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葉瑾的急智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棣則道,“法子雖然簡單,但是把法子想出來可不簡單,要不然為何會困擾兩 縣這麽多年?!”
船艙裏的徐妙錦聽到徐增壽的話之後,也輕笑道,“哥哥豈不聞大成若缺,大巧 若拙,越是簡單的方法,就越是不簡單。”
徐增壽訕訕。
確實。
現在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方法簡單,但是過去幾十年偏偏就沒有人能想出來。
而那小子卻能在一炷香的時間內就想到了這麽簡單的法子。
不說別的,單說這一點,他就已經能夠稱之為‘智謀無雙’了。
其實這是高看葉瑾了。
葉瑾確實聰明,而且見識不是這個時代任何人能比擬的。
但是那他和那些可以在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相提並論,還真的是高看他。
葉瑾這個河中除樹的法子其他聰明人真的想不出來嗎?!
也不盡然。
如果其他人也想不出來,為什麽江寧縣會將這道題作為兩縣比試的第二道
題 ? !
因為比試的規矩就是兩縣相互出題,如果答題方答不出來,出題方卻是要給出 正確答案的。
換句話說,就是江寧縣那邊已經有聰明人想到了河中除樹的法子。
隻是對方有足夠的時間出題和解題,而葉瑾隻有區區一個時辰而已。
所以如果真想誇葉瑾的話,誇他有急智倒也符合貼切。
不過既然這道題不是什麽難題,那些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人物聰明人隻要思慮許 久,也定然知道解題之法,那麽為何這麽多年沒有人將這顆妖樹給徹底鏟除呢?!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那些大人物很少會將心思放在這種小事上麵。
對。
沒錯、
這件事確實是一件小事。
首先,秦淮河本身就不是應天府依賴的交通要道,不管是江寧縣還是上元縣, 都有其他水道可以替代。
0……求鮮花…………
所以這條河雖然會讓兩岸便利,但是並沒有涉及到兩岸百姓之民生。
而那些大人物高高在上,別說沒有涉及到兩岸百姓的民生,就算涉及到他們也 不會在乎。
其次,大人物們有別的要緊事要去做。
就算是沒有別的大事要忙,去風花雪月,飲酒作樂豈不是更痛快,誰會關心秦 淮河下遊的一顆古樹啊?!
就連葉瑾也從來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不。
不是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他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
所以此題雖難,但是也不是隻有葉瑾一人能解。
其他聰明人或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或許是沒有葉瑾這種急智。
但是不管怎麽樣。
第二道題上元縣解答的很完美。
這顆水杉樹雖然木質堅硬,但是也扛不住幾個木匠用斧子揮汗砍伐。
所以僅僅一炷香的時間,就將樹心木屑掏個幹淨。
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延伸下去。
一直到樹根處才罷休。
然後幾個人朝著不遠處的大船招了招手,這艘大船就趕緊過來,把幾個人從‘樹 洞’之中撈了出來。
船老大這才駕駛木船,朝著已經隻剩下樹皮的妖樹撞了過去。
隻聽到哢嚓一聲響動。
這顆盤恆於此百餘年的‘妖樹’,就這樣連根折斷了。
“好.…. ”
當妖樹樹幹被大船撞斷的那一瞬間,河兩岸圍觀的百姓們瞬間就爆發了雷鳴一 般的叫好聲。
上元縣的這一招實在是太漂亮了。
不但贏的精彩,而是還‘為民除害’。。
關鍵是。
不管是上元縣還是江寧縣的百姓,對葉瑾都是一萬個佩服。
所以除了那些地主老財、紈絝子弟、達官貴人們,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對葉瑾的 支持。
這一次比試並不是兩個縣之間的比試,而是葉瑾和一群達官貴人“四二七”的比 試。
第二道題解答的這麽漂亮,周圍圍觀的百姓豈能不大聲叫好?!
不過百姓大聲叫好,但是鄧譯等人胡子都快被氣歪了。
他們怎麽都想不到,葉瑾居然會這麽難纏。
苦思冥想才想出來的法子,居然就這樣被人家輕輕鬆鬆的給破解了。
真真是叔叔可以忍,嬸嬸也不能忍。
所以鄧譯一拂袖,怒道,“走,今日的比試還沒完呢,且看他葉瑾小兒出什麽招
再說,本官就不信了,第三題他還能答的如此輕鬆。”
說完轉身上馬,徑直朝秦淮河上遊而去。
李景隆等人也是一臉鐵青,紛紛拂袖離開。
至於葉瑾。
早在大船即將撞斷樹幹的時候,就已經帶著手下離開了。
這叫什麽?!
