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春風跟噩耗
一念:胎穿李同光,改名又改命 作者:南柯一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任如意離開了。
孟不知很不舍,畢竟兩人“新婚”燕爾,卻拗不過她。
隨後不久,孟不知也離開了靖縣,繼續去完成推糧的事。
對此,清寧長公主沒多少不舍,因為孟不知說過,有時間就會抽空迴來一趟。同時她接手了安樂侯府府上的事,有事做,再不濟還可以去安樂街的戲園看戲。
原本管理府上事宜的珠璣因此騰出了手,可以做些其他事。
比如跟在孟不知身邊,或者去頂琉璃、迦陵的班,讓她們抽身跟著孟不知。
三人這一跟,和之前有所不同。
蓋因孟不知年齡到了,又在任如意那兒開過葷,自是不會如以往那般一直吃素。
關於這方麵的問題,他前世聽過一種說法,說是有些人一直吃素還好,一旦開了葷,嚐過肉味,那就再也不能滿足於吃素了。
孟不知雖不至於如此,但肉在嘴邊沒有一直忍著不吃的道理。
所以,迦陵、琉璃、珠璣都被他利用合適的機會先後“吃”到了肚子裏。
這事自然瞞不過清寧長公主,不過她對此早有預料,沒在意,隻是在叮囑自家兒子注意節製的時候提醒他悠著點,別搞出人命,不然會有些麻煩。
因為當今時代下,以迦陵三人的出身,無法成為孟不知的正妻,隻能當妾。
如若她們當下有了孩子,以後難免會和正妻有所衝突。
對這些,孟不知有所了解,卻並不擔心。因為《無極天書》的煉氣篇和“煉精化氣”有類似之處,除非他願意,不然無法誕生子嗣。
因此,和迦陵她們私下切磋的事,他可以放開手腳。
唯一不足的就是她們身體素質不太行,或者說他體質太強。單打獨鬥的情況下,雙方切磋起來往往是他剛有點盡興,她們便精疲力盡,無法再招架。
為了彌補這點,孟不知隻能叮囑她們多練功,或者聯手上陣。
……
就在孟不知春風拂麵、桃花開數朵時,安國朝廷收到了一個噩耗。
安國攻褚之戰大敗!
其中大皇子李守基遭到了梧國丹陽王楊行健率領北蒼軍和褚國軍隊的聯手伏擊,措不及防之下被打得丟盔卸甲,傷亡慘重。
二皇子李鎮業則是中了褚國守關將領的詐降之計。
對方效仿安國當初伐宿時金沙幫的行為,派人和二皇子說自己願意裏應外合。有伐宿舊事在前,二皇子相信了,結果一進城,就被人關門圍殺。
若非同去的將領及時發現不對,又舍命殺出一條血路,他這個皇子怕是要折在裏頭。
收到這個消息,安國滿朝文武大驚。
安帝悲憤之下當場昏了過去。
待得悠悠醒轉,他望著床頂有些出神。
攻褚之事,他最開始是打算禦駕親征的,結果中途發生了昭節皇後的事。
對於昭節皇後的死,安帝的觀感很複雜。
首先是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昭節皇後一去,他勾結北磐的事基本就算按下了,他不用再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因此發生動搖。
接著便是悲傷。無論如何,他和皇後感情是有的,畢竟成為夫妻多年。
雖說自古無情帝王家,但這並非是指帝王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而是指他們更看重至高無上的權力,感情與之相比,十分單薄,甚至微不足道。
往後,就是關於生死及未來的考慮。
安帝看過、決斷過許多人的生死,但由於對方和自己關係不深,都不曾在意。
可昭節皇後不同,她是他的枕邊人,彼此相伴多年。
她這一死,讓他感受到了一絲生命的無常,尤其他喜歡禦駕親征。
萬一發生點意外,大安怎麽辦?
他可是沒立太子的。
若是之後兩個皇子發生爭奪,把安國搞得分崩離析,他接手傳承、勵精圖治、攻城略地打下的基業豈不是白費了?
想到這裏,安帝開始思考培養繼承人的事。
而對於這事,他不擅長。身為皇帝,他每天要處理國事,忙得要命,壓根沒多少時間去關注孩子,更別提培養。
因此,他隻能按自己一貫的想法來——能者居上!
