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兮佩和薑滔要迴京,京都官宦人家自然是暗暗瞧著的。
張茹瞅著老五和以前相比,這兩年沉穩了許多,可一個人的那份蕭索,也越發的明顯,陳妃每每垂淚,張茹心裏也不是滋味。
陳妃和李寶珠算是她的人,且陳妃十分喜歡王兮佩,當初陳妃曾求助於她,下個旨讓任嘉玉離京或守孝之類,別讓任嘉玉攪了兒子和媳婦的生活。
可在張茹看來,那會子任嘉玉在老五心中非常人能比,如果為了撮合老五與王兮佩而下旨令任嘉玉必須離京或者必須守孝幾年,可能隻會火上澆油,讓老五更加護著任嘉玉,也讓王兮佩更加艱難。
且任嘉玉新寡,帶著老三的孩子,又有任家父兄三人在邊關效力,陛下也十分憐惜,這份旨意未必能請得下來。
但不論如何,老五的事,張茹多少覺得有些愧對陳妃,於是暗暗在京都貴女圈裏挨個地尋摸。
陛下雖然如今願意放手,不再縱著老五,可一會兒說她是嫡母,一會兒說老三的孩子總是要迴去撐著老三的王府,言下之意也是要她留意合適的人。
找個有這本事,也願意接這燙手山芋的人,難啊。
在張光和看來,皇後力推王兮佩迴京,一方麵自然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小了說是五皇子的坎,大了說是君臣的心結。
可另一方麵也代表著張茹如今不怕這事往壞了走。
太子在這十年,愈發沉穩幹練,以前軒轅昊不太喜歡他的四平八穩。但因為看重張茹,太子位不會輕動,可不代表他沒猶豫過。
現在卻開始欣賞這種穩重,或許不同於他的鋒芒外露、一根筋地執拗又睿智練達,太子更象張茹,大氣平和、隱忍聰慧、溫潤又不失威嚴。
自己和先帝是殺出一條血路的奠基之君,要的是殺伐決斷的勇氣。
那會兒缺點也可當優點使,因為奔向目標的路上荊棘叢生,險阻不斷,而他和先帝都是一路向前,無人能擋的性子。
不聽勸,不低頭,不猶豫,亦不後悔,不計代價,隻是向前。
而繼任之君要開太平盛世,太子這樣的或許會比自己合適。他會有他的忠臣良將、肱骨之臣,會建立他們之間的默契與信任。
這十年裏,軒轅昊已嚐試讓太子監國理政三次,第一次,太子是生澀緊張又興奮的。
軒轅昊有些瞧不上,比自己當年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看著王尚書就更來氣,自己主政時,這個老匹夫沒事就偷個懶,躲個清閑,幫著下麵人和自己玩心眼子,多少從自己這要點好處……倒是從不為他自己要,算了吧,當是體恤臣子。
太子第一次監國,這滑頭倒把全身的勁都使上了,卯上勁幫他一手教岀來的學生(太子),下麵辦事的恨不能睜著八隻眼,長出六雙手……保駕護航也沒有到這個地步的。
等太子監國後還政於他,他感覺似乎上上下下的官員都鬆了口氣,像集體放假了似的。
見鬼了,我上朝你們隻出八分力,太子那小子上朝你們整出十二分力。
這還不算完,他瞧見一把年紀的王尚書朝後留堂,不是有事找他,而是為了太子。
在小書房將那小子理政期間所有的事,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太子聽,等於重新又過一遍。
這樣喂飯著實刺激了軒轅昊,沒人這樣對過他。軒轅老頭子對他,從來是直接拿來用,他拚得一身血淚把事情辦完,也沒一個好字,更無體恤,下一件事又來了。
幾個兄弟全無幫襯,但凡出了點什麽事,軒轅老頭子還責怪他沒勸住哥哥,沒攔住弟弟。
好像那幾個天天給他使絆子的,也是他的責任。
雖然他當初讓王尚書當這個太子太傅是有讓老臣護少主之意,但王尚書真這麽為太子,他心裏又說不上來,莫名有點感傷。
感傷過去,落寞於現在。
就仿佛英雄終將遲暮,卸甲掛靴,西風瘦馬隻是遲早;而年少之君接槍在手,正要躍然而出,去那一片天地風雲中叱吒馳騁。
落寞多少是有,但既然太子如此被擁戴,少不得讓這幫讓他多幹活的,把偷的懶補迴來,軒轅昊又安排了第二次,第三次太子監國,自己也樂得享受下君王從此不早朝,誰還不想多睡會懶覺呢?
