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大明太多奇葩了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位麵。
朱元璋麵色陰沉的望著天幕,忍不住歎息道:“老朱家這到底是出了個什麽玩意兒啊?”
對於朱厚熜,朱元璋真的無話可說了,隻能寄希望於後麵的皇帝力挽狂瀾,讓大明盡早的恢複興盛。
然而接下來天幕要介紹的皇帝卻依然有很多奇葩出現。
大明第十二位皇帝:朱載坖。
朱載坖生於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乃明世宗朱厚熜的三子,其母為杜康妃。
此前,明世宗長子哀衝太子朱載基未滿兩月便早夭,次子朱載壡則早其一年多出生。
朱載坖出生同年,世宗還得了四子朱載圳。
嘉靖十八年,世宗冊封次子朱載壡為皇太子,三子朱載坖為裕王,四子朱載圳為景王。
同年七月,世宗第八子降生,然亦夭折。
此後,世宗後宮再無皇子誕生。
十年後,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剛行完冠禮的皇太子朱載壡薨逝,儲位空缺,按次序,裕王朱載坖當為太子。
可是呢,世宗卻把兒子夭折的原因怪到太早立儲上,而他喜歡的道士陶仲文曾經勸他“二龍不相見”。
等到朱載壡死了,世宗就後悔沒聽陶仲文的話。
所以啊,他不但不立朱載坖當太子,還盡量不見兩個皇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三月初一日,朱載坖和朱載圳行了冠禮。
第二年二月,他們就娶了王妃,出宮住在京師的藩邸裏,每年有三千石祿米和一萬貫鈔。高拱、陳以勤、殷士儋、張居正等人先後擔任裕王府的侍講,輔導朱載坖的學業,還幫他打造了一個“好皇子”的形象,好讓他繼承皇位。
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朱載坖的母親杜氏去世了。
朱載圳的母親盧氏在世宗身邊侍奉,再加上朱載圳聰明機靈,反應快,又會交際,很會討父皇歡心;而朱載坖呢,則比較遲鈍,內向,所以世宗就更喜歡朱載圳了。
在生活上,朱載圳從母親盧妃那裏能得到更多的賞賜,而且他交友廣泛,還有權臣勳貴猜測世宗的心思,覺得他會被立為太子,就紛紛給他送禮物,好進行政治投資。
所以朱載圳的生活就很富足啦。
朱載坖生活窘迫,僅能依靠所得祿米、錢鈔來維係個人、家庭、府邸官役以及侍衛的日常開銷和俸酬。
就連皇室應有的恩賜,他都不敢直接向世宗請求,而是通過賄賂內閣首輔嚴嵩之子嚴世蕃來獲得。
嘉靖時期,內府在北京開設了寶和、和遠等六家“皇店”,負責管理外地客商販賣的雜貨,由一名提督太監主管,所得盈利除正項上交給禦前外,其餘都用作提督內臣的經費。
裕王府經常派人從這些皇店的進項中求取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朱載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
此後,朱載坖生兒子都盡量避免上報世宗,比如三子朱翊鈞誕生後就沒有取名,也不敢在滿月時舉行剪發禮。
自朱載壡死後,世宗一直拒絕正式立儲,將朱載坖和朱載圳二王同等對待,“禮服無異”,導致“外論洶洶,謂莫知適從”。
禮部尚書徐階在朱載壡死後不久曾三次請求建儲,均未得到答複。
後來他又請求在冠禮、婚禮等事項中“先裕而後景”,也令世宗不滿。
朝臣為確保自身政治利益,逐漸分化為以徐階為首的擁裕派和以嚴嵩為首的擁景派。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前左春坊左中允郭希顏先於京師散布流言,稱嚴嵩企圖謀害朱載坖,以確保朱載圳成為儲君。
待輿論形成後,他請求讓景王就藩、立裕王為儲。
