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朱高燧:爹,您別忘了大明戰神!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位麵。
朱元璋在位時空。
此刻的朱元璋非常煩躁不安,因為這仁宣之治看上去雖然很不錯,但是皇帝短命可不是好事啊!曆史上有太多的王朝因為皇帝短命而大亂!
“看來老四這一支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啊,難道大明就選不出好的繼承人了麽?”
朱元璋仰天長歎一聲,自從朱標死後,他的內心就一直緊張不安,因為朱允炆才能有限,即便經過他的削藩壓製,對方將來也不一定能夠鬥得過那些叔叔們。
事實證明朱允炆確實不是可堪大用之人,所以朱元璋就有了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的打算,這樣也能化解未來的靖難危機。
可是當他看到朱棣三個兒子爭的頭破血流,傳下去的兩個皇帝雖然有些才能,卻都非常短命,這樣的皇帝怎麽可能讓大明變的更加強盛?
但如果不選擇朱棣,他又該選誰呢?
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去除幼年早夭和英年早逝的,再除去那幾個沒什麽才能的,能選的就沒幾個了!
而且朱棣也算是大明朝除了自己以外最有才能的皇帝了,所以朱元璋最終還是決定直接傳位於朱棣,不過朱棣今後可不能再把皇位傳給朱高熾了!
對於一個王朝而言,一個皇帝可以平庸,但不能短命!
因為即便皇帝像阿鬥一樣無能,隻要有忠心能幹的大臣輔佐,這個國家依然可以蒸蒸日上!
可一旦皇帝是個短命鬼,這個國家就會陷入立儲風波,輕則動搖國本,重則直接斷送江山社稷!
……
朱棣在位時空。
此刻的朱棣也意識到了這個很嚴重的問題!
雖說仁宣之治使大明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階段,對於一個王朝來講,興盛雖然是好事,可如果興盛之後帶來的是急速衰敗,那就變成壞事!
所以朱棣直接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召集在了一起。
“老大、老二、老三,剛剛天幕播放的內容你們應該也都看到了吧?”
“看到了,都看到了!”
趙王朱高燧立刻笑著迴應,在他想來,老爺子這個時候突然把他們兄弟三個召集在一起,肯定是要商量大事,估計十有八九是要更換太子的人選了!
相比之下,朱高燧和朱高熾都顯得沒那麽高興,因為他們覺得老爺子這個時候把他們召集過來可不是什麽好事!
朱高煦心裏想的是老爺子會不會直接將他斬草除根?畢竟太子短命,現在朱瞻基這個好聖孫也活不長久,隻有殺了他和老三,才能讓老大他們這一脈傳承下去啊!
老爺子之前經曆過靖難,對這裏麵的事情看的很透徹,所以對方直接選擇殺了他和老三,朱高煦心裏也不會有任何的意外!
一旁的太子朱高熾同樣憂心忡忡,因為他自己短命也就算了,畢竟後麵還有瞻基這孩子守著大明江山,而且仁宣之治也是得到了後世子孫認可的,這本來沒什麽問題,可誰能想到他兒子朱瞻基竟然會這麽早的英年早逝!
以他對老爺子的了解,對方可以容忍他這個病癆短命鬼,但決不能容忍大明的皇帝連續出現兩個短命鬼!那樣就會亂了江山社稷的根基啊!
而且朱高熾還記得在自己兒子朱瞻基之後,當皇帝的是朱祁鎮!一個徹徹底底的敗家子啊!
前些天朱高熾和朱瞻基好不容易哄的老爺子開心,並且保證不給以後的孩子起名朱祁鎮,這才讓老爺子心裏放鬆了一些。
可是現在老爺子看到朱瞻基如此的短命,估計很可能會改變心意啊!
……
就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心裏忐忑的不知道要如何迴答的時候,朱棣又冷笑著說道:“老大、老二,你們兩個怎麽不吱聲啊?”
“爹……”
“叫朕皇上!”
“父皇,兒臣之前正在床榻上養病,對外界的關注並不多,所以不太清楚剛剛天幕上都出現了什麽情況?”
