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登的夏季並不炎熱,但建造卻如火如荼。


    俯瞰之下,蜿蜒曲折的圍牆下,唯有南北門熱鬧非凡。


    南門大大小小的人力、畜力板車絡繹不絕,其承載的物資被源源不斷地駁運進內城的幾大倉庫,在城門以外的倭人勞工看來,古怪圍牆內仿佛是有饕餮存在,成年累月地吞噬木材,礦石。


    北門與巨大的碼頭毗鄰,8座巨大的船塢有7座處於運轉當中,工人忙碌的身影如螞蟻般川流不息。


    城內銅,鐵,木器,油漆等作坊更是火力全開。


    各處都能見到韓愈協調各方的忙碌身影。


    而看似平靜的溫泉大宅,實則另有小型銅、鐵作坊,阿福帶領20位大明匠人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將氣槍批量生產的事情包攬了去,日產30套不在話下。


    陸長生帶領20位大明匠人,針對全鐵艦船的建造事宜,已經反複研討多日。


    “東家,那就隻有先建泥模這一條路可行了!”


    “不過小的以為,可以隻鑄造空殼船身,至於甲板,艦樓都可以待船身成形後,以鑽孔、鉚接之法將之牢牢固定,最終形成牢不可破的整體。”


    有人當即附和,


    “我等雖愚笨,研究多年仍解決不了東家所說的鐵板焊接,但老方此舉未嚐不可,相當於鑄造一口鐵鍋,漂浮在水上輕而易舉,至於水麵之上的艦樓,甲板使用鉚接雖不能防水,可它並不在水下受力,咱們隻要在縫隙處塗抹膠水,油漆就好,至少下再大的雨,也能保證甲板上的一應縫隙不會滲水到船艙之下。”


    陸長生心中暗自好笑,


    ‘這特麽不就相當於先鑄造個浴缸出來,再在上麵封蓋,堆疊上層建築?’


    ‘方法雖笨拙,但倒不失為一個沒有電焊手段的取巧之法。’


    凝眉道,


    “那這工程可是相當浩大啊!”


    匠人們紛紛搖頭,擺手,


    “東家這勞力有的是,既是破天荒頭一遭建真正的鐵甲艦,再辛苦又如何,咱們與有榮焉!”


    “是啊,東家,倭人又非我大明人,東家您平日裏待他們可不薄,再說這點事又算得上什麽苦活?吃不飽,穿不暖才是真的苦,力氣這東西,今日用完,明日又迴來了,怕個甚!”


    陸長生為眾人分析數據,


    “澆鑄需要一次成型,如此龐然大物,想在一時半刻間將鐵水灌滿,難度不小。”


    “圖紙你們也看了,船身長15寸,上口麵寬4寸,從最下麵龍骨到甲板垂直高6丈,即便船壁厚度隻有半寸,如此體積至少需要……”


    陸長生在紙上寫寫畫畫,很快算出了大略,


    “至少需要240噸鐵,也就是30萬斤鐵水,而咱們的高爐一爐也隻有3000斤左右(約等於2.4噸)。”


    眾人齊齊倒吸一口涼氣,


    一個高爐一晝夜能產8-10爐鐵水是不假,但澆鑄工作不可能等你一爐一爐地燒出鐵水來!


    那得需要多少個高爐同時供應鐵水?!


    恐怖如斯~


    “豈不是說要100座高爐……”


    “嘶~”


    眾人的嘈雜已被陸長生忽略,他此刻陷入了深思,


    且不說百座高爐同時熔煉是否誇張,隻說如此多的鐵礦,以如今的開采技術,運輸能力,那小胖子沒有一兩年時間,怎可能湊齊?


    可這還隻是船身,再到作為加強筋的隔艙板,碩大的甲板,裏麵的機組…


    這還是自己有心保守,雖高度與長生號相當,但長寬已是縮減了一半的結果。


    可笑自己一直顧著設計個中布局,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原材料問題。


    搖頭失笑,


    ‘也是這些年從來沒操心過原材料,想入非非了,小胖是好用,可也不是萬能的啊!’


    隨即又是一陣咬牙切齒,


    ‘網文誤我啊!誰特麽說穿越古代能搞鐵甲艦來的,哈…啐~’


    ‘我一問鋼板焊接是怎麽實現的,二問落後的開采,冶煉技術下,哪來那麽多鐵供你造的!’


    陸長生臉色不斷變幻,眾匠人齊齊噤聲,大多心裏忐忑,生怕錯失了參與建造第一條鐵甲艦的機會。


    陸長生苦笑喃喃,


    “罷了,還是建迷你版的吧,權當是模型了,留待後人發光發熱去吧!”


    眾人齊齊鬆了口氣,東家沒放棄就好。


    陸長生在黑板上畫示意圖,式樣與圖紙上的一般無二,隻是尺寸標注作了更改,


    “船長8寸,上口麵寬3寸,垂直高4丈,壁厚半寸,如此一次性澆鑄船身僅需80噸,也就是10萬斤鐵水……”


    有匠人惋惜道,


    “東家,若如此怕是無法遠航啊…”


    另有人反駁,


    “沒聽東家說嘛,咱們隻是給後人打個樣,待日後咱大明的鐵產量上去了,再依葫蘆畫瓢就是!”


    ‘大小不夠,就拿科技狠活往上堆,權當是送給永樂大帝的登基之禮吧!’


