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vs17的戰績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1年7月26日,停戰談判討論軍事分界線問題時,“聯合國軍”竟企圖以軍事進攻迫使朝中方麵就範。
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
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
為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誌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托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
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
“聯合國軍”方麵,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麵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麵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麵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
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采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
誌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係。
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
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
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
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
“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麵恢複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為促進停戰實現,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
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作出妥協。
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
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向朝中方麵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複和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8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迴祖國。
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麵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迴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
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麵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迴國,標誌著中國人民誌願軍正式完成了曆史使命。
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敵71 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餘人。
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
至2014年,經過民政部、總政治部梳理匯總各方麵檔案資料,最終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名。
這個數字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誌願軍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後至誌願軍迴國前幫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複發犧牲的人員。
在十幾萬名烈士當中,有軍職幹部3名,師職幹部10餘名,團職幹部200多名。
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
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美國在朝鮮戰爭紀念牆上所刻的數字為死亡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人,總計人。
美國國防部公布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人,其中當場陣亡人,戰區內死亡人,負傷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
美國在戰爭中的戰費支出是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
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聯合國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發動了夏、秋季局部攻勢。
並從8月開始,實施了長達10個月的以切斷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為目的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即“絞殺戰”。
為打破美國空軍的空中封鎖,保障交通運輸,誌願軍發起了“反絞殺”鬥爭。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展開,依托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
在此期間,中朝人民軍隊為配合停戰談判,還進行了戰術反擊作戰。
“聯合國軍”方麵,於11月27日同朝中方麵達成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1952年春,“聯合國軍”方麵為扣留朝中戰俘,提出所謂“自願遣返”的原則,反對中朝方麵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張,使停戰談判陷入僵局。
此時,“聯合國軍”接受了發動夏、秋季局部攻勢受挫的教訓,采取以小規模的進攻行動和空軍的破壞活動,維持其防線和配合其談判。
誌願軍為堅持持久作戰,鞏固已有陣地,創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係。
從由帶機動性質的積極防禦,轉為帶堅守性質的積極防禦。
由主要用於堅守戰線、消耗敵人的陣地防禦,逐漸轉向以殲滅敵人為主的陣地進攻。
隨著陣地的不斷鞏固,中朝人民軍隊在打小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襲擊和伏擊“聯合國軍”,搶占中間地帶,奪取其突出的前沿陣地和支撐點,並逐漸擴大作戰規模。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的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
1952年秋,中朝人民軍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線進行具有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作戰,攻占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接著在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上甘嶺戰役中,粉碎了“聯合國軍”發動的“金化攻勢”。
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而進行的備戰活動。
“聯合國軍”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麵恢複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為促進停戰實現,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發起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從5月中旬開始,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
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作出妥協。
在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際,韓國當局聲稱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韓國軍隊以打擊。
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麵向朝中方麵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複和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8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迴祖國。
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麵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迴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
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麵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迴國,標誌著中國人民誌願軍正式完成了曆史使命。
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敵71 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餘人。
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
至2014年,經過民政部、總政治部梳理匯總各方麵檔案資料,最終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名。
這個數字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誌願軍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後至誌願軍迴國前幫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複發犧牲的人員。
在十幾萬名烈士當中,有軍職幹部3名,師職幹部10餘名,團職幹部200多名。
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
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美國在朝鮮戰爭紀念牆上所刻的數字為死亡人,失蹤8177人,被俘7140人,傷人,總計人。
美國國防部公布為戰爭期間全球的死亡,此外8177和被俘7140人有一部分是包含在名戰區內死亡人數中的,官方公布在朝鮮戰爭中的作戰減員共計人,其中當場陣亡人,戰區內死亡人,負傷人,失蹤或被俘5178人。
美國在戰爭中的戰費支出是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