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說完這句又安慰道:“小姐,您是大有福氣的,一直有人護著。
我看少爺和小少爺如今這努力讀書,將來也是靠得住的。
小姐,好日子在後頭呢。”
沈鈺道:“他倆能好好讀書就行。”
又道:“兒媳婦要去洞天書院看恆兒,我們收拾些衣物吃食送她那兒,讓她捎過去,我就在家照管小孫子吧,不跟著去了。他們小夫妻難得聚兩天。
恆兒若真能浪子迴頭,我不圖他有多大出息,做個正經人就好。”
清音書館放榜後,榮國公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孫子榜上有名,而且名次在兒子前麵四十多位。
不知怎的,榮國公心裏總有些忐忑,到了他這個年紀,已經不像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未來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
如今做的任何選擇,都可能是他這一生最終的選擇。就在前一陣他還覺得自己當機立斷,為了榮國府的將來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現在卻又有了思前想後的猶豫。
以前他覺得沈鈺和她的兒子一無是處,徹底將他們從榮國府趕出去,隻是扔出去了兩團爛泥而已。
可如今細想卻又不是那麽迴事,主要是沈鈺雖然沒有了永定侯老侯爺在錢財上的支持,榮國府花錢沒那麽方便了,
但沈鈺卻和她那幾十年來不對付的嫡妹沈昭書的關係大為緩和,如今看著兩人甚至還處得不錯。
這就讓榮國公不得不考慮沈昭姝所擁有的人脈。
沈昭書的丈夫王尚書,兒子王肅文都是朝中重臣,以前不可能和榮國府有任何瓜葛的兩位當朝重臣,如果他和沈鈺還是夫妻,那突然間就有希望與他們把酒言歡了。
沈昭姝兒子王肅文不僅官居要職,娶的還是趙家女。兩個女兒身後是寧遠侯府和三江五湖,其能量不可小覷。
大女兒和皇後的關係最近幾年越走越近,小女兒身邊還有滇南盅族落雲嫣大祭司,於是又能捎上定國公張柏翊……
沈鈺的兒子雖然不成器,但小孫子看起來卻是頗為不錯,如果當時緩一緩沒有被董柔兒逼著將外室子立為嫡子……
保住沈鈺和長房長孫這一脈,或許不但會有一個出色的孫子繼承爵位,還有一堆嚇死人的人脈。
就算是隔了一層,能帶上點兒就很好了。榮國府如今有什麽?
這個沈鈺運氣倒是不錯,以前永定侯護了她一輩子,直到去世前。
如今她那個嫡妹又接過手來繼續護著。
他本以為沈昭姝隻是為了要賬拿錢而已,可如今看來卻全然不是這迴事,要賬或許是要的,
但這姐妹二人的關係卻也是真的不一樣了,聽聞前兩日兩人一起去雲嵐寺祭拜了父親永定侯。
以前他覺得董柔兒與沈鈺相比,隻輸在出身和經曆上,其他都遠勝沈鈺。
可若是沈鈺真的有了這一幫娘家人,那董柔兒能與之比?開玩笑。
這麽一想,榮國公又有些輾轉反側,擔心以自己如今的年紀卻做了錯誤的選擇。
本就有些躊躇的榮國公,在清音學館放榜之後,居然又聽別人說他那個不學無術的長子入了洞天書院。
洞天書院雖不如麓鳴書院,那也是正正經經的大書院。
和離之前什麽狠話什麽絕事都做了的榮國公,在和離之後,忽然又變得和顏悅色一副情深意重的樣子來到了沈鈺的宅院。
兩人成親這麽多年,倒是和離之後,榮國公主動買了好些吃穿用度的東西,說是來看望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禮物裏麵也有合適沈鈺這個年紀的釵環和衣服。
沈鈺想不明白,榮國公怎的有了這樣大的轉變,這麽多年沒有收過任何禮物,隻想著從她手中,從永定侯府撈錢的榮國公,在和離之後倒是給兒子孫子和她買了點東西。
沈鈺既然想不明白他要做什麽,自然就先打起十二萬萬分的警惕,這榮國公解釋道,自己說的話太傷著兒子了,自己迴去想想也難受也難過,所以想要彌補一下兒子。
沈鈺覺得這話不像是實話,夫妻畢竟相處了幾十年,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時 就是現在自己麵前的這個樣子。
他嘴上說還是牽掛著她和孩子們的,畢竟她也跟了他幾十年,眼神卻飄忽不定。
沈鈺還記得兒子拿著斷親書讓他簽,他可不見有什麽難受難過,隻有如釋重負,如此也好。
沈鈺忽然想起榮國公在與她和離之前曾經對她有過譏諷之語:“你不要以為有著沈昭姝幫你,就可以有恃無恐的與我鬥。
人家不過是要賬拿錢,等賬都要到了手,你和離之後分到的錢財之中欠了她的歸還了之後,還有誰會理著你?”
