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為大唐之崛起,為明事理
人在大唐:為官七十載被貶十次 作者:你摸魚我摸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宇一本正經的時候,楊禮自然就不笑了:
“大哥,那你說讀書是為啥呀!”
楊宇一時間又犯二了,掄起拳頭就往天上頂:
“為大唐之崛起而讀書!”
楊禮懵了:霸氣,真霸氣,但是不明白!
“為大唐之崛起而讀書,怎講!?”
楊宇不好意思的說道:
“咳咳,那個剛才說到哪兒!”
楊禮:
“為大唐之崛起……”
楊宇打斷道:
“上一個!”
楊禮:
“上……上一個是……為啥讀書!”
楊宇又認真了起來:
“為的是解決天下間無法解決的事而讀書!”
楊禮搖了搖頭:
“還是不明白!”
楊宇說道:
“那……這樣,給你一個例子:天災,如果遇到天災,比如蝗蟲過境,比如地龍翻身,在當世的人們都怎麽辦!?”
楊禮迴道道:
“地方官員百姓會祭祀天地,求神拜佛,朝廷會派糧遣人前來賑災!”
楊宇說道:
“是這樣的吧!那我們讀書人現在要做什麽呢?是跑過去一起施粥,還是上書朝廷多撥糧食銀錢救災?這樣一來,我們和那些貧民百姓有何區別呢!”
楊禮搖了搖頭,都不敢說話了。
楊宇繼續說道:
“這時候該想更多問題的,就應該是我們這些吃得飽穿的暖,不為一日三餐而憂慮的讀書人或者是官員了!我們不應該想,天災來了我們要如何賑災,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楊宇禮不知道什麽時候拿起來一支毛筆,楊宇說一句,它就記一句!
楊宇對著天花板,想著前世自己的認知,繼續搖頭晃腦的說道:
“我們要怎麽個先法,這就是個學問了,隻有先在點上,才能解決一切煩惱!比如地籠翻身,我們不知道什麽時候來吧!那先憂有什麽用呢!憂在哪個點上呢!”
楊宇背著手道:
“我們首先要分析,地龍翻身會有哪些危害:大地皸裂房屋倒塌,水庫決堤、山體會滑坡、百姓會傷亡!”
楊禮點了點頭!
楊宇繼續說道,
“那我們讀書就要解決這幾個難題:一、如何建造一個能夠扛得住地龍單身的房子;二是選擇空曠周圍沒有高大山體的地方建房子;三建設可以扛住地龍翻身的水壩;四是平日裏讓百姓知道如何躲避地龍翻身會危及生命的方法!”
楊禮又懵了:
“房子,選址,這是工匠和知天文地理的術士才懂吧!”
楊宇說道:
“這就是我輩讀書最大的弊端,我們學四書五經,卻不懂得如何預防天災,隻祈禱上天仁慈不降罪於我們,我們對天災卻束手無策!”
無論是地龍翻身,還是蝗蟲過境,每年雨季河水決堤等,都是有跡可循的,任何大災大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可以防護的,隻要我們在它徹底爆發之前做好一切防護,那我們將會把損失降到最低,屆時天災也不算是災難了!”
楊禮今天真是三觀盡碎啊,手中不停記錄著!
楊宇也是有點飄了,又到了吹牛時刻了:
“大至皇帝陛下,小至每個百姓,我們都應該積極的去想天災是怎樣形成的,又該怎樣去將之扼殺在搖籃裏,而不是去做什麽求神拜福之事浪費人力物力,我們做完了這些個祭祀,也不見得哪位神仙前來幫我們收拾舊山河,而是還是我們這幫人重整旗鼓,再去生活!我輩讀書人應當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
楊禮有個問題想問很久了,終於打斷楊宇的話:
“大哥,蝗蟲還能預防!”
楊宇笑了,這個問題任何一個小說界的老書蟲都覺得是個不算問題的問題:
“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每年夏季、秋季都會產卵,且蝗蟲卵怕水怕凍,隻要夏季有雨就能淹死大半,冬季夠冷也能凍死大半,來年就不必擔心蝗蟲災害,”
楊宇眉頭一擰:
“但若是四季無雨,連綿數年,那就危險了!不過也不用怕,蝗蟲是天然的有機物,是可以食用的,可以用火烤,用油炸,或者吵著吃都行!還是一味藥材,人體虛弱時日用可以增強氣力,迴複迅速!”
楊禮直接呆了:
“還能食用?大哥,你莫不是騙我的吧!”
楊宇知道,這是個很讓人難以接受的一種方式:
“自然可以食用,隻要烤著、炸著吃,那可是香脆可口不可多得的美食,且多食無害!”