事後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河中的畫舫船舶等等,也一艘艘往上遊而來。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比試到現在才過去一半。
江寧縣已經出了兩招了,現在該輪到上元縣出手了。
果不其然。
等所有人都重新迴到了秦淮河上遊,滿頭大汗的小胖子朱雄英就趕緊朝著石拱 橋最高處衝了過去。
等到陳縣丞和張典吏來了之後,他就迫不及待的說道,“我上元縣第二道題,乃 是‘君子六藝中的‘禦’,不知道貴縣哪位勇士敢來答題?!”
之前就提到過,‘君子六藝乃是禮、樂、射、禦、書、數。
不過有了第一道題的經驗,現在鄧譯等人也知道上元縣的‘君子六藝’和他們理 解的君子六藝有些不一樣。
比如說第一道題乃是君子六藝中的射’。
春秋戰國時期的‘射’明顯就是彎弓射箭嘛。
但是上元縣竟然不講武德,居然是用火銃射中靶子。
春秋時期哪有火銃?!
但是又不能說人家違規,畢竟用火銃打靶也是‘射’,不是嗎?!
至於‘君子六藝’中的‘禦’,如果按古文理解的話,倒也簡單,那就是駕馭馬車。
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馬鞍等物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那個時期的作戰方式 是一個人駕駛馬車,另一個人在馬車上彎弓射箭,進行遠程打擊,還有一個人則手 持長矛,進行近身搏鬥。
所以駕馭馬車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十分重要。
就比如說戰國七雄的趙國,其先祖本來是商朝重臣,贏姓,和秦國乃是同氣連 枝的一家人。
等到商朝被西周滅國之後,秦趙兩家的先祖就投靠了西周。
等到了周穆王時期,趙家先祖因為駕車駕的好,所以被周穆王賞識,然後就有 機會到了晉國做官,最後三家分晉,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0....
至於秦國先祖,則是因為養馬養的好,所以才被分封到關中地區,最後成功崛 起, 一統天下。
所以駕馭馬車在春秋戰國時期,可是一個技術活,而且還是專屬於貴族的技術 活。
如果駕車駕的好,甚至還有可能成為一方諸侯呢。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用戰馬牽引的戰車早就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了,馬車 現在已經變成了交通工具。
而上戰場打仗,隻能依靠騎兵。
所以上元縣的第二道題‘禦’,明麵上是駕馭馬車,不過應該是考驗騎兵吧,
畢竟現在雖然戰馬拉拽的戰車不能上戰場了,但是馬夫遍地都是,而且技術好 的馬夫也多如牛毛。
葉瑾不可能那麽蠢,會出這麽簡單的題目。
“小公子要不先出題,等小公子出題之後,本縣再選勇士前來答題,您看如 何?!”陳縣丞趕緊迴答道。
朱雄英不置可否,0.7淡淡說道,“既然如此,那小爺可就出題了。”
他一邊說, 一邊就朝不遠處招手。
隻見上元縣的差役趕緊走到廣場的一個角落,把四周的百姓驅趕到一邊,然後 才走到角落裏一個被布料遮掩的結結實實的巨物麵前。
幾人合力,掀開了布料。
當巨物出現在眾人眼中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這…這…這到底是什麽怪物啊?!
不隻是圍觀的百姓,就連那些見多識廣的達官貴人們見到這個‘巨物’之後,也 都是一臉懵逼,
這到底是什麽怪物啊!?
怎麽有點像.馬車!?
如果是馬車的話,怎麽連車轅也沒有呢。
而且大部分材質都是鐵質的。。
哪家馬車是用純鐵製成的?!就不怕把馬累死嗎?!
遠處的朱元璋看到這個龐然大物, 一頭霧水的扭頭看向朱標問道,“這個是什麽 玩意兒!?”
朱標苦笑道,“爹,您老天天都忘上元縣跑,您都不知道,兒子怎麽又知道 05?!”
“哼,這個小王八蛋天天就知道搗鼓這些玩意兒, 一點正事都不做,不行,得早 些讓他認祖歸宗,然後讓他給你分擔一些政務才行,以他的才幹,放在上元縣有些 大材小用了。”朱元璋說道、
朱標忙不迭的點頭,道,“五弟大才,放在上元縣確實大材小用了。”
朱標號稱是華夏幾千年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所以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葉瑾,或者 自己的其他兄弟會來謀奪自己的太子之位。
而且實話實說,如果太子朱標能夠活到老朱駕崩,然後榮登大寶之位的話,就
算朱棣的野心再泛濫,也不敢起兵造反。
不。
甚至連起兵的這個念頭都不會有。
而且靖難之役也不全怪朱棣、
要不是朱允燈那個大傻逼屢屢犯錯,對各地藩王實在是太狠的話,朱棣也不會 鋌而走險。
之後朱棣起兵造反之後,這廝又猶猶豫豫,講究‘禮儀道德’了,還要求前線官 兵不能讓他背負‘弑叔’的罪名。
船艙裏的徐妙錦聽到徐增壽的話之後,也輕笑道,“哥哥豈不聞大成若缺,大巧 若拙,越是簡單的方法,就越是不簡單。”
徐增壽訕訕。
確實。
現在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方法簡單,但是過去幾十年偏偏就沒有人能想出來。
而那小子卻能在一炷香的時間內就想到了這麽簡單的法子。
不說別的,單說這一點,他就已經能夠稱之為‘智謀無雙’了。
其實這是高看葉瑾了。
葉瑾確實聰明,而且見識不是這個時代任何人能比擬的。
但是那他和那些可以在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相提並論,還真的是高看他。
葉瑾這個河中除樹的法子其他聰明人真的想不出來嗎?!