世宗閱覽奏折後大怒,下令將郭希顏處斬。然而,為了平息朝野議論,世宗還是在同年十月決定讓朱載圳就藩,封地選在自己昔日封地附近的湖廣德安府。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嚴嵩倒台,徐階出任內閣首輔。
即便如此,這也不能表明朱載坖已獲得儲位。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冬,世宗向徐階提及明成祖立儲的舊例,並詢問朱載坖是否因久候而心生怨恨,暗示了對朱載坖的不滿。
有宦官將此消息泄露給朱載圳,朱載圳隨即上疏請求前往武當山為世宗祈禱,世宗命徐階擬旨。
正當徐階為難之際,朱載圳傳來患病的消息,並請求醫治療病,徐階趁機擬旨讓他養病,無需啟程。
不久,傳來朱載圳病死的消息,時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正月。朱載坖成為世宗唯一的兒子,這才確立了他實際的儲君地位。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沉屙難起,此間,裕王府舊臣高拱入閣,張居正、陳以勤分任禮部右侍郎和吏部左侍郎。
其地位提升,實因朱載坖繼統之勢漸明。
十二月十四日,世宗病危,自西苑移駕乾清宮,未及召見朱載坖,便龍馭上賓。
徐階請朱載坖入宮主喪,並草擬遺詔,次日頒布,“罷齋醮、土木、珠寶、織作,複大禮、大獄、言事獲罪諸臣”,最要者,傳位裕王朱載坖。
其後,經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三次奉旨勸進,朱載坖於十二月二十六日舉行登基大典,於皇極殿即皇帝位,改元隆慶。
旋賜子名翊鈞,次年立為皇太子。朱載坖即位後,即著改革父皇遺留問題及諸弊政。
即位當日,釋海瑞於死牢。
又為嘉靖朝因諫言獲罪諸臣平反,優恤錄用,同時懲治先朝諂媚助惡之宗室遼王朱憲?及一批文武官吏。
同時,拆毀道觀神壇,禁止齋醮,逮治方士王金等人,追奪邵元節、陶仲文等方士的官爵。
不過,朱載坖登基沒多久,又讓臣民有所失望。
但朱載坖並未有所改觀,還對石星、詹仰庇、李已等勸諫他的言官施以廷杖。
隆慶朝的內閣有九名大學士,分別是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樸、陳以勤、張居正、殷士儋。
其中最重要的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三人皆有才幹,但互相傾軋。
隆慶之初,徐階與高拱爭權,徐階借助言官之力,迫使高拱及其同黨郭樸黯然離場。
然而,徐階曾因勸諫朱載坖而得罪不少宦官,張居正也與高拱聯手,勾結宦官李芳,逼得徐階退位,讓李春芳當上內閣首輔。
高拱在隆慶三年(1569 年)十二月卷土重來。高拱一心想要報複徐階,唆使言官上疏抨擊徐階所起草的世宗遺詔是對先帝的汙蔑。
又揭露徐階的三個兒子在故鄉為非作歹、子弟奴仆橫行霸道、徐家強占數萬頃田地、高息放貸謀取暴利欺壓百姓等惡行。
自己更是連上《正綱常定國是以仰裨聖政》及《辯大冤明大義以正國法》兩疏,其核心要義就是指責徐階“欺瞞先帝,假傳聖旨”,企圖將他置於死地。
朱載坖對其上疏嘉獎為“忠悃”,但並未處置徐階,據說他對此“不甚解”。
隆慶五年五月,李春芳致仕,朱載坖任命高拱為內閣首輔。
他和張居正同心輔政,猶如日月同輝,創造了一係列重大業績。
朱載坖對內閣輔臣十分寬緩,對於矛盾尖銳、鬥爭白熱化的雙方或各方,大多采取平衡調和的態度;對難以留任的人,一般會命有關部門配給盤纏和仆役,保持禮遇。
朱載坖將朝政交給閣臣,自己則深居宮中,縱情聲色,即使出宮也不忘遊玩,比如他在隆慶二年二月率群臣到天壽山祭陵時,本欲出遊再祭祀,經徐階勸諫才作罷。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斷向國庫提取巨額銀兩以供禦用,隆慶四年四月,他命令提出太倉銀三十萬兩到宮中,引發包括首輔李春芳在內的群臣強烈反對,被迫減為十萬。
