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 李景隆再次戰敗, 燕師乘勝圍攻濟南。


    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複齊、黃官職。


    二月,燕師再度南下。


    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槁城打敗吳傑等。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


    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迴後又為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


    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大軍。


    五月克泗州、盱眙, 兵指揚州。


    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


    穀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謁孝陵,然後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七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


    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


    朱棣即位後的首要任務是宣傳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處置政治反對派。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後,開列“奸臣榜”,誅殺了一部分建文朝臣。


    例如方孝孺十族被殺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門生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殉難 ,開創株連十族的先河!


    黃子澄、齊泰等被誅殺滅族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朱棣對待朱標、朱允炆一係和其他藩王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改封吳王朱允熥為廣澤王,衡王朱允熞懷恩王,徐王朱允??敷惠王,隨母妃呂氏居懿文太子陵園。


    朱允炆追尊的興宗孝康皇帝,仍稱懿文太子。


    在對眾親王的態度上,凡在建文年間被廢黜幽係的諸王一律恢複了王位。


    他們紛紛到京師朝見新天子,朱棣動輒給予大量賞賜。


    這在表麵上看來是遵從祖製以篤親親之誼,但實際上卻寓有駕馭之意。


    在脅迫寧王結盟時,朱棣曾許寧王以“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卻不認舊賬,不要說中分天下,就是寧王乞求蘇州、錢塘也不獲準,終於改封南昌。


    朱棣還暗中削奪諸王的實際權力及軍權。


    代王、岷王、齊王的護衛先後被削,連同母弟周王的護衛也被迫交出。


    必使其力不足與一鎮相抗。


    與此同時,朱棣詔告天下:建文時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複舊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複職務。


    建文年間製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並大赦天下,除了犯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餘罪無大小,通通赦免。


    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朱棣即位後,大規模對靖難功臣進行封賞。


    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再論靖難的功勞,封駙馬都尉袁容等三人為侯,陳亨子陳懋等六人為伯。


    並廣求賢才,對山林隱逸的懷才抱德之士,令官府尋訪,量材擢用。


    靖難之役後,“淮以北鞠為茂草”,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大批農民流離失所。


    明成祖著手恢複民生、蠲免賦稅,下令山東、北平、河南遭受戰禍的州縣,有無法耕種的人民,免去三年的差稅 。


    不曾被兵禍亂的地方蠲免秋夏稅糧,其餘府州各蠲免一半,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應錢糧、鹽課等一並免除。


    河南、山東、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們各還原籍複業,需要的種子牛具,令官府給付,建文年間廢除的北方學校依舊開設,不令其廢弛。


    明成祖一再勸民於田畝,千方百計地招撫流民複業。


    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複業,要他們盡力田畝。


    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成祖對戶部臣說,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離鄉,已經複業的,地方官要厚加撫恤,“未複業者,悉心招撫。新墾田地,停征其稅”。


    明成祖還特地頒布詔令,各地都不得對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流民複業後,有的地方官向他們追征累年拖欠的糧芻。


    這種做法應該說是很開明的,它使大批流民很快迴到田間,使殘破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複。


    由於連年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蕪,無人耕種。


    那些戰爭較少波及的地方,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則又顯得人多地少有的人甚至無地可耕。


    為了使農民和土地相結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開發,明成祖也像朱元璋一樣,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移民。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


    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


    之後,明成祖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治。”


    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


    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


    明成祖在位時期,完善了文官製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製度的雛形。


    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的原則。


    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同時營建北平,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派鄭和下西洋,修撰《永樂大典》等典籍,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永樂四年(1406)七月,明成祖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督師南征。


    進入安南,傳檄數胡季犁、胡漢蒼父子二十大罪,並告諭國人將輔立陳氏子孫。


    明軍連戰告捷。胡氏燒掉宮室,駕舟入海,後為明軍所獲。


    成祖下詔,改安南為交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揮使司,轄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由布政司直隸五州,分轄二十九縣,凡要害處,均設立衛所,加以控製。


    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明成祖派使節赴韃靼,要求“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


    不料,使節被殺,朱棣大怒,聲稱“逆命者殲除之”。


    當年七月,朱棣派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十萬征討韃靼。


    但由丘福先率領千餘人馬到達臚朐河 ,輕敵冒進、指揮失當,與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一同戰死 ,其所率領的人馬也在臚朐河覆沒。


    朱棣震怒,決意親征。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率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親征韃靼。