也不盡然。
如果其他人也想不出來,為什麽江寧縣會將這道題作為兩縣比試的第二道
題 ? !
因為比試的規矩就是兩縣相互出題,如果答題方答不出來,出題方卻是要給出 正確答案的。
換句話說,就是江寧縣那邊已經有聰明人想到了河中除樹的法子。
隻是對方有足夠的時間出題和解題,而葉瑾隻有區區一個時辰而已。
所以如果真想誇葉瑾的話,誇他有急智倒也符合貼切。
不過既然這道題不是什麽難題,那些可以青史留名的大人物聰明人隻要思慮許 久,也定然知道解題之法,那麽為何這麽多年沒有人將這顆妖樹給徹底鏟除呢?!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那些大人物很少會將心思放在這種小事上麵。
對。
沒錯、
這件事確實是一件小事。
首先,秦淮河本身就不是應天府依賴的交通要道,不管是江寧縣還是上元縣, 都有其他水道可以替代。
0……求鮮花…………
所以這條河雖然會讓兩岸便利,但是並沒有涉及到兩岸百姓之民生。
而那些大人物高高在上,別說沒有涉及到兩岸百姓的民生,就算涉及到他們也 不會在乎。
其次,大人物們有別的要緊事要去做。
就算是沒有別的大事要忙,去風花雪月,飲酒作樂豈不是更痛快,誰會關心秦 淮河下遊的一顆古樹啊?!
就連葉瑾也從來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不。
不是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他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
所以此題雖難,但是也不是隻有葉瑾一人能解。
其他聰明人或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或許是沒有葉瑾這種急智。
但是不管怎麽樣。
第二道題上元縣解答的很完美。
這顆水杉樹雖然木質堅硬,但是也扛不住幾個木匠用斧子揮汗砍伐。
所以僅僅一炷香的時間,就將樹心木屑掏個幹淨。
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延伸下去。
一直到樹根處才罷休。
然後幾個人朝著不遠處的大船招了招手,這艘大船就趕緊過來,把幾個人從‘樹 洞’之中撈了出來。
船老大這才駕駛木船,朝著已經隻剩下樹皮的妖樹撞了過去。
隻聽到哢嚓一聲響動。
這顆盤恆於此百餘年的‘妖樹’,就這樣連根折斷了。
“好.…. ”
當妖樹樹幹被大船撞斷的那一瞬間,河兩岸圍觀的百姓們瞬間就爆發了雷鳴一 般的叫好聲。
上元縣的這一招實在是太漂亮了。
不但贏的精彩,而是還‘為民除害’。。
關鍵是。
不管是上元縣還是江寧縣的百姓,對葉瑾都是一萬個佩服。
所以除了那些地主老財、紈絝子弟、達官貴人們,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對葉瑾的 支持。
這一次比試並不是兩個縣之間的比試,而是葉瑾和一群達官貴人“四二七”的比 試。
第二道題解答的這麽漂亮,周圍圍觀的百姓豈能不大聲叫好?!
不過百姓大聲叫好,但是鄧譯等人胡子都快被氣歪了。
他們怎麽都想不到,葉瑾居然會這麽難纏。
苦思冥想才想出來的法子,居然就這樣被人家輕輕鬆鬆的給破解了。
真真是叔叔可以忍,嬸嬸也不能忍。
所以鄧譯一拂袖,怒道,“走,今日的比試還沒完呢,且看他葉瑾小兒出什麽招
再說,本官就不信了,第三題他還能答的如此輕鬆。”
說完轉身上馬,徑直朝秦淮河上遊而去。
李景隆等人也是一臉鐵青,紛紛拂袖離開。
至於葉瑾。
早在大船即將撞斷樹幹的時候,就已經帶著手下離開了。
這叫什麽?!