朱高熾靈機一動,直接裝病,就說自己什麽也不知道,這樣也好看時機說話。
“哼!你這病秧子也沒幾年活頭了,你可別走朕的前頭了!”
“父皇,這……”
朱高熾尷尬的笑了笑,此刻說什麽都是不對的,如果他說自己一定努力活,這就等於變相的咒朱棣早死!
如果他說自己時日不多,估計老爺子馬上就會借題發揮,弄不好要以此為借口奪走他的太子之位啊!
朱棣也知道朱高熾心裏在想什麽,不過他話鋒一轉,直接對一旁的漢王朱高煦問道:“老二,你不會也沒有看天幕吧?”
“爹,兒子肯定看到了,隻是兒子命苦,再多的委屈也隻能往肚裏咽!”
朱高煦直接打起來感情牌,要不然他今後根本就沒機會翻身啊!
“嗬嗬,你小子命苦?你有什麽命苦的?難道天幕說的不對?你小子不想當皇帝?”朱棣冷笑著反問道。
“爹,兒子做人坦坦蕩蕩,不喜歡虛偽的藏著掖著,兒子是想做皇帝,但是兒子知道尊卑,知道大統,知道長幼有序,您看天幕上的介紹,您龍殯歸天之後是太子做的皇帝,太子死後是朱瞻基做的皇帝,兒子從未做過出格之事啊!”
“嗯?你沒有做過出格之事?天幕上說了,你和老三密謀造反,還想謀害朱瞻基,難道你心裏沒有想過謀反的事情?以你的性格幹不出這種事情?”朱棣又笑著反問道。
“爹,天幕上說您在世的時候我和老三謀反了嗎?”
“沒有。”
“爹,在兒子心裏,您永遠都是萬世景仰的永樂大帝,兒子永遠都不會造您的反,但如果是太子和太孫當了皇帝,兒子連這種想法都不能有麽?而且如果兒子真的謀反了,您覺得以這老弱病殘的父子二人,是我和老三的對手麽?”
朱高煦此刻的腦子還是比較靈活的,他一方麵對朱棣表忠心,一方麵也承認自己有野心,不過他還表達出自己未來沒有謀反的意思,因為如果他和朱高燧真的謀反,這朱高熾和朱瞻基根本就擋不住他們!
朱棣聽到這話心裏也不禁有些明悟,因為他知道曆史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由勝者書寫的,朱瞻基很可能是以謀反的借口想要除掉自己的兩個叔叔啊!
朱高煦看到朱棣的臉色有變,馬上又噗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訴道:“爹啊!您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大哥,無非就是覺得大哥仁義,將來不會對我和老三趕盡殺絕!但是您聽過知人知麵不知心麽?您知不知道這天底下最無情的就是老大他們這種假仁假義的讀書人!您的好聖孫到最後可是要把兒子罩在銅缸裏用炭火燃烤死啊!”
此話一出,一旁的朱高熾暗叫不好!因為他心裏很清楚,朱棣雖然表麵上心狠手辣,但內心深處卻很柔軟,尤其是在他心裏,家人一直都是他的軟肋!
朱棣這些年之所以要讓他這個體弱多病的兒子做太子,就是看中了他的仁義,知道他當了皇帝會善待其他兄弟!
可是朱高煦說了這些話之後,就等於瞬間突破了老爺子的心理防線,估計這次老爺子很可能要改變主意了!
此時的朱棣深吸一口氣,不禁自嘲的笑著說道:“好聖孫可旺三代,結果他卻把他二叔給烤了?我這輩子到底是造了什麽孽!竟然生出你們這群狼心狗肺的不肖子孫!”
朱棣越說越火大,突然有些頭重腳輕的站不穩了!
眼尖的朱高燧趕緊上前攙扶朱棣,然後又一本正經的安撫道:“爹,您老別生氣!氣大傷身啊!這天幕不是還在播放麽?咱們先看看未來的情況再說吧!”
朱高燧也不傻,他記得朱瞻基把皇位傳給了朱祁鎮,人家朱祁鎮可是大明最有骨氣的叫門天子啊!老爺子一會兒看看這位瓦剌留學生的大明戰神的豐功偉績還能不改立儲的心思?這可是他朱老三時來運轉的好機會啊!