楊禮迴道:
“那豈不是,沒了糧食可以拿蝗蟲充饑了!”
楊宇笑道:“隻怕還不夠方圓幾十甚至幾百裏饑民塞牙縫的!”
楊禮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那豈不是,饑荒與蝗蟲之災也迎刃而解了!”
楊宇笑道:
“不能,因為蝗蟲不夠吃,還是要餓飯!”
楊禮又問到:
“那還是不能防治啊!”
楊宇繼續說道:
“所以說還得是要我們讀書人去研究,去想嘛!”
楊宇背著手說道:
“要研究蝗蟲是怎樣產卵的?產出的卵是什麽樣的?蟲卵怕什麽?怎麽扼殺在搖籃裏?”
楊宇說道:
“我現在來告訴你,怎麽去研究,或者是驗證我的說法!”
楊宇說道:
“首先你得拿一盤小麥或者粟米等糧食去泡水讓它出苗,等它長得有三寸高的時候,然後準備三個帳篷,不用太大,有我們老爹那個工具箱那麽大就可以了,還要在底部都放一盤子手指高的泥土,準備好了以後,你分別去抓一隻公蝗蟲和一隻母蝗蟲關在裏麵……”
楊禮打斷道:
“等等,大哥,我怎麽知道那個是公的那個是母的啊!”
楊宇說得正起勁呢,一下子就被打斷了,聞言笑道:
“那你抓一群多抓點,還要抓長得不一樣的,每個帳篷都放進去它五六七八個,然後把帳篷拉好,每天早晚拿幾顆稻苗去喂它們!”
楊禮提著筆迴答:
“哦!還有嗎”
楊宇也不知道他斷斷續續的記錄,到底記沒記全,繼續說道:
“現在春天不好實驗,你等夏天試試吧!然後將他們放置在幹燥的地方,不要淋雨!重點來了啊!”
楊禮打起精神聽著,
楊宇說道:
“由於咱們南方沒有冰,那就這麽做實驗,記住每天給他們喂食是一樣的!分別在於:第一個帳篷,隻需天天喂食;第二個帳篷每五日給泥土表麵澆水至濕潤;第三個帳篷就是每隔五日將水全部澆透甚至滿出了泥盤子!”
楊宇打了一個響指:
“最後,每十日觀察泥土表麵,看看幾天後能從泥土上看到有小蝗蟲跑出來!並且記錄三個帳篷的數量差異!”
“大哥,那你說讀書是為啥呀!”
楊宇一時間又犯二了,掄起拳頭就往天上頂:
“為大唐之崛起而讀書!”
楊禮懵了:霸氣,真霸氣,但是不明白!
“為大唐之崛起而讀書,怎講!?”
楊宇不好意思的說道:
“咳咳,那個剛才說到哪兒!”
楊禮:
“為大唐之崛起……”
楊宇打斷道:
“上一個!”
楊禮:
“上……上一個是……為啥讀書!”
楊宇又認真了起來:
“為的是解決天下間無法解決的事而讀書!”
楊禮搖了搖頭:
“還是不明白!”
楊宇說道:
“那……這樣,給你一個例子:天災,如果遇到天災,比如蝗蟲過境,比如地龍翻身,在當世的人們都怎麽辦!?”
楊禮迴道道:
“地方官員百姓會祭祀天地,求神拜佛,朝廷會派糧遣人前來賑災!”
楊宇說道:
“是這樣的吧!那我們讀書人現在要做什麽呢?是跑過去一起施粥,還是上書朝廷多撥糧食銀錢救災?這樣一來,我們和那些貧民百姓有何區別呢!”
楊禮搖了搖頭,都不敢說話了。
楊宇繼續說道:
“這時候該想更多問題的,就應該是我們這些吃得飽穿的暖,不為一日三餐而憂慮的讀書人或者是官員了!我們不應該想,天災來了我們要如何賑災,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楊宇禮不知道什麽時候拿起來一支毛筆,楊宇說一句,它就記一句!
楊宇對著天花板,想著前世自己的認知,繼續搖頭晃腦的說道:
“我們要怎麽個先法,這就是個學問了,隻有先在點上,才能解決一切煩惱!比如地籠翻身,我們不知道什麽時候來吧!那先憂有什麽用呢!憂在哪個點上呢!”
楊宇背著手道:
“我們首先要分析,地龍翻身會有哪些危害:大地皸裂房屋倒塌,水庫決堤、山體會滑坡、百姓會傷亡!”
楊禮點了點頭!
