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廉謙之道:為政與修德的基石
曆史的迴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作者:其樂自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
在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之中,諸多蘊含著深邃智慧與高尚道義的古訓仿若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了世世代代華夏兒女前行的道路。而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 這一箴言,恰似其中最為耀眼、最為奪目的明珠,以其穿越時空的磅礴力量,振聾發聵地揭示了廉潔與謙恭在為政、修德領域所占據的核心地位,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當之無愧的瑰寶,曆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依舊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廉潔,宛如一座巍峨聳立、堅不可摧的燈塔,在風雲變幻、暗流湧動的政治海洋裏,為每一位肩負治國理政重任的為政者照亮前行的正道坦途,是當之無愧的為政根基所在。迴首漫漫曆史,無數鮮活的事例如同鐫刻在歲月豐碑上的印記,深刻印證著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時光迴溯至春秋時期,齊國大地之上,晏嬰猶如一顆璀璨星辰閃耀其間。他身為齊國賢相,憑借非凡的智慧與卓越的才能,曆經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位君主的更迭,矢誌不渝地秉持著 “廉者,政之本也” 的崇高理念,在漫長的仕途生涯中,始終堅守廉潔底線,從未有過絲毫動搖。無論是來自君主封賞的廣袤城邑、舒適宅邸,還是精美華麗的車馬、昂貴珍稀的衣物,晏嬰皆一一辭絕,毫無眷戀。不僅如此,他心懷悲憫,時常將自己的俸祿慷慨地贈予那些貧困潦倒的親戚朋友以及在底層辛勤勞作的百姓,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懷。齊景公曾多次被晏嬰的賢能所打動,試圖以豐厚賞賜表達敬意與倚重,卻屢屢遭到婉拒。晏嬰目光深邃,言辭懇切地說道:“德薄而祿厚,智惛而家富,是彰汙而逆教也,不可。” 在他看來,倘若自身德行淺薄卻享受豐厚俸祿,才智昏庸卻坐擁富貴之家,那無疑是在彰顯自身的汙濁,悖逆教化之道,斷不可為。正是晏嬰這般高風亮節、廉潔奉公的行為,如同春風化雨,為齊國的政治生態注入了清新活力,使得齊國在他主政期間,政治清明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盡享太平盛世之福祉。
歲月流轉至東漢,張堪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彼時,漢武帝慧眼識珠,任命張堪為蜀郡太守。成都,這座素有 “天府之國” 美譽的繁華都市,財富堆積如山,珍寶琳琅滿目。然而,張堪身處這充滿誘惑的富庶之地,卻心如止水,秋毫未取,盡顯廉潔本色。他的清正廉潔並非一時作秀,後續朝廷委以重任,派他前往漁陽出任太守。在漁陽任上,張堪秉公執政,剛正不阿,麵對奸猾狡詐之徒,絕不手軟,堅決予以捕擊懲處;在賞罰之事上,他言出必行,公正嚴明,讓百姓們心悅誠服。八載春秋,他殫精竭慮,默默耕耘,換來的是邊境安寧無虞,社會和諧穩定,百姓生活富足安康,“漁陽惠政” 的佳話就此傳頌開來,成為後世為官者學習的楷模。
再將目光聚焦於 “子罕以不貪為寶” 的佳話。一日,有人懷揣一塊稀世美玉,慕名而來,滿心期許地將美玉獻予子罕,認為這等珍寶定能博得子罕歡心。然而,子罕卻目光堅定,淡然拒之,他的話語擲地有聲:“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在子罕心中,廉潔清正的操守遠勝世間一切珍寶,這種超凡脫俗的高尚品德,讓他在為政之途上,贏得了百姓發自肺腑的敬重與毫無保留的信任,成為百姓心中清官廉吏的典範。
楊震 “暮夜卻金” 的事跡,更是如雷貫耳,廣為流傳。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的途中,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之恩,對楊震心懷感激。為表謝意,王密趁著夜深人靜,懷揣十斤黃金,悄然前來拜訪。他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輕聲低語道:“暮夜無知者。” 卻不曾想,楊震聞言,神色陡然一肅,義正言辭地駁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這寥寥數語,如洪鍾大呂,振聾發聵,王密頓時羞愧難當,灰溜溜地離去。楊震憑借這堅如磐石的廉潔操守,在金錢的洶湧誘惑麵前,巍然屹立,毫不動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為官者應有的清正之風,為後世樹立了不朽的道德標杆。
陸績 “廉石壓艙” 的典故同樣彰顯著廉潔的磅礴偉力。陸績在鬱林太守任期滿後,收拾行囊,乘船踏上歸鄉之路。由於他為官期間兩袖清風,清廉自守,所攜行李寥寥無幾,致使船身輕盈,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難以平穩航行。為確保安全過海,陸績無奈之下,隻得搬來一塊巨石壓於船中,方才得以順利返鄉。這塊看似普通的巨石,日後被人們滿懷敬意地稱為 “廉石”,它承載著陸績的廉潔美名,穿越時空,被後人代代傳頌,成為廉潔精神的永恆象征。
這些古代廉吏的傳奇故事,猶如一麵麵鏡子,清晰映照出廉潔對於為政的極端重要性。廉潔的官員,仿若正義的化身,他們心懷公正,在處理政務時,不偏不倚,絕不因私情而偏袒一方,亦不因私利而徇私舞弊。他們以無私無畏的精神,為百姓撐起一片公平正義的藍天,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他們用自己的熱血與堅守,生動詮釋了 “廉者,政之本也” 的深刻內涵,讓這一理念深深紮根於華夏大地。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邁入現代社會,廉潔依舊是為政者不可或缺、賴以生存的品質生命線。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便將廉潔自律作為每一位黨員幹部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融入血脈,化作靈魂。迴首革命戰爭年代,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無數共產黨人在槍林彈雨中,秉持著廉潔奉公的崇高精神,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前赴後繼。他們不追逐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唯有一個堅定信念 —— 實現革命理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更是將廉政建設提升至關乎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戰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視,全力推進。一大批如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般的優秀領導幹部,脫穎而出,他們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時代前行之路。焦裕祿,在蘭考這片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肩負重任,擔任縣委書記期間,麵對風沙肆虐、水澇成災、鹽堿侵蝕的 “三害” 困境,他毫不退縮,挺身而出,帶領蘭考人民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他廉潔奉公,克己奉公,哪怕生活條件艱苦卓絕,也從未動過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一絲私利的念頭,將全部的精力、心血乃至生命,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蘭考人民,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心係蘭考發展,成為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