然後安帝好武,在他眼中,打勝仗便成了重要的能力。
同時他想到了孟不知,對方年紀輕輕就以軍功封爵,之後更進一步封侯,無疑是個能臣,十分適合留以輔佐下一任皇帝。
可能臣也要皇帝駕馭得住,不然對方容易變成權臣。
一旦權臣當道,對他的繼任者可不是什麽好事。
特別孟不知自身也有一定的皇室血脈。
為預防局麵變成那樣,安帝對孟不知進行了無形壓製,不讓他參與攻褚。但這不夠,想駕馭住能臣,皇帝自身也得過硬。
不說能力有多強,至少功績得有,最好能夠蓋過臣子,以便服眾。
前後這麽一綜合考慮,安帝才在攻褚的事上改了主意。
局麵由他禦駕親征,變成了兩個皇子各帶一軍,齊駕並驅。
這樣既能讓兩個兒子展露本事,分個高低,又能攢些功績為未來做鋪墊。
為此,安帝都做好了攻褚一勝一敗的準備。
可他萬萬沒想到,兩邊都敗了!
這一敗,不僅讓他的盤算落空,更是產生了難以挽迴的後果。
軍隊傷亡慘重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武將斷層!
這一戰安帝為了穩妥,給兩個皇子配置了不少將領,特別是年輕一代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兩個皇子都年輕,班底自然要從年輕一代考慮。而且年輕一代目前沒有多少核心實權,安帝不用擔心兩個兒子會就此坐大。
結果這一敗,年輕一代的將領幾乎全折進去了。
這個結果,當下看沒什麽。可等過些年,老一輩將領故去,他這代末尾到新君即位乃至再往後一點的時間段,安國在兵事上的班底很可能就會陷入青黃不接的狀態。
屆時其他諸國趁機出兵,安國便會難以招架,損兵失地。
如此一來,他費盡心思開拓出來的局麵很可能會被打迴原形。
這等於他做了無用功。
辛苦戎馬半生乃至一輩子,到頭來一著不慎,導致有一切成空的風險。
這打擊,對安帝不可謂不大,所以他才會當場昏倒。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安帝從攻褚慘敗的打擊中緩過來之後,又一則壞消息傳來。
宿國得知安國攻褚慘敗,興兵來襲,欲奪迴之前失去的金、沙、鹽三城!
……
孟不知很不舍,畢竟兩人“新婚”燕爾,卻拗不過她。
隨後不久,孟不知也離開了靖縣,繼續去完成推糧的事。
對此,清寧長公主沒多少不舍,因為孟不知說過,有時間就會抽空迴來一趟。同時她接手了安樂侯府府上的事,有事做,再不濟還可以去安樂街的戲園看戲。
原本管理府上事宜的珠璣因此騰出了手,可以做些其他事。
比如跟在孟不知身邊,或者去頂琉璃、迦陵的班,讓她們抽身跟著孟不知。
三人這一跟,和之前有所不同。
蓋因孟不知年齡到了,又在任如意那兒開過葷,自是不會如以往那般一直吃素。
關於這方麵的問題,他前世聽過一種說法,說是有些人一直吃素還好,一旦開了葷,嚐過肉味,那就再也不能滿足於吃素了。
孟不知雖不至於如此,但肉在嘴邊沒有一直忍著不吃的道理。
所以,迦陵、琉璃、珠璣都被他利用合適的機會先後“吃”到了肚子裏。
這事自然瞞不過清寧長公主,不過她對此早有預料,沒在意,隻是在叮囑自家兒子注意節製的時候提醒他悠著點,別搞出人命,不然會有些麻煩。
因為當今時代下,以迦陵三人的出身,無法成為孟不知的正妻,隻能當妾。
如若她們當下有了孩子,以後難免會和正妻有所衝突。
對這些,孟不知有所了解,卻並不擔心。因為《無極天書》的煉氣篇和“煉精化氣”有類似之處,除非他願意,不然無法誕生子嗣。
因此,和迦陵她們私下切磋的事,他可以放開手腳。
唯一不足的就是她們身體素質不太行,或者說他體質太強。單打獨鬥的情況下,雙方切磋起來往往是他剛有點盡興,她們便精疲力盡,無法再招架。
為了彌補這點,孟不知隻能叮囑她們多練功,或者聯手上陣。
……
就在孟不知春風拂麵、桃花開數朵時,安國朝廷收到了一個噩耗。
安國攻褚之戰大敗!