但此後他不聽勸諫,繼續巨額提取太倉銀。
他不僅大興織造,還派遣太監李佑等人常駐蘇杭,負責督促織造和解輸業務。
地方官員必須定期向這些太監奉上“常例”,每一批加織,每一次發下新的花樣,主管的太監都必得一筆厚賂,否則,必會以“礙妨禦用”之名找茬。
當時江南剛經曆倭寇之亂,疲憊不堪,工部向其陳述這一狀況,強調江南人民“實乃陛下所宜憐也”。
朱載坖卻對此置若罔聞,工部又請求按照“原發花樣令其督造”,不要增加“續發花樣”,朱載坖則以“朕用不可缺”為由,讓李佑繼續“遵旨織造”。
隆慶四年(1570 年)三月,他傳令南京加織緞匹至十餘萬,又命買綿二萬五千斤。
隆慶六年(1572 年)二月,又遣內臣往蘇杭織造龍袍、翟服、絨錦、鸞帶。
朱載坖登基後,更是沉迷女色。
他在裕王府時還謹小慎微,“姬禦甚稀”,即位後就“掖廷充斥”。
即位兩年半,就封了十三名妃子,嬪以下的臨幸女子更是不計其數。
他每次選宮人啊,都要三百來個,都是十一到十六歲的民間小姑娘。
因為這個,江南那邊還搞出了“拉郎配”的風潮。
朱載坖即位後越來越放縱,身體也越來越差,到隆慶五年(1571 年)下半年,他得“色癆”這事兒都快成公開的秘密啦。
隆慶六年(1572 年)正月下旬,朱載坖病魔纏身,手腕上還長了熱瘡。
稍微康複後,於閏二月十二日上朝,隨著鍾聲悠揚鳴響,文武百官如過江之鯽般魚貫而入,依次進班站立。
高拱和張居正從內閣走出,沿著北麵拾級而上,過了會極門,望見乘輿停放在禦路中間。
高拱心生狐疑:“皇上不禦座,難道是要去文華殿嗎?”
趕緊趨步向前迎去。這時有幾名內侍如疾風般疾馳而來,大聲傳唿宣召閣臣。
待他們二人快步行至乘輿前時,朱載坖已經下了金台,麵帶怒色而立,諸內侍如群星拱月般環跪於兩側。
看見高拱趕到,朱載坖麵色稍霽,上前用力拉住他的衣襟,似乎有話要說。
高拱心有靈犀,立即奏道:“皇上為何發怒,皇上現將何往?”
朱載坖餘怒未消地說:“吾不還宮矣。”高拱勸解道:“皇上不還宮,是要去哪裏?望皇上還宮為是。”
朱載坖就讓高拱送他迴宮,路上還亮了亮手腕上的傷疤,嘴裏念叨著:“我家祖宗打下這二百年的江山傳到今天,有個長壽的皇帝,那可是社稷之福啊。隻可惜東宮年紀太小了!”每說一句就歎口氣,還不停地使勁捏高拱的手。
高拱一見這情形,忙問:“皇上您洪福齊天,怎麽會這麽說呢?”
朱載坖嘟囔著說:“有人欺負我。”
高拱趕忙安慰道:“是誰這麽大膽,冒犯皇上,咱們老祖宗可有重法,皇上您告訴我,我一定嚴懲不貸。皇上您病才剛好,可千萬別生氣,氣壞了身子可不好。”
朱載坖沉默了好一會兒,才歎著氣說:“好多事都是那些太監搞壞的,先生你哪裏知道啊?”
在朱載坖的要求下,高拱一路牽著他的手,把他送迴了乾清宮,張居正和隨後趕來的成國公朱希忠也一起陪著。
朱載坖進殿後,又把高、張二人叫到他的禦前,說:“自古以來皇帝的後事……你們好好商量著辦吧。”
中間有兩句高拱他們沒聽清,大概是在交代後事。
出殿後,朱載坖又讓太監傳話,讓高拱在宮裏守著別亂跑,高拱便拉上張居正一起留下了,皇上也同意了。
晚上,高、張退至端門外西闕內臣房值宿。
四天後,朱載坖身體有所好轉,高、張才迴家。
五月二十二日,朱載坖病情加重。
二十五日下午,朱載坖病危,傳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進乾清宮,領受顧命,輔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鈞。
此時朱載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五月二十六日)卯時就駕崩於乾清宮。
七月初三日,群臣上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廟號穆宗。
九月葬於明昭陵。
……
朱元璋麵色陰沉的望著天幕,忍不住歎息道:“老朱家這到底是出了個什麽玩意兒啊?”