難道是因為和離之後,沈昭姝並沒有像榮國公預想的那樣,將自己棄之不顧?
自己的娘家又被他盯上了?
榮國公離開之後沒多久,錢福成一家四口骨骸被找到的消息就突然而至。
自從嫡妹用錢福成失蹤案向董柔兒成功施壓,得以圍魏救趙之後,沈鈺心裏也明白了,錢福成的案子與董柔兒脫不了幹係。
同樣聽到消息的董柔兒一邊惶恐於自己可能事敗被抓,一邊慶幸兒子已經跟著榮國公了。
在軒轅懷玉府中隱匿著的兩個孩子,如今一個十六七了,一個十四歲了,也聽聞了此事。
雖然大概猜到爺爺奶奶和父母是遇上大事了,但隻要還是失蹤人口,就有一線希望,而今既已由京兆尹確認找到骨骸,那就不可能生還了。
兩個孩子躲在無人處,抱頭痛哭。
京兆尹開始尋找這兩個孩子,時隔兩年半,不好找啊,而且生死不知。
可能這兩孩子是一起被殺害了,隻是由動手的人分別帶走屍體,拋屍地點不同而已。
也可能已經離開京都。
當然,也可能還活著還在京都,那人又會躲在哪呢?靠什麽生活?
京兆尹捕房一邊向全境捕房發協助令,一邊在京都開始了大尋人。
其中有個最沒抱希望的走過場似的程序讓他們找到了這兩個孩子。
我看少爺和小少爺如今這努力讀書,將來也是靠得住的。
小姐,好日子在後頭呢。”
沈鈺道:“他倆能好好讀書就行。”
又道:“兒媳婦要去洞天書院看恆兒,我們收拾些衣物吃食送她那兒,讓她捎過去,我就在家照管小孫子吧,不跟著去了。他們小夫妻難得聚兩天。
恆兒若真能浪子迴頭,我不圖他有多大出息,做個正經人就好。”
清音書館放榜後,榮國公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孫子榜上有名,而且名次在兒子前麵四十多位。
不知怎的,榮國公心裏總有些忐忑,到了他這個年紀,已經不像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未來有大把的時間和機會。
如今做的任何選擇,都可能是他這一生最終的選擇。就在前一陣他還覺得自己當機立斷,為了榮國府的將來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現在卻又有了思前想後的猶豫。
以前他覺得沈鈺和她的兒子一無是處,徹底將他們從榮國府趕出去,隻是扔出去了兩團爛泥而已。
可如今細想卻又不是那麽迴事,主要是沈鈺雖然沒有了永定侯老侯爺在錢財上的支持,榮國府花錢沒那麽方便了,
但沈鈺卻和她那幾十年來不對付的嫡妹沈昭書的關係大為緩和,如今看著兩人甚至還處得不錯。
這就讓榮國公不得不考慮沈昭姝所擁有的人脈。
沈昭書的丈夫王尚書,兒子王肅文都是朝中重臣,以前不可能和榮國府有任何瓜葛的兩位當朝重臣,如果他和沈鈺還是夫妻,那突然間就有希望與他們把酒言歡了。
沈昭姝兒子王肅文不僅官居要職,娶的還是趙家女。兩個女兒身後是寧遠侯府和三江五湖,其能量不可小覷。
大女兒和皇後的關係最近幾年越走越近,小女兒身邊還有滇南盅族落雲嫣大祭司,於是又能捎上定國公張柏翊……
沈鈺的兒子雖然不成器,但小孫子看起來卻是頗為不錯,如果當時緩一緩沒有被董柔兒逼著將外室子立為嫡子……
保住沈鈺和長房長孫這一脈,或許不但會有一個出色的孫子繼承爵位,還有一堆嚇死人的人脈。
就算是隔了一層,能帶上點兒就很好了。榮國府如今有什麽?
