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老朱沒好氣道,“他若是不開口的話,確實有點大儒之風, 一開口就把自己粗魯的性子給暴露了。所以小 子,你以後若是想當大儒,還是學學佛家修修閉口禪吧。”


    葉瑾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


    這老頭。


    是不是吃飽了撐了?!


    怎麽在你嘴裏就聽不到一句好話啊。


    老朱端起茶杯也喝了一口,確實要比剛才的好喝多了。


    不過他的嘴巴上卻依然不饒人,繼續道,“而且小小年紀就隻知道享受,以後若是身居高位了,也一定是一個隻知 道享受,不知道為國操勞的貪官。”


    “老頭啊,我這叫苦中作樂好伐?!就朝廷給的那點俸祿,我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還說我隻知道享受?!你看我 連師爺小廝都請不起了,而且你再來蹭吃蹭喝,小侄就得借錢度日了。”葉瑾沒好氣道。


    關於俸祿的事情,老朱早就和葉瑾爭論過了。


    因為辯論賽沒有辯贏,所以老朱這會兒也懶得和葉瑾繼續廢話。


    冷哼一聲之後,拿著茶杯繼續品茶。


    但是葉瑾可沒有打算放過他。


    繼續悠悠說道,“這也是為何朝廷和陛下年年整頓官場,嚴打官員貪腐,但是貪汙受賄的官員依然如過江之鯽0.5— 樣,殺之不絕的原因。”


    葉瑾攤攤手,接著道,“因為就朝廷給的那點俸祿,真的養不活一家老小,要是不貪汙還能怎麽辦?!眼睜睜的看 著一家老小被活活餓死!?”


    老朱這下忍不了了。


    一巴掌拍在桌案上,怒道,“既然嫌朝廷給的俸祿少,那你為何不辭官不做?!而是占著茅坑不拉屎?!”


    葉瑾雙手一攤,無奈道,“之前就跟你說過了,小侄已經去吏部辭官幾次了,不獲批我能怎麽辦?!”


    氣的老朱吹胡子瞪眼睛。


    而徐達則端著茶杯, 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


    的法子。”葉瑾逼逼叨叨道。


    徐達見他說的過分,趕緊輕咳一聲,道,“臭小子,有什麽建議就直接說,幹嘛要把陛下和朝堂諸公牽扯進來?! 讀了這麽多年的書,連‘為尊者諱的道理都不懂,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老朱則黑著臉,打斷徐達說道,“讓他說,我看他狗嘴裏到底能不能吐出象牙出來。”


    “本來就是…”葉瑾繼續說道,“就拿小侄也舉例子,小侄乃是正七品官員,年俸90石糧食,折算成銀兩的話也就二十 來兩銀子而已。如果不是小侄的能力強, 一人能抵幾個人用,用不著請師爺和幕僚,家中也隻有嬋嬋需要養活,要不然 您覺得這點俸祿夠不夠小侄花?!”


    老朱和徐達自動過濾掉他話裏‘自吹自擂的成分。。


    他們二人不得不承認,葉瑾11說的真的有幾分道理。


    現在大明一個小康之家一年的收益也在二三十兩銀子左右(明朝前期主要貨幣是銅錢和寶鈔,但是為了讓各位看官 老爺看的清楚,所以在描述的時候小賤君會用銀子來換算,但是真正涉及到稅收和交易的時候,小賤君還是會用銅錢的 貨幣單位,也就是文和貫來換算)。


    一個七品官員一年的俸祿還不如一個小康之家的收益那麽多。


    那麽讀書人寒窗苦讀幾十年為了什麽?!


    更何況。


    官員可不是普通老百姓。


    不但要有丫鬟仆人服侍,而且還得請幕僚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


    這些幕僚和師爺就跟後世的秘書一樣,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還有同僚之間的人情往來…


    諸如此類,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麽明朝是華夏曆史上官場貪腐最嚴重的一個朝代,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把官員的俸祿定的太低了。


    官場有句話叫做千裏當官隻為錢。’


    不是每個人都有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所以縱觀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也隻出了一個海瑞海青天。


    甚至朱元璋後麵的皇帝也默許官員貪汙。


    原因很簡單,因為自己的老祖宗將官員的俸祿定的太低了,但是皇帝又需要官員替自己幹活,所以就隻能默許官員 貪汙受賄。


    隻要官員有能力有才幹,貪點銀子算不得什麽大事。


    比如說地方官府每年都會給朝中各衙門的官員上供冰敬’、‘炭敬”。


    而地方官府又在收稅的時候搞幺蛾子,搞出“淋尖踢斛“和“折色火耗’等前所未有的貪汙形式。


    所謂的“冰敬’,就是指夏天的時候各地官員孝敬銀子給朝中重臣和各衙門的官員,讓他們不會飽受炎炎夏日酷暑之 苦,有錢去買冰塊降暑。


    至於‘炭敬’,和“冰敬”如出一轍,也是各地官員在秋、冬季節孝敬銀子,讓朝中大員有錢購買木炭取暖。


    但是這些地方官員的俸祿也不高,怎麽會有銀子孝敬朝堂諸公啊?!


