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與甘露迴到茶室坐下,甘露為林月斟了一杯茶,林月端起來聞聞,還是那味,愜意的輕抿一口。說起寺院外熱鬧的場景和寺院內莊嚴肅穆的感覺,林月問甘露,帶領僧眾念經的不是道忞和尚,道忞為什麽沒有參加誦經?
甘露說,開始的幾天,是道忞領著僧眾念經的,現在道忞不再參加這樣的集體誦經了。
林月感覺奇怪,就用疑問的眼神看著甘露。
甘露說,是這樣的,順治皇上不能到法會現場,但他每天都要花一個時辰聽法師講經,前幾個法師講經以後,順治皇上都不滿意。輪到道忞法師給順治皇上講經了,順治皇上問道忞,朕很想見見父皇的麵,但總是見不到他,這是為什麽?
道忞就給順治皇上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我們簡稱的《心經》,特別是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佛語,他更是例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人生無常,世事無常的道理,說順治皇上見不到父皇,是因為見父皇的心不誠,隻要認真領悟佛的教義,“心誠則靈”,才能“有求必應”。
道忞講經文的時候,注重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不僅通俗易懂,還能聯係生活中的實際,所以,順治皇上聽得很認真,對道忞講的佛理頻頻點頭。
林月聽甘露說道忞為福臨講佛經通俗易懂,就對道忞講經的方式讚同,所以就不斷點頭。
甘露繼續說,當晚順治皇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父皇微笑的看著他,麵部表情很是安詳,還向他點點頭,這是父皇對福臨為他做法事超度表示滿意的意思。順治皇上趕緊向父皇跪拜,剛一跪下就醒了。第二天,順治皇上要求道忞繼續給他講經,他提出想聽聽父皇對自己說話。這次道忞就給他講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熟悉的《金剛經》,講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講了心寬一寸,路寬一丈的佛理,還講了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路,隻得集中精力走好腳下每一步的真諦。這次順治皇上用一顆虔誠的心聽道忞講經,晚上又作了一個夢,夢見父皇站在一座貌是寺院的大殿前,單手禮佛,對他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善哉善哉。說完將他一推,順治皇上猛然醒來,醒來以後就再也睡不著。順治皇上從來沒有看見父皇生前拜過佛,父皇駕崩後為什麽會站在一座寺院前?他為什麽要單手禮佛?父皇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這是什麽意思?順治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順治皇上將昨晚的夢境告訴道忞,要道忞開示,道忞說,能當皇上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你父皇駕崩後站在佛堂前,單手禮佛,這是他生前禮敬佛法僧,駕崩後出現的佛像。至於他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的話,這是天機,隻能通過修習佛法,才能悟得其中真諦。
順治皇上認為道忞開示很有道理,聽得他頻頻點頭,想起道忞和尚兩次給他講經,講經後就夢見父皇,就聽見了父皇的教誨,說明道忞和尚是得道大師,是“大幻仙人”。從此,順治皇上就隻要道忞大師給他講經,還口口聲聲稱他為“大幻仙人”。
林月一聽就瞪大了眼睛,道忞是“大幻仙人”?甘露笑笑,是的,順治皇上是這樣評價道忞的。
林月瞪大眼睛聽著甘露講福臨的事,心裏不免疑惑,黃台吉生前沒有禮敬佛法僧,死後卻有佛像?現在福臨繼承了皇位,難道真的如道忞和尚說的那樣,能當皇上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禮敬佛法僧是自然的嗎?
果真,福臨將道忞大師敕封為“弘覺國師”,賜金印一枚,上書“弘覺國師之印”,還賜了一襲黃衣,綠雲緞袍,沉香色道袍及千針衲衣各一件,福臨還要賜黃金珠寶給他,但道忞說,出家人食四方,要黃金珠寶有何用?他向皇上請求賜一口大銅鍾供寺院使用。福臨滿口應允,專門為廣濟寺打造了一口大銅鍾。
大銅鍾不僅鑄造工藝十分精美,還很別致,雙龍鈕,蓮瓣罩頂,底邊有八卦方位圖形,銅鍾表麵鑄造著密密麻麻的經文,有金剛經及誦經儀軌,誦經功德等文字。
當林月看見這口鍾的時候,它已經被懸掛在廣濟寺大雄殿廊下,銅鍾閃著金色的光亮,鍾聲清亮悅耳,幾裏路外的人都能聽到。
自此,道忞成為福臨的禦前法師。
這段時間,福臨一邊參與喪葬,一邊潛心聽道忞講經,一邊等待登基大典。
而林月卻有了兩個令她擔憂的事,一是曹家文經常到後院來看林月,曹家文每次來,都沒有與林月說話,隻是站在圓門旁邊看著林月傻笑。曹家文經常到後院來看林月,不為別的,就為能看她一眼。雖然林月對曹家文沒有動過心思,但曹家文經常出現在後院盯著她看,對林月來說,依然是一種心理負擔。人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但那鬼天天來敲門,你就真的沒事?
