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恤士卒者,才能得到士卒的愛戴,孟玄的想法確實不錯,但相國身邊,並非沒有明白人!”
賈詡隨王炫來到大帳,神情冷淡的對王炫說道。
秦宜祿沒有跟著入帳,而是繼續處理療養院的瑣事去了。
張遼則在操練士卒,董卓留下的一萬人馬,其中八千人由徐榮統率,而王炫仍然隻有兩千人。
隻是將之前的戰損為王炫進行了補充。
張遼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王炫胸有大誌,必定不甘心久居董卓之下,早晚有一天會乘風而起,這兩千人就是王炫的第一支劍。
因此他要為王炫將這支劍打磨的鋒利無比。
相比在呂布麾下,張遼在王炫身邊,更有鬥誌,因為跟著呂布的歲月裏,張遼渾渾噩噩,看不到未來。
而跟隨王炫以來,每日聽王炫談論古今,暢想未來時,張遼就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王炫笑道:“文和兄是指李儒?”
賈詡捋須道:“李儒足智多謀,必然能夠一眼看出孟玄的用意,你覺得他能容忍孟玄借機獲取將士們的好感嗎?”
王炫搖頭道:“那自然是不能得,但眼下他就算向相國進言,相國也不一定會聽取,袁紹大軍隨時會揮師洛陽,相國如今的心思都在遷都上麵!”
“遷都,沒想到李儒和相國還是這麽做了,真是昏招百出!”
賈詡搖頭歎氣。
“看來文和兄早就猜到了李儒和相國的打算!聽文和兄的意思,是不讚成遷都?”
王炫詫異道。
在他看來,遷都長安,能夠憑借潼關,隔絕關東眾諸侯,潛心發展自身實力,待天下有變之時,揮師東出,即可席卷天下。
這應是目前最好的發展方針。
賈詡若有所思的看了眼王炫,道:“孟玄所想符合自身戰略規劃,但不適合相國,以相國如今的地位和實力,完全沒有必要遷都長安,袁紹等諸侯,在相國麵前,不過都是些跳梁小醜,不趁此時將他們一舉殲滅,將來必成大禍!
欸,當然,相國現在老邁,又無子嗣,自然沒了雄心壯誌,可惜,今日因他這一退,天下必將因此徒增數以百萬計的傷亡!各州百姓不知又有多少流離失所啊!”
王炫臉色黯淡道:“即使相國不走,文和兄以為,相國能使天下太平嗎?若是真讓相國得了天下,天下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嗎?”
賈詡一愣,隨即搖頭道:“孟玄胸懷天下百姓,我不如也!今日起,孟玄但有差遣,文和必當竭盡所能!”
王炫知道想要賈詡對自己忠心,僅憑這三言兩語,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賈詡一生輾轉多地,侍奉多位主公,雖然並沒有什麽背叛之舉,但對自己的主公多是有所保留。
遇到危險,多會從自身利益考慮,明哲保身是他的處事準則。
要他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幾乎不可能。
因此,王炫也不急於令賈詡臣服自己,等時機成熟,賈詡自會肝腦塗地。
有了賈詡的加入,秦宜祿頓時就感到了無比輕鬆,他再也不用為了一些瑣事,四處奔走,也不用為了營中的雞毛蒜皮,與將士們爭執的麵紅耳赤。
賈詡久居軍營,雖是武職,但對各種公務的處理,卻是爐火純青,毫無壓力。
另一邊的洛陽,董卓迴京之後,就殺了一批蠢蠢欲動的大臣,作為對洛陽士族的震懾。
因為董卓戰敗,連失泗水、虎牢二關,已經引得洛陽士族地震。
大家在暗中奔走相告,私下唿喚雀躍,認為董卓的末日來了!
他們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了!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是他們士族的代表,隻要袁紹鏟除董卓,執掌朝權,屬於他們士族的時代便又迴來了!
