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


    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


    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裏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裏山塘”,簡稱“山塘街”。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


    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


    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迴洛陽履道裏。


    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832年,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於洛陽香山寺。


    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


    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


    839年10月得風疾。


    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


    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坊宅園 ,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曆於龍門一帶。


    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


    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裏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


    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


    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仆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


    白居易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迴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迴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讚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


    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


    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


    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裏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


    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麵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


    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迴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製誥、中書舍人等。


    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


    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鹽官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


    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鬥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


    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曆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


    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隻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


    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


    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


    或將淒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麵。


    其中透露的淒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麵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他一般隻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


    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彰顯其誌”突出主題。


    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


    《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麽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


    諷喻詩誌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


    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


    其“兼濟”之誌,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


    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


    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


    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係於時政。


    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詞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


    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係列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


    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


    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


    如果說李白、杜甫上榜是民之所向,曹植、王勃上榜略有爭議,蘇軾排名太低讓人遺憾,那現在白居易上榜就是最大的爭議了!


    此刻的彈幕已經吵的炸鍋了!


    彈幕:


    白居易憑什麽上榜?他有什麽資格上榜?無論是才氣、品德和影響力,都根本沒有上榜的資格!


    人家白居易都不能上榜的話,難道要把位置讓給你麽?


    我雖然沒有什麽才華,但是比白居易有才華的人有很多!


    知道老白為什麽能上榜麽?人家高產啊!量變引起質變,再怎麽沒有影響力也能變的有影響力了!


    白居易的詩雖然遠不如李白、杜甫,但還是有些名篇佳流傳的,也不全是通俗易懂的類型,有一些還是比較有哲學深度的!


    孤篇壓全唐——春江花月夜!


    壓不了,這首詩完全是吹出來的!


    那是你的文化底蘊不夠,這是公認的孤篇壓全唐!


    我是文化底蘊不夠,可我就是不認可春江花月夜能夠孤篇壓全唐!因為我不會背!我不會背的詩能有什麽影響力?在我眼裏,還不如詠鵝!


    你還別說,人家詠鵝的文化底蘊並不低!那可是駱賓王七歲時候作的詩啊,我敢說華夏數千年來,能在七歲之前超越駱賓王這首詩的大文豪一個也沒有!


    那可是駱賓王啊!如果不是因為兵敗,人家的成就應該遠超李白、杜甫!


    不可能吧?駱賓王好像隻有一首詠鵝傳世啊?他的成就怎麽可能超越李杜二人?


    人家的誌向不在文壇,人家文武雙全,家世背景和能力都是極其出眾之人,綜合素質極其強悍!李杜二人真的比不了啊!


    既然他這麽牛逼,為什麽沒有上榜?為什麽還會兵敗?天才不應該像霍去病那樣直接開掛橫推麽?


    兄弟,你這是抬杠啊!難道你不知道駱賓王的對手是武則天麽?天才遇上天命還是得避讓啊!


    呃,駱賓王是被武則天弄死的?這事兒我是真不知道啊!


    駱賓王有沒有被弄死並不好說,史書沒有相關記載,不過根據我個人的推測,他應該沒有死,畢竟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即便不能成功,也可以隱姓埋名的過日子。


    別說駱賓王了,還是說說白居易吧,現在這麽多人都不支持他上榜,真不知道這個榜單是怎麽排的?


    聽你這麽一說,我覺得駱賓王更應該上榜,反正我個人是不喜歡白居易!


    你不喜歡有人喜歡,人家老白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可是長篇敘事詩文的巔峰,就算是李杜二人也比不了啊!


    不就是寫的長麽?又不是什麽高質量的詩文,論質量還得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人家曹植的洛神賦也不差啊!


    洛神賦是千古第一賦,滕王閣序是千古第一駢文!


    那麽問題來了,賦和駢文是同一種類型麽?我怎麽感覺都一樣?


    還是有些差別的,賦更加久遠一些,駢文更加工整一些,就像洛神賦就沒有那麽多的工整對仗,而滕王閣序就比較朗朗上口。


    如果是這麽看的話,確實是曹植的才氣更高一些,畢竟人家是不經意之間的工整對仗,王勃的滕王閣序多少有些刻意,當然我可不敢有貶低滕王閣序的意思,畢竟就算是刻意工整對仗,也很難寫出這麽震撼的駢文啊!


    他們都說杜甫一生都在追李白,李白卻愛著孟浩然,孟浩然又很中意王維,王維偏偏崇拜杜甫,這個關係真是讓人頭疼啊,呃,對了,我說了這麽多,好像和白居易沒什麽關係?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