朱高燧不提還好,他一提到觀看天幕,朱棣氣的肺都快炸了!
“滾!你們都給老子滾!現在天幕上是不是播放的大明戰神?朕不想看到這些雜碎!”
“爹您息怒啊!兒子已經吩咐過瞻基這孩子了!第一胎隻要生下來是帶把的就直接溺死!往後的孩子絕不起名朱祁鎮!咱們大明的未來一定會改的!”
“逆天改命?老子不用從你孫子這裏逆天改命!老子直接把你給改了!”
朱棣氣唿唿的將桌子上能砸的東西全都砸向了朱高熾他們三個,如果不是因為有鄭和在一旁攔著,估計這三個家夥都得腦袋開花!
……
此時天幕上已經開始播放朱祁鎮這一生的詳細事跡。
大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後孫氏。
朱祁鎮早年被冊立為皇太子,九歲繼承皇位,改元正統。
初由內閣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祖母張太後在幕後施加影響力。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後去世後,朱祁鎮所寵信的司禮太監王振弄權幹政,開啟明代宦官專權的先河。
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領也先犯明,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也先繼續挾持朱祁鎮作為人質,兵臨北京城下,於謙、石亨等擊退也先,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其時,朱祁鎮之弟朱祁鈺已被立為帝,也先認為朱祁鎮失去利用價值,在朱祁鎮被俘一年後將他釋迴。其後朱祁鎮被朱祁鈺軟禁於南宮,嚴加防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乘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朱祁鎮複辟,改元天順,殺於謙、範廣等。
此後朱祁鎮逐漸起用文臣李賢等,排斥“奪門”功臣,經過曹石之變,朱祁鎮於天順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權。
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遺詔廢除嬪妃殉葬製度,廟號“英宗”,葬於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鎮即位後,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後,雖未垂簾聽政,但“委政閣臣,從中主之”,仍發揮其影響力。
朱祁鎮從正統元年(1436年)三月起通過經筵學習經史 ,政務則委任號稱“三楊”的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勳臣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
另一方麵,王振因受到朱祁鎮的寵信而迅速升職,在朱祁鎮即位八個月後就被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與掌握票擬權的閣臣互相製衡。
王振起初不露聲色,並與“三楊”為首的輔政大臣關係融洽。
他曾在張太後帶著朱祁鎮去功德寺拜佛時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鎮與宦官踢球時進行勸諫,由此博得“三楊”的好感。
太皇太後張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統二年(1437年)召見“三楊”及張輔、胡濙,要求朱祁鎮聽他們的話,一切事務必須五人讚成才可施行,隨後王振進入,太後即以宦官“禍人家國”為由要賜死他,朱祁鎮跪地為之求情,王振才免於一死。
“三楊”等本身不具備壓製王振的能力與氣魄,因此王振的權勢即使在正統前期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正統四年(1439年),王振裁決楊士奇和楊溥之間圍繞廖謨杖殺驛丞案的糾紛,令太後滿意,從此王振日益膨脹,內閣凡有糾紛,都由他裁決。
此外,王振還不斷教唆朱祁鎮對大臣采取嚴厲態度,先後借故懲置了王驥、吳璽、魏源、何文等官僚,並處罰了沒有及時彈劾的言官。
言官鑒於朱祁鎮的態度,也頻繁參劾大臣,王振借以立威於群臣。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鎮初立時就勸其“右武”,並在朝陽門外的閱武將台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正統六年(1441年),王振又慫恿朱祁鎮對雲南麓川土司思任發用兵,張輔也強烈支持,楊士奇、何文淵及劉球等臣僚反對無效。
麓川之役由兵部尚書王驥主持,思任發在第二年兵敗逃往緬甸,明軍繼續攻打緬甸,迫使緬甸交出思任發。
雖然廷議主張趁機招撫,但是朱祁鎮和王振堅持要其到京師請罪,否則繼續討伐,至正統十四年(1448年),王驥才班師迴朝。
……
朱元璋在位時空。
此刻的朱元璋非常煩躁不安,因為這仁宣之治看上去雖然很不錯,但是皇帝短命可不是好事啊!曆史上有太多的王朝因為皇帝短命而大亂!