對於朱厚熜,朱元璋真的無話可說了,隻能寄希望於後麵的皇帝力挽狂瀾,讓大明盡早的恢複興盛。
然而接下來天幕要介紹的皇帝卻依然有很多奇葩出現。
大明第十二位皇帝:朱載坖。
朱載坖生於嘉靖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乃明世宗朱厚熜的三子,其母為杜康妃。
此前,明世宗長子哀衝太子朱載基未滿兩月便早夭,次子朱載壡則早其一年多出生。
朱載坖出生同年,世宗還得了四子朱載圳。
嘉靖十八年,世宗冊封次子朱載壡為皇太子,三子朱載坖為裕王,四子朱載圳為景王。
同年七月,世宗第八子降生,然亦夭折。
此後,世宗後宮再無皇子誕生。
十年後,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剛行完冠禮的皇太子朱載壡薨逝,儲位空缺,按次序,裕王朱載坖當為太子。
可是呢,世宗卻把兒子夭折的原因怪到太早立儲上,而他喜歡的道士陶仲文曾經勸他“二龍不相見”。
等到朱載壡死了,世宗就後悔沒聽陶仲文的話。
所以啊,他不但不立朱載坖當太子,還盡量不見兩個皇子。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三月初一日,朱載坖和朱載圳行了冠禮。
第二年二月,他們就娶了王妃,出宮住在京師的藩邸裏,每年有三千石祿米和一萬貫鈔。高拱、陳以勤、殷士儋、張居正等人先後擔任裕王府的侍講,輔導朱載坖的學業,還幫他打造了一個“好皇子”的形象,好讓他繼承皇位。
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正月,朱載坖的母親杜氏去世了。
朱載圳的母親盧氏在世宗身邊侍奉,再加上朱載圳聰明機靈,反應快,又會交際,很會討父皇歡心;而朱載坖呢,則比較遲鈍,內向,所以世宗就更喜歡朱載圳了。
在生活上,朱載圳從母親盧妃那裏能得到更多的賞賜,而且他交友廣泛,還有權臣勳貴猜測世宗的心思,覺得他會被立為太子,就紛紛給他送禮物,好進行政治投資。
所以朱載圳的生活就很富足啦。
朱載坖生活窘迫,僅能依靠所得祿米、錢鈔來維係個人、家庭、府邸官役以及侍衛的日常開銷和俸酬。
就連皇室應有的恩賜,他都不敢直接向世宗請求,而是通過賄賂內閣首輔嚴嵩之子嚴世蕃來獲得。
嘉靖時期,內府在北京開設了寶和、和遠等六家“皇店”,負責管理外地客商販賣的雜貨,由一名提督太監主管,所得盈利除正項上交給禦前外,其餘都用作提督內臣的經費。
裕王府經常派人從這些皇店的進項中求取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朱載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
此後,朱載坖生兒子都盡量避免上報世宗,比如三子朱翊鈞誕生後就沒有取名,也不敢在滿月時舉行剪發禮。
自朱載壡死後,世宗一直拒絕正式立儲,將朱載坖和朱載圳二王同等對待,“禮服無異”,導致“外論洶洶,謂莫知適從”。
禮部尚書徐階在朱載壡死後不久曾三次請求建儲,均未得到答複。
後來他又請求在冠禮、婚禮等事項中“先裕而後景”,也令世宗不滿。
朝臣為確保自身政治利益,逐漸分化為以徐階為首的擁裕派和以嚴嵩為首的擁景派。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前左春坊左中允郭希顏先於京師散布流言,稱嚴嵩企圖謀害朱載坖,以確保朱載圳成為儲君。
待輿論形成後,他請求讓景王就藩、立裕王為儲。
世宗閱覽奏折後大怒,下令將郭希顏處斬。然而,為了平息朝野議論,世宗還是在同年十月決定讓朱載圳就藩,封地選在自己昔日封地附近的湖廣德安府。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嚴嵩倒台,徐階出任內閣首輔。