孔繁森,這位兩次義無反顧進藏的英雄兒女,為西藏的發展與穩定傾盡心力,立下赫赫戰功。他在藏區工作期間,廉潔自律,艱苦樸素,心中時刻裝著藏族同胞的冷暖疾苦。他把自己微薄的工資和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積蓄,毫不猶豫地用來幫助那些貧困無助的藏族群眾,為他們送去生活的希望與溫暖。他的無私奉獻,讓藏族同胞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被譽為 “新時期的雷鋒”“90 年代的焦裕祿”,他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
楊善洲,退休後本可選擇進省城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這一安逸選擇,懷揣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紮根大亮山,開啟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義務植樹造林之旅。寒來暑往,歲月悠悠,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與頑強拚搏的精神,硬是在荒蕪的大亮山上,建成了麵積達 5.6 萬畝、價值 3 億元的林場。更為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並未將這片傾注畢生心血的林場據為己有,而是無償上繳給國家,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與無私胸懷。
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廉潔從政的理念,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黨和政府前行的道路,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擁護與愛戴,凝聚起了推動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磅礴力量。
然而,在現實生活的複雜畫卷中,我們不得不痛心疾首地直麵一些陰暗角落。仍有極少數官員,在權力與利益的誘惑麵前迷失自我,背離了廉潔的神聖原則,踏上了貪汙腐敗的不歸之路。他們利欲熏心,將手中的權力視作謀取私利的工具,肆無忌憚地為自己和家人瘋狂斂財,大肆收受賄賂,濫用職權,肆意踐踏黨紀國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
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本應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事業健康發展的重任,卻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大開方便之門,非法收受巨額財物,其貪婪行徑嚴重擾亂了能源領域的正常秩序,給國家能源安全埋下了重重隱患,讓國家在能源發展的關鍵賽道上遭受重創。
原鐵道部部長劉誌軍,在位期間,忘卻初心使命,將手中權力玩弄於股掌之間,濫用職權,為滿足個人私欲,與不法商人勾結,收受賄賂,致使公共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被無情踐踏。他的所作所為,不僅嚴重破壞了鐵路係統多年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廉政防線,更讓鐵路事業的健康發展陷入困境,延誤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這些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例,宛如一記記沉重的警鍾,振聾發聵地警示著我們:廉潔,是為政者的生命線,一旦失守,必將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為政者唯有時刻保持廉潔自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方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肩負起為人民服務的神聖使命,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
要做到廉潔從政,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多管齊下,久久為功。首先,為政者務必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築牢思想防線。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指引,堅守廉潔底線,在名利誘惑麵前,保持清醒頭腦,不為所動;在權勢威壓之下,挺直脊梁,不屈不撓。時刻牢記自己身為人民公仆的職責與使命,將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其次,建立健全監督機製,是確保權力規範運行的關鍵之舉。權力一旦脫離監督,便如同脫韁野馬,極易滋生腐敗。必須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多元監督形式的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無死角的監督合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無所遁形。同時,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對腐敗分子絕不心慈手軟,依法嚴懲,讓其付出沉重代價,以儆效尤。
最後,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廉政文化作為廉潔從政的思想根基與文化支撐,承載著傳遞廉潔理念、弘揚廉潔精神的重任。通過廣泛開展廉政教育、廉政宣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廉潔的種子在每一個人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使廉潔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
謙恭,恰似一麵澄澈如鏡的湖麵,平靜而深邃,它不僅能夠映照出人性中最為美好、純粹的品德光輝,更是為人處世的無上智慧所在。一個謙遜之人,仿若擁有一種神奇魔力,懂得自然而然地放低姿態,以一顆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始終保持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宛如一塊海綿,孜孜不倦地汲取外界的知識與智慧,持續充實自身。