楊宇繼續說道,
“那我們讀書就要解決這幾個難題:一、如何建造一個能夠扛得住地龍單身的房子;二是選擇空曠周圍沒有高大山體的地方建房子;三建設可以扛住地龍翻身的水壩;四是平日裏讓百姓知道如何躲避地龍翻身會危及生命的方法!”
楊禮又懵了:
“房子,選址,這是工匠和知天文地理的術士才懂吧!”
楊宇說道:
“這就是我輩讀書最大的弊端,我們學四書五經,卻不懂得如何預防天災,隻祈禱上天仁慈不降罪於我們,我們對天災卻束手無策!”
無論是地龍翻身,還是蝗蟲過境,每年雨季河水決堤等,都是有跡可循的,任何大災大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可以防護的,隻要我們在它徹底爆發之前做好一切防護,那我們將會把損失降到最低,屆時天災也不算是災難了!”
楊禮今天真是三觀盡碎啊,手中不停記錄著!
楊宇也是有點飄了,又到了吹牛時刻了:
“大至皇帝陛下,小至每個百姓,我們都應該積極的去想天災是怎樣形成的,又該怎樣去將之扼殺在搖籃裏,而不是去做什麽求神拜福之事浪費人力物力,我們做完了這些個祭祀,也不見得哪位神仙前來幫我們收拾舊山河,而是還是我們這幫人重整旗鼓,再去生活!我輩讀書人應當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
楊禮有個問題想問很久了,終於打斷楊宇的話:
“大哥,蝗蟲還能預防!”
楊宇笑了,這個問題任何一個小說界的老書蟲都覺得是個不算問題的問題:
“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每年夏季、秋季都會產卵,且蝗蟲卵怕水怕凍,隻要夏季有雨就能淹死大半,冬季夠冷也能凍死大半,來年就不必擔心蝗蟲災害,”
楊宇眉頭一擰:
“但若是四季無雨,連綿數年,那就危險了!不過也不用怕,蝗蟲是天然的有機物,是可以食用的,可以用火烤,用油炸,或者吵著吃都行!還是一味藥材,人體虛弱時日用可以增強氣力,迴複迅速!”
楊禮直接呆了:
“還能食用?大哥,你莫不是騙我的吧!”
楊宇知道,這是個很讓人難以接受的一種方式:
“自然可以食用,隻要烤著、炸著吃,那可是香脆可口不可多得的美食,且多食無害!”
楊禮迴道:
“那豈不是,沒了糧食可以拿蝗蟲充饑了!”
楊宇笑道:“隻怕還不夠方圓幾十甚至幾百裏饑民塞牙縫的!”
楊禮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那豈不是,饑荒與蝗蟲之災也迎刃而解了!”
楊宇笑道:
“不能,因為蝗蟲不夠吃,還是要餓飯!”
楊禮又問到:
“那還是不能防治啊!”
楊宇繼續說道:
“所以說還得是要我們讀書人去研究,去想嘛!”
楊宇背著手說道:
“要研究蝗蟲是怎樣產卵的?產出的卵是什麽樣的?蟲卵怕什麽?怎麽扼殺在搖籃裏?”
楊宇說道:
“我現在來告訴你,怎麽去研究,或者是驗證我的說法!”
楊宇說道:
“首先你得拿一盤小麥或者粟米等糧食去泡水讓它出苗,等它長得有三寸高的時候,然後準備三個帳篷,不用太大,有我們老爹那個工具箱那麽大就可以了,還要在底部都放一盤子手指高的泥土,準備好了以後,你分別去抓一隻公蝗蟲和一隻母蝗蟲關在裏麵……”
楊禮打斷道:
“等等,大哥,我怎麽知道那個是公的那個是母的啊!”
楊宇說得正起勁呢,一下子就被打斷了,聞言笑道:
“那你抓一群多抓點,還要抓長得不一樣的,每個帳篷都放進去它五六七八個,然後把帳篷拉好,每天早晚拿幾顆稻苗去喂它們!”
楊禮提著筆迴答:
“哦!還有嗎”
楊宇也不知道他斷斷續續的記錄,到底記沒記全,繼續說道:
“現在春天不好實驗,你等夏天試試吧!然後將他們放置在幹燥的地方,不要淋雨!重點來了啊!”
楊禮打起精神聽著,
楊宇說道:
“由於咱們南方沒有冰,那就這麽做實驗,記住每天給他們喂食是一樣的!分別在於:第一個帳篷,隻需天天喂食;第二個帳篷每五日給泥土表麵澆水至濕潤;第三個帳篷就是每隔五日將水全部澆透甚至滿出了泥盤子!”
楊宇打了一個響指:
“最後,每十日觀察泥土表麵,看看幾天後能從泥土上看到有小蝗蟲跑出來!並且記錄三個帳篷的數量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