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老朱真的是一個又頑固又可愛的老頭子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 作者:鉤魚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讀書人罵人用什麽?文章,詩詞歌賦,然後通過自己的人脈將罵人的文章和詩詞歌賦流傳出去,這樣的話挨罵的人想反擊也隻能用相同的套路。可是小侄人微言輕,在文壇根本沒有任何人脈可言,所以如果要是被人罵的話就隻能挨罵了。”
“不管是挨罵還是挨打,要是不能反擊的話是不是太憋屈了?!”
“挨打的話,別人打我一拳,我就算拚老命也會還一拳過去,但是挨罵你連別人在哪兒都不知道,怎麽罵迴去啊?!”
“所以你就想辦一份邸報,然後讓邸報流通天下,若是有人罵了你,你就將你迴擊的文章發在邸報上罵迴去,對吧?!”老朱似懂非懂。
葉瑾朝他豎起了大拇指,笑著道,“您老真聰明。就是這樣的。”
但是這一記馬屁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老朱一臉鄙夷的說道,“那些讀書人也就仗著一張嘴而已,別人罵了你,你直接一刀剁了不就行了,還要費盡心思罵迴去,真的是慫包一個。”
葉瑾同樣給了他一個大白眼,輕蔑道,“所以說您是粗鄙武夫呢,什麽事都想著用武力解決,但是刀子能殺人,能治理天下嗎?!別人用嘴反對你,用嘴罵了你,你同樣用嘴說服他,用嘴罵迴去,這才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天天就隻知道殺人,殺人,殺人…年紀這麽大,殺心還這麽重,真的不知所謂。”
啪!
才說完話,他的後腦勺就挨了一巴掌。
“您看,您每一次說不贏我就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樣對嗎?!這樣不對。”葉瑾抗議道。
老朱氣的腦瓜疼,“閉嘴,你給我閉嘴…”
葉瑾也懶得再跟這個頑固的老頭子說話,而是站起來迴到了書房。
把簡易的血壓計拿了出來。
給馬皇後量了一遍血壓,發現她的血壓雖然還是有些偏高,不過總算是在一個比較安全的數值範圍,這才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神色。
“瑾兒,也給你郭伯伯量一量嘛。”馬皇後笑著說道。
葉瑾想想也是。
這老頭一天天就知道生氣和打人,血壓肯定要比正常人的高很多。
所以也給老朱量了量血壓。
不過讓葉瑾驚訝的是,這老頭擁有火爆脾氣,但是血壓竟然在正常範圍內。
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像馬皇後那種秉性隨和的老好人血壓偏高,老朱這種暴躁脾氣居然血壓平穩。
這估計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都沒辦法解釋得清楚。
等葉瑾給自己檢查完了之後,老朱這才站了起來,背著手就要往院子外走。
不過剛剛走兩步,老朱就轉身對馬皇後說道,“你喜歡待在這兒就待吧,隻要那你高興就好,這段時間家裏就暫時讓呂氏當家,你也正好養養身子。”
說著指了指葉瑾,繼續道,“這個小王八蛋屬於不打不成器的那種,你也別慣著,慣子如殺子知道嗎?!”
“小子,你要辦那個邸報就辦,但是你膽敢在上麵發一些歪理學說,鼓動人心,老夫兩條腿都給你打折了,這一次老夫可不是跟你開玩笑,你聽到了沒有?!”老朱瞪眼道。
葉瑾一臉無奈,朝老朱揮了揮手,示意自己知道了,讓老朱趕緊走。
不過他的心裏卻十分竊喜。
沒想到老頑固朱元璋居然會同意自己辦邸報。
反而朱標對這件事還一直心存疑慮。
不過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老朱雖然性格暴虐,看似掌控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權勢,但是依然堵不住悠悠之
口。
洪武四大案現在已經爆發了兩大案了。
除了胡惟庸一案是胡惟庸集團自己作死,空印案完全就是老朱在於文官集團爭奪話語權。
老朱固然對官吏貪汙腐敗十分痛恨,但是“空印案’真的和貪汙腐敗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文官慣有的欺上瞞下,拉幫結派。
雖然官員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是為了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程序。
根據中央朝廷的規定,每年各部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
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
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迴,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官府的印章。
因為明朝的首都在應天府,所以全國各地官員都要到應天府來報送賬冊。
但是明廷要求上繳的是實物稅款必須是糧食,所以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概率事件。
稍有錯誤就要打迴重報。
江浙地區尚好,距離應天府比較近。
但是大明朝可是一個疆域廣袤的大帝國,首都應天府又是在偏安一隅的江南一代。
所以比如雲貴、兩廣、晉陝、四川的官員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迴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這原本是從前元既有的習慣性做法,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
到了洪武年間的時候,官員們遵循前例依然將空白文書蓋上了官印帶來應天府,如果出現錯誤的話就不用再折返迴原地進行重新蓋章了。
這就是所謂的“空印’。
這種做法不合朝廷規矩,因為確實是一種官僚們的舞弊行為。
而且也容易滋生腐敗。
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全天下的官員都知道,就隻有一個人不知道。
那就是皇帝。
朱元璋是誰?!