    還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方官員有的是撈錢的路子。


    其中最典型的撈錢手段就是所謂的“淋尖踢斛和“折色火耗’。


    所謂“淋尖踢斛!,是指百姓在上繳賦稅的時候官員的一種貪汙手段。


    明朝納稅主要是以實物為主。


    換句話說,就是主要以繳納糧食為主。


    而斛是一個類似於大酒杯的容器,百姓在繳納的時候,先把糧食倒在斛裏麵。


    這樣的話,現場收稅的官員和小吏就可要檢查質量看糧食的成色。


    按照納稅的規定,官府是要求百姓把斛子倒滿。


    斛的上麵還有一個圓錐體狀的尖,等百姓將糧食倒滿之後,這時候管事的小吏上去猛提一腳(這種粗活一般不是官 老爺們去做,而是有小吏代勞),將斛尖上的糧食給踹了出來,但是斛子不倒。


    灑出來的糧食不允許老百姓迴收,算是運輸和保管中的損耗。


    然後百姓再倒糧食進斛尖之中。


    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而被踢出來的糧食就成了官府裏官員和小吏們的合法收入來源了。


    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


    收稅的小吏們為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就跟武俠小說裏練武一樣,需要日日修煉才能掌握這一絕技,就為了在收稅 的那一天展示絕技。


    等到了交糧納稅的這一天,收稅的小吏們早就做好了準備。


    隻要斛已經裝滿,他們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衝到斛前,拚命一踹(不拚命不行啊,踹 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老百姓帶的糧食如果不夠交公,隻能迴家再拿,自認倒黴。


    至於‘折色火耗”就比較簡單了。


    因為官府征收賦稅不隻是征收實物,有時候也會征收銀子或者銅錢。


    但是華夏自古以來都缺乏貴金屬,金銀銅礦的數量比較少。


    為了能讓銀子和銅錢作為貨幣在市麵上流通,所以官府在鑄造貨幣的時候都會往銀子或者銅板裏加一些鉛或者別的 金屬。


    民間鑄造銀子或者銅塊的時候同樣如此。


    這就導致了銀子和銅錢的成色不足。


    所以官府在收取銀子或者銅錢作為賦稅的時候,熔斷碎銀或者銅板會有損耗,損耗的這部分就由老百姓承擔。


    至於損耗多少,官府說了算。


    老百姓沒有發言權。


    總而言之,都是變著法的薅老百姓的羊毛。


    關鍵是以上的貪汙手段,都是被朝廷認可很默許了的。


    除了洪武年間,這些花式各樣的貪汙手段幾乎遍布整個大明官場,就連那些青史留名的賢臣在貪汙方麵也不逞多 讓。


    明朝兩百多年,唯一的清官估計也就海瑞一個人了吧?!


    那麽明朝的皇帝為什麽不學清廷的雍正皇帝,采用787高薪養廉的養廉銀\"製度。


    一句話:祖訓不可違背。


    所以大明的皇帝知道自己手下的官員貪汙成風,但是依然捏著鼻子認了。


    沒辦法。


    不讓官員貪汙的話,估計就沒有人替自己幹活了。


    而且就算是自己下旨意嚴打官場貪汙腐化,估計下麵的人也是陽奉陰違。


    畢竟連精力充沛,幾乎事無巨細的太祖朱元璋,老朱同誌在嚴打幾十年的官場貪汙之風之後,也對日益糜爛的官場 無可奈何。


    最後隻留下了一句‘吾欲除貪官汙吏卻奈何朝殺而暮犯的感慨。


    當然了。


    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


    得寸進尺也是人類的本能。


    清廷的雍正采用“養廉銀''製度治理官場貪腐,也隻是讓清朝的官場暫時清明了幾十年而已。


    等到他兒子乾隆登基稱帝之後,清廷的貪腐之風不亞於明朝。


    甚至還出了華夏曆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


    而且曆朝曆代,貪官蠹役都存在的。


    就連兩宋曾以高薪養廉,也出了蔡京這樣的大貪官。


    所以如何即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窩邊草,這真的是一個無解的曆史難題。


    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係列叢書是一本十分優秀的曆史科普書籍。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葉瑾在上輩子的時候自然是拜讀過這本書的。


    葉瑾對書中的大部分觀點都是比較認同的,但是作者說《空印案》和《郭桓案》兩大案可能是冤案這一點,葉瑾卻 不敢苟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鉤魚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鉤魚王並收藏大明:我在明朝當縣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