在曆史的浩瀚星空中,古代諸多謙謙君子宛如璀璨星辰,以其謙恭的品德閃耀光芒,贏得世人的敬重與讚譽。孔子,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無疑是謙恭的典範。他一生好學不倦,對知識的渴望如饑似渴,足跡踏遍華夏大地,四處宣揚自己的學說思想。雖學富五車、弟子眾多,聲名遠揚,卻始終如一地保持著謙遜謹慎的態度,從未有過絲毫驕傲自滿。他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仿若一道智慧之光,穿透時空,深刻地體現了他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在與弟子們朝夕相處的漫長歲月裏,他既是嚴師,亦是益友,不僅傾囊相授自己的學識,還積極鼓勵弟子們各抒己見,發表不同見解,並能以敏銳的洞察力從弟子的話語中汲取智慧養分,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學說體係。即便麵對他人的質疑與批評,孔子也能坦然處之,反躬自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不同聲音,持續優化自己的思想。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在不斷的交流、碰撞、融合中日益豐富多元,穿越千年曆史長河,流傳千古,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與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支柱。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傑出君主,以善於納諫而聞名於世。他深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的道理,能夠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魏征這位著名諫臣,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毫不避諱地指出唐太宗的過失與不足。麵對魏征的逆耳忠言,唐太宗不僅沒有龍顏大怒,心生怨恨,反而對魏征敬重有加,視若珍寶。他曾感慨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時刻警醒自己,反思自身行為,這種謙虛納諫的高貴品質,使得他能夠廣開言路,海納百川,任用賢能,博采眾長,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一震古爍今的盛世局麵,為大唐盛世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光流轉至現代社會,謙恭同樣是備受推崇、熠熠生輝的高尚品德,眾多成功人士皆以自身行動詮釋著謙遜的力量。科學家錢學森,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探索宇宙奧秘、攻克航天難題的征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鑄就不朽傳奇。然而,即便取得了如此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他依然謙虛謹慎,低調內斂。他常說:“我本人隻是滄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錢學森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國家和人民,這種虛懷若穀的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高尚的品德與寬廣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文學家季羨林,是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學術大師。他在梵學、佛學、吐火羅語研究等諸多學術領域造詣頗深,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然而,麵對外界的讚譽與尊崇,他卻始終保持謙遜,從不以大師自居,總是淡然一笑,自稱隻是一個普通的學者。他待人誠懇,無論是麵對學界泰鬥還是初出茅廬的晚輩,皆彬彬有禮,尊重有加。他善於傾聽,總能從他人身上發現閃光點,汲取知識養分。季羨林的謙虛品德,如同一股清泉,潤澤人心,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和愛戴,成為學術界乃至全社會學習的楷模。
謙恭之人,仿若春風化雨,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能夠贏得他人的好感與信任。他們不會因自身的地位、財富或才華而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而是能夠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個性與選擇。他們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感受,總能讓人如沐春風。
在日常工作場景中,有些同事自視甚高,驕傲自大,總認為自己能力超群,無所不能,不屑於與他人合作。然而,一旦麵臨複雜棘手的任務,他們往往會發現個人力量的局限,諸多問題難以獨自攻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謙虛的同事,深知團隊協作的力量,能夠放下身段,與他人團結一心,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匯聚眾智,攻克難關,往往能夠更加高效、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贏得領導賞識與同事認可。
在學習的舞台上,同樣上演著類似的故事。有些學生一旦取得些許成績,便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無需再努力奮進,更不願意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久而久之,知識儲備停滯不前,學習成績逐漸下滑。而那些謙虛好學的學生,能夠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空杯心態,不斷向他人學習,博采眾長,查漏補缺,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在知識的海洋中漸行漸遠,駛向成功彼岸。
要培養謙恭的品德,需從多個維度入手,持之以恆,方能修成正果。首先,學會尊重他人是謙恭的基石。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與選擇,不歧視、不嘲笑他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無論對方身份地位如何,都應以認真、誠懇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想法與感受,讓尊重之花在人際交往中綻放。
其次,正確認識自己是做到謙虛的關鍵。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隻有對自己有清晰、客觀的認識,才能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潛力。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與建議,將其視為成長的機遇,不斷學習、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最後,保持一顆平常心至關重要。在麵對成功和榮譽時,切勿被勝利衝昏頭腦,驕傲自滿;在麵對失敗和挫折時,也不要氣餒沮喪,一蹶不振。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情緒所控製。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泰然處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謙虛謹慎,從容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廉潔與謙恭,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著社會向著和諧美好的方向穩步前行。廉潔是為政的底線,是確保權力公正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彰顯的根本保障;謙恭是修德的境界,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至高追求,它讓人性的光輝得以綻放,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隻有做到廉謙相濟,才能真正實現為政清明,社會和諧。