    五月,在斡難河畔大破本雅失裏軍,本雅失裏僅以七騎逃遁。


    明軍又擊破阿魯台軍於興安嶺,阿魯台部眾潰散,阿魯台攜家屬遠遁,明軍大獲全勝。


    後來,阿魯台降順,成祖封其為和寧王。


    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但瓦剌勢力不斷強大,不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圖控製韃靼。


    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成祖再度出塞親征瓦剌。


    六月,忽蘭忽失溫之戰,答裏巴汗與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王,率騎兵分三路列陣距明軍十餘裏的山頭上,約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


    明軍派兵向馬哈木挑戰,馬哈木派蒙古騎兵衝下山坡迎戰,被明軍密集的“神機銃炮”射迴,隻好聚集在山頂。


    此後明軍的東西兩翼部隊挺進,雙方互有死傷。


    傍晚,朱棣指揮數百精騎為前鋒,火銃隨後齊發,騎兵乘勢力戰,瓦剌部大敗,王子等十餘人陣亡,數千人被殺,答裏巴、馬哈木、太平和把禿孛羅脫身逃亡至土剌河 。


    明軍大破瓦剌後,向阿魯台宣諭捷報,阿魯台不久後便遣使來朝。


    第二年,瓦剌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謝罪,恢複了對明朝的朝貢關係。


    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朱棣親征韃靼,其主力部隊至宣府東南的雞鳴山時,阿魯台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


    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俘獲韃靼的部屬,得知阿魯台已逃走,停止追擊,在迴師途中,朱棣又率軍擊敗一貫支持阿魯台的兀良哈部,捕斬甚眾,兀良哈部的餘黨詣軍門投降。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明成祖再次親征阿魯台,九月,明軍聽聞阿魯台為瓦剌所敗,其部落潰散,便未出兵開戰。


    十月,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領部落投降,朱棣封其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十一月明軍迴到京師。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後一次親征韃靼,韃靼部首領阿魯台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等地。


    朱棣遂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之兵於京師和宣府待命。


    獲悉阿魯台已逃往答蘭納木兒河,朱棣令全軍急速追擊。


    六月十七日,明軍進至答蘭納木兒河,搜索方圓三百裏卻不見阿魯台部蹤影,因所獲甚微,明軍糧盡,朱棣隻得下令班師迴朝。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於北征迴師途中的榆木川北。


    這時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明成祖左右商定絕對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


    內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熔成一椑(棺),將朱棣收殮。


    又將椑放在輦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


    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


    不久太子朱高熾(即明仁宗)即位,明成祖被安葬於北京天壽山長陵,與徐皇後合葬,廟號太宗。


    明世宗嘉靖時,明廷認為其“再造之功,同於開創” ,改為明成祖,諡號文皇帝。


    明成祖即位伊始,不僅恢複了諸王的王爵 ,還對他們大加封賞,如賜穀王朱橞鈔十萬錠、賜周王朱橚鈔八萬錠、賜齊王朱榑二萬錠、賜遼王朱植鈔二萬錠等等,這同樣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


    朱棣在利用藩王集團鞏固皇權的同時,也意識到了藩王集團對皇權的威脅,一麵在對諸藩王封賞的同時,另一麵則在嚴密注視著藩王的動向,進一步便著手削藩,隻是他的手段較建文帝更加雷厲風行。


    其中較強有力的措施有三:遷徙邊疆要地的藩王於內地,削奪藩王的護衛,廢黜藩王為庶人。


    永樂時期,明成祖將寧王朱權的封地由大寧遷往南昌 ,穀王朱橞由宣府重鎮遷到長沙 ,遼王朱植由廣寧重鎮遷到內地荊州,韓王朱鬆封地由開原遷到平涼。


    與此同時,代王、岷王、遼王及朱棣同母弟周王的護衛均被削奪,使其軍權不足與朝廷相抗。


    被廢為庶人的有齊王朱榑、穀王朱橞,齊王朱榑在建文時也被廢為庶人,朱棣恢複了他的舊封,但他惡性不改,“陰蓄刺客,招異人術士為詛咒,輒用護衛兵守青州城,並城築苑牆斷往來,守更不登城夜巡。”


    後被人告發,朱棣將他召迴京師,朝臣有人彈劾他的罪過,齊王卻當庭蠻橫到:“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時耶!會盡斬此輩。”


    朱棣斷然將其禁錮於南京,革去三護衛,將他及其子孫都廢為庶人。


    穀王朱橞起初被遷往內地,常因有金川門迎降之功而自傲,永樂十五年(1417年),由於他陰謀打建文帝的旗號謀反,被廢為庶人。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