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華夏最偉大的戰爭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刻各個位麵、各個時空,該沉默和不該沉默的人們都沉默了。
近代之恥,國人之殤。
堂堂華夏五千年文明差點兒斷絕在這些金發碧眼白皮膚的異域蠻族手中!
大清位麵。
康熙此刻被氣的渾身發抖!
“喪權辱國!奇恥大辱!這真是奇恥大辱啊!”
四周跪著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敢吱聲的,因為誰都知道此刻的康熙帝是真的想要殺人!
“朕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除鼇拜,平三藩,澎湖海戰,一統台灣,挫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三征噶爾丹,創立“多倫會盟”,朕好不容易打下了這萬裏江山,卻被這些不肖子孫一夜之間就給丟光了!”
“皇上息怒!”
“息怒?你們讓朕怎麽息怒?朕打沙俄的時候多不容易?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多不容易?可是這些不肖子孫打都沒打,就被人家訛詐了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啊!對了,後世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等於多少畝土地?”
“迴、迴稟皇上!大、大概、大概是二十二萬五千……”
“二十二萬五千畝?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國家領土,寸土不讓,豈能說割出去就割出去!”
“迴稟皇上!是二十二萬五千萬畝土地!”
“什麽!二十二萬五千——萬畝!”
康熙隻覺得此刻自己的唿吸都有些困難了,差一點兒就被氣的直接昏死過去!
“混賬!混賬東西!這群蠢貨!廢物!狗雜種們!竟然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都給送人了!”
康熙氣的怒摔茶杯、桌椅、花瓶、香爐等一切能摔能砸的東西!
可就算是如此,也難以消除他心中的火氣!
但是現在他除了破口大罵之外,也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改變未來的局勢!
……
雍正在位時空。
此時的雍正麵色陰沉,一雙眼眸仿佛要殺人!
在雍正麵前跪著的阿哥們全都嚇的瑟瑟發抖,誰都不知道接下來他們的皇阿瑪要幹什麽。
“弘曆,你看看你的那些好子孫,一個個都把老祖宗的臉給丟盡了!”
“皇阿瑪!這根本不關兒臣的事啊!兒臣會為後世締造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兒臣根本不確定道光、鹹豐這些昏君是兒臣的子孫啊!”
乾隆一口咬定未來的事情跟自己無關,而且他還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若是雍正更換皇位繼承人,就等於毀了一個盛世啊!
然而雍正根本不管什麽盛世不盛世的,因為這康乾盛世誇獎的都是康熙和乾隆,根本就沒有人提他雍正,所以就算沒有未來的盛世,對他的影響也不大!
更關鍵的是這未來的世界格局肯定會有新的改變,到時候說不定就不會再出現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了!
……
乾隆在位時空。
原本乾隆就因為自己之前登上了昏君榜單而鬱鬱寡歡。
現在看了天幕的內容之後,他頓時明白為什麽別人都說大清實亡於乾隆了!
因為他所統治的這個時期是大清最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工業科技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可是此時的他卻高傲自大,固步自封,以天朝上國自詡,根本不把外界的小國家放在眼裏。
可就是他那閉關鎖國的愚蠢決定,導致最後的大清成為被別人任意屠宰的羔羊!
所以乾隆打算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不再好大喜功的多次下江南巡遊。
把所有的精力和錢財全都放在軍事和科研方麵!
當然,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辦,那就是更換的儲君!
……
道光在位時空。
道光帝望著天幕痛哭不已。
“辱沒先人!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列祖列宗啊!”
“皇上要注意龍體啊!您是大清的根本,決不能因小失大!”
“什麽是因小失大?朕死後你讓朕怎麽麵對列祖列宗?你告訴朕啊!”
“報!啟稟皇上!英吉利艦隊已經攻占了多個港口!”
“怎麽辦?現在怎麽辦?你們快想想辦法啊!”
“皇上,為今之計就隻能議和了!”
“真的就隻有這一條路可以選了麽?”
……
鹹豐在位時空。
“皇上!英法聯軍已經打過來了!”
“撤!”
“皇上!真的要撤麽?微臣願意死守京城!”
“你守得住嗎?僧格林沁三萬鐵騎精銳以傷亡過半的代價,也隻打死了敵軍不到十人!這仗你說怎麽打?”
“皇上!”
“撤!”