在為政方麵,廉潔是基礎,謙恭是保障。為政者隻有廉潔自律,才能做到公正公平,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一個貪汙腐敗的官員,必然會在利益的驅使下扭曲政策、濫用職權,將公共資源據為己有,使百姓的利益受損,最終失去民心。而廉潔的官員則能堅守原則,不被金錢、權勢所誘惑,以公正之心處理政務,讓政策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謙恭的品德又能為為政者錦上添花,使其更好地傾聽民意,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當官員以謙恭的態度對待百姓,尊重百姓的意見和建議時,百姓會感受到被重視,從而更願意暢所欲言,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這樣一來,政策的製定就能更加貼近實際,符合百姓的期盼,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也會隨之增強。
例如,在基層治理中,一些優秀的幹部既廉潔奉公,又謙虛謹慎。他們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與百姓促膝長談,打成一片。他們耐心傾聽百姓講述生活中的瑣碎煩惱,諸如農作物的收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醫療等問題,將這些民生訴求一一記在心上。在製定政策和開展工作時,充分考量百姓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意願。有的地方幹部為了解決農村灌溉用水難題,多次召集村民開會,虛心請教老一輩農民的經驗,結合專業知識,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讓幹涸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他們以廉潔的作風和謙恭的態度,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促進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修德方麵,廉潔是外在表現,謙恭是內在修養。一個廉潔的人,往往也具備謙恭的品德。因為廉潔的人能夠克製自己的欲望,不貪圖名利,不追求虛榮,這種克製和自律的精神,與謙恭的品德是相通的。能夠堅守廉潔底線的人,深知自身的責任重大,不會因一時的成就而驕傲自滿,反而會更加謹慎謙遜。
而謙恭的人,也更容易做到廉潔。因為謙恭的人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輕易占有他人的財物,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做到廉潔自律。他們明白,隻有保持廉潔,才能維護自己的聲譽,不辜負他人的尊重。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既廉潔又謙虛。他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不謀取私利,靠誠實勞動換取合法收入。一位老教師,一生堅守三尺講台,默默耕耘,從不接受學生家長的禮品禮金,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培育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在與人交往中,他總是謙虛有禮,尊重他人,不炫耀自己的學識和成就。當同事向他請教教學經驗時,他會毫無保留地分享,從不居功自傲。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謙相濟的美德,成為了身邊人的榜樣。
在社會層麵,廉謙相濟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當廉潔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人們就會自覺抵製腐敗行為,追求公正公平的社會環境。企業在商業活動中遵循廉潔原則,不搞不正當競爭,不進行商業賄賂,市場秩序就會井然有序,消費者的權益就能得到保障。公職人員廉潔從政,公共資源就能合理分配,社會福利政策就能精準惠及需要的人群。
當謙恭成為一種社會美德,人們就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鄰裏之間和睦相處,遇到問題能夠互相商量、互相幫助;同事之間團結協作,彼此尊重對方的想法和創意,共同攻克工作中的難題。這種廉潔、謙恭的社會風氣,能夠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要實現廉謙相濟,共築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強廉政建設和道德建設,製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一方麵,通過嚴格的法律製度約束官員的行為,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麵,開展各類道德教育活動,弘揚謙恭精神,培養公民的道德素養。
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廉潔教育和品德教育,將這兩種品質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講述曆史上廉潔與謙恭的故事,讓學生從小就受到熏陶,明白廉潔和謙恭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誌願服務、廉潔文化宣傳等,讓他們在實踐中踐行這些美德,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家庭要注重家風建設,傳承廉潔、謙恭的優良傳統,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家長以身作則,做到廉潔自律、謙虛待人,為孩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金錢、名利,培養他們尊重他人、善於傾聽的好習慣。
社會各界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傳播廉謙相濟的理念和正能量。影視作品可以創作更多反映廉潔奉公、謙恭有禮的故事,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受到教育;報刊雜誌可以開設專欄,報道先進人物的事跡,弘揚廉謙精神;網絡平台要積極引導輿論,對廉潔、謙恭的行為點讚,對不良行為進行批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這一古訓,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和文明。在當今時代,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其內涵,將廉潔和謙恭的品德融入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讓廉潔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讓謙恭之德潤澤每一個心靈。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為政清明,社會和諧,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夢想早日實現。讓我們以廉為基,以謙為翼,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社會的發展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們更應堅守這份廉謙之道。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下,科研人員在追求突破的同時,要秉持廉潔之心,確保科研經費合理使用,不弄虛作假,不虛報成果,以謙恭之態與同行交流合作,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共同攻克科學難題,推動科技發展造福人類。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外交官們既要廉潔奉公,維護國家形象和利益,又要以謙恭有禮的姿態麵對各國友人,展現大國風範,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世界和平穩定貢獻力量。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應牢記這一古訓,將廉謙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讓人類的未來更加光明。