其中大皇子李守基遭到了梧國丹陽王楊行健率領北蒼軍和褚國軍隊的聯手伏擊,措不及防之下被打得丟盔卸甲,傷亡慘重。
二皇子李鎮業則是中了褚國守關將領的詐降之計。
對方效仿安國當初伐宿時金沙幫的行為,派人和二皇子說自己願意裏應外合。有伐宿舊事在前,二皇子相信了,結果一進城,就被人關門圍殺。
若非同去的將領及時發現不對,又舍命殺出一條血路,他這個皇子怕是要折在裏頭。
收到這個消息,安國滿朝文武大驚。
安帝悲憤之下當場昏了過去。
待得悠悠醒轉,他望著床頂有些出神。
攻褚之事,他最開始是打算禦駕親征的,結果中途發生了昭節皇後的事。
對於昭節皇後的死,安帝的觀感很複雜。
首先是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昭節皇後一去,他勾結北磐的事基本就算按下了,他不用再擔心自己的皇位會因此發生動搖。
接著便是悲傷。無論如何,他和皇後感情是有的,畢竟成為夫妻多年。
雖說自古無情帝王家,但這並非是指帝王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而是指他們更看重至高無上的權力,感情與之相比,十分單薄,甚至微不足道。
往後,就是關於生死及未來的考慮。
安帝看過、決斷過許多人的生死,但由於對方和自己關係不深,都不曾在意。
可昭節皇後不同,她是他的枕邊人,彼此相伴多年。
她這一死,讓他感受到了一絲生命的無常,尤其他喜歡禦駕親征。
萬一發生點意外,大安怎麽辦?
他可是沒立太子的。
若是之後兩個皇子發生爭奪,把安國搞得分崩離析,他接手傳承、勵精圖治、攻城略地打下的基業豈不是白費了?
想到這裏,安帝開始思考培養繼承人的事。
而對於這事,他不擅長。身為皇帝,他每天要處理國事,忙得要命,壓根沒多少時間去關注孩子,更別提培養。
因此,他隻能按自己一貫的想法來——能者居上!
然後安帝好武,在他眼中,打勝仗便成了重要的能力。
同時他想到了孟不知,對方年紀輕輕就以軍功封爵,之後更進一步封侯,無疑是個能臣,十分適合留以輔佐下一任皇帝。
可能臣也要皇帝駕馭得住,不然對方容易變成權臣。
一旦權臣當道,對他的繼任者可不是什麽好事。
特別孟不知自身也有一定的皇室血脈。
為預防局麵變成那樣,安帝對孟不知進行了無形壓製,不讓他參與攻褚。但這不夠,想駕馭住能臣,皇帝自身也得過硬。
不說能力有多強,至少功績得有,最好能夠蓋過臣子,以便服眾。
前後這麽一綜合考慮,安帝才在攻褚的事上改了主意。
局麵由他禦駕親征,變成了兩個皇子各帶一軍,齊駕並驅。
這樣既能讓兩個兒子展露本事,分個高低,又能攢些功績為未來做鋪墊。
為此,安帝都做好了攻褚一勝一敗的準備。
可他萬萬沒想到,兩邊都敗了!
這一敗,不僅讓他的盤算落空,更是產生了難以挽迴的後果。
軍隊傷亡慘重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武將斷層!
這一戰安帝為了穩妥,給兩個皇子配置了不少將領,特別是年輕一代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兩個皇子都年輕,班底自然要從年輕一代考慮。而且年輕一代目前沒有多少核心實權,安帝不用擔心兩個兒子會就此坐大。
結果這一敗,年輕一代的將領幾乎全折進去了。
這個結果,當下看沒什麽。可等過些年,老一輩將領故去,他這代末尾到新君即位乃至再往後一點的時間段,安國在兵事上的班底很可能就會陷入青黃不接的狀態。
屆時其他諸國趁機出兵,安國便會難以招架,損兵失地。
如此一來,他費盡心思開拓出來的局麵很可能會被打迴原形。
這等於他做了無用功。
辛苦戎馬半生乃至一輩子,到頭來一著不慎,導致有一切成空的風險。
這打擊,對安帝不可謂不大,所以他才會當場昏倒。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安帝從攻褚慘敗的打擊中緩過來之後,又一則壞消息傳來。
宿國得知安國攻褚慘敗,興兵來襲,欲奪迴之前失去的金、沙、鹽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