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位麵。


    朱元璋在位時空。


    此時的朱元璋對於朱厚照這個皇帝相當關注,因為從朱見深開始,大明的根基逐漸穩固了許多,到了朱厚照這一代,很可能會出現厚積薄發!


    然而當他看了天幕中的詳細介紹之後,不禁大失所望,而且他隱隱約約覺得此時的大明朝好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後宮不得幹政,宦官不得幹政,這朱厚照又是迷戀後宮,又是培養八虎,這是要把大明朝的江山給敗光麽?”


    朱元璋此話一出,在場的眾人都不敢吱聲。


    不過一旁的太子朱標卻發現了一些端倪。


    “父皇,朱厚照看起來好像有些昏庸,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這裏麵很可能隱藏了一些隱情啊!”


    “隱情?什麽隱情?一個皇帝不好好的治理國家,整天讓一群太監哄著玩兒,要這樣的皇帝有何用?”


    朱元璋冷哼一聲,他對朱厚照已經非常失望了。


    不過朱標又接著說道:“父皇,這朱厚照登基時比較年幼,心智略顯不成熟,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內閣大臣們過於約束皇帝,其中恐怕還有僭越之嫌啊!”


    聽到這話,朱元璋不禁猛地一驚,因為隻從表麵看的話,這朱厚照好像確實挺胡鬧的,又是豹房又是禦駕親征,感覺比著當年的朱祁鎮還要昏庸!


    可人家朱厚照其實也是有些真材實料的,至少帶兵打仗沒有輸,沒有當叫門天子,也並沒有讓老百姓遭受過多的苦難。


    至於這些宦官,雖然貪腐了一些,但也算是製約內閣的一個手段,如果沒有宦官八虎的維護,恐怕朱厚照這個小皇帝早就被那些文武大臣給架空了!


    “這小子雖然算不上昏君,但也算不上什麽明君,堂堂的一國之君,竟然會被那些內閣大臣逼到這種份兒上,實在丟咱們老朱家的臉!”


    “父皇,這裏麵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


    “什麽疑點?”


    “當初的朱祁鎮和朱祁鈺短命,這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後麵的幾個皇帝也都十分短命,這就有點兒不對勁兒了吧!而且據天幕信息記載,朱見深和朱佑樘都是死於一個太醫之手!”


    “什麽!真的如此麽?史官何在?立刻給朕查找朱見深和朱佑樘的死因!”


    朱元璋此刻突然感覺一陣脊背發寒,因為宮中的太醫都是天底下最好的名醫,這些名醫都關乎皇上的性命,一旦這些人出了問題,大明的根基怎麽能穩固?


    朱標之所以對這方麵的事情如此關注,主要在於他早就得知自己多年後會死於疾病,所以隻要是這方麵的消息,他都十分的關注。


    片刻之後,一群史官急急忙忙的找出來了之前天幕上記載的朱見深和朱佑樘的死因。


    “迴稟皇上,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十三日,庚辰,上不豫不視朝,敕文武群臣曰:朕偶患泄瀉雖止,氣體尚弱。欲調理數日,暫免視朝。其日行政務並謝恩見辭者,皆具奏以聞。”


    “此後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連著三天憲宗都沒有視朝。十七日的時候朱見深告訴群臣自己病情已經好轉,考慮到朝政不可久廢,讓文武百官每日到文華殿朝見皇太子。之後的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皇帝仍然沒有視朝。”


    “戊子,上大漸。召皇太子至,命早即帝位。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與凡國事之切要者,誨諭備至。 太子頓首受命。”


    聽到這裏,朱元璋眉頭緊皺,忍不住說道:“正值壯年的皇帝,竟然會因為腹瀉而駕崩?那朱佑樘又是怎麽死的?”


    “迴稟皇上,根據天幕記載,朱佑樘染病的時間是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次日五月初一日,孝宗依然沒有視朝,禮部尚書張昇等人赴左順門問安。明代的左順門就是今日故宮中的協和門,位於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門東側廊廡正中。當時孝宗對於病情還比較樂觀,迴複群臣說:“朕體調理漸痊可”。並且讓群臣安心辦事。”


    “那他怎麽就突然駕崩了?”


    “迴稟皇上,據說接下來從五月初二日到初五日,連續四天皇帝仍然沒有視朝。隨即在五月初六日孝宗大漸,派司禮監太監戴義召內閣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緊急入宮。當時皇帝本人的症狀是“熱症”。”


    “熱症?就是普通的風寒熱症那種小病?”


    朱元璋感覺非常不可思議,因為這種病症在他看來根本就不是病,隨便喝點兒薑湯什麽的就好了,這種小病怎麽就要了皇上的命?


    “迴稟皇上,天幕上是這樣記載的,應該不會有錯。”


    “當時是哪個太醫為他們醫治?”


    “迴稟皇上,根據記載,憲宗皇帝駕崩之後,禮科給事中韓重上疏,指出太醫院掌院事、通政使劉文泰“投劑偏方,致殞憲宗”,而孝宗皇帝原本隻是在齋宮祈雨時偶感風寒,當時讓司設監太監張瑜去太醫院商量如何用藥。令人沒想到的是,負責診治的太醫院院判劉文泰和禦醫高廷和根本就沒有入宮為皇帝診脈,隻是根據張瑜的描述就開了藥方。”


    聽到這話,朱元璋勃然大怒:“庸醫!都是庸醫!兩個皇帝竟然死在一個庸醫手裏!”