結果,軒轅昊被王尚書這個頭鐵的遞折子了。
軒轅昊在禦書房瞥了王尚書一眼:“愛卿可是稀客啊,不是隻上折子不見人,朝上立著也不吱聲麽?
今兒個親自說話了?”
王尚書低頭垂目:“陛下龍體可康健?”
軒轅昊哼一聲,說道:“有勞愛卿分心掂記,朕,還不錯。”
王尚書道:“那既非年節時令假日,陛下又身康體健,請問聖上何故頻頻令太子監國主政?
此舉已惹朝中內外議論紛紛,上下諸多猜測,老臣望陛下三思而行。”
軒轅昊:……
他哥哥的,在這等著我呢。
這次太子監國後,軒轅昊到底是沒好意思又抓兒子頂班……怕兒子的老師頂門。
軒轅懷玉知道王兮佩要迴京的那一刻,就讓人將專門為她修的花園和小湖涼亭重新布置裝點。
雖然內心知道她不會迴頭了,但為她準備的一切,還是想有個機會捧到她麵前。
首飾都修好了,王府再也不會有她不能去的地方,她的院子擴建一新,大了兩倍有餘,但她的屋子一直保持原樣。
府裏為她新建了一支衛隊,他曾經讓她做過的菜和點心,從王府廚房的菜單子上剔除……他憶起她喜歡與不喜歡的點點滴滴,準備了許多,即使她不能迴頭,他也是想讓她開心的。
王兮佩,或者王含依,不論她如何更名,他內心覺得她若還是能被人稱為五皇子妃就好了。
任嘉玉剛返邊關時,曾來過一封信,或許因為她走時,自己做了妥當的安排,讓任嘉玉有了錯覺,還是驕縱的口吻和姿態。
軒轅懷玉本來不大想迴信了,但最終還是提了筆。
張茹瞅著老五和以前相比,這兩年沉穩了許多,可一個人的那份蕭索,也越發的明顯,陳妃每每垂淚,張茹心裏也不是滋味。
陳妃和李寶珠算是她的人,且陳妃十分喜歡王兮佩,當初陳妃曾求助於她,下個旨讓任嘉玉離京或守孝之類,別讓任嘉玉攪了兒子和媳婦的生活。
可在張茹看來,那會子任嘉玉在老五心中非常人能比,如果為了撮合老五與王兮佩而下旨令任嘉玉必須離京或者必須守孝幾年,可能隻會火上澆油,讓老五更加護著任嘉玉,也讓王兮佩更加艱難。
且任嘉玉新寡,帶著老三的孩子,又有任家父兄三人在邊關效力,陛下也十分憐惜,這份旨意未必能請得下來。
但不論如何,老五的事,張茹多少覺得有些愧對陳妃,於是暗暗在京都貴女圈裏挨個地尋摸。
陛下雖然如今願意放手,不再縱著老五,可一會兒說她是嫡母,一會兒說老三的孩子總是要迴去撐著老三的王府,言下之意也是要她留意合適的人。
找個有這本事,也願意接這燙手山芋的人,難啊。
在張光和看來,皇後力推王兮佩迴京,一方麵自然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小了說是五皇子的坎,大了說是君臣的心結。
可另一方麵也代表著張茹如今不怕這事往壞了走。
太子在這十年,愈發沉穩幹練,以前軒轅昊不太喜歡他的四平八穩。但因為看重張茹,太子位不會輕動,可不代表他沒猶豫過。
現在卻開始欣賞這種穩重,或許不同於他的鋒芒外露、一根筋地執拗又睿智練達,太子更象張茹,大氣平和、隱忍聰慧、溫潤又不失威嚴。
自己和先帝是殺出一條血路的奠基之君,要的是殺伐決斷的勇氣。
那會兒缺點也可當優點使,因為奔向目標的路上荊棘叢生,險阻不斷,而他和先帝都是一路向前,無人能擋的性子。
不聽勸,不低頭,不猶豫,亦不後悔,不計代價,隻是向前。
而繼任之君要開太平盛世,太子這樣的或許會比自己合適。他會有他的忠臣良將、肱骨之臣,會建立他們之間的默契與信任。
這十年裏,軒轅昊已嚐試讓太子監國理政三次,第一次,太子是生澀緊張又興奮的。