在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之中,諸多蘊含著深邃智慧與高尚道義的古訓仿若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了世世代代華夏兒女前行的道路。而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 這一箴言,恰似其中最為耀眼、最為奪目的明珠,以其穿越時空的磅礴力量,振聾發聵地揭示了廉潔與謙恭在為政、修德領域所占據的核心地位,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當之無愧的瑰寶,曆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依舊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廉潔,宛如一座巍峨聳立、堅不可摧的燈塔,在風雲變幻、暗流湧動的政治海洋裏,為每一位肩負治國理政重任的為政者照亮前行的正道坦途,是當之無愧的為政根基所在。迴首漫漫曆史,無數鮮活的事例如同鐫刻在歲月豐碑上的印記,深刻印證著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時光迴溯至春秋時期,齊國大地之上,晏嬰猶如一顆璀璨星辰閃耀其間。他身為齊國賢相,憑借非凡的智慧與卓越的才能,曆經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位君主的更迭,矢誌不渝地秉持著 “廉者,政之本也” 的崇高理念,在漫長的仕途生涯中,始終堅守廉潔底線,從未有過絲毫動搖。無論是來自君主封賞的廣袤城邑、舒適宅邸,還是精美華麗的車馬、昂貴珍稀的衣物,晏嬰皆一一辭絕,毫無眷戀。不僅如此,他心懷悲憫,時常將自己的俸祿慷慨地贈予那些貧困潦倒的親戚朋友以及在底層辛勤勞作的百姓,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懷。齊景公曾多次被晏嬰的賢能所打動,試圖以豐厚賞賜表達敬意與倚重,卻屢屢遭到婉拒。晏嬰目光深邃,言辭懇切地說道:“德薄而祿厚,智惛而家富,是彰汙而逆教也,不可。” 在他看來,倘若自身德行淺薄卻享受豐厚俸祿,才智昏庸卻坐擁富貴之家,那無疑是在彰顯自身的汙濁,悖逆教化之道,斷不可為。正是晏嬰這般高風亮節、廉潔奉公的行為,如同春風化雨,為齊國的政治生態注入了清新活力,使得齊國在他主政期間,政治清明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盡享太平盛世之福祉。
歲月流轉至東漢,張堪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彼時,漢武帝慧眼識珠,任命張堪為蜀郡太守。成都,這座素有 “天府之國” 美譽的繁華都市,財富堆積如山,珍寶琳琅滿目。然而,張堪身處這充滿誘惑的富庶之地,卻心如止水,秋毫未取,盡顯廉潔本色。他的清正廉潔並非一時作秀,後續朝廷委以重任,派他前往漁陽出任太守。在漁陽任上,張堪秉公執政,剛正不阿,麵對奸猾狡詐之徒,絕不手軟,堅決予以捕擊懲處;在賞罰之事上,他言出必行,公正嚴明,讓百姓們心悅誠服。八載春秋,他殫精竭慮,默默耕耘,換來的是邊境安寧無虞,社會和諧穩定,百姓生活富足安康,“漁陽惠政” 的佳話就此傳頌開來,成為後世為官者學習的楷模。
再將目光聚焦於 “子罕以不貪為寶” 的佳話。一日,有人懷揣一塊稀世美玉,慕名而來,滿心期許地將美玉獻予子罕,認為這等珍寶定能博得子罕歡心。然而,子罕卻目光堅定,淡然拒之,他的話語擲地有聲:“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在子罕心中,廉潔清正的操守遠勝世間一切珍寶,這種超凡脫俗的高尚品德,讓他在為政之途上,贏得了百姓發自肺腑的敬重與毫無保留的信任,成為百姓心中清官廉吏的典範。
楊震 “暮夜卻金” 的事跡,更是如雷貫耳,廣為流傳。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的途中,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舉薦之恩,對楊震心懷感激。為表謝意,王密趁著夜深人靜,懷揣十斤黃金,悄然前來拜訪。他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輕聲低語道:“暮夜無知者。” 卻不曾想,楊震聞言,神色陡然一肅,義正言辭地駁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這寥寥數語,如洪鍾大呂,振聾發聵,王密頓時羞愧難當,灰溜溜地離去。楊震憑借這堅如磐石的廉潔操守,在金錢的洶湧誘惑麵前,巍然屹立,毫不動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為官者應有的清正之風,為後世樹立了不朽的道德標杆。
陸績 “廉石壓艙” 的典故同樣彰顯著廉潔的磅礴偉力。陸績在鬱林太守任期滿後,收拾行囊,乘船踏上歸鄉之路。由於他為官期間兩袖清風,清廉自守,所攜行李寥寥無幾,致使船身輕盈,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難以平穩航行。為確保安全過海,陸績無奈之下,隻得搬來一塊巨石壓於船中,方才得以順利返鄉。這塊看似普通的巨石,日後被人們滿懷敬意地稱為 “廉石”,它承載著陸績的廉潔美名,穿越時空,被後人代代傳頌,成為廉潔精神的永恆象征。
這些古代廉吏的傳奇故事,猶如一麵麵鏡子,清晰映照出廉潔對於為政的極端重要性。廉潔的官員,仿若正義的化身,他們心懷公正,在處理政務時,不偏不倚,絕不因私情而偏袒一方,亦不因私利而徇私舞弊。他們以無私無畏的精神,為百姓撐起一片公平正義的藍天,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他們用自己的熱血與堅守,生動詮釋了 “廉者,政之本也” 的深刻內涵,讓這一理念深深紮根於華夏大地。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邁入現代社會,廉潔依舊是為政者不可或缺、賴以生存的品質生命線。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便將廉潔自律作為每一位黨員幹部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融入血脈,化作靈魂。迴首革命戰爭年代,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無數共產黨人在槍林彈雨中,秉持著廉潔奉公的崇高精神,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前赴後繼。他們不追逐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唯有一個堅定信念 —— 實現革命理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更是將廉政建設提升至關乎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戰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視,全力推進。一大批如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般的優秀領導幹部,脫穎而出,他們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時代前行之路。焦裕祿,在蘭考這片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肩負重任,擔任縣委書記期間,麵對風沙肆虐、水澇成災、鹽堿侵蝕的 “三害” 困境,他毫不退縮,挺身而出,帶領蘭考人民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他廉潔奉公,克己奉公,哪怕生活條件艱苦卓絕,也從未動過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一絲私利的念頭,將全部的精力、心血乃至生命,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蘭考人民,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心係蘭考發展,成為人民心中永遠的豐碑。
