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


    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


    第二天,英國軍隊就占領了香港島。


    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


    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2月23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


    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


    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


    廣州附近要地全失,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 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不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裏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鬥爭。


    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闖入三元裏騷擾搶劫。


    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


    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


    而此時英軍僅僅隻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


    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藥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著“雷管槍”前來增援。


    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台。


    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


    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餘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


    餘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


    三元裏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鬥爭。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旋北進浙江。


    10月1日攻陷定海,10日攻陷鎮海,13日占寧波。


    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


    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複寧波、鎮海、定海。


    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迴原駐地。


    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


    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


    道光帝見久經準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準備與英軍媾和。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1842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


    由於守軍準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


    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


    英軍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


    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


    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


    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


    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英海陸軍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並鞏固吳淞之戰後封堵長江出海口的戰果。


    1842年7月21日,英軍使用1.2萬餘人,76艘戰艦,炮724門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185人,清軍全軍覆沒,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麵,隨後英軍從南京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


    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


    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實際死傷人數不詳)。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


    1842年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耆英與璞鼎查簽訂華夏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邁克爾傑克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邁克爾傑克驢並收藏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