是一個從乞丐成為千古一帝的人。
他最怕也是最恨的就是被欺瞞。
這種人的掌控欲望十分強烈,他要對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江山進行徹底的掌控。
所以官員們的這種行為自然就觸怒了朱元璋。
所以空印案爆發之後,整個大明好幾萬的官員全都被老朱砍了腦袋。
老朱做事就是這麽果決狠辣,簡單粗暴。
把反對的聲音全都消滅了,那就沒有反對派了,不是嗎!?
但是就因為這樣,所以老朱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形象真的很差勁,是能和秦皇比肩的暴君。
對老朱也是又恨又怕。
不過現在是洪武十五年,老朱暫時還不是那個早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喪孫,晚年喪子的孤寡老人(王諾的),所以雖然也很暴虐,但是和洪武二十五年之後的老朱相比,已經是一個大好人了。
葉瑾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就覺得老朱一定不會同意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峰迴路轉,這老頭居然同意了。
這也可能是他被讀書人罵慘了,和葉瑾有同病相憐的緣故吧,這老頭,還真是又頑固又可愛呢。
不過管他呢。
隻要老朱點頭答應,那麽這件事就算是成了。
等老朱出了後院,葉瑾的臉上頓時浮現了一絲笑意。
嗯!
這老頭在不發火的時候,也怪可愛的嘛。
“.”這就對了了嘛,你郭伯伯又不是那種聽不進人言的昏庸之人,你有什麽事好好給他說不就行了,一天天的就知道氣他。”馬皇後笑道。
葉瑾見她臉上浮現了一層薄汗,趕緊給她扇著扇子,笑著道,“都聽您的,以後侄兒一定不氣郭伯伯。”
馬皇後一臉慈愛的看著他,突然道,“跟伯母說說你父母唄,為何你來上元縣赴任,就隻帶嬋嬋一個人來呀?!”
聽到馬皇後提起了自己的父母,葉瑾不由得露出了遲疑的神色。
那對年邁的夫妻,在他腦海裏的印象似乎已經越來越模糊了狂。
ps:今天這一更4000字以上,因為小賤君的城市生病了,所以這幾天都在當誌願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新方麵就不能保障了,本來小賤君有兩本書的,但是這幾天都隻能保障這本書不斷更,唉…錯別字方麵估計有,各位書友大大擔待一下吧、.
馬皇後見葉瑾臉上露出了遲疑的神色,不由得抿了抿嘴,笑著道,“怎麽不說話呢,難不成你和你爹娘之間是有什麽誤會不成?!”
“你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對咱,對你郭伯伯,徐伯伯都是極好的,若是與爹娘之間有什麽誤會,或者是他們做的有些不對的地方,你也該多多包涵才是。”。
葉瑾有些苦惱的撓撓頭,解釋道,“並沒有什麽誤會,爹娘對我也是極好的,但是很奇怪,我對他們二老就是親近不起來,他們對我也是客客氣氣…”
馬皇後微微蹙起了眉頭,反問道,“這又是何故啊!?”
葉瑾並沒有見過那對便宜的的爹娘,但是根據這具身體的記憶,他能夠感受到那對夫妻對待自己真的就是冷冷冰冰,客客氣氣。
雖然在物資方麵對自己從來沒有短缺過。
地主老財家傻兒子該有的待遇他都有。
但是在他的記憶力,父母好像很少對他有什麽笑臉。
若是他們夫妻的本性如此的話,那還情有可原。
但是葉瑾可是有弟弟妹妹的。
他們對待別的子女又完全不一樣。
所以葉瑾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是挨罵還是挨打,要是不能反擊的話是不是太憋屈了?!”