孔繁森,這位兩次義無反顧進藏的英雄兒女,為西藏的發展與穩定傾盡心力,立下赫赫戰功。他在藏區工作期間,廉潔自律,艱苦樸素,心中時刻裝著藏族同胞的冷暖疾苦。他把自己微薄的工資和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積蓄,毫不猶豫地用來幫助那些貧困無助的藏族群眾,為他們送去生活的希望與溫暖。他的無私奉獻,讓藏族同胞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被譽為 “新時期的雷鋒”“90 年代的焦裕祿”,他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
楊善洲,退休後本可選擇進省城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這一安逸選擇,懷揣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紮根大亮山,開啟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義務植樹造林之旅。寒來暑往,歲月悠悠,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與頑強拚搏的精神,硬是在荒蕪的大亮山上,建成了麵積達 5.6 萬畝、價值 3 億元的林場。更為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後,並未將這片傾注畢生心血的林場據為己有,而是無償上繳給國家,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與無私胸懷。
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廉潔從政的理念,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黨和政府前行的道路,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擁護與愛戴,凝聚起了推動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磅礴力量。
然而,在現實生活的複雜畫卷中,我們不得不痛心疾首地直麵一些陰暗角落。仍有極少數官員,在權力與利益的誘惑麵前迷失自我,背離了廉潔的神聖原則,踏上了貪汙腐敗的不歸之路。他們利欲熏心,將手中的權力視作謀取私利的工具,肆無忌憚地為自己和家人瘋狂斂財,大肆收受賄賂,濫用職權,肆意踐踏黨紀國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
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本應肩負起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事業健康發展的重任,卻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大開方便之門,非法收受巨額財物,其貪婪行徑嚴重擾亂了能源領域的正常秩序,給國家能源安全埋下了重重隱患,讓國家在能源發展的關鍵賽道上遭受重創。
原鐵道部部長劉誌軍,在位期間,忘卻初心使命,將手中權力玩弄於股掌之間,濫用職權,為滿足個人私欲,與不法商人勾結,收受賄賂,致使公共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被無情踐踏。他的所作所為,不僅嚴重破壞了鐵路係統多年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廉政防線,更讓鐵路事業的健康發展陷入困境,延誤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這些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例,宛如一記記沉重的警鍾,振聾發聵地警示著我們:廉潔,是為政者的生命線,一旦失守,必將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為政者唯有時刻保持廉潔自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方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肩負起為人民服務的神聖使命,在時代的浪潮中砥礪前行。
要做到廉潔從政,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多管齊下,久久為功。首先,為政者務必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築牢思想防線。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指引,堅守廉潔底線,在名利誘惑麵前,保持清醒頭腦,不為所動;在權勢威壓之下,挺直脊梁,不屈不撓。時刻牢記自己身為人民公仆的職責與使命,將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其次,建立健全監督機製,是確保權力規範運行的關鍵之舉。權力一旦脫離監督,便如同脫韁野馬,極易滋生腐敗。必須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多元監督形式的有機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無死角的監督合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無所遁形。同時,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對腐敗分子絕不心慈手軟,依法嚴懲,讓其付出沉重代價,以儆效尤。
最後,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至關重要。廉政文化作為廉潔從政的思想根基與文化支撐,承載著傳遞廉潔理念、弘揚廉潔精神的重任。通過廣泛開展廉政教育、廉政宣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廉潔的種子在每一個人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使廉潔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
謙恭,恰似一麵澄澈如鏡的湖麵,平靜而深邃,它不僅能夠映照出人性中最為美好、純粹的品德光輝,更是為人處世的無上智慧所在。一個謙遜之人,仿若擁有一種神奇魔力,懂得自然而然地放低姿態,以一顆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始終保持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宛如一塊海綿,孜孜不倦地汲取外界的知識與智慧,持續充實自身。
在曆史的浩瀚星空中,古代諸多謙謙君子宛如璀璨星辰,以其謙恭的品德閃耀光芒,贏得世人的敬重與讚譽。孔子,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無疑是謙恭的典範。他一生好學不倦,對知識的渴望如饑似渴,足跡踏遍華夏大地,四處宣揚自己的學說思想。雖學富五車、弟子眾多,聲名遠揚,卻始終如一地保持著謙遜謹慎的態度,從未有過絲毫驕傲自滿。他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仿若一道智慧之光,穿透時空,深刻地體現了他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在與弟子們朝夕相處的漫長歲月裏,他既是嚴師,亦是益友,不僅傾囊相授自己的學識,還積極鼓勵弟子們各抒己見,發表不同見解,並能以敏銳的洞察力從弟子的話語中汲取智慧養分,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學說體係。即便麵對他人的質疑與批評,孔子也能坦然處之,反躬自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不同聲音,持續優化自己的思想。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在不斷的交流、碰撞、融合中日益豐富多元,穿越千年曆史長河,流傳千古,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價值觀與精神世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支柱。