即便如此,這也不能表明朱載坖已獲得儲位。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冬,世宗向徐階提及明成祖立儲的舊例,並詢問朱載坖是否因久候而心生怨恨,暗示了對朱載坖的不滿。
有宦官將此消息泄露給朱載圳,朱載圳隨即上疏請求前往武當山為世宗祈禱,世宗命徐階擬旨。
正當徐階為難之際,朱載圳傳來患病的消息,並請求醫治療病,徐階趁機擬旨讓他養病,無需啟程。
不久,傳來朱載圳病死的消息,時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正月。朱載坖成為世宗唯一的兒子,這才確立了他實際的儲君地位。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沉屙難起,此間,裕王府舊臣高拱入閣,張居正、陳以勤分任禮部右侍郎和吏部左侍郎。
其地位提升,實因朱載坖繼統之勢漸明。
十二月十四日,世宗病危,自西苑移駕乾清宮,未及召見朱載坖,便龍馭上賓。
徐階請朱載坖入宮主喪,並草擬遺詔,次日頒布,“罷齋醮、土木、珠寶、織作,複大禮、大獄、言事獲罪諸臣”,最要者,傳位裕王朱載坖。
其後,經文武百官軍民耆老三次奉旨勸進,朱載坖於十二月二十六日舉行登基大典,於皇極殿即皇帝位,改元隆慶。
旋賜子名翊鈞,次年立為皇太子。朱載坖即位後,即著改革父皇遺留問題及諸弊政。
即位當日,釋海瑞於死牢。
又為嘉靖朝因諫言獲罪諸臣平反,優恤錄用,同時懲治先朝諂媚助惡之宗室遼王朱憲?及一批文武官吏。
同時,拆毀道觀神壇,禁止齋醮,逮治方士王金等人,追奪邵元節、陶仲文等方士的官爵。
不過,朱載坖登基沒多久,又讓臣民有所失望。
但朱載坖並未有所改觀,還對石星、詹仰庇、李已等勸諫他的言官施以廷杖。
隆慶朝的內閣有九名大學士,分別是徐階、李春芳、高拱、郭樸、陳以勤、張居正、殷士儋。
其中最重要的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三人皆有才幹,但互相傾軋。
隆慶之初,徐階與高拱爭權,徐階借助言官之力,迫使高拱及其同黨郭樸黯然離場。
然而,徐階曾因勸諫朱載坖而得罪不少宦官,張居正也與高拱聯手,勾結宦官李芳,逼得徐階退位,讓李春芳當上內閣首輔。
高拱在隆慶三年(1569 年)十二月卷土重來。高拱一心想要報複徐階,唆使言官上疏抨擊徐階所起草的世宗遺詔是對先帝的汙蔑。
又揭露徐階的三個兒子在故鄉為非作歹、子弟奴仆橫行霸道、徐家強占數萬頃田地、高息放貸謀取暴利欺壓百姓等惡行。
自己更是連上《正綱常定國是以仰裨聖政》及《辯大冤明大義以正國法》兩疏,其核心要義就是指責徐階“欺瞞先帝,假傳聖旨”,企圖將他置於死地。
朱載坖對其上疏嘉獎為“忠悃”,但並未處置徐階,據說他對此“不甚解”。
隆慶五年五月,李春芳致仕,朱載坖任命高拱為內閣首輔。
他和張居正同心輔政,猶如日月同輝,創造了一係列重大業績。
朱載坖對內閣輔臣十分寬緩,對於矛盾尖銳、鬥爭白熱化的雙方或各方,大多采取平衡調和的態度;對難以留任的人,一般會命有關部門配給盤纏和仆役,保持禮遇。
朱載坖將朝政交給閣臣,自己則深居宮中,縱情聲色,即使出宮也不忘遊玩,比如他在隆慶二年二月率群臣到天壽山祭陵時,本欲出遊再祭祀,經徐階勸諫才作罷。
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斷向國庫提取巨額銀兩以供禦用,隆慶四年四月,他命令提出太倉銀三十萬兩到宮中,引發包括首輔李春芳在內的群臣強烈反對,被迫減為十萬。