林月當然明白曹家文的心思,他是希望林月不計前嫌,兩人重新成為夫妻。但林月腹誹,那是前嫌嗎?那是一條封閉的人生跑道,過去了的就已經過去,失去的就不會再擁有,即或擁有了,也不是重複的過去,我與你的過往,就像我曾經戴過的眼鏡,透明清亮,我看到了蒼蠅有幾條腿,看到了蚊子在親嘴,看到了螞蟻在喝水,我什麽都看到了,拜拜吧!
林月說她戴著眼鏡看過世界,她看過的,就是這個世界的經曆,雖然林月在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但她的經曆不可謂不豐富,比如嫁妝被扣,比如為曹家文衝喜提前嫁人,比如先為人妻,後為人母,再作情人,比如救起福臨,再比如坐牢....,這些經曆,都比再與曹家文成為夫妻更加深刻。
林月自詡是一匹好馬,好馬不吃迴頭草。
另外一件事就是福臨在林月過生日那天送來的皇後朝袍,福臨送她朝袍的心意,林月心知肚明,福臨一旦安葬了父皇,穩定下來以後,他必定會為林月做皇後的事張羅,林月深知福臨二百五一根筋的個性,他認準的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現在的福臨不是福親王的福臨,而是順治皇上的福臨,到時林月再拒絕,惹惱了當今皇上,她麵臨的分分鍾都是危險,林月不想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前就犧牲,她在死前要做的事很多,不留遺憾就不應該讓自己留下遺憾,這事比曹家文經常杵在圓門外看她時的心情還亂。
林月決定到廣濟寺尼姑庵去住一段時間,尼姑庵很清淨,不僅可以體驗一下尼姑的生活,還可以迴避曹家文,再則也想想怎麽應付福臨,還有,再認真思考一下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前需要做的事。
林月為廣濟寺捐了一筆銀子,以居士的身份,在廣濟寺尼姑庵甘露方丈的正堂住了下來。
按照林月的想法,自己到尼姑庵當居士,一則是為了心緒的安寧,二則是為了迫不得已時尋求一條退路,尼姑庵佛門清淨,在那裏尋求清淨或尋求佛主庇護,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至於這次能在尼姑庵待多久,林月心裏也沒數,想的是短則十天半月,多則一月兩月,萬一自己真的與佛有緣,想就此定居下來也不是不可以,一切隨緣罷了。
臨走前,林月對管家胡智德說了她的去處,說自己想到廣濟寺去住一段時間,要求他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不要打擾她,她的去處也不要對任何人泄露。
管家見林月如此嚴肅,一邊點頭應諾,一邊不放心的看著她,林月向他笑笑,言下之意是要胡智德放心。林月就一個人到廣濟寺尼姑庵住了下來。
林月雄心勃勃,賭咒發誓要在尼姑庵過一段正宗的尼姑生活,要像庵裏的尼姑們那樣修行。所以,她主動給自己定了一些清規戒律。
林月作為兩世人,已經體驗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世俗生活,但尼姑們是怎麽生活的,當尼姑是什麽滋味,她隻聽說過,並沒有體驗過,隻知道,民眾整日忙著討生活,而僧眾則是忙著修行佛法。
淩晨兩三點鍾,林月就被“夜巡”和尚敲擊木板發出的邦邦聲吵醒,敲木板不是叫醒和尚尼姑起床,而是叫醒做飯的僧尼起床做飯,才淩晨兩三點鍾呢!不是睡得最香的時候嗎?