這個沈鈺運氣倒是不錯,以前永定侯護了她一輩子,直到去世前。
如今她那個嫡妹又接過手來繼續護著。
他本以為沈昭姝隻是為了要賬拿錢而已,可如今看來卻全然不是這迴事,要賬或許是要的,
但這姐妹二人的關係卻也是真的不一樣了,聽聞前兩日兩人一起去雲嵐寺祭拜了父親永定侯。
以前他覺得董柔兒與沈鈺相比,隻輸在出身和經曆上,其他都遠勝沈鈺。
可若是沈鈺真的有了這一幫娘家人,那董柔兒能與之比?開玩笑。
這麽一想,榮國公又有些輾轉反側,擔心以自己如今的年紀卻做了錯誤的選擇。
本就有些躊躇的榮國公,在清音學館放榜之後,居然又聽別人說他那個不學無術的長子入了洞天書院。
洞天書院雖不如麓鳴書院,那也是正正經經的大書院。
和離之前什麽狠話什麽絕事都做了的榮國公,在和離之後,忽然又變得和顏悅色一副情深意重的樣子來到了沈鈺的宅院。
兩人成親這麽多年,倒是和離之後,榮國公主動買了好些吃穿用度的東西,說是來看望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禮物裏麵也有合適沈鈺這個年紀的釵環和衣服。
沈鈺想不明白,榮國公怎的有了這樣大的轉變,這麽多年沒有收過任何禮物,隻想著從她手中,從永定侯府撈錢的榮國公,在和離之後倒是給兒子孫子和她買了點東西。
沈鈺既然想不明白他要做什麽,自然就先打起十二萬萬分的警惕,這榮國公解釋道,自己說的話太傷著兒子了,自己迴去想想也難受也難過,所以想要彌補一下兒子。
沈鈺覺得這話不像是實話,夫妻畢竟相處了幾十年,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時 就是現在自己麵前的這個樣子。
他嘴上說還是牽掛著她和孩子們的,畢竟她也跟了他幾十年,眼神卻飄忽不定。
沈鈺還記得兒子拿著斷親書讓他簽,他可不見有什麽難受難過,隻有如釋重負,如此也好。
沈鈺忽然想起榮國公在與她和離之前曾經對她有過譏諷之語:“你不要以為有著沈昭姝幫你,就可以有恃無恐的與我鬥。
人家不過是要賬拿錢,等賬都要到了手,你和離之後分到的錢財之中欠了她的歸還了之後,還有誰會理著你?”
難道是因為和離之後,沈昭姝並沒有像榮國公預想的那樣,將自己棄之不顧?
自己的娘家又被他盯上了?
榮國公離開之後沒多久,錢福成一家四口骨骸被找到的消息就突然而至。
自從嫡妹用錢福成失蹤案向董柔兒成功施壓,得以圍魏救趙之後,沈鈺心裏也明白了,錢福成的案子與董柔兒脫不了幹係。
同樣聽到消息的董柔兒一邊惶恐於自己可能事敗被抓,一邊慶幸兒子已經跟著榮國公了。
在軒轅懷玉府中隱匿著的兩個孩子,如今一個十六七了,一個十四歲了,也聽聞了此事。
雖然大概猜到爺爺奶奶和父母是遇上大事了,但隻要還是失蹤人口,就有一線希望,而今既已由京兆尹確認找到骨骸,那就不可能生還了。
兩個孩子躲在無人處,抱頭痛哭。
京兆尹開始尋找這兩個孩子,時隔兩年半,不好找啊,而且生死不知。
可能這兩孩子是一起被殺害了,隻是由動手的人分別帶走屍體,拋屍地點不同而已。
也可能已經離開京都。
當然,也可能還活著還在京都,那人又會躲在哪呢?靠什麽生活?
京兆尹捕房一邊向全境捕房發協助令,一邊在京都開始了大尋人。
其中有個最沒抱希望的走過場似的程序讓他們找到了這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