……
大清位麵非常熱鬧,而天幕還在繼續講解。
……
第十場戰役:抗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 ,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東北 。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麵對抗和較量 。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醜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麵策劃“滿蒙”獨立,一麵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
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製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占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
《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折》的出籠,標誌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係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誌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
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采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托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
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未向中國伸出援手。
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嚐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的陸軍在“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共有步兵182個師又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20個獨立團及其他少量特種兵部隊,總兵力約170餘萬人。
日本陸軍“七七”事變前夕,有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包括坦克、裝甲車)、16個飛行聯隊(54個飛行中隊)以及十餘個守備隊(相當於步兵旅團)等,共38萬人左右。
此外,在完備的征兵製度下,日本另有預備役73.8萬人、後備役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總計410萬人。
中國海軍到全麵抗戰爆發之前共有各種艦艇120艘,總排水量約11萬噸,但實際作戰艦艇僅60多艘,排水量約為6萬餘噸。
日本海軍當時共有現役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3萬噸,位居世界第三。
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此外還有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2艘正在製造。
中國空軍當時共有各種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因為依賴進口,在抗戰爆發時能投入戰鬥的僅223架,共編為31個中隊。
因缺少配件,作戰消耗過大,開戰不到一年,便僅剩126架可以戰鬥,此後又陸續補充104架。
日本空軍航空兵分別屬於陸軍和海軍,沒有獨立的空軍。
陸軍共有54個作戰飛行中隊,陸軍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約960架。
日本海軍陸基和艦載作戰飛機共計640架。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進攻沈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張學良采取“不抵抗”政策 ,東北迅速淪陷,東北軍大部分撤至錦州,張學良亦將遼寧省府遷移至錦州。
日軍攻占齊齊哈爾後,即調轉兵力直撲錦州。
12月25日,南京中央政府電令張學良固守錦州,積極抵抗,張學良也曾表示“對錦必盡力設法固守”。
1932年1月1日,日軍進攻錦州,但東北軍最終仍以“不抵抗”的姿態,退出了錦州 。
由於當局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中國東北,並炮製偽滿洲國。
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即淞滬抗戰)爆發。
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
日軍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蔣光鼐指揮軍隊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日軍先後四次更換主帥,死傷近萬人,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 。
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
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隻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迴日租界。
近代之恥,國人之殤。
堂堂華夏五千年文明差點兒斷絕在這些金發碧眼白皮膚的異域蠻族手中!
大清位麵。
康熙此刻被氣的渾身發抖!
“喪權辱國!奇恥大辱!這真是奇恥大辱啊!”
四周跪著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敢吱聲的,因為誰都知道此刻的康熙帝是真的想要殺人!
“朕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除鼇拜,平三藩,澎湖海戰,一統台灣,挫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三征噶爾丹,創立“多倫會盟”,朕好不容易打下了這萬裏江山,卻被這些不肖子孫一夜之間就給丟光了!”
“皇上息怒!”
“息怒?你們讓朕怎麽息怒?朕打沙俄的時候多不容易?簽訂《尼布楚條約》的時候多不容易?可是這些不肖子孫打都沒打,就被人家訛詐了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啊!對了,後世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等於多少畝土地?”
“迴、迴稟皇上!大、大概、大概是二十二萬五千……”
“二十二萬五千畝?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國家領土,寸土不讓,豈能說割出去就割出去!”
“迴稟皇上!是二十二萬五千萬畝土地!”
“什麽!二十二萬五千——萬畝!”
康熙隻覺得此刻自己的唿吸都有些困難了,差一點兒就被氣的直接昏死過去!
“混賬!混賬東西!這群蠢貨!廢物!狗雜種們!竟然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都給送人了!”
康熙氣的怒摔茶杯、桌椅、花瓶、香爐等一切能摔能砸的東西!
可就算是如此,也難以消除他心中的火氣!
但是現在他除了破口大罵之外,也根本沒有任何辦法改變未來的局勢!
……
雍正在位時空。
此時的雍正麵色陰沉,一雙眼眸仿佛要殺人!
在雍正麵前跪著的阿哥們全都嚇的瑟瑟發抖,誰都不知道接下來他們的皇阿瑪要幹什麽。
“弘曆,你看看你的那些好子孫,一個個都把老祖宗的臉給丟盡了!”
“皇阿瑪!這根本不關兒臣的事啊!兒臣會為後世締造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兒臣根本不確定道光、鹹豐這些昏君是兒臣的子孫啊!”
乾隆一口咬定未來的事情跟自己無關,而且他還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若是雍正更換皇位繼承人,就等於毀了一個盛世啊!