林月翻身繼續睡,剛合上眼睛沒一會兒,又被“夜巡”敲擊木板的聲音吵醒,那是所有僧尼都起床的時間。
林月費力睜開惺忪的眼睛,看看窗外黑漆漆的天空,沒有時鍾,更沒有手機看時間,隻能憑經驗判斷,這時最多也就淩晨四點鍾光景。
林月躺在床上,慵懶的聽著動靜,尼姑庵不遠處好像養著一些雞和鵝,公雞開始打鳴,鵝也剛剛聲不斷,小鳥被夜巡敲擊的木板聲吵醒,發出倦懶的啾啾聲,再看看白樺林,對麵的白樺樹林黑唿唿的一片,樹上那隻眼睛不知道仍然在微笑還是換成了嘲笑的眼神。
林月隻得咬牙起床,洗漱穿衣,與尼姑們一起到僧堂上早課。
僧堂裏隻有影影綽綽的光亮,尼姑們排隊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林月是居士,沒有位置,就站在尼姑們的後麵,最前麵的是甘露和裕覺庵主,裕覺庵主帶領尼姑們進入僧堂就開始誦讀經書。
林月茫然的聽著尼姑們嘴裏發出的聲音,認真聽了一會兒,一句都沒聽懂,不知道她們念誦的是什麽內容,但自己不能就這樣傻乎乎的站著,見不遠處有一本薄薄的經書放在蒲團上,林月拿起來,就著昏暗的燈光一看,經書的封麵已經撕破了,不知道這是一本什麽經,不管是什麽經,這本經書是寺院的和尚尼姑們念的,就一定是一本正經。
林月翻開經書,按照書裏認得的字,自顧自的喃喃念讀起來,念讀了幾行字,發現這本經書的內容與兒子讀的《性理字訓》一樣拗口,一樣艱澀難懂,手裏拿著經書,林月這個前世的計算機碩士也隻能像初識字的小學生那樣,一個字一個字的念,沒念完一頁,就哈欠連天,眼皮打架,今天起床太早,頭暈暈乎乎的,真想丟下經書迴房間去睡覺。
但今天是林月在尼姑庵生活的第一天,還是第一天當中的第一件禪事——修行早課,這個時候打退堂鼓,心太不誠。
無法,林月太困,手裏拿著經書,站著,靠在牆上就迷迷糊糊睡著了。誦讀經書為什麽不是坐著呢?如果坐著打盹,會不會舒服一點?
甘露說,開始的幾天,是道忞領著僧眾念經的,現在道忞不再參加這樣的集體誦經了。
林月感覺奇怪,就用疑問的眼神看著甘露。
甘露說,是這樣的,順治皇上不能到法會現場,但他每天都要花一個時辰聽法師講經,前幾個法師講經以後,順治皇上都不滿意。輪到道忞法師給順治皇上講經了,順治皇上問道忞,朕很想見見父皇的麵,但總是見不到他,這是為什麽?
道忞就給順治皇上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我們簡稱的《心經》,特別是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佛語,他更是例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人生無常,世事無常的道理,說順治皇上見不到父皇,是因為見父皇的心不誠,隻要認真領悟佛的教義,“心誠則靈”,才能“有求必應”。
道忞講經文的時候,注重用接地氣的方式宣講,不僅通俗易懂,還能聯係生活中的實際,所以,順治皇上聽得很認真,對道忞講的佛理頻頻點頭。
林月聽甘露說道忞為福臨講佛經通俗易懂,就對道忞講經的方式讚同,所以就不斷點頭。
甘露繼續說,當晚順治皇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父皇微笑的看著他,麵部表情很是安詳,還向他點點頭,這是父皇對福臨為他做法事超度表示滿意的意思。順治皇上趕緊向父皇跪拜,剛一跪下就醒了。第二天,順治皇上要求道忞繼續給他講經,他提出想聽聽父皇對自己說話。這次道忞就給他講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熟悉的《金剛經》,講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講了心寬一寸,路寬一丈的佛理,還講了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路,隻得集中精力走好腳下每一步的真諦。這次順治皇上用一顆虔誠的心聽道忞講經,晚上又作了一個夢,夢見父皇站在一座貌是寺院的大殿前,單手禮佛,對他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善哉善哉。說完將他一推,順治皇上猛然醒來,醒來以後就再也睡不著。順治皇上從來沒有看見父皇生前拜過佛,父皇駕崩後為什麽會站在一座寺院前?他為什麽要單手禮佛?父皇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這是什麽意思?順治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順治皇上將昨晚的夢境告訴道忞,要道忞開示,道忞說,能當皇上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你父皇駕崩後站在佛堂前,單手禮佛,這是他生前禮敬佛法僧,駕崩後出現的佛像。至於他說朝堂無今生,佛前知因果的話,這是天機,隻能通過修習佛法,才能悟得其中真諦。
順治皇上認為道忞開示很有道理,聽得他頻頻點頭,想起道忞和尚兩次給他講經,講經後就夢見父皇,就聽見了父皇的教誨,說明道忞和尚是得道大師,是“大幻仙人”。從此,順治皇上就隻要道忞大師給他講經,還口口聲聲稱他為“大幻仙人”。
林月一聽就瞪大了眼睛,道忞是“大幻仙人”?甘露笑笑,是的,順治皇上是這樣評價道忞的。
林月瞪大眼睛聽著甘露講福臨的事,心裏不免疑惑,黃台吉生前沒有禮敬佛法僧,死後卻有佛像?現在福臨繼承了皇位,難道真的如道忞和尚說的那樣,能當皇上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禮敬佛法僧是自然的嗎?
