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裏加急的傳信兵走了,百餘名將士護送弓弩匠人的也走了。
可留下的爛攤子是當地縣令的。說起來是百餘名將士控製了十幾名工頭,其實場麵遠比這激烈,雙方言語衝突起至肢體衝突,十幾個工頭各帶不同工種的幾百工人和這一百多名將士對抗。
別看是幾百人對一百多人,半點便宜占不到,訓練有素,配合默契,常年實戰的,和一盤散沙,毫無章法,漏洞全開的,更何況這一百多人的護衛隊還是精銳。
能抓著為頭的十幾個工頭,基本就是這幾百人中的大多數被打趴了。剛動手時一百多士兵中領頭的也下了命令,收著點,不行自己負點傷,絕對不能出人命。
這些打架的,不論是工匠還是挑土方運沙子的力工,都是百姓。要是死了一個百姓,死在他們手裏,剛見過的陛下能扒了他們的皮。
所以人命是沒出,兩邊都有人受傷。可受傷與受傷不一樣,這邊當兵的不知是否比較扛揍,反正受了傷的掛了彩的照樣急行軍,帶著弓弩匠人趕迴軍中,倒是這些弓弩匠人趕路趕得七昏八素的。
而這邊,幾百人中有一百多人臥床休養了一個多月才好起來,還有一百多人雖然不至於臥床,但也被醫倌要求至少三個月不要幹重活,否則受傷部位(胳膊、肩、腿等各不相同)就好不了,這一次得養好了。
這樣一來,等於近半數的人沒法再開工,工程被迫停工。縣令呆呆望著人去之後,空空如也的工地發呆。不遠之處,一個瘦弱畫墨線的小工也在發呆,他墨線彈得好,直線曲線都一次成功,在這工地上幹活。
打架的時候,因為他瘦小,工頭和其他工人護著他,都讓他往後站,準確點說,他還沒來得及衝上去出一份力,這架就打完了。
而他也見識了恐怖的戰力,那士兵飛踢一腳,那個比自己壯多了的大柱就飛出去,真的是淩空飛出去,摔出去半丈多開外,倒地爬不起。又見一個士兵雙手扣住狗剩的肩,膝蓋一頂,狗剩也倒地不起。
更多的士兵是隻出拳,幾乎一拳一個,他們揮拳一定有人倒地,似乎士兵們總能躲開攻擊,然後一拳就打倒一個。
而且他們從不主動出擊,但隻要打他們就會被打倒,被他們護在中間的也是工匠,聽說是木匠。畫墨線的小子這幾天呆呆的,別人說他可能嚇傻了,他知道他沒有,他隻是想不明白。
縣令看著停工的工地,也是一時茫然。他這個縣不算富裕,全縣還被這條大河分成兩部分,四分之三在這邊,四分之一在那邊。舊橋早就搖搖欲墜,隨時會塌,他命人執守,不讓通行。
他這一個窮縣要幹這麽大一個水利工程,斷河修橋,談何容易?天時地利人和與錢都得有。先不說他千辛萬苦請了懂水利的老師傅來,又請了各種熟悉河道和當地天氣的老艄公。
光是攔水三壩修起來就是千難萬難,幾乎全縣的人力除了保障農耕農收的,都輪流來修過三壩,青壯年出力,婦孺老幼送飯,好不容易建成攔水三壩,控製了水位。
終於開始拆舊橋,修新橋了,這幾百人,十幾支施工隊伍,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許多人的家都在河的這邊,因為修橋,他們離開家住在對岸臨時工棚裏,一直沒有迴去過。
他的百姓不好麽,都是頂頂好的。可他們被打了,而且他答應他們的橋可能沒有了。
他跑了知府那無數趟,才要到了這筆建橋的銀子,知府說到處都需要銀子,要他省點花,要他自己也想點辦法,給他的銀兩按預算本就緊巴巴的。