    ……


    不管朱元璋多麽生氣,天幕還在繼續播放後續。


    大明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104]),號堯齋、雷軒、天池釣叟 ,生於湖廣安陸州,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繼位,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時年14歲的興王世子朱厚熜承統,年號“嘉靖”。


    即位不久,朱厚熜圍繞其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掀起了史稱“大禮議”的政治事件。


    後朱厚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興綱紀等改革措施,下令退還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軍校匠役10萬餘人,史稱“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但朱厚熜後期迷信方士、浪費民力的行為,不僅使“新政”未能徹底實施,反使國勢日趨沒落,政治和經濟都出現了深刻危機。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發生了“壬寅宮變”,朱厚熜幾乎死於宮女之手。


    此後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長期不視朝,由嚴嵩執掌大權。


    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


    “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於乾清宮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


    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武宗駕崩後當天,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後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監穀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奉內閣擬定的明武宗遺詔前往安陸興王邸迎朱厚熜。


    朱厚熜以興王的身份接見了使團並接受了太後的詔書,在王府接受諸臣行禮,隨後同使團前往京師。


    在朱厚熜及使團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雙方發生了第一輪衝突。


    禮臣建議朱厚熜尊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頤議濮王禮的先例向朱厚熜進言,朱厚熜不允。


    根據朝廷禮官建議,請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禮儀繼承皇位。


    但朱厚熜並不接受,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學士楊廷和等請求朱厚熜聽從禮臣所出具的禮儀,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擇日登基,朱厚熜不同意。


    雙方互不妥協,最後由皇太後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旨,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明世宗入京後,初擬定年號為“紹治”,世宗未用,擬定年號為“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嘉靖。


    明世宗繼位不久,即命禮臣一起商議興獻王的封號。


    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明世宗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史稱“大禮議”。


    七月,進士張璁進言,請求明世宗“繼統不繼嗣”,請求尊崇生父,立興獻王廟於京師,明世宗命廷臣集議。


    楊廷和等抗疏力爭,明世宗都不允許。明世宗不顧朝臣反對,於十月追尊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祖母憲宗貴妃邵氏為皇太後,母妃慈孝獻皇後為興獻後。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命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後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


    此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勝利最終結束。


    明世宗繼位,就厘清明武宗在位時期的一係列弊政,政治上出現了清明的態勢。


    重新錄用正德年間因為直言進諫而獲罪不用的諸臣,將明年的田租減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未交的賦稅盡數豁免。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罷大理銀礦。


    於同月誅殺錢寧,六月誅殺江彬。釋放內苑的珍禽異獸,令之後不得進獻。


    政治上,明世宗繼位後勤於政務,整頓朝綱,推行新政。


    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製度,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


    重視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當權亂政的教訓,對宦官嚴加管束,中央集權得到複興和加強,使朝政為之一新。


    明世宗也比較注意以人品和才幹選拔官員。


    他多次降旨,要兩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撫按官詢訪賢才,明世宗表示:“如果有才識優異堪當重任的,應當不拘資格,從公舉薦,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應當酌情簡用,不許避嫌推托。”


    明世宗對外戚世襲封爵的製度作了變革,並成為永製。


    嘉靖八年(1529年),吏部方獻夫奏稱:“明仁宗洪熙以來,開始封賜外戚,其後外戚一門出現很多權貴,他們的爵位大多世襲相傳。”


    故而有大臣建議明世宗開始實行:已經封爵的貴戚隻令其一人終身,其子孫不得再承襲爵位。


    今後皇親、駙馬,都不得再請求冊封爵位。


    這項製度經世宗裁定後成為永製,即便是世宗之母蔣太後的娘家及其妻陳皇後的娘家亦不準承襲世爵。


    經濟上,明世宗嚴懲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勳戚莊園,還田於民。


    明朝從弘治到正德,間或有人提到土地失額的嚴重性,但尚未引起朝野普遍的注意和討論。


    嘉靖八年(1529年),霍韜奉命修會典。


    他指出,從洪武到弘治,天下田畝已減強半。


    嘉靖時期,在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實行了賦役製度改革。


    嘉靖九年(1530年),桂萼在入參機務期間,曾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編審徭役。


    明世宗批準施行,這次改革,因次年桂萼因病乞休歸裏而未能進一步展開。


    而桂萼所開創的將稅糧與徭役各審定交銀若幹,統一征收,以求均平的“一條鞭法”的改革效果是顯著的,為後世的賦役製度改革提供了借鑒。


    文化上,明世宗即位後馬上整肅科舉製度,來確保選舉的良性發展;倡行三途並用,激勵士氣;整頓學政,來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


    明世宗執政前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史稱“天下翕然稱治” 。


    但是及至明世宗中年,邊防費用日益增加,加上世宗大興土木、迷信禱祀,導致皇帑日益削減。


    各個行業凋敝衰落,甚至變賣寺田,收贖軍罪,尚且不能滿足國家的財政需要,可見財政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