對於洛陽士族、豪強們的心思,李儒自然一清二楚。
因此,當董卓迴到洛陽後,李儒第一時間就向董卓諫言,要殺掉一批刺頭,震懾宵小,為遷都做準備。
吃了敗仗的董卓,心裏正憋著怒火,聽了李儒的建議,當即就表示了同意。
當天洛陽的菜市場,便被鮮血染紅,無數士族、豪強的頭顱被砍掉,堆積成山,猙獰又恐怖。
董卓的暴行,嚇壞了其餘的士族、豪強,一時間,整個洛陽都變得安靜了下來。
以往熱鬧無比的街市,瞬間變得冷冷清清,商鋪、小販全都選擇了關門歇業,百姓們更是不敢出門,生怕被巡邏的西涼軍抓去砍了腦袋。
王允見到這一幕,心中大罵董卓可惡,古往今來那些咒罵奸臣賊子的髒話,全都被王允用在了董卓的身上。
但是這並不能阻止董卓的暴行。
王允借著想念義子王炫的名義,給王炫寫了封信,詢問王炫接下來的行動。
目睹董卓的種種惡行,王允恨不得提劍將董卓大卸八塊!
如今袁紹進駐虎牢關,距離洛陽,不過彈指之間!
隻要袁紹揮師洛陽,加上王炫和自己為內應,想要拯救天子,匡扶漢室,那還不易如反掌!
給王炫去信的次日,董卓在大殿上就宣布了遷都一事。
聽到董卓要遷都,王允整個人都不好了。
自漢光武帝劉秀於洛陽定都,迄今為止,亦有兩百餘年,反觀長安,從王莽篡漢之後,便已經凋敝蕭條,已經不符合作為國都的條件。
董卓要遷都,這不是置國本於不顧嗎!
僅存的理智令王允沒有衝上去斥責董卓,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要是此刻壓抑不住憤怒,和董卓撕破臉,自己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
王允沒有反對,不代表朝中的其他大臣都是慫貨。
司徒楊彪和大臣黃琬當即就站了出來,朝著董卓就是破口大罵,斥責董卓此舉乃是動搖國本。
昨日殺了不少人,董卓以為今天沒人敢跳出來和自己叫板,誰知道還是有不長眼的人跳了出來。
董卓沒有慣著這兩個人,立即命人將楊彪和黃琬逮捕入獄,等待問罪。
楊彪和黃琬是個硬骨頭,根本不懼董卓,依舊堅持己見。
其餘大臣見狀,趕緊為楊彪、黃琬求情。
董卓不為所動,命侍衛將楊彪和黃琬下獄,聽後發落。
眾大臣見楊彪和黃琬就要人頭不保,再也不敢反對董卓遷都的決定。
董卓見大臣們沒了意見,心道事不宜遲,他立即下令即刻遷都。
大臣們見董卓一點準備時間都不給他們,全都如喪考妣,可是除了在心裏咒罵董卓是個豬狗不如的畜牲外,卻又毫無辦法。
年幼的天子劉協,就這樣迷迷糊糊的被送上了龍攆,在西涼軍的護衛下,出了皇宮。
至於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們,更是無比惶恐。
事前一點預兆都沒有,便要遷都去長安,實在是太突然了。
大批西涼軍湧入皇宮,監視太監、宮女們的搬遷。
那些容易帶走的金銀細軟,被打包帶走,無法帶走的,一律搗毀、破壞。
一些模樣標致的宮女被西涼軍盯上,他們借著搜查為名,將她們強行玷汙。
哪怕是宮中的嬪妃,在此刻,也都一文不值,任由西涼軍欺辱。
至於那些太監,連狗都不如,被西涼軍打罵而死者,不計其數。
除了皇宮之外,洛陽城的各個坊市,亦都如此。
百姓們一覺醒來,就接到了要遷往長安的命令,頓時全都不樂意了。
他們世代生活在洛陽,如今董卓一聲不吭,就要他們遷移到長安,這讓大家如何能夠接受。
麵對百姓們的抵觸,西涼軍隻有一個處理手段,殺!
如果殺一個不行,那就殺十個!