“挨打的話,別人打我一拳,我就算拚老命也會還一拳過去,但是挨罵你連別人在哪兒都不知道,怎麽罵迴去啊?!”
“所以你就想辦一份邸報,然後讓邸報流通天下,若是有人罵了你,你就將你迴擊的文章發在邸報上罵迴去,對吧?!”老朱似懂非懂。
葉瑾朝他豎起了大拇指,笑著道,“您老真聰明。就是這樣的。”
但是這一記馬屁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老朱一臉鄙夷的說道,“那些讀書人也就仗著一張嘴而已,別人罵了你,你直接一刀剁了不就行了,還要費盡心思罵迴去,真的是慫包一個。”
葉瑾同樣給了他一個大白眼,輕蔑道,“所以說您是粗鄙武夫呢,什麽事都想著用武力解決,但是刀子能殺人,能治理天下嗎?!別人用嘴反對你,用嘴罵了你,你同樣用嘴說服他,用嘴罵迴去,這才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天天就隻知道殺人,殺人,殺人…年紀這麽大,殺心還這麽重,真的不知所謂。”
啪!
才說完話,他的後腦勺就挨了一巴掌。
“您看,您每一次說不贏我就用武力解決問題,這樣對嗎?!這樣不對。”葉瑾抗議道。
老朱氣的腦瓜疼,“閉嘴,你給我閉嘴…”
葉瑾也懶得再跟這個頑固的老頭子說話,而是站起來迴到了書房。
把簡易的血壓計拿了出來。
給馬皇後量了一遍血壓,發現她的血壓雖然還是有些偏高,不過總算是在一個比較安全的數值範圍,這才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神色。
“瑾兒,也給你郭伯伯量一量嘛。”馬皇後笑著說道。
葉瑾想想也是。
這老頭一天天就知道生氣和打人,血壓肯定要比正常人的高很多。
所以也給老朱量了量血壓。
不過讓葉瑾驚訝的是,這老頭擁有火爆脾氣,但是血壓竟然在正常範圍內。
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像馬皇後那種秉性隨和的老好人血壓偏高,老朱這種暴躁脾氣居然血壓平穩。
這估計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都沒辦法解釋得清楚。
等葉瑾給自己檢查完了之後,老朱這才站了起來,背著手就要往院子外走。
不過剛剛走兩步,老朱就轉身對馬皇後說道,“你喜歡待在這兒就待吧,隻要那你高興就好,這段時間家裏就暫時讓呂氏當家,你也正好養養身子。”
說著指了指葉瑾,繼續道,“這個小王八蛋屬於不打不成器的那種,你也別慣著,慣子如殺子知道嗎?!”
“小子,你要辦那個邸報就辦,但是你膽敢在上麵發一些歪理學說,鼓動人心,老夫兩條腿都給你打折了,這一次老夫可不是跟你開玩笑,你聽到了沒有?!”老朱瞪眼道。
葉瑾一臉無奈,朝老朱揮了揮手,示意自己知道了,讓老朱趕緊走。
不過他的心裏卻十分竊喜。
沒想到老頑固朱元璋居然會同意自己辦邸報。
反而朱標對這件事還一直心存疑慮。
不過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老朱雖然性格暴虐,看似掌控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權勢,但是依然堵不住悠悠之
口。
洪武四大案現在已經爆發了兩大案了。
除了胡惟庸一案是胡惟庸集團自己作死,空印案完全就是老朱在於文官集團爭奪話語權。
老朱固然對官吏貪汙腐敗十分痛恨,但是“空印案’真的和貪汙腐敗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文官慣有的欺上瞞下,拉幫結派。
雖然官員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是為了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程序。
根據中央朝廷的規定,每年各部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
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
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迴,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官府的印章。
因為明朝的首都在應天府,所以全國各地官員都要到應天府來報送賬冊。
但是明廷要求上繳的是實物稅款必須是糧食,所以運輸過程中難免有損耗,出現賬冊與實物對不上的現象是大概率事件。
稍有錯誤就要打迴重報。
江浙地區尚好,距離應天府比較近。
但是大明朝可是一個疆域廣袤的大帝國,首都應天府又是在偏安一隅的江南一代。
所以比如雲貴、兩廣、晉陝、四川的官員因當時交通並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迴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
這原本是從前元既有的習慣性做法,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
到了洪武年間的時候,官員們遵循前例依然將空白文書蓋上了官印帶來應天府,如果出現錯誤的話就不用再折返迴原地進行重新蓋章了。
這就是所謂的“空印’。
這種做法不合朝廷規矩,因為確實是一種官僚們的舞弊行為。
而且也容易滋生腐敗。
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全天下的官員都知道,就隻有一個人不知道。
那就是皇帝。
朱元璋是誰?!