但此後他不聽勸諫,繼續巨額提取太倉銀。
他不僅大興織造,還派遣太監李佑等人常駐蘇杭,負責督促織造和解輸業務。
地方官員必須定期向這些太監奉上“常例”,每一批加織,每一次發下新的花樣,主管的太監都必得一筆厚賂,否則,必會以“礙妨禦用”之名找茬。
當時江南剛經曆倭寇之亂,疲憊不堪,工部向其陳述這一狀況,強調江南人民“實乃陛下所宜憐也”。
朱載坖卻對此置若罔聞,工部又請求按照“原發花樣令其督造”,不要增加“續發花樣”,朱載坖則以“朕用不可缺”為由,讓李佑繼續“遵旨織造”。
隆慶四年(1570 年)三月,他傳令南京加織緞匹至十餘萬,又命買綿二萬五千斤。
隆慶六年(1572 年)二月,又遣內臣往蘇杭織造龍袍、翟服、絨錦、鸞帶。
朱載坖登基後,更是沉迷女色。
他在裕王府時還謹小慎微,“姬禦甚稀”,即位後就“掖廷充斥”。
即位兩年半,就封了十三名妃子,嬪以下的臨幸女子更是不計其數。
他每次選宮人啊,都要三百來個,都是十一到十六歲的民間小姑娘。
因為這個,江南那邊還搞出了“拉郎配”的風潮。
朱載坖即位後越來越放縱,身體也越來越差,到隆慶五年(1571 年)下半年,他得“色癆”這事兒都快成公開的秘密啦。
隆慶六年(1572 年)正月下旬,朱載坖病魔纏身,手腕上還長了熱瘡。
稍微康複後,於閏二月十二日上朝,隨著鍾聲悠揚鳴響,文武百官如過江之鯽般魚貫而入,依次進班站立。
高拱和張居正從內閣走出,沿著北麵拾級而上,過了會極門,望見乘輿停放在禦路中間。
高拱心生狐疑:“皇上不禦座,難道是要去文華殿嗎?”
趕緊趨步向前迎去。這時有幾名內侍如疾風般疾馳而來,大聲傳唿宣召閣臣。
待他們二人快步行至乘輿前時,朱載坖已經下了金台,麵帶怒色而立,諸內侍如群星拱月般環跪於兩側。
看見高拱趕到,朱載坖麵色稍霽,上前用力拉住他的衣襟,似乎有話要說。
高拱心有靈犀,立即奏道:“皇上為何發怒,皇上現將何往?”
朱載坖餘怒未消地說:“吾不還宮矣。”高拱勸解道:“皇上不還宮,是要去哪裏?望皇上還宮為是。”
朱載坖就讓高拱送他迴宮,路上還亮了亮手腕上的傷疤,嘴裏念叨著:“我家祖宗打下這二百年的江山傳到今天,有個長壽的皇帝,那可是社稷之福啊。隻可惜東宮年紀太小了!”每說一句就歎口氣,還不停地使勁捏高拱的手。
高拱一見這情形,忙問:“皇上您洪福齊天,怎麽會這麽說呢?”
朱載坖嘟囔著說:“有人欺負我。”
高拱趕忙安慰道:“是誰這麽大膽,冒犯皇上,咱們老祖宗可有重法,皇上您告訴我,我一定嚴懲不貸。皇上您病才剛好,可千萬別生氣,氣壞了身子可不好。”
朱載坖沉默了好一會兒,才歎著氣說:“好多事都是那些太監搞壞的,先生你哪裏知道啊?”
在朱載坖的要求下,高拱一路牽著他的手,把他送迴了乾清宮,張居正和隨後趕來的成國公朱希忠也一起陪著。
朱載坖進殿後,又把高、張二人叫到他的禦前,說:“自古以來皇帝的後事……你們好好商量著辦吧。”
中間有兩句高拱他們沒聽清,大概是在交代後事。
出殿後,朱載坖又讓太監傳話,讓高拱在宮裏守著別亂跑,高拱便拉上張居正一起留下了,皇上也同意了。
晚上,高、張退至端門外西闕內臣房值宿。
四天後,朱載坖身體有所好轉,高、張才迴家。
五月二十二日,朱載坖病情加重。
二十五日下午,朱載坖病危,傳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進乾清宮,領受顧命,輔佐年幼的太子朱翊鈞。
此時朱載坖已不省人事,第二天(五月二十六日)卯時就駕崩於乾清宮。
七月初三日,群臣上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廟號穆宗。
九月葬於明昭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