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傑出君主,以善於納諫而聞名於世。他深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的道理,能夠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魏征這位著名諫臣,多次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毫不避諱地指出唐太宗的過失與不足。麵對魏征的逆耳忠言,唐太宗不僅沒有龍顏大怒,心生怨恨,反而對魏征敬重有加,視若珍寶。他曾感慨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時刻警醒自己,反思自身行為,這種謙虛納諫的高貴品質,使得他能夠廣開言路,海納百川,任用賢能,博采眾長,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一震古爍今的盛世局麵,為大唐盛世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光流轉至現代社會,謙恭同樣是備受推崇、熠熠生輝的高尚品德,眾多成功人士皆以自身行動詮釋著謙遜的力量。科學家錢學森,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探索宇宙奧秘、攻克航天難題的征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鑄就不朽傳奇。然而,即便取得了如此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他依然謙虛謹慎,低調內斂。他常說:“我本人隻是滄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錢學森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國家和人民,這種虛懷若穀的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高尚的品德與寬廣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文學家季羨林,是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學術大師。他在梵學、佛學、吐火羅語研究等諸多學術領域造詣頗深,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然而,麵對外界的讚譽與尊崇,他卻始終保持謙遜,從不以大師自居,總是淡然一笑,自稱隻是一個普通的學者。他待人誠懇,無論是麵對學界泰鬥還是初出茅廬的晚輩,皆彬彬有禮,尊重有加。他善於傾聽,總能從他人身上發現閃光點,汲取知識養分。季羨林的謙虛品德,如同一股清泉,潤澤人心,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和愛戴,成為學術界乃至全社會學習的楷模。
謙恭之人,仿若春風化雨,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能夠贏得他人的好感與信任。他們不會因自身的地位、財富或才華而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而是能夠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個性與選擇。他們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感受,總能讓人如沐春風。
在日常工作場景中,有些同事自視甚高,驕傲自大,總認為自己能力超群,無所不能,不屑於與他人合作。然而,一旦麵臨複雜棘手的任務,他們往往會發現個人力量的局限,諸多問題難以獨自攻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謙虛的同事,深知團隊協作的力量,能夠放下身段,與他人團結一心,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匯聚眾智,攻克難關,往往能夠更加高效、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贏得領導賞識與同事認可。
在學習的舞台上,同樣上演著類似的故事。有些學生一旦取得些許成績,便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無需再努力奮進,更不願意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久而久之,知識儲備停滯不前,學習成績逐漸下滑。而那些謙虛好學的學生,能夠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空杯心態,不斷向他人學習,博采眾長,查漏補缺,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在知識的海洋中漸行漸遠,駛向成功彼岸。
要培養謙恭的品德,需從多個維度入手,持之以恆,方能修成正果。首先,學會尊重他人是謙恭的基石。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與選擇,不歧視、不嘲笑他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無論對方身份地位如何,都應以認真、誠懇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想法與感受,讓尊重之花在人際交往中綻放。
其次,正確認識自己是做到謙虛的關鍵。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隻有對自己有清晰、客觀的認識,才能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潛力。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與建議,將其視為成長的機遇,不斷學習、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最後,保持一顆平常心至關重要。在麵對成功和榮譽時,切勿被勝利衝昏頭腦,驕傲自滿;在麵對失敗和挫折時,也不要氣餒沮喪,一蹶不振。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不被名利所左右,不被情緒所控製。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泰然處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謙虛謹慎,從容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廉潔與謙恭,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著社會向著和諧美好的方向穩步前行。廉潔是為政的底線,是確保權力公正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彰顯的根本保障;謙恭是修德的境界,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至高追求,它讓人性的光輝得以綻放,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隻有做到廉謙相濟,才能真正實現為政清明,社會和諧。
在為政方麵,廉潔是基礎,謙恭是保障。為政者隻有廉潔自律,才能做到公正公平,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一個貪汙腐敗的官員,必然會在利益的驅使下扭曲政策、濫用職權,將公共資源據為己有,使百姓的利益受損,最終失去民心。而廉潔的官員則能堅守原則,不被金錢、權勢所誘惑,以公正之心處理政務,讓政策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