果真,福臨將道忞大師敕封為“弘覺國師”,賜金印一枚,上書“弘覺國師之印”,還賜了一襲黃衣,綠雲緞袍,沉香色道袍及千針衲衣各一件,福臨還要賜黃金珠寶給他,但道忞說,出家人食四方,要黃金珠寶有何用?他向皇上請求賜一口大銅鍾供寺院使用。福臨滿口應允,專門為廣濟寺打造了一口大銅鍾。
大銅鍾不僅鑄造工藝十分精美,還很別致,雙龍鈕,蓮瓣罩頂,底邊有八卦方位圖形,銅鍾表麵鑄造著密密麻麻的經文,有金剛經及誦經儀軌,誦經功德等文字。
當林月看見這口鍾的時候,它已經被懸掛在廣濟寺大雄殿廊下,銅鍾閃著金色的光亮,鍾聲清亮悅耳,幾裏路外的人都能聽到。
自此,道忞成為福臨的禦前法師。
這段時間,福臨一邊參與喪葬,一邊潛心聽道忞講經,一邊等待登基大典。
而林月卻有了兩個令她擔憂的事,一是曹家文經常到後院來看林月,曹家文每次來,都沒有與林月說話,隻是站在圓門旁邊看著林月傻笑。曹家文經常到後院來看林月,不為別的,就為能看她一眼。雖然林月對曹家文沒有動過心思,但曹家文經常出現在後院盯著她看,對林月來說,依然是一種心理負擔。人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但那鬼天天來敲門,你就真的沒事?
林月當然明白曹家文的心思,他是希望林月不計前嫌,兩人重新成為夫妻。但林月腹誹,那是前嫌嗎?那是一條封閉的人生跑道,過去了的就已經過去,失去的就不會再擁有,即或擁有了,也不是重複的過去,我與你的過往,就像我曾經戴過的眼鏡,透明清亮,我看到了蒼蠅有幾條腿,看到了蚊子在親嘴,看到了螞蟻在喝水,我什麽都看到了,拜拜吧!
