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終於輪到我蘇軾了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王勃,唐朝之後的人們都很清楚他的才氣有多高。
但是唐朝以前的古人對他並不了解。
大秦位麵。
秦始皇嬴政饒有興趣的說道:“這王勃又是何人?之前的天幕好像並沒有提過他啊?他的文采到底如何?比著你和呂不韋如何?”
聽到這話,李斯趕緊開口答道:“迴稟陛下,呂相文采斐然,微臣不敢和呂相作比較,至於這後世的王勃,微臣以為應當讓後世子孫評判更合適一些。”
李斯這些天低調謹慎了許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樣囂張跋扈。
他知道嬴政早已經沒有以前那麽信任他了,對方之所以現在沒有立刻殺了他,也僅僅是想要讓他幫忙處理一些政務而已。
對於李斯的迴答,嬴政也隻是冷笑著說道:“呂不韋一介商賈,他的文采豈能比得上你這個博學多才的大文豪?不過呂不韋讓人幫他編撰的呂氏春秋倒是不錯。”
聽到這話,李斯也隻是尷尬的笑了笑,不敢多說什麽,雖說呂不韋已經死了,可是秦王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他可不敢多嘴啊!
……
大漢位麵。
劉邦這時候捋著胡須對一旁的蕭何說道:“蕭何,咱們大漢朝是不是少了一些有名氣的文人啊?”
之前劉邦一直覺得他這個大漢朝的開國君主之所以不被後世子孫重視,主要原因是他大器晚成,沒有為漢朝立下太多的功績。
可是他現在突然發現,一個皇帝功績的大小除了和自身有關係之外,更重要的還得是那些文人墨客的宣傳啊!
相比之下,大漢開國的文人墨客要少很多,有名的更是沒幾個,所以他劉邦才吃了這方麵的虧啊!
蕭何原本想著掰指頭給劉邦算一算,因為他覺得大漢的文壇大家有不少,可是轉念一想,這些所謂的文壇大家好像還是少了一些名氣,要不然後世怎麽會沒有他們這些人的相關記載?
所以蕭何也就裝作不知道,免得說出來給劉邦添堵。
……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空。
此時的劉徹對於天幕中說的這些文化名人有了一種新的理解!
因為他突然覺得這些文化名人更像是當時朝代的一張臉麵,文人優秀,國家也就有了閃光點,當皇帝的也顯的有麵子!
隻不過現在的大漢文壇過於混亂,各個派係既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沒有某個文人派係一枝獨秀。
如果一直這個樣子下去,今後誰幫他劉徹做宣傳?
所以思考了許久之後,漢武帝劉徹還是選擇采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三國位麵。
曹操、曹丕、曹植、曹衝他們一家子都聚在一起觀看天幕。
“子建,後世子孫都誇你才高八鬥,你可真給咱們老曹家長臉啊!”
“父王謬讚了,孩兒根本擔不起‘才高八鬥’這四個字啊!”
以前的曹植確實因為自己的才學很高,就有一種恃才傲物的架勢。
但現在他已經不敢這麽自負了,因為這段時間他通過天幕見識了太多比他更優秀的年輕人!
“三弟莫要謙虛,後世子孫一致認為你的才氣遠超常人,這說明你絕對有這個能力!”
曹丕在一旁稍微的拱了一下火,但這個分寸必須拿捏到位,要不然既得罪了曹植,又會得罪自己的老爹!
聽到這話的曹植也趕緊解釋道:“兄長您就別誇了,如果愚弟真的有些才氣,又怎麽排在天幕榜單的第三位?那李白、杜甫各個都是人傑,小弟自愧不如啊!”
聽到這話,曹丕也隻是淡淡的笑了笑,並沒有再多說什麽。
曹操這時候笑著說道:“不管怎樣,我兒能夠上榜,我曹孟德已經心滿意足了!”
曹操並沒有跟兒子爭搶名氣的意思,在他看來,不管自己的兒子是好還是壞,都是自己的兒子,對方能有這麽大的名氣,他應該為對方高興才是!
不過曹操誇完曹植之後,又話鋒一轉,笑吟吟的對一旁的曹丕問道:“子桓,你對你弟弟做的七步詩有什麽感想沒有?”
“啊?七步詩?什麽七步詩?”
此刻的曹丕神色慌張,整個人被嚇的說話都開始哆嗦了!
“你怎麽會不知道?不是你給子建出的題目麽?還要讓他七步成詩?別告訴我這是你想讓你兄弟出名!”
曹操此話一出,曹丕嚇的噗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
“父王!父王冤枉啊!孩兒根本就沒有做過這種事情!這七步詩從何說起啊?”
