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明實亡於萬曆:薩爾滸之戰
我刷視頻通古代,古人都亞麻呆了 作者:邁克爾傑克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
兵分四路進軍,左側中路杜鬆領兵六萬,右側中路李如柏領兵六萬,左側北路馬林領兵四萬,合葉赫兵,右側南路劉鋌領兵四萬,合朝鮮兵。
後金方麵,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進攻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幸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
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戰爭背景:
後金是居住在中國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在晚明時建立的政權。
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
明初,這些留居東北的女真部落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
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以控製局勢。
萬曆二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取王杲之寨,殺掠人畜殆盡。
萬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圖報父仇,屢襲明軍。
明將李成梁兵圍阿台藏身的古勒寨。
阿台的妻子與努爾哈赤是堂兄妹,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為使孫女免於戰亂,便與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入城勸說阿台投降。
不料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暗通明朝,城中大亂,明軍趁機攻城。
努爾哈赤的祖、父死於戰火。
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索報父仇,但勢孤力單,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他迴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麽殺害其祖父、父親。
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複給建州都督敕書。
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新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
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六年(1583年至1588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建州各部,又合並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製了東臨大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麵職能的八旗軍製。
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
開始時隻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
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共有兵10萬餘人,其中主要為重騎兵。
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覆育列國英明皇帝,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明朝自從嘉靖後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
明穆宗到神宗時期,雖然有張居正等大臣推行財政和軍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頹勢,但是終究是曇花一現。
很快明神宗又開始長期怠政。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同時,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
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神宗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
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搜刮民財。
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間,明神宗針對邊疆的問題,發動了萬曆三大征,耗費了大量帑銀。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明神宗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鬆為總兵,率軍平叛,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
朝鮮王朝請求明朝援助,明神宗決定派兵到朝鮮,援朝抗倭。
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前後進行了七年多。
最後,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
萬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明神宗朱翊鈞派兵平叛。
這場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最後的結局是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
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
在明與後金對抗中,居於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為避免被努爾哈赤吞並,依附明朝,反對後金。
鴨綠江以東的朝鮮李氏王朝,也傾向於明朝。
蒙古察哈爾部,住在歸化城與承德之間,與後金對立,但同明的關係也好壞無常。
住在大興安嶺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與住在大淩河以北的蒙古喀爾喀部,傾向並依附後金,常與後金配合,襲擾遼東。
萬曆朝鮮戰爭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複。
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隻有,也就是說減少了60%。
壬辰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
兵分四路進軍,左側中路杜鬆領兵六萬,右側中路李如柏領兵六萬,左側北路馬林領兵四萬,合葉赫兵,右側南路劉鋌領兵四萬,合朝鮮兵。
後金方麵,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進攻一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幸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
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戰爭背景:
後金是居住在中國長白山一帶的建州女真在晚明時建立的政權。
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
明初,這些留居東北的女真部落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
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以控製局勢。
萬曆二年(1574年),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取王杲之寨,殺掠人畜殆盡。
萬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圖報父仇,屢襲明軍。
明將李成梁兵圍阿台藏身的古勒寨。
阿台的妻子與努爾哈赤是堂兄妹,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為使孫女免於戰亂,便與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入城勸說阿台投降。
不料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暗通明朝,城中大亂,明軍趁機攻城。
努爾哈赤的祖、父死於戰火。
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索報父仇,但勢孤力單,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他迴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麽殺害其祖父、父親。
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複給建州都督敕書。
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新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
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六年(1583年至1588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建州各部,又合並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製了東臨大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麵職能的八旗軍製。
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
開始時隻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
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共有兵10萬餘人,其中主要為重騎兵。
此外,還修築了赫圖阿拉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覆育列國英明皇帝,以赫圖阿拉為都城。
明朝自從嘉靖後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
明穆宗到神宗時期,雖然有張居正等大臣推行財政和軍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頹勢,但是終究是曇花一現。
很快明神宗又開始長期怠政。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同時,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
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神宗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
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搜刮民財。
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間,明神宗針對邊疆的問題,發動了萬曆三大征,耗費了大量帑銀。
萬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寧夏銀川反叛,明神宗派李成梁的兒子李如鬆為總兵,率軍平叛,一舉平息了哱拜之亂。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
朝鮮王朝請求明朝援助,明神宗決定派兵到朝鮮,援朝抗倭。
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前後進行了七年多。
最後,日本因豐臣秀吉去世,將侵朝日軍撤出朝鮮。
萬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發動叛亂,明神宗朱翊鈞派兵平叛。
這場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最後的結局是明軍八路進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楊應龍之亂。
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
在明與後金對抗中,居於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為避免被努爾哈赤吞並,依附明朝,反對後金。
鴨綠江以東的朝鮮李氏王朝,也傾向於明朝。
蒙古察哈爾部,住在歸化城與承德之間,與後金對立,但同明的關係也好壞無常。
住在大興安嶺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與住在大淩河以北的蒙古喀爾喀部,傾向並依附後金,常與後金配合,襲擾遼東。
萬曆朝鮮戰爭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複。
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隻有,也就是說減少了60%。
壬辰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