是一個從乞丐成為千古一帝的人。
他最怕也是最恨的就是被欺瞞。
這種人的掌控欲望十分強烈,他要對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江山進行徹底的掌控。
所以官員們的這種行為自然就觸怒了朱元璋。
所以空印案爆發之後,整個大明好幾萬的官員全都被老朱砍了腦袋。
老朱做事就是這麽果決狠辣,簡單粗暴。
把反對的聲音全都消滅了,那就沒有反對派了,不是嗎!?
但是就因為這樣,所以老朱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形象真的很差勁,是能和秦皇比肩的暴君。
對老朱也是又恨又怕。
不過現在是洪武十五年,老朱暫時還不是那個早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喪孫,晚年喪子的孤寡老人(王諾的),所以雖然也很暴虐,但是和洪武二十五年之後的老朱相比,已經是一個大好人了。
葉瑾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就覺得老朱一定不會同意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峰迴路轉,這老頭居然同意了。
這也可能是他被讀書人罵慘了,和葉瑾有同病相憐的緣故吧,這老頭,還真是又頑固又可愛呢。
不過管他呢。
隻要老朱點頭答應,那麽這件事就算是成了。
等老朱出了後院,葉瑾的臉上頓時浮現了一絲笑意。
嗯!
這老頭在不發火的時候,也怪可愛的嘛。
“.”這就對了了嘛,你郭伯伯又不是那種聽不進人言的昏庸之人,你有什麽事好好給他說不就行了,一天天的就知道氣他。”馬皇後笑道。
葉瑾見她臉上浮現了一層薄汗,趕緊給她扇著扇子,笑著道,“都聽您的,以後侄兒一定不氣郭伯伯。”
馬皇後一臉慈愛的看著他,突然道,“跟伯母說說你父母唄,為何你來上元縣赴任,就隻帶嬋嬋一個人來呀?!”
聽到馬皇後提起了自己的父母,葉瑾不由得露出了遲疑的神色。
那對年邁的夫妻,在他腦海裏的印象似乎已經越來越模糊了狂。
ps:今天這一更4000字以上,因為小賤君的城市生病了,所以這幾天都在當誌願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新方麵就不能保障了,本來小賤君有兩本書的,但是這幾天都隻能保障這本書不斷更,唉…錯別字方麵估計有,各位書友大大擔待一下吧、.
馬皇後見葉瑾臉上露出了遲疑的神色,不由得抿了抿嘴,笑著道,“怎麽不說話呢,難不成你和你爹娘之間是有什麽誤會不成?!”
“你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對咱,對你郭伯伯,徐伯伯都是極好的,若是與爹娘之間有什麽誤會,或者是他們做的有些不對的地方,你也該多多包涵才是。”。
葉瑾有些苦惱的撓撓頭,解釋道,“並沒有什麽誤會,爹娘對我也是極好的,但是很奇怪,我對他們二老就是親近不起來,他們對我也是客客氣氣…”
馬皇後微微蹙起了眉頭,反問道,“這又是何故啊!?”
葉瑾並沒有見過那對便宜的的爹娘,但是根據這具身體的記憶,他能夠感受到那對夫妻對待自己真的就是冷冷冰冰,客客氣氣。
雖然在物資方麵對自己從來沒有短缺過。
地主老財家傻兒子該有的待遇他都有。
但是在他的記憶力,父母好像很少對他有什麽笑臉。
若是他們夫妻的本性如此的話,那還情有可原。
但是葉瑾可是有弟弟妹妹的。
他們對待別的子女又完全不一樣。
所以葉瑾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