軒轅昊有些瞧不上,比自己當年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看著王尚書就更來氣,自己主政時,這個老匹夫沒事就偷個懶,躲個清閑,幫著下麵人和自己玩心眼子,多少從自己這要點好處……倒是從不為他自己要,算了吧,當是體恤臣子。
太子第一次監國,這滑頭倒把全身的勁都使上了,卯上勁幫他一手教岀來的學生(太子),下麵辦事的恨不能睜著八隻眼,長出六雙手……保駕護航也沒有到這個地步的。
等太子監國後還政於他,他感覺似乎上上下下的官員都鬆了口氣,像集體放假了似的。
見鬼了,我上朝你們隻出八分力,太子那小子上朝你們整出十二分力。
這還不算完,他瞧見一把年紀的王尚書朝後留堂,不是有事找他,而是為了太子。
在小書房將那小子理政期間所有的事,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太子聽,等於重新又過一遍。
這樣喂飯著實刺激了軒轅昊,沒人這樣對過他。軒轅老頭子對他,從來是直接拿來用,他拚得一身血淚把事情辦完,也沒一個好字,更無體恤,下一件事又來了。
幾個兄弟全無幫襯,但凡出了點什麽事,軒轅老頭子還責怪他沒勸住哥哥,沒攔住弟弟。
好像那幾個天天給他使絆子的,也是他的責任。
雖然他當初讓王尚書當這個太子太傅是有讓老臣護少主之意,但王尚書真這麽為太子,他心裏又說不上來,莫名有點感傷。
感傷過去,落寞於現在。
就仿佛英雄終將遲暮,卸甲掛靴,西風瘦馬隻是遲早;而年少之君接槍在手,正要躍然而出,去那一片天地風雲中叱吒馳騁。
落寞多少是有,但既然太子如此被擁戴,少不得讓這幫讓他多幹活的,把偷的懶補迴來,軒轅昊又安排了第二次,第三次太子監國,自己也樂得享受下君王從此不早朝,誰還不想多睡會懶覺呢?
結果,軒轅昊被王尚書這個頭鐵的遞折子了。
軒轅昊在禦書房瞥了王尚書一眼:“愛卿可是稀客啊,不是隻上折子不見人,朝上立著也不吱聲麽?
今兒個親自說話了?”
王尚書低頭垂目:“陛下龍體可康健?”
軒轅昊哼一聲,說道:“有勞愛卿分心掂記,朕,還不錯。”
王尚書道:“那既非年節時令假日,陛下又身康體健,請問聖上何故頻頻令太子監國主政?
此舉已惹朝中內外議論紛紛,上下諸多猜測,老臣望陛下三思而行。”
軒轅昊:……
他哥哥的,在這等著我呢。
這次太子監國後,軒轅昊到底是沒好意思又抓兒子頂班……怕兒子的老師頂門。
軒轅懷玉知道王兮佩要迴京的那一刻,就讓人將專門為她修的花園和小湖涼亭重新布置裝點。
雖然內心知道她不會迴頭了,但為她準備的一切,還是想有個機會捧到她麵前。
首飾都修好了,王府再也不會有她不能去的地方,她的院子擴建一新,大了兩倍有餘,但她的屋子一直保持原樣。
府裏為她新建了一支衛隊,他曾經讓她做過的菜和點心,從王府廚房的菜單子上剔除……他憶起她喜歡與不喜歡的點點滴滴,準備了許多,即使她不能迴頭,他也是想讓她開心的。
王兮佩,或者王含依,不論她如何更名,他內心覺得她若還是能被人稱為五皇子妃就好了。
任嘉玉剛返邊關時,曾來過一封信,或許因為她走時,自己做了妥當的安排,讓任嘉玉有了錯覺,還是驕縱的口吻和姿態。
軒轅懷玉本來不大想迴信了,但最終還是提了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