然而雍正根本不管什麽盛世不盛世的,因為這康乾盛世誇獎的都是康熙和乾隆,根本就沒有人提他雍正,所以就算沒有未來的盛世,對他的影響也不大!
更關鍵的是這未來的世界格局肯定會有新的改變,到時候說不定就不會再出現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了!
……
乾隆在位時空。
原本乾隆就因為自己之前登上了昏君榜單而鬱鬱寡歡。
現在看了天幕的內容之後,他頓時明白為什麽別人都說大清實亡於乾隆了!
因為他所統治的這個時期是大清最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工業科技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可是此時的他卻高傲自大,固步自封,以天朝上國自詡,根本不把外界的小國家放在眼裏。
可就是他那閉關鎖國的愚蠢決定,導致最後的大清成為被別人任意屠宰的羔羊!
所以乾隆打算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不再好大喜功的多次下江南巡遊。
把所有的精力和錢財全都放在軍事和科研方麵!
當然,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辦,那就是更換的儲君!
……
道光在位時空。
道光帝望著天幕痛哭不已。
“辱沒先人!愧對列祖列宗!愧對列祖列宗啊!”
“皇上要注意龍體啊!您是大清的根本,決不能因小失大!”
“什麽是因小失大?朕死後你讓朕怎麽麵對列祖列宗?你告訴朕啊!”
“報!啟稟皇上!英吉利艦隊已經攻占了多個港口!”
“怎麽辦?現在怎麽辦?你們快想想辦法啊!”
“皇上,為今之計就隻能議和了!”
“真的就隻有這一條路可以選了麽?”
……
鹹豐在位時空。
“皇上!英法聯軍已經打過來了!”
“撤!”
“皇上!真的要撤麽?微臣願意死守京城!”
“你守得住嗎?僧格林沁三萬鐵騎精銳以傷亡過半的代價,也隻打死了敵軍不到十人!這仗你說怎麽打?”
“皇上!”
“撤!”
……
大清位麵非常熱鬧,而天幕還在繼續講解。
……
第十場戰役:抗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 ,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東北 。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麵對抗和較量 。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醜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麵策劃“滿蒙”獨立,一麵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
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製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占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擴張政策。
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
《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折》的出籠,標誌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係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誌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
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采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托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
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未向中國伸出援手。
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嚐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的陸軍在“七七”事變爆發的時候共有步兵182個師又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20個獨立團及其他少量特種兵部隊,總兵力約170餘萬人。
日本陸軍“七七”事變前夕,有17個常備師團、4個混成旅團、4個騎兵旅團、5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戰車聯隊(包括坦克、裝甲車)、16個飛行聯隊(54個飛行中隊)以及十餘個守備隊(相當於步兵旅團)等,共38萬人左右。
此外,在完備的征兵製度下,日本另有預備役73.8萬人、後備役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總計410萬人。
中國海軍到全麵抗戰爆發之前共有各種艦艇120艘,總排水量約11萬噸,但實際作戰艦艇僅60多艘,排水量約為6萬餘噸。
日本海軍當時共有現役艦艇285艘,總排水量115.3萬噸,位居世界第三。
其中包括了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12艘。此外還有戰列艦2艘、航空母艦2艘正在製造。
中國空軍當時共有各種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因為依賴進口,在抗戰爆發時能投入戰鬥的僅223架,共編為31個中隊。
因缺少配件,作戰消耗過大,開戰不到一年,便僅剩126架可以戰鬥,此後又陸續補充104架。
日本空軍航空兵分別屬於陸軍和海軍,沒有獨立的空軍。
陸軍共有54個作戰飛行中隊,陸軍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約960架。
日本海軍陸基和艦載作戰飛機共計640架。
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進攻沈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張學良采取“不抵抗”政策 ,東北迅速淪陷,東北軍大部分撤至錦州,張學良亦將遼寧省府遷移至錦州。
日軍攻占齊齊哈爾後,即調轉兵力直撲錦州。
12月25日,南京中央政府電令張學良固守錦州,積極抵抗,張學良也曾表示“對錦必盡力設法固守”。
1932年1月1日,日軍進攻錦州,但東北軍最終仍以“不抵抗”的姿態,退出了錦州 。
由於當局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中國東北,並炮製偽滿洲國。
1932年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即淞滬抗戰)爆發。
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
日軍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蔣光鼐指揮軍隊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日軍先後四次更換主帥,死傷近萬人,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 。
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
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紮上海,隻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迴日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