真正修起橋才發現,無數的意外,額外要加的錢真是左邊也是右邊也是。他和縣衙的賬房想盡各種辦法,從縣裏別的開支裏省下錢來。
老百姓也善良,聽說縣裏修橋修著修著沒錢了,很多百姓來這白出工,斷流填土倒石,要大量的砂石土方,青壯年用挑的,婦儒老幼沒有工具了也擔不動,就用肩背手扛。
他和帳房算過,全縣一萬多人,按土石堆填的方量算,他欠全縣老百姓三萬個工,就是平攤下來全縣每一個人都在這工地上白幹了三天。他們個個家裏都不富裕,各有各的難,可幾乎所有的人都來幫忙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的也多烙幾張餅帶來……
現在停工了,等這些工人能重新迴來,要三個多月,那麽整個工期無論如何在春汛來臨前完不了,所有這些努力都白費了……
無數日日夜夜的期盼和付出打了水漂,縣令坐在岸邊,對著河水落下淚來。
縣令坐在地上哭,被從淩空滑索上下來的百姓看到了。自從搭了這飛索,有膽子大的就也嚐試用它過河,慢慢就越用越溜,用的人也多起來。
最初見到百姓有人用,縣令找人重新加固,又在上下修了落腳的圓台和樓梯。
橋修不了了,縣令坐河邊抹眼淚迅速傳開。縣令自己都沒想到,他全縣去了兩千人到知府大衙,要知府出麵替他們縣做主。
這事鬧大了。
所有人都瞞著他,他一醉方休,第二天休沐,等知府派出的人突出重圍找到他,他聽了慌得不行趕到,差點兒跪下了才把百姓勸迴去。
知府出麵在周邊五個縣找各工種工人,來這個縣支援,等於專項技術工種和力工給湊齊了。
橋重新動工開修,二千人圍著知府衙門要說法,知府不敢瞞著,這事的前因後果報了上去。
文官所知的“奪路之爭”大概就是這樣,但這事報上去,京城收到時,軒轅昊已經不在宮中了。
可留下的爛攤子是當地縣令的。說起來是百餘名將士控製了十幾名工頭,其實場麵遠比這激烈,雙方言語衝突起至肢體衝突,十幾個工頭各帶不同工種的幾百工人和這一百多名將士對抗。
別看是幾百人對一百多人,半點便宜占不到,訓練有素,配合默契,常年實戰的,和一盤散沙,毫無章法,漏洞全開的,更何況這一百多人的護衛隊還是精銳。
能抓著為頭的十幾個工頭,基本就是這幾百人中的大多數被打趴了。剛動手時一百多士兵中領頭的也下了命令,收著點,不行自己負點傷,絕對不能出人命。
這些打架的,不論是工匠還是挑土方運沙子的力工,都是百姓。要是死了一個百姓,死在他們手裏,剛見過的陛下能扒了他們的皮。
所以人命是沒出,兩邊都有人受傷。可受傷與受傷不一樣,這邊當兵的不知是否比較扛揍,反正受了傷的掛了彩的照樣急行軍,帶著弓弩匠人趕迴軍中,倒是這些弓弩匠人趕路趕得七昏八素的。
而這邊,幾百人中有一百多人臥床休養了一個多月才好起來,還有一百多人雖然不至於臥床,但也被醫倌要求至少三個月不要幹重活,否則受傷部位(胳膊、肩、腿等各不相同)就好不了,這一次得養好了。
這樣一來,等於近半數的人沒法再開工,工程被迫停工。縣令呆呆望著人去之後,空空如也的工地發呆。不遠之處,一個瘦弱畫墨線的小工也在發呆,他墨線彈得好,直線曲線都一次成功,在這工地上幹活。
打架的時候,因為他瘦小,工頭和其他工人護著他,都讓他往後站,準確點說,他還沒來得及衝上去出一份力,這架就打完了。
而他也見識了恐怖的戰力,那士兵飛踢一腳,那個比自己壯多了的大柱就飛出去,真的是淩空飛出去,摔出去半丈多開外,倒地爬不起。又見一個士兵雙手扣住狗剩的肩,膝蓋一頂,狗剩也倒地不起。