“嗬嗬,你現在是沒有做過,可是等我死了之後,你不就敢了麽?”
“冤枉!真的冤枉啊父王!孩兒絕不可能手足相殘!”
“嗬嗬,我有沒有冤枉你,你心裏應該很清楚!對了,聽說衝兒以後也會被你害死?”
“不不不!孩兒不敢!孩兒根本沒有這個膽量啊!如果父王不相信,那就直接殺了孩兒吧!”
“你以為我真的不敢麽?我現在就殺了你這個殘害兄弟的毒狼!”
曹操說著就拔出了腰間的佩劍,朝著曹丕毫不猶豫的砍了下去!
曹丕隻覺得頭頂猛地一涼,下一刻頭上的頭發就散落了下來。
原來曹操隻是斬斷了他的發髻,並沒有要斬殺他的意思。
曹丕嚇的渾身哆嗦,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從臉頰滴落,後背的衣服早已經被汗水浸濕,這次是他覺得自己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了!
“子桓,你是我曹操的兒子,我選擇相信你,但如果你將來真的做了手足相殘的事情,到時候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的!”
“父王!父王您一定要相信我啊!孩兒絕對不敢做出手足相殘之事,孩兒對天發誓!如果違背誓言,就讓孩兒不得好死!”
“別拿這些話糊弄我,我曹操根本不相信誓言,你要知道,今後你當了皇帝總是需要人輔佐的,到時候你的這些手足兄弟雖然會威脅你的皇位,但也會給你最好的輔佐,否則司馬氏的高平陵之變還會發生!”
曹操他們早已經從天幕中得知了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所以前些日子就除掉了司馬懿的整個家族。
但這並不能讓曹操放心,因為人禍雖然除掉了,但是曹氏子孫一個個英年早逝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當然,這種事情曹操也不會告訴別人,他偷偷地讓人四處尋訪名醫,想要找一些益壽延年的方子,為曹家後人逆天改命!
……
大隋位麵。
隋煬帝楊廣的心情比較鬱悶,因為他讓人查遍了天幕的所有記錄,也沒有找出隋朝大文豪的事跡。
這就說明大隋並沒有什麽出名的文壇大家,怪不得後世子孫會對他有這麽大的意見!
思來想去,楊廣決定要推動文化複興,畢竟華夏動亂了這麽多年,現在百廢待興,隻有文化興旺,大家才能記住他這個聖主明君!
……
大唐位麵。
李世民看了王勃的相關介紹之後,立刻叮囑太子李治以後要好好的重用王勃這個人才,像這種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隻要用好了就能讓大唐興旺許多年!
而且在王勃之後還有李白、杜甫這些千古大才出世,所以這是大唐興旺發達的好機會,一定要抓住這些機會,決不能再讓大唐走下坡路了!
……
大宋位麵。
趙匡胤的臉色多少好看了一些。
雖說大宋是華夏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但是在文化曆史方麵,大宋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
……
大元位麵。
忽必烈有些懵逼,文壇的事情他雖然了解不多,但大元這麽廣闊的土地就沒有什麽大儒出現麽?
所以忽必烈也趕緊發展自己的大元文化。
……
此時天幕已經出現了蘇軾的相關信息。
第四位: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
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
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並稱“三蘇”。
嘉佑二年(1057年),參加殿試中乙科 ,賜進士及第 (一說賜進士出身) 。
嘉佑六年(1061年),參加製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隨著新黨執政,又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
南宋時期,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取得很高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於宋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裔。
蘇軾之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幼年承受良好的家教,其父蘇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曾以東漢名士範滂的事跡勉勵其砥礪名節。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
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遊山林 。
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蘇洵帶著二十一歲(農曆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佑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迴鄉奔喪。
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
翌年二月,三蘇重返汴京。
蘇軾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洵試秘書省校書郎。
嘉佑六年(1061年),在歐陽修的推薦下,蘇軾兄弟參加名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製科考試。
九月,蘇軾的對策被評為第三等(一、二等虛設,第三等為實際上第一等),之前宋朝隻有一個吳育中過這種製科的第三等,因此蘇軾中第三等被稱為“百年第一”。
隨後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又通過學士院的考試,任直史館。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
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而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禦史謝景溫在神宗麵前陳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任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黃河在曹村決口,使梁山泊泛濫,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不時泄出,城牆即將被洪水衝毀,富有的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
蘇軾帶領他的士兵們拿著畚箕鐵鍬出來,修築東南長堤,頭起戲馬台,尾連著城牆,派官吏分別堵塞缺口以守護城牆,終於保全了徐州城。
……
但是唐朝以前的古人對他並不了解。
大秦位麵。
秦始皇嬴政饒有興趣的說道:“這王勃又是何人?之前的天幕好像並沒有提過他啊?他的文采到底如何?比著你和呂不韋如何?”