“看來老四這一支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啊,難道大明就選不出好的繼承人了麽?”
朱元璋仰天長歎一聲,自從朱標死後,他的內心就一直緊張不安,因為朱允炆才能有限,即便經過他的削藩壓製,對方將來也不一定能夠鬥得過那些叔叔們。
事實證明朱允炆確實不是可堪大用之人,所以朱元璋就有了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的打算,這樣也能化解未來的靖難危機。
可是當他看到朱棣三個兒子爭的頭破血流,傳下去的兩個皇帝雖然有些才能,卻都非常短命,這樣的皇帝怎麽可能讓大明變的更加強盛?
但如果不選擇朱棣,他又該選誰呢?
自己二十多個兒子,去除幼年早夭和英年早逝的,再除去那幾個沒什麽才能的,能選的就沒幾個了!
而且朱棣也算是大明朝除了自己以外最有才能的皇帝了,所以朱元璋最終還是決定直接傳位於朱棣,不過朱棣今後可不能再把皇位傳給朱高熾了!
對於一個王朝而言,一個皇帝可以平庸,但不能短命!
因為即便皇帝像阿鬥一樣無能,隻要有忠心能幹的大臣輔佐,這個國家依然可以蒸蒸日上!
可一旦皇帝是個短命鬼,這個國家就會陷入立儲風波,輕則動搖國本,重則直接斷送江山社稷!
……
朱棣在位時空。
此刻的朱棣也意識到了這個很嚴重的問題!
雖說仁宣之治使大明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階段,對於一個王朝來講,興盛雖然是好事,可如果興盛之後帶來的是急速衰敗,那就變成壞事!
所以朱棣直接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召集在了一起。
“老大、老二、老三,剛剛天幕播放的內容你們應該也都看到了吧?”
“看到了,都看到了!”
趙王朱高燧立刻笑著迴應,在他想來,老爺子這個時候突然把他們兄弟三個召集在一起,肯定是要商量大事,估計十有八九是要更換太子的人選了!
相比之下,朱高燧和朱高熾都顯得沒那麽高興,因為他們覺得老爺子這個時候把他們召集過來可不是什麽好事!
朱高煦心裏想的是老爺子會不會直接將他斬草除根?畢竟太子短命,現在朱瞻基這個好聖孫也活不長久,隻有殺了他和老三,才能讓老大他們這一脈傳承下去啊!
老爺子之前經曆過靖難,對這裏麵的事情看的很透徹,所以對方直接選擇殺了他和老三,朱高煦心裏也不會有任何的意外!
一旁的太子朱高熾同樣憂心忡忡,因為他自己短命也就算了,畢竟後麵還有瞻基這孩子守著大明江山,而且仁宣之治也是得到了後世子孫認可的,這本來沒什麽問題,可誰能想到他兒子朱瞻基竟然會這麽早的英年早逝!
以他對老爺子的了解,對方可以容忍他這個病癆短命鬼,但決不能容忍大明的皇帝連續出現兩個短命鬼!那樣就會亂了江山社稷的根基啊!
而且朱高熾還記得在自己兒子朱瞻基之後,當皇帝的是朱祁鎮!一個徹徹底底的敗家子啊!
前些天朱高熾和朱瞻基好不容易哄的老爺子開心,並且保證不給以後的孩子起名朱祁鎮,這才讓老爺子心裏放鬆了一些。
可是現在老爺子看到朱瞻基如此的短命,估計很可能會改變心意啊!
……
就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心裏忐忑的不知道要如何迴答的時候,朱棣又冷笑著說道:“老大、老二,你們兩個怎麽不吱聲啊?”
“爹……”
“叫朕皇上!”
“父皇,兒臣之前正在床榻上養病,對外界的關注並不多,所以不太清楚剛剛天幕上都出現了什麽情況?”
朱高熾靈機一動,直接裝病,就說自己什麽也不知道,這樣也好看時機說話。
“哼!你這病秧子也沒幾年活頭了,你可別走朕的前頭了!”