事後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河中的畫舫船舶等等,也一艘艘往上遊而來。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比試到現在才過去一半。
江寧縣已經出了兩招了,現在該輪到上元縣出手了。
果不其然。
等所有人都重新迴到了秦淮河上遊,滿頭大汗的小胖子朱雄英就趕緊朝著石拱 橋最高處衝了過去。
等到陳縣丞和張典吏來了之後,他就迫不及待的說道,“我上元縣第二道題,乃 是‘君子六藝中的‘禦’,不知道貴縣哪位勇士敢來答題?!”
之前就提到過,‘君子六藝乃是禮、樂、射、禦、書、數。
不過有了第一道題的經驗,現在鄧譯等人也知道上元縣的‘君子六藝’和他們理 解的君子六藝有些不一樣。
比如說第一道題乃是君子六藝中的射’。
春秋戰國時期的‘射’明顯就是彎弓射箭嘛。
但是上元縣竟然不講武德,居然是用火銃射中靶子。
春秋時期哪有火銃?!
但是又不能說人家違規,畢竟用火銃打靶也是‘射’,不是嗎?!
至於‘君子六藝’中的‘禦’,如果按古文理解的話,倒也簡單,那就是駕馭馬車。
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馬鞍等物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所以那個時期的作戰方式 是一個人駕駛馬車,另一個人在馬車上彎弓射箭,進行遠程打擊,還有一個人則手 持長矛,進行近身搏鬥。
所以駕馭馬車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十分重要。
就比如說戰國七雄的趙國,其先祖本來是商朝重臣,贏姓,和秦國乃是同氣連 枝的一家人。
等到商朝被西周滅國之後,秦趙兩家的先祖就投靠了西周。
等到了周穆王時期,趙家先祖因為駕車駕的好,所以被周穆王賞識,然後就有 機會到了晉國做官,最後三家分晉,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0....
至於秦國先祖,則是因為養馬養的好,所以才被分封到關中地區,最後成功崛 起, 一統天下。
所以駕馭馬車在春秋戰國時期,可是一個技術活,而且還是專屬於貴族的技術 活。
如果駕車駕的好,甚至還有可能成為一方諸侯呢。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用戰馬牽引的戰車早就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了,馬車 現在已經變成了交通工具。
而上戰場打仗,隻能依靠騎兵。
所以上元縣的第二道題‘禦’,明麵上是駕馭馬車,不過應該是考驗騎兵吧,
畢竟現在雖然戰馬拉拽的戰車不能上戰場了,但是馬夫遍地都是,而且技術好 的馬夫也多如牛毛。
葉瑾不可能那麽蠢,會出這麽簡單的題目。
“小公子要不先出題,等小公子出題之後,本縣再選勇士前來答題,您看如 何?!”陳縣丞趕緊迴答道。
朱雄英不置可否,0.7淡淡說道,“既然如此,那小爺可就出題了。”
他一邊說, 一邊就朝不遠處招手。
隻見上元縣的差役趕緊走到廣場的一個角落,把四周的百姓驅趕到一邊,然後 才走到角落裏一個被布料遮掩的結結實實的巨物麵前。
幾人合力,掀開了布料。
當巨物出現在眾人眼中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這…這…這到底是什麽怪物啊?!
不隻是圍觀的百姓,就連那些見多識廣的達官貴人們見到這個‘巨物’之後,也 都是一臉懵逼,
這到底是什麽怪物啊!?
怎麽有點像.馬車!?
如果是馬車的話,怎麽連車轅也沒有呢。
而且大部分材質都是鐵質的。。
哪家馬車是用純鐵製成的?!就不怕把馬累死嗎?!
遠處的朱元璋看到這個龐然大物, 一頭霧水的扭頭看向朱標問道,“這個是什麽 玩意兒!?”
朱標苦笑道,“爹,您老天天都忘上元縣跑,您都不知道,兒子怎麽又知道 05?!”
“哼,這個小王八蛋天天就知道搗鼓這些玩意兒, 一點正事都不做,不行,得早 些讓他認祖歸宗,然後讓他給你分擔一些政務才行,以他的才幹,放在上元縣有些 大材小用了。”朱元璋說道、
朱標忙不迭的點頭,道,“五弟大才,放在上元縣確實大材小用了。”
朱標號稱是華夏幾千年地位最穩固的太子,所以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葉瑾,或者 自己的其他兄弟會來謀奪自己的太子之位。
而且實話實說,如果太子朱標能夠活到老朱駕崩,然後榮登大寶之位的話,就
算朱棣的野心再泛濫,也不敢起兵造反。
不。
甚至連起兵的這個念頭都不會有。
而且靖難之役也不全怪朱棣、
要不是朱允燈那個大傻逼屢屢犯錯,對各地藩王實在是太狠的話,朱棣也不會 鋌而走險。
之後朱棣起兵造反之後,這廝又猶猶豫豫,講究‘禮儀道德’了,還要求前線官 兵不能讓他背負‘弑叔’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