聽到這話,李斯趕緊開口答道:“迴稟陛下,呂相文采斐然,微臣不敢和呂相作比較,至於這後世的王勃,微臣以為應當讓後世子孫評判更合適一些。”
李斯這些天低調謹慎了許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樣囂張跋扈。
他知道嬴政早已經沒有以前那麽信任他了,對方之所以現在沒有立刻殺了他,也僅僅是想要讓他幫忙處理一些政務而已。
對於李斯的迴答,嬴政也隻是冷笑著說道:“呂不韋一介商賈,他的文采豈能比得上你這個博學多才的大文豪?不過呂不韋讓人幫他編撰的呂氏春秋倒是不錯。”
聽到這話,李斯也隻是尷尬的笑了笑,不敢多說什麽,雖說呂不韋已經死了,可是秦王嬴政和呂不韋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他可不敢多嘴啊!
……
大漢位麵。
劉邦這時候捋著胡須對一旁的蕭何說道:“蕭何,咱們大漢朝是不是少了一些有名氣的文人啊?”
之前劉邦一直覺得他這個大漢朝的開國君主之所以不被後世子孫重視,主要原因是他大器晚成,沒有為漢朝立下太多的功績。
可是他現在突然發現,一個皇帝功績的大小除了和自身有關係之外,更重要的還得是那些文人墨客的宣傳啊!
相比之下,大漢開國的文人墨客要少很多,有名的更是沒幾個,所以他劉邦才吃了這方麵的虧啊!
蕭何原本想著掰指頭給劉邦算一算,因為他覺得大漢的文壇大家有不少,可是轉念一想,這些所謂的文壇大家好像還是少了一些名氣,要不然後世怎麽會沒有他們這些人的相關記載?
所以蕭何也就裝作不知道,免得說出來給劉邦添堵。
……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空。
此時的劉徹對於天幕中說的這些文化名人有了一種新的理解!
因為他突然覺得這些文化名人更像是當時朝代的一張臉麵,文人優秀,國家也就有了閃光點,當皇帝的也顯的有麵子!
隻不過現在的大漢文壇過於混亂,各個派係既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沒有某個文人派係一枝獨秀。
如果一直這個樣子下去,今後誰幫他劉徹做宣傳?
所以思考了許久之後,漢武帝劉徹還是選擇采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三國位麵。
曹操、曹丕、曹植、曹衝他們一家子都聚在一起觀看天幕。
“子建,後世子孫都誇你才高八鬥,你可真給咱們老曹家長臉啊!”
“父王謬讚了,孩兒根本擔不起‘才高八鬥’這四個字啊!”
以前的曹植確實因為自己的才學很高,就有一種恃才傲物的架勢。
但現在他已經不敢這麽自負了,因為這段時間他通過天幕見識了太多比他更優秀的年輕人!
“三弟莫要謙虛,後世子孫一致認為你的才氣遠超常人,這說明你絕對有這個能力!”
曹丕在一旁稍微的拱了一下火,但這個分寸必須拿捏到位,要不然既得罪了曹植,又會得罪自己的老爹!
聽到這話的曹植也趕緊解釋道:“兄長您就別誇了,如果愚弟真的有些才氣,又怎麽排在天幕榜單的第三位?那李白、杜甫各個都是人傑,小弟自愧不如啊!”
聽到這話,曹丕也隻是淡淡的笑了笑,並沒有再多說什麽。
曹操這時候笑著說道:“不管怎樣,我兒能夠上榜,我曹孟德已經心滿意足了!”
曹操並沒有跟兒子爭搶名氣的意思,在他看來,不管自己的兒子是好還是壞,都是自己的兒子,對方能有這麽大的名氣,他應該為對方高興才是!
不過曹操誇完曹植之後,又話鋒一轉,笑吟吟的對一旁的曹丕問道:“子桓,你對你弟弟做的七步詩有什麽感想沒有?”
“啊?七步詩?什麽七步詩?”
此刻的曹丕神色慌張,整個人被嚇的說話都開始哆嗦了!
“你怎麽會不知道?不是你給子建出的題目麽?還要讓他七步成詩?別告訴我這是你想讓你兄弟出名!”
曹操此話一出,曹丕嚇的噗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
“父王!父王冤枉啊!孩兒根本就沒有做過這種事情!這七步詩從何說起啊?”
“嗬嗬,你現在是沒有做過,可是等我死了之後,你不就敢了麽?”