“父皇,這……”
朱高熾尷尬的笑了笑,此刻說什麽都是不對的,如果他說自己一定努力活,這就等於變相的咒朱棣早死!
如果他說自己時日不多,估計老爺子馬上就會借題發揮,弄不好要以此為借口奪走他的太子之位啊!
朱棣也知道朱高熾心裏在想什麽,不過他話鋒一轉,直接對一旁的漢王朱高煦問道:“老二,你不會也沒有看天幕吧?”
“爹,兒子肯定看到了,隻是兒子命苦,再多的委屈也隻能往肚裏咽!”
朱高煦直接打起來感情牌,要不然他今後根本就沒機會翻身啊!
“嗬嗬,你小子命苦?你有什麽命苦的?難道天幕說的不對?你小子不想當皇帝?”朱棣冷笑著反問道。
“爹,兒子做人坦坦蕩蕩,不喜歡虛偽的藏著掖著,兒子是想做皇帝,但是兒子知道尊卑,知道大統,知道長幼有序,您看天幕上的介紹,您龍殯歸天之後是太子做的皇帝,太子死後是朱瞻基做的皇帝,兒子從未做過出格之事啊!”
“嗯?你沒有做過出格之事?天幕上說了,你和老三密謀造反,還想謀害朱瞻基,難道你心裏沒有想過謀反的事情?以你的性格幹不出這種事情?”朱棣又笑著反問道。
“爹,天幕上說您在世的時候我和老三謀反了嗎?”
“沒有。”
“爹,在兒子心裏,您永遠都是萬世景仰的永樂大帝,兒子永遠都不會造您的反,但如果是太子和太孫當了皇帝,兒子連這種想法都不能有麽?而且如果兒子真的謀反了,您覺得以這老弱病殘的父子二人,是我和老三的對手麽?”
朱高煦此刻的腦子還是比較靈活的,他一方麵對朱棣表忠心,一方麵也承認自己有野心,不過他還表達出自己未來沒有謀反的意思,因為如果他和朱高燧真的謀反,這朱高熾和朱瞻基根本就擋不住他們!
朱棣聽到這話心裏也不禁有些明悟,因為他知道曆史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由勝者書寫的,朱瞻基很可能是以謀反的借口想要除掉自己的兩個叔叔啊!
朱高煦看到朱棣的臉色有變,馬上又噗通一聲跪在地上哭訴道:“爹啊!您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大哥,無非就是覺得大哥仁義,將來不會對我和老三趕盡殺絕!但是您聽過知人知麵不知心麽?您知不知道這天底下最無情的就是老大他們這種假仁假義的讀書人!您的好聖孫到最後可是要把兒子罩在銅缸裏用炭火燃烤死啊!”
此話一出,一旁的朱高熾暗叫不好!因為他心裏很清楚,朱棣雖然表麵上心狠手辣,但內心深處卻很柔軟,尤其是在他心裏,家人一直都是他的軟肋!
朱棣這些年之所以要讓他這個體弱多病的兒子做太子,就是看中了他的仁義,知道他當了皇帝會善待其他兄弟!
可是朱高煦說了這些話之後,就等於瞬間突破了老爺子的心理防線,估計這次老爺子很可能要改變主意了!
此時的朱棣深吸一口氣,不禁自嘲的笑著說道:“好聖孫可旺三代,結果他卻把他二叔給烤了?我這輩子到底是造了什麽孽!竟然生出你們這群狼心狗肺的不肖子孫!”
朱棣越說越火大,突然有些頭重腳輕的站不穩了!
眼尖的朱高燧趕緊上前攙扶朱棣,然後又一本正經的安撫道:“爹,您老別生氣!氣大傷身啊!這天幕不是還在播放麽?咱們先看看未來的情況再說吧!”
朱高燧也不傻,他記得朱瞻基把皇位傳給了朱祁鎮,人家朱祁鎮可是大明最有骨氣的叫門天子啊!老爺子一會兒看看這位瓦剌留學生的大明戰神的豐功偉績還能不改立儲的心思?這可是他朱老三時來運轉的好機會啊!