與此同時,謙恭的品德又能為為政者錦上添花,使其更好地傾聽民意,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當官員以謙恭的態度對待百姓,尊重百姓的意見和建議時,百姓會感受到被重視,從而更願意暢所欲言,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這樣一來,政策的製定就能更加貼近實際,符合百姓的期盼,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也會隨之增強。
例如,在基層治理中,一些優秀的幹部既廉潔奉公,又謙虛謹慎。他們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與百姓促膝長談,打成一片。他們耐心傾聽百姓講述生活中的瑣碎煩惱,諸如農作物的收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醫療等問題,將這些民生訴求一一記在心上。在製定政策和開展工作時,充分考量百姓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意願。有的地方幹部為了解決農村灌溉用水難題,多次召集村民開會,虛心請教老一輩農民的經驗,結合專業知識,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讓幹涸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他們以廉潔的作風和謙恭的態度,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促進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修德方麵,廉潔是外在表現,謙恭是內在修養。一個廉潔的人,往往也具備謙恭的品德。因為廉潔的人能夠克製自己的欲望,不貪圖名利,不追求虛榮,這種克製和自律的精神,與謙恭的品德是相通的。能夠堅守廉潔底線的人,深知自身的責任重大,不會因一時的成就而驕傲自滿,反而會更加謹慎謙遜。
而謙恭的人,也更容易做到廉潔。因為謙恭的人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輕易占有他人的財物,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做到廉潔自律。他們明白,隻有保持廉潔,才能維護自己的聲譽,不辜負他人的尊重。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既廉潔又謙虛。他們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不謀取私利,靠誠實勞動換取合法收入。一位老教師,一生堅守三尺講台,默默耕耘,從不接受學生家長的禮品禮金,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培育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在與人交往中,他總是謙虛有禮,尊重他人,不炫耀自己的學識和成就。當同事向他請教教學經驗時,他會毫無保留地分享,從不居功自傲。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廉謙相濟的美德,成為了身邊人的榜樣。
在社會層麵,廉謙相濟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當廉潔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人們就會自覺抵製腐敗行為,追求公正公平的社會環境。企業在商業活動中遵循廉潔原則,不搞不正當競爭,不進行商業賄賂,市場秩序就會井然有序,消費者的權益就能得到保障。公職人員廉潔從政,公共資源就能合理分配,社會福利政策就能精準惠及需要的人群。
當謙恭成為一種社會美德,人們就會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鄰裏之間和睦相處,遇到問題能夠互相商量、互相幫助;同事之間團結協作,彼此尊重對方的想法和創意,共同攻克工作中的難題。這種廉潔、謙恭的社會風氣,能夠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要實現廉謙相濟,共築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強廉政建設和道德建設,製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一方麵,通過嚴格的法律製度約束官員的行為,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麵,開展各類道德教育活動,弘揚謙恭精神,培養公民的道德素養。
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廉潔教育和品德教育,將這兩種品質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講述曆史上廉潔與謙恭的故事,讓學生從小就受到熏陶,明白廉潔和謙恭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誌願服務、廉潔文化宣傳等,讓他們在實踐中踐行這些美德,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家庭要注重家風建設,傳承廉潔、謙恭的優良傳統,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家長以身作則,做到廉潔自律、謙虛待人,為孩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金錢、名利,培養他們尊重他人、善於傾聽的好習慣。
社會各界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傳播廉謙相濟的理念和正能量。影視作品可以創作更多反映廉潔奉公、謙恭有禮的故事,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受到教育;報刊雜誌可以開設專欄,報道先進人物的事跡,弘揚廉謙精神;網絡平台要積極引導輿論,對廉潔、謙恭的行為點讚,對不良行為進行批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廉者,政之本也;謙者,德之主也”,這一古訓,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和文明。在當今時代,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其內涵,將廉潔和謙恭的品德融入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讓廉潔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讓謙恭之德潤澤每一個心靈。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為政清明,社會和諧,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夢想早日實現。讓我們以廉為基,以謙為翼,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社會的發展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們更應堅守這份廉謙之道。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下,科研人員在追求突破的同時,要秉持廉潔之心,確保科研經費合理使用,不弄虛作假,不虛報成果,以謙恭之態與同行交流合作,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共同攻克科學難題,推動科技發展造福人類。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外交官們既要廉潔奉公,維護國家形象和利益,又要以謙恭有禮的姿態麵對各國友人,展現大國風範,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世界和平穩定貢獻力量。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應牢記這一古訓,將廉謙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讓人類的未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