林月說她戴著眼鏡看過世界,她看過的,就是這個世界的經曆,雖然林月在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但她的經曆不可謂不豐富,比如嫁妝被扣,比如為曹家文衝喜提前嫁人,比如先為人妻,後為人母,再作情人,比如救起福臨,再比如坐牢....,這些經曆,都比再與曹家文成為夫妻更加深刻。
林月自詡是一匹好馬,好馬不吃迴頭草。
另外一件事就是福臨在林月過生日那天送來的皇後朝袍,福臨送她朝袍的心意,林月心知肚明,福臨一旦安葬了父皇,穩定下來以後,他必定會為林月做皇後的事張羅,林月深知福臨二百五一根筋的個性,他認準的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現在的福臨不是福親王的福臨,而是順治皇上的福臨,到時林月再拒絕,惹惱了當今皇上,她麵臨的分分鍾都是危險,林月不想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前就犧牲,她在死前要做的事很多,不留遺憾就不應該讓自己留下遺憾,這事比曹家文經常杵在圓門外看她時的心情還亂。
林月決定到廣濟寺尼姑庵去住一段時間,尼姑庵很清淨,不僅可以體驗一下尼姑的生活,還可以迴避曹家文,再則也想想怎麽應付福臨,還有,再認真思考一下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前需要做的事。
林月為廣濟寺捐了一筆銀子,以居士的身份,在廣濟寺尼姑庵甘露方丈的正堂住了下來。
按照林月的想法,自己到尼姑庵當居士,一則是為了心緒的安寧,二則是為了迫不得已時尋求一條退路,尼姑庵佛門清淨,在那裏尋求清淨或尋求佛主庇護,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至於這次能在尼姑庵待多久,林月心裏也沒數,想的是短則十天半月,多則一月兩月,萬一自己真的與佛有緣,想就此定居下來也不是不可以,一切隨緣罷了。
臨走前,林月對管家胡智德說了她的去處,說自己想到廣濟寺去住一段時間,要求他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不要打擾她,她的去處也不要對任何人泄露。
管家見林月如此嚴肅,一邊點頭應諾,一邊不放心的看著她,林月向他笑笑,言下之意是要胡智德放心。林月就一個人到廣濟寺尼姑庵住了下來。
林月雄心勃勃,賭咒發誓要在尼姑庵過一段正宗的尼姑生活,要像庵裏的尼姑們那樣修行。所以,她主動給自己定了一些清規戒律。
林月作為兩世人,已經體驗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世俗生活,但尼姑們是怎麽生活的,當尼姑是什麽滋味,她隻聽說過,並沒有體驗過,隻知道,民眾整日忙著討生活,而僧眾則是忙著修行佛法。
淩晨兩三點鍾,林月就被“夜巡”和尚敲擊木板發出的邦邦聲吵醒,敲木板不是叫醒和尚尼姑起床,而是叫醒做飯的僧尼起床做飯,才淩晨兩三點鍾呢!不是睡得最香的時候嗎?
林月翻身繼續睡,剛合上眼睛沒一會兒,又被“夜巡”敲擊木板的聲音吵醒,那是所有僧尼都起床的時間。
林月費力睜開惺忪的眼睛,看看窗外黑漆漆的天空,沒有時鍾,更沒有手機看時間,隻能憑經驗判斷,這時最多也就淩晨四點鍾光景。
林月躺在床上,慵懶的聽著動靜,尼姑庵不遠處好像養著一些雞和鵝,公雞開始打鳴,鵝也剛剛聲不斷,小鳥被夜巡敲擊的木板聲吵醒,發出倦懶的啾啾聲,再看看白樺林,對麵的白樺樹林黑唿唿的一片,樹上那隻眼睛不知道仍然在微笑還是換成了嘲笑的眼神。
林月隻得咬牙起床,洗漱穿衣,與尼姑們一起到僧堂上早課。
僧堂裏隻有影影綽綽的光亮,尼姑們排隊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林月是居士,沒有位置,就站在尼姑們的後麵,最前麵的是甘露和裕覺庵主,裕覺庵主帶領尼姑們進入僧堂就開始誦讀經書。
林月茫然的聽著尼姑們嘴裏發出的聲音,認真聽了一會兒,一句都沒聽懂,不知道她們念誦的是什麽內容,但自己不能就這樣傻乎乎的站著,見不遠處有一本薄薄的經書放在蒲團上,林月拿起來,就著昏暗的燈光一看,經書的封麵已經撕破了,不知道這是一本什麽經,不管是什麽經,這本經書是寺院的和尚尼姑們念的,就一定是一本正經。
林月翻開經書,按照書裏認得的字,自顧自的喃喃念讀起來,念讀了幾行字,發現這本經書的內容與兒子讀的《性理字訓》一樣拗口,一樣艱澀難懂,手裏拿著經書,林月這個前世的計算機碩士也隻能像初識字的小學生那樣,一個字一個字的念,沒念完一頁,就哈欠連天,眼皮打架,今天起床太早,頭暈暈乎乎的,真想丟下經書迴房間去睡覺。
但今天是林月在尼姑庵生活的第一天,還是第一天當中的第一件禪事——修行早課,這個時候打退堂鼓,心太不誠。
無法,林月太困,手裏拿著經書,站著,靠在牆上就迷迷糊糊睡著了。誦讀經書為什麽不是坐著呢?如果坐著打盹,會不會舒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