“冤枉!真的冤枉啊父王!孩兒絕不可能手足相殘!”
“嗬嗬,我有沒有冤枉你,你心裏應該很清楚!對了,聽說衝兒以後也會被你害死?”
“不不不!孩兒不敢!孩兒根本沒有這個膽量啊!如果父王不相信,那就直接殺了孩兒吧!”
“你以為我真的不敢麽?我現在就殺了你這個殘害兄弟的毒狼!”
曹操說著就拔出了腰間的佩劍,朝著曹丕毫不猶豫的砍了下去!
曹丕隻覺得頭頂猛地一涼,下一刻頭上的頭發就散落了下來。
原來曹操隻是斬斷了他的發髻,並沒有要斬殺他的意思。
曹丕嚇的渾身哆嗦,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從臉頰滴落,後背的衣服早已經被汗水浸濕,這次是他覺得自己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了!
“子桓,你是我曹操的兒子,我選擇相信你,但如果你將來真的做了手足相殘的事情,到時候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的!”
“父王!父王您一定要相信我啊!孩兒絕對不敢做出手足相殘之事,孩兒對天發誓!如果違背誓言,就讓孩兒不得好死!”
“別拿這些話糊弄我,我曹操根本不相信誓言,你要知道,今後你當了皇帝總是需要人輔佐的,到時候你的這些手足兄弟雖然會威脅你的皇位,但也會給你最好的輔佐,否則司馬氏的高平陵之變還會發生!”
曹操他們早已經從天幕中得知了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所以前些日子就除掉了司馬懿的整個家族。
但這並不能讓曹操放心,因為人禍雖然除掉了,但是曹氏子孫一個個英年早逝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當然,這種事情曹操也不會告訴別人,他偷偷地讓人四處尋訪名醫,想要找一些益壽延年的方子,為曹家後人逆天改命!
……
大隋位麵。
隋煬帝楊廣的心情比較鬱悶,因為他讓人查遍了天幕的所有記錄,也沒有找出隋朝大文豪的事跡。
這就說明大隋並沒有什麽出名的文壇大家,怪不得後世子孫會對他有這麽大的意見!
思來想去,楊廣決定要推動文化複興,畢竟華夏動亂了這麽多年,現在百廢待興,隻有文化興旺,大家才能記住他這個聖主明君!
……
大唐位麵。
李世民看了王勃的相關介紹之後,立刻叮囑太子李治以後要好好的重用王勃這個人才,像這種千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隻要用好了就能讓大唐興旺許多年!
而且在王勃之後還有李白、杜甫這些千古大才出世,所以這是大唐興旺發達的好機會,一定要抓住這些機會,決不能再讓大唐走下坡路了!
……
大宋位麵。
趙匡胤的臉色多少好看了一些。
雖說大宋是華夏曆史上最懦弱的朝代,但是在文化曆史方麵,大宋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
……
大元位麵。
忽必烈有些懵逼,文壇的事情他雖然了解不多,但大元這麽廣闊的土地就沒有什麽大儒出現麽?
所以忽必烈也趕緊發展自己的大元文化。
……
此時天幕已經出現了蘇軾的相關信息。
第四位: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
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
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並稱“三蘇”。
嘉佑二年(1057年),參加殿試中乙科 ,賜進士及第 (一說賜進士出身) 。
嘉佑六年(1061年),參加製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隨著新黨執政,又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
南宋時期,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取得很高成就。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於宋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裔。
蘇軾之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幼年承受良好的家教,其父蘇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曾以東漢名士範滂的事跡勉勵其砥礪名節。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
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遊山林 。
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蘇洵帶著二十一歲(農曆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佑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隨父迴鄉奔喪。
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
翌年二月,三蘇重返汴京。
蘇軾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洵試秘書省校書郎。
嘉佑六年(1061年),在歐陽修的推薦下,蘇軾兄弟參加名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製科考試。
九月,蘇軾的對策被評為第三等(一、二等虛設,第三等為實際上第一等),之前宋朝隻有一個吳育中過這種製科的第三等,因此蘇軾中第三等被稱為“百年第一”。
隨後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又通過學士院的考試,任直史館。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
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而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禦史謝景溫在神宗麵前陳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任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黃河在曹村決口,使梁山泊泛濫,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匯聚在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不時泄出,城牆即將被洪水衝毀,富有的百姓爭相出城躲避洪水。
蘇軾帶領他的士兵們拿著畚箕鐵鍬出來,修築東南長堤,頭起戲馬台,尾連著城牆,派官吏分別堵塞缺口以守護城牆,終於保全了徐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