朱高燧不提還好,他一提到觀看天幕,朱棣氣的肺都快炸了!
“滾!你們都給老子滾!現在天幕上是不是播放的大明戰神?朕不想看到這些雜碎!”
“爹您息怒啊!兒子已經吩咐過瞻基這孩子了!第一胎隻要生下來是帶把的就直接溺死!往後的孩子絕不起名朱祁鎮!咱們大明的未來一定會改的!”
“逆天改命?老子不用從你孫子這裏逆天改命!老子直接把你給改了!”
朱棣氣唿唿的將桌子上能砸的東西全都砸向了朱高熾他們三個,如果不是因為有鄭和在一旁攔著,估計這三個家夥都得腦袋開花!
……
此時天幕上已經開始播放朱祁鎮這一生的詳細事跡。
大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後孫氏。
朱祁鎮早年被冊立為皇太子,九歲繼承皇位,改元正統。
初由內閣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祖母張太後在幕後施加影響力。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後去世後,朱祁鎮所寵信的司禮太監王振弄權幹政,開啟明代宦官專權的先河。
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首領也先犯明,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全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之變”。
也先繼續挾持朱祁鎮作為人質,兵臨北京城下,於謙、石亨等擊退也先,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其時,朱祁鎮之弟朱祁鈺已被立為帝,也先認為朱祁鎮失去利用價值,在朱祁鎮被俘一年後將他釋迴。其後朱祁鎮被朱祁鈺軟禁於南宮,嚴加防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乘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朱祁鎮複辟,改元天順,殺於謙、範廣等。
此後朱祁鎮逐漸起用文臣李賢等,排斥“奪門”功臣,經過曹石之變,朱祁鎮於天順五年(1461年)才完全掌權。
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八歲,遺詔廢除嬪妃殉葬製度,廟號“英宗”,葬於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朱祁鎮即位後,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後,雖未垂簾聽政,但“委政閣臣,從中主之”,仍發揮其影響力。
朱祁鎮從正統元年(1436年)三月起通過經筵學習經史 ,政務則委任號稱“三楊”的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勳臣張輔和禮部尚書胡濙。
另一方麵,王振因受到朱祁鎮的寵信而迅速升職,在朱祁鎮即位八個月後就被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與掌握票擬權的閣臣互相製衡。
王振起初不露聲色,並與“三楊”為首的輔政大臣關係融洽。
他曾在張太後帶著朱祁鎮去功德寺拜佛時巧妙阻止此事 ,又在朱祁鎮與宦官踢球時進行勸諫,由此博得“三楊”的好感。
太皇太後張氏也注意裁抑王振,曾在正統二年(1437年)召見“三楊”及張輔、胡濙,要求朱祁鎮聽他們的話,一切事務必須五人讚成才可施行,隨後王振進入,太後即以宦官“禍人家國”為由要賜死他,朱祁鎮跪地為之求情,王振才免於一死。
“三楊”等本身不具備壓製王振的能力與氣魄,因此王振的權勢即使在正統前期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正統四年(1439年),王振裁決楊士奇和楊溥之間圍繞廖謨杖殺驛丞案的糾紛,令太後滿意,從此王振日益膨脹,內閣凡有糾紛,都由他裁決。
此外,王振還不斷教唆朱祁鎮對大臣采取嚴厲態度,先後借故懲置了王驥、吳璽、魏源、何文等官僚,並處罰了沒有及時彈劾的言官。
言官鑒於朱祁鎮的態度,也頻繁參劾大臣,王振借以立威於群臣。
王振好大喜功,在朱祁鎮初立時就勸其“右武”,並在朝陽門外的閱武將台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
正統六年(1441年),王振又慫恿朱祁鎮對雲南麓川土司思任發用兵,張輔也強烈支持,楊士奇、何文淵及劉球等臣僚反對無效。
麓川之役由兵部尚書王驥主持,思任發在第二年兵敗逃往緬甸,明軍繼續攻打緬甸,迫使緬甸交出思任發。
雖然廷議主張趁機招撫,但是朱祁鎮和王振堅持要其到京師請罪,否則繼續討伐,至正統十四年(1448年),王驥才班師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