更多的士兵是隻出拳,幾乎一拳一個,他們揮拳一定有人倒地,似乎士兵們總能躲開攻擊,然後一拳就打倒一個。
而且他們從不主動出擊,但隻要打他們就會被打倒,被他們護在中間的也是工匠,聽說是木匠。畫墨線的小子這幾天呆呆的,別人說他可能嚇傻了,他知道他沒有,他隻是想不明白。
縣令看著停工的工地,也是一時茫然。他這個縣不算富裕,全縣還被這條大河分成兩部分,四分之三在這邊,四分之一在那邊。舊橋早就搖搖欲墜,隨時會塌,他命人執守,不讓通行。
他這一個窮縣要幹這麽大一個水利工程,斷河修橋,談何容易?天時地利人和與錢都得有。先不說他千辛萬苦請了懂水利的老師傅來,又請了各種熟悉河道和當地天氣的老艄公。
光是攔水三壩修起來就是千難萬難,幾乎全縣的人力除了保障農耕農收的,都輪流來修過三壩,青壯年出力,婦孺老幼送飯,好不容易建成攔水三壩,控製了水位。
終於開始拆舊橋,修新橋了,這幾百人,十幾支施工隊伍,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許多人的家都在河的這邊,因為修橋,他們離開家住在對岸臨時工棚裏,一直沒有迴去過。
他的百姓不好麽,都是頂頂好的。可他們被打了,而且他答應他們的橋可能沒有了。
他跑了知府那無數趟,才要到了這筆建橋的銀子,知府說到處都需要銀子,要他省點花,要他自己也想點辦法,給他的銀兩按預算本就緊巴巴的。
真正修起橋才發現,無數的意外,額外要加的錢真是左邊也是右邊也是。他和縣衙的賬房想盡各種辦法,從縣裏別的開支裏省下錢來。
老百姓也善良,聽說縣裏修橋修著修著沒錢了,很多百姓來這白出工,斷流填土倒石,要大量的砂石土方,青壯年用挑的,婦儒老幼沒有工具了也擔不動,就用肩背手扛。
他和帳房算過,全縣一萬多人,按土石堆填的方量算,他欠全縣老百姓三萬個工,就是平攤下來全縣每一個人都在這工地上白幹了三天。他們個個家裏都不富裕,各有各的難,可幾乎所有的人都來幫忙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的也多烙幾張餅帶來……
現在停工了,等這些工人能重新迴來,要三個多月,那麽整個工期無論如何在春汛來臨前完不了,所有這些努力都白費了……
無數日日夜夜的期盼和付出打了水漂,縣令坐在岸邊,對著河水落下淚來。
縣令坐在地上哭,被從淩空滑索上下來的百姓看到了。自從搭了這飛索,有膽子大的就也嚐試用它過河,慢慢就越用越溜,用的人也多起來。
最初見到百姓有人用,縣令找人重新加固,又在上下修了落腳的圓台和樓梯。
橋修不了了,縣令坐河邊抹眼淚迅速傳開。縣令自己都沒想到,他全縣去了兩千人到知府大衙,要知府出麵替他們縣做主。
這事鬧大了。
所有人都瞞著他,他一醉方休,第二天休沐,等知府派出的人突出重圍找到他,他聽了慌得不行趕到,差點兒跪下了才把百姓勸迴去。
知府出麵在周邊五個縣找各工種工人,來這個縣支援,等於專項技術工種和力工給湊齊了。
橋重新動工開修,二千人圍著知府衙門要說法,知府不敢瞞著,這事的前因後果報了上去。
文官所知的“奪路之爭”大概就是這樣,但這事報上去,京城收到時,軒轅昊已經不在宮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