殺十個還不行,那就殺一百個!
一直殺到這些人肯走為止!
賈詡隨王炫來到大帳,神情冷淡的對王炫說道。
秦宜祿沒有跟著入帳,而是繼續處理療養院的瑣事去了。
張遼則在操練士卒,董卓留下的一萬人馬,其中八千人由徐榮統率,而王炫仍然隻有兩千人。
隻是將之前的戰損為王炫進行了補充。
張遼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王炫胸有大誌,必定不甘心久居董卓之下,早晚有一天會乘風而起,這兩千人就是王炫的第一支劍。
因此他要為王炫將這支劍打磨的鋒利無比。
相比在呂布麾下,張遼在王炫身邊,更有鬥誌,因為跟著呂布的歲月裏,張遼渾渾噩噩,看不到未來。
而跟隨王炫以來,每日聽王炫談論古今,暢想未來時,張遼就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王炫笑道:“文和兄是指李儒?”
賈詡捋須道:“李儒足智多謀,必然能夠一眼看出孟玄的用意,你覺得他能容忍孟玄借機獲取將士們的好感嗎?”
王炫搖頭道:“那自然是不能得,但眼下他就算向相國進言,相國也不一定會聽取,袁紹大軍隨時會揮師洛陽,相國如今的心思都在遷都上麵!”
“遷都,沒想到李儒和相國還是這麽做了,真是昏招百出!”
賈詡搖頭歎氣。
“看來文和兄早就猜到了李儒和相國的打算!聽文和兄的意思,是不讚成遷都?”
王炫詫異道。
在他看來,遷都長安,能夠憑借潼關,隔絕關東眾諸侯,潛心發展自身實力,待天下有變之時,揮師東出,即可席卷天下。
這應是目前最好的發展方針。
賈詡若有所思的看了眼王炫,道:“孟玄所想符合自身戰略規劃,但不適合相國,以相國如今的地位和實力,完全沒有必要遷都長安,袁紹等諸侯,在相國麵前,不過都是些跳梁小醜,不趁此時將他們一舉殲滅,將來必成大禍!
欸,當然,相國現在老邁,又無子嗣,自然沒了雄心壯誌,可惜,今日因他這一退,天下必將因此徒增數以百萬計的傷亡!各州百姓不知又有多少流離失所啊!”
王炫臉色黯淡道:“即使相國不走,文和兄以為,相國能使天下太平嗎?若是真讓相國得了天下,天下百姓就能過上好日子嗎?”
賈詡一愣,隨即搖頭道:“孟玄胸懷天下百姓,我不如也!今日起,孟玄但有差遣,文和必當竭盡所能!”
王炫知道想要賈詡對自己忠心,僅憑這三言兩語,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賈詡一生輾轉多地,侍奉多位主公,雖然並沒有什麽背叛之舉,但對自己的主公多是有所保留。
遇到危險,多會從自身利益考慮,明哲保身是他的處事準則。
要他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幾乎不可能。
因此,王炫也不急於令賈詡臣服自己,等時機成熟,賈詡自會肝腦塗地。
有了賈詡的加入,秦宜祿頓時就感到了無比輕鬆,他再也不用為了一些瑣事,四處奔走,也不用為了營中的雞毛蒜皮,與將士們爭執的麵紅耳赤。
賈詡久居軍營,雖是武職,但對各種公務的處理,卻是爐火純青,毫無壓力。
另一邊的洛陽,董卓迴京之後,就殺了一批蠢蠢欲動的大臣,作為對洛陽士族的震懾。
因為董卓戰敗,連失泗水、虎牢二關,已經引得洛陽士族地震。
大家在暗中奔走相告,私下唿喚雀躍,認為董卓的末日來了!
他們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了!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是他們士族的代表,隻要袁紹鏟除董卓,執掌朝權,屬於他們士族的時代便又迴來了!
