到了一些東西,但總歸是零散的,也沒有太多高技術含量的,而墨學院就不同了,那裏是有大漢最頂尖的技術的。
拓跋鄰很想學!
劉文微微笑著,仔細打量著拓跋鄰。
跟他交談這麽一小會,倒是感覺這人和其他的鮮卑人不同,好學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展現。
而與扶羅韓那邊不同,他們要的是資源,而拓跋鄰要的是技術。
從長遠來看,資源是遠遠比不過技術的。
所以,拓跋鄰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
劉文看向了其他幾人,緩緩問道:“你們呢?”
“臣等,連,連字都認不全。”其他人立馬選擇了拒絕。
他們跟拓跋鄰不一樣,他們也就是會漢語說話,文字方麵,他們能認識的很有限,書寫也是大問題。
拓跋鄰卻能說能寫,而且掌握了幾個地方的方言,不像他們隻會雒陽官話。
這也是為什麽索頭部會派他到雒陽的原因之一,而且他跟蹇曼單於也算是交好的,頗得信任。
劉文點點頭,既然隻有拓跋鄰一人,那能學到的其實就很有限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休止的學習。
“那好吧,今年,百工院要改革,能不能入學百工院,也還得看你自己的本事。”
說完,劉文又閑扯了一會兒,包括提到了邊市的問題。
因為現在三方都在打架,所以鮮卑那邊的邊市開設在哪,是一個問題。
簡單的提到了之後,幾人就被秋月領著出宮去了。
劉曄看著人離開了,這才說道:“拓跋鄰,是個有本事的人。”
“我也覺得如此,但他有些反應慢了,能學到的恐怕不多,但眼光不錯,至少比扶羅韓那邊要好。”劉文微微笑著。
劉曄點點頭,隨後沉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隻怕,等他學成的時候,鮮卑,已經被大漢兼並了。”
劉文的拓展速度可不慢,而且這兩年,大漢的實力穩步增長,劉文絕對不會坐視一個威脅成長起來的。
再者說了,趁著三部互毆,劉文要是不做些什麽,也對不起這個時機了。
劉文笑了起來,“子揚,那你說,鮮卑,什麽時候吃下比較合適?”
“臣不好說,但臣以為,先吃下三韓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