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介紹完朱祁鎮之後,緊接著出現的是大明第七位皇帝。


    大明第七位皇帝: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出生於明朝都城北京(今北京市),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之弟,母為賢妃吳氏。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鈺生於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獲封郕王。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騎兵俘獲,史稱“土木堡之變”。


    朱祁鈺臨危受命監國並登基,改元景泰元年,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朱祁鈺即位後,任用賢能之臣、勵精圖治,穩定混亂的時局,組織北京保衛戰使明王朝轉危為安,繼而發展經濟,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安定社會。


    朱祁鈺命人修編的《寰宇通誌》為明代地方總誌,後人在此基礎上修纂了《大明一統誌》。


    工藝品“銅胎掐絲琺琅”流傳於後世。


    朱祁鈺是一位承前啟後,有功於國計民生的賢明之君。


    但未能善待明英宗朱祁鎮,使得兄弟間生有嫌隙招來蕭牆之禍,加之更易皇儲、廢黜糟糠之妻等事,頗遭後人詬病。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二月十九日,朱祁鈺於西苑駕崩,年僅三十歲。


    複位的明英宗削其帝號,諡為“郕戾王”,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景泰陵。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承認朱祁鈺的皇帝名號,追諡恭仁康定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時期,為朱祁鈺上廟號代宗,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未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為免主少國疑,於謙、王直等大臣聯名奏明皇太後,最終在九月初六日擁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朱祁鈺登基之後,還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朱祁鈺也就不願意放手。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想放,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


    大臣建議朱祁鈺迎迴明英宗,他不悅,說我本來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的。


    這個時候,於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所以理當盡快接他迴來。


    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麽說,便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


    隨後又將迎接明英宗的旨意交予瓦剌使臣把禿,命楊善接迴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被俘已經一年的明英宗抵達北京,由安定門入城。


    之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將明英宗迎迴了北京,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明英宗迴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


    朱祁鈺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迴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係,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


    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係。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為此賄賂朝臣。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後先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 ,後立朱祁鈺為帝 。


    孫太後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隻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由於太子是皇太後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


    他先試探頗有資曆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


    金英立刻迴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朱祁鈺隱忍了一段時間。


    但他仍舊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終於換來朝臣們的默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朱見濟並不是汪皇後的兒子,因此她並不同意丈夫的做法。


    她悍然爭辯,隨後被廢打入冷宮。


    就這樣,景泰三年五月初二(1452年5月20日),朱祁鈺廢侄子朱見深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不想到了第二年,隻當了一年多皇太子的朱見濟就夭折了。


    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明朝信奉正統,認為皇位應該屬於英宗一係。


    貴州道監察禦史鍾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鈺聞訊大怒,鍾同被下獄杖死。


    朱祁鈺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


    可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麵。


    眾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


    十六日(2月10日)內宮傳來消息,說朱祁鈺身體康健了。


    於是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


    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複辟。


    之後,二人密稟孫太後,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淩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複登大位。


    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


    東華門隨聲而開,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鍾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布:“太上皇複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朱祁鈺聽到鍾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於謙嗎?”


    周圍的人迴答說:“不是,是太上皇。”


    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明英宗複辟當日即逮捕了兵部尚書於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


    正月二十一日(2月15日),明英宗下詔,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次日,於謙等人被明英宗以謀逆罪名而蒙冤處死。


    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2月24日),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


    相傳朱祁鎮複辟後兩三天,在朝堂之上曾對大臣們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眾臣皆默然不語。


    二月十九日(3月14日),朱祁鈺薨逝,享年三十歲 ,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 。


    自此,景泰時代結束。


    明英宗複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


    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


    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但成化年間,一些臣僚開始為朱祁鈺不平,他們認為朱祁鈺危難之時受命,削平禍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卻諡以“戾”,很不公平。


    甚至有人責問,當時若不是朱祁鈺即位,瓦剌如何能退,明英宗如何能返京。


    明憲宗雖然曾被朱祁鈺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


    幾經周折,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下詔恢複朱祁鈺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


    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鈺全麵平反,所定諡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廟號。


    直到朱祁鈺死後187年的崇禎十七年(1644年)秋,這時的崇禎皇帝也已經自縊煤山,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權,七月初四日己醜(8月5日),追加朱祁鈺的廟號為“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由於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再加上內地的水患,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麵,采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政治上他廣開言路 ,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麵,重用於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軍事上,對於瓦剌的進攻趨勢,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


    重新組織新的戍軍,於謙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


    景泰三年(1452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


    在征募戍軍的過程中,於謙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總之,朱祁鈺建立了統一指揮製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之後,明英宗歸國,於謙、聶忠認為上皇雖迴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兩部人馬結怨已深,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複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


    景泰皇帝不準,又有楊俊(楊洪子)曾提議發兵征討瓦剌,於謙不準。


    之後瓦剌出現內訌,也先被殺,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威脅,直到蒙古入套,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


    經濟上朱祁鈺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采辦,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朱祁鈺還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主張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寵和此後擔任次要職務的徐有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為僉都禦史,被派去進行修複工作。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朱祁鈺定年號為“景泰”。


    當下“景泰藍”中“景泰”之內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而“景泰藍”的“藍”,也不單指藍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統稱為“藍”,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點藍”、“補藍”、“燒藍”等行業特有名詞。


    從景泰元年(1450年)開始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再加上貪官汙吏的盤剝,西南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民變, 朱祁鈺啟用王翱擔任兩廣總督,平定當地的少數民族叛亂。


    朱祁鈺時期的基本問題是恢複穩定。


    軍隊的改革已經恢複了邊境的穩定。


    由於朱祁鈺和諸位老臣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迴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暹羅、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


    當明王朝麵臨危難之際,朱祁鈺重用於謙等大臣,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並打敗了瓦剌,有效遏製了瓦剌南下的野心,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


    同時,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朝野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一切都是不可磨滅的功績。


    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身份得到了全國的承認。


    然而朱祁鈺戀棧權位,不但不思迎迴已經被架空為太上皇的明英宗,還把他軟禁於南宮,八年之間不得出入。


    同時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


    結果病篤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於一生,足可歎息,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總的來說,朱祁鈺仍是一代有功的君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