對於洛陽士族、豪強們的心思,李儒自然一清二楚。
因此,當董卓迴到洛陽後,李儒第一時間就向董卓諫言,要殺掉一批刺頭,震懾宵小,為遷都做準備。
吃了敗仗的董卓,心裏正憋著怒火,聽了李儒的建議,當即就表示了同意。
當天洛陽的菜市場,便被鮮血染紅,無數士族、豪強的頭顱被砍掉,堆積成山,猙獰又恐怖。
董卓的暴行,嚇壞了其餘的士族、豪強,一時間,整個洛陽都變得安靜了下來。
以往熱鬧無比的街市,瞬間變得冷冷清清,商鋪、小販全都選擇了關門歇業,百姓們更是不敢出門,生怕被巡邏的西涼軍抓去砍了腦袋。
王允見到這一幕,心中大罵董卓可惡,古往今來那些咒罵奸臣賊子的髒話,全都被王允用在了董卓的身上。
但是這並不能阻止董卓的暴行。
王允借著想念義子王炫的名義,給王炫寫了封信,詢問王炫接下來的行動。
目睹董卓的種種惡行,王允恨不得提劍將董卓大卸八塊!
如今袁紹進駐虎牢關,距離洛陽,不過彈指之間!
隻要袁紹揮師洛陽,加上王炫和自己為內應,想要拯救天子,匡扶漢室,那還不易如反掌!
給王炫去信的次日,董卓在大殿上就宣布了遷都一事。
聽到董卓要遷都,王允整個人都不好了。
自漢光武帝劉秀於洛陽定都,迄今為止,亦有兩百餘年,反觀長安,從王莽篡漢之後,便已經凋敝蕭條,已經不符合作為國都的條件。
董卓要遷都,這不是置國本於不顧嗎!
僅存的理智令王允沒有衝上去斥責董卓,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要是此刻壓抑不住憤怒,和董卓撕破臉,自己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
王允沒有反對,不代表朝中的其他大臣都是慫貨。
司徒楊彪和大臣黃琬當即就站了出來,朝著董卓就是破口大罵,斥責董卓此舉乃是動搖國本。
昨日殺了不少人,董卓以為今天沒人敢跳出來和自己叫板,誰知道還是有不長眼的人跳了出來。
董卓沒有慣著這兩個人,立即命人將楊彪和黃琬逮捕入獄,等待問罪。
楊彪和黃琬是個硬骨頭,根本不懼董卓,依舊堅持己見。
其餘大臣見狀,趕緊為楊彪、黃琬求情。
董卓不為所動,命侍衛將楊彪和黃琬下獄,聽後發落。
眾大臣見楊彪和黃琬就要人頭不保,再也不敢反對董卓遷都的決定。
董卓見大臣們沒了意見,心道事不宜遲,他立即下令即刻遷都。
大臣們見董卓一點準備時間都不給他們,全都如喪考妣,可是除了在心裏咒罵董卓是個豬狗不如的畜牲外,卻又毫無辦法。
年幼的天子劉協,就這樣迷迷糊糊的被送上了龍攆,在西涼軍的護衛下,出了皇宮。
至於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們,更是無比惶恐。
事前一點預兆都沒有,便要遷都去長安,實在是太突然了。
大批西涼軍湧入皇宮,監視太監、宮女們的搬遷。
那些容易帶走的金銀細軟,被打包帶走,無法帶走的,一律搗毀、破壞。
一些模樣標致的宮女被西涼軍盯上,他們借著搜查為名,將她們強行玷汙。
哪怕是宮中的嬪妃,在此刻,也都一文不值,任由西涼軍欺辱。
至於那些太監,連狗都不如,被西涼軍打罵而死者,不計其數。
除了皇宮之外,洛陽城的各個坊市,亦都如此。
百姓們一覺醒來,就接到了要遷往長安的命令,頓時全都不樂意了。
他們世代生活在洛陽,如今董卓一聲不吭,就要他們遷移到長安,這讓大家如何能夠接受。
麵對百姓們的抵觸,西涼軍隻有一個處理手段,殺!
如果殺一個不行,那就殺十個!
殺十個還不行,那就殺一百個!
一直殺到這些人肯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