    陸長生如是想,又默默思量了一番可行性,才以命令的方式宣布,


    “空出的那口船塢,往地下挖出船身的外形,再以耐火泥修整勻稱,最後再刷一遍防水油漆,以杜絕地下滲水。”


    “再扣除壁厚,以木頭為主作出小一號的船身輪廓,此輪廓底部也需塗抹耐火泥,整體木輪廓要結實,方便吊裝在船塢頂部。”


    “待木輪廓建成後,再降落至挖好的地下輪廓之上,並固定好木輪廓的位置,令二者之間恰是船壁厚度的空隙。”


    眾人已自動代入畫麵。


    “在船塢外的地麵之上建一座外以磚頭水泥加固而成的蓄水池,內裏填充耐火磚,長寬高3丈,高3尺足以。其留出兩道放鐵水口,直通船塢模型兩側澆鑄口。”


    “再在這存鐵水的池子外圍建造一排雙倍大小的熔鐵爐。”


    “隻待萬事俱備,齊齊熔煉,將各自產出的鐵水流進蓄水池,以其保溫性一時半刻凝結不了,待鐵水囤積足夠,開閘放水!”


    澆鑄這些匠人都是行家裏手,不過陸長生設計了這個緩存的保溫池,倒是新鮮。


    “東家此舉甚妙,各爐遠近不同,卻能以最快的速度將鐵水匯集到一起,有了保溫池,即便匯集時有所延誤也是不懼的,而水滿放閘恰可保一氣嗬成!”


    陸長生對細節並不擔心,這些人一個個手工藝都是甩後世人幾條街的存在,掃視眾人後補充道,


    “此準備過程不用急,急也沒用,咱們至少得等鐵料匯集才行,需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那胖子張羅。”


    “所以咱們就定在明年9月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澆鑄,有這麽久的時間,諸位可以好好準備。”


    “而這段時間,你們每日下午都到我院子裏的小作坊做事,我會帶著你們準備鐵甲艦上所用的機組。”


    眾人齊齊應是,一個個開心無比,跟著東家做,那必然又可以學到新本領的。


    時間就在這樣的忙碌中快速流過。


    景田下村煩惱並快樂著,他如願以償吞並了武田家族,自身的地盤與實力再度翻倍還多。


    苦惱的是盡管他不遺餘力地為陸長生搜羅資源,可陸長生好像沒了再扶持他繼續擴張下去的打算,而是與實力仍遠在他之上的上杉家族達成了某種協議。


    盡管陸長生沒有正麵迴應,但負責送貨的下屬已經不止一次看到上杉家族的車隊也運送著銅鐵礦石去了新城。


    上杉家族自然是感受到了危機,主動來示好。


    此舉正中陸長生下懷,兩隻黑手套替他張羅資源豈不更好?


    陸長生書房。


    “內陸如此多的家族勢力,你們二位就沒必要相互敵視了。”


    “上杉什麽來著?”


    來的是上杉家族的嫡子,一個不足170的俊秀青年,自稱曾在大明拜了先生,學過幾年儒學,一副書生佳公子打扮,大明話確實比景田下村流利多了。


    青年坐直身形,拱拱手道,


    “上杉條一,不過陸先生可以稱唿鄙人楊善水,這是我的老師為我取的名字,我很喜歡!”


    陸長生很欣慰,這小子倒是很崇尚大明文化,點點頭笑道,


    “楊善水,好名字,你的老師確是有學問的,且為你取了這名字,對你的關懷可想而知。”


    “陸先生謬讚了,在大明時鄙人早已聽聞陸先生大名,那真是如雷貫耳,卻不曾想高人就在身邊,這些年真是錯會了!”


    陸長生沒空跟他寒暄,繼續道,


    “善水啊,要求你也大概知曉了,我再贅述一遍,陸某沒興趣占金銀、搶地盤。”


    “隻是因為倭國礦業資源開發的極少,而灌木又多,能滿足陸某造漁船所需。”


    “你們兩家如今毗鄰,與其相互耗損實力,不如各自對外發展。”


    兩人齊齊抱拳,


    “先生說的是!”


    “下村全憑主人吩咐~”


    “那好,上杉家族朝北,景田家族朝南,30-100之間的槍手都可以助力你們擴張。不過一次征戰支付每人50兩黃金,這不多吧?”


    兩人齊齊點頭,


    “不多,不多!”


    “很是公道。”


    “那些資源你們盡心盡力就是,尤其銅,鐵礦,”


    說道這,陸長生麵色冷肅,


    “莫生出不該有的心思,那些槍每次隻能打出6-7發,之後便如廢鐵一般,即便你們真的得了去,也不可能仿製成功,反而連累家族!”


    兩人齊道不敢。


    實則兩人來拜見陸長生之前就有過一番交流,當胖子從楊善水口中得知陸長生與大明皇族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其個人能量後,原本心底生出來的一絲覬覦,徹底煙消雲散。


    打發了二人,陸長生又一頭紮進了小作坊。


    8月,以鯨油為燃料的單缸手搖柴油機問世。


    12月初,以柴油機驅動的發電機問世,同月陸長生的溫泉大宅有了明亮的燈泡,晚間再不用點油燈。


    其實登陸倭國的第三個年頭,陸長生已在機緣巧合中得到了鎢礦石。


    這幾樣跨時代的東西,陸長生並不打算公布或者量產,完全是為了那艘作模版的鐵甲艦。


    還是那句話,大明的基礎匠造技藝還需民間自主研究,不斷提高,不適合拔苗助長。


    這條20來米長的迷你戰艦,吃水並不深,完全可以在長江裏航行,這便是陸長生大艦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將自身掌握並能實現的,盡數裝配上去。


    純粹為了留給朱棣去組織研究,等他們研究透徹了,至少也需要數十年功夫,屆時大明整體國情應該跨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好可以用到這些技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生門:從大明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香煙證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香煙證道並收藏長生門:從大明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