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15年的‘空印案’因為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扯淡的製度’,終究沒有如曆史般發生。
大明各地官員連同他們的家屬數萬人並不清楚,蝴蝶翅膀煽動下他們得以與死神擦肩而過。
洪武16年本該是無事生發的太平年。
10月初1這一天一條600裏加急的軍報卻轟動了整個應天府。
“大捷,北元殘部一網打盡,北元皇室盡皆被俘!……大捷……”
插旗驛卒在應天城內策馬狂奔,行人紛紛避讓,煙塵後是無數歡聲鼓舞的民眾。
朱元璋離開龍椅在禦階上來迴走動,激情感染了整個朝堂。
“哈哈哈哈,好啊,好,好,好,北元就此成為曆史!”
軍報在一眾朝臣間傳閱,但恭賀之聲已經此起彼伏。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我大明萬勝!”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我大明威武!”
……
朱棣激動過後卻並未忘記陸長生的言談,諫言道,
“父皇,兒臣以為趁此時四方無戰事,當即刻開始實行新軍製!”
“兒臣再請,此時當大修一條從應天府直通北平,再由北平直通關外的水泥路,並在草原擇地建城!”
大殿鴉雀無聲,
自從太子爺莫名消失,好吧,皇帝對外的說辭是太子朱標醉心文學,正在編纂典籍。
朱棣便頂替了朱標的一應事務,盡管沒有立太子的頭銜,盡管愛搞事的陸長生蹤跡全無,就像他出現的莫名其妙一般,但士大夫們已然深深絕望,除非有外力幹預,否則他們隻能被大勢裹挾向前,期盼的眾正盈朝遙遙無期。
如今的士大夫們隱隱分成三派:
積極進取派,不但自身研讀雜學,還促進家族從耕讀傳家逐漸拋售田地,搜羅民間優秀匠人,向經營商業、興建作坊方麵發展。
中立派,騎牆而行,左右不得罪,但卻嚴告家族不可在行圈地之舉,浮財一應往皇家銀行存,這些人往往吃利息都抵得上每年變著法子圈地來的收益高。
我係我素派,家族該如何還如何,朝堂上涉及新政的事能反對就反對,反對不了的也隻能三天兩頭聚會,至於商議什麽,無人知曉。
朱元璋早就心心念念了,就像恨不能立刻將皇家銀行開遍全大明一樣。
“哦?”
“老四,給眾位愛卿詳細說說你的籌劃。”
“是父皇。”
朱棣朝朱元璋一拱手轉身掃視大殿眾人,
“新軍製的一應步驟暫不宜對外公開,本王隻說接下來要執行的第一步。”
“一,從現今大明所有衛所,輪流來京城報到,擇其30歲以下的保留軍籍,並將其戶上信息登記備案,以登記日起,服役3年,3年後其優者可再續3年。”
“二,取消屯田、取消行軍餉,在皇家銀行開戶,此後每月餉銀會自動補入戶頭,因為皇家銀行還未徹底普及,但在有三年想來應該遍及天下了,屆時各地衛所兵自行領餉會方便的很,在這之前,將由銀行定期運送至各地衛所。”
“三,篩選不過的士卒改為民籍,並將衛所農田均分給個人。”
“關於新軍製前三年計劃本王說完了,諸位有諫言者輪流提出。”
戶部尚書當仁不讓,
“陛下,燕王殿下,若是不屯田,即便篩選後,數十萬大軍每月餉銀可是海量銀錢呐,國庫如今商稅雖小有成效,但還遠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開支啊!”
朱元璋當即傲然開口,
“不用戶部承擔,此後軍餉,軍備一應開支,由內庫承擔。”
“啊…”*x
“嘶…”*x
眾人紛紛震驚的同時,心思轉瞬就通透了。
皇帝好大的手筆,這是要徹底收軍心於一身啊!
大家都知道皇帝有錢,且不說年初通告天下的所有礦產歸國有,民間隻能問藩王集團租賃,隻說鹽之一道,那可是留了不少血,錦衣衛甚至各地衛所將這天下妄圖阻撓的鹽販子打了個七零八落,光抄家都不知抄了多少銀錢。如今鹽價雖然降了三成,聽說以後還要降,但全數收益被皇家壟斷了,那得是多大一筆銀錢!
戶部尚書全身舒爽,不但戶部以後少了一項巨大開支,還能多收一大塊農稅,
“陛下聖明,老臣對新軍製再無異議。”
兵部尚書出列道,
“陛下,燕王殿下,老臣以為不妥,一來整日空養著如此龐大的士卒,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卻要吃飯,穿衣,領餉,而各地衛所一年又能遇上幾迴戰事,如今我大明百廢待興,正是需要全民付出的時候,此舉浪費過甚!”
“二來隻選30歲以下者,我大明軍卒數量勢必減少大半,如此又怎能兼顧各地?”
“還請陛下三思!”
朱棣直言不諱,
“你這其一當真不該是從你這位兵部尚書口中說出,軍人要麽在準備打仗,要麽正在打仗!”
“此前我大明初立,國事艱難,父皇為養軍,不得不犧牲士卒的訓練時間,讓他們種地以養活自身,作為兵部尚書你忍心士卒們整日行農耕之舉?”
“至於你說的其二,確有道理,不過,還不是你兵部辦事不利?”
“本王且問你如今大明130萬士卒,30歲以下身體健全者幾成?”
“哼,正是因為不知幾何,所以才要輪著來京報道,將這一應信息盡數掌控準確才是!”
“有篩選自然會產生差額,不過是待準數出來再行增補罷了!”
兵部尚書老臉一紅,
“啊,這…確是老臣辦事不利,還請陛下責罰。”
朱元璋大度抬手,
“退下吧!”
“老四,此事你迴頭同兵部拿出具體細則,盡快實施吧!”
“是,父皇!”
“臣遵旨!”
“老四你再來說說這水泥路和建城一事。”
“陸長生有言,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朝廷收了商稅一來要保護合法商人,二來則是要將這錢迴饋給天下。”
“兒臣以為當以朝廷的名義大量雇傭閑暇百姓,定下每月銀錢,讓他們可做長工也可做短工。為均衡發展,該以當地路段優先錄用當地百姓,製定修繕標準,多地同步進行。”
“此舉不但促進大明南北融合,也是大明與草原融合的第一步,更能使百姓增收,使萬民便利,旦有兵事也能更快響應。”
朱元璋點名戶部,工部,
“戶部可有難處?”
戶部尚書是受過陸長生熏陶之人,也是典型的積極進取派,一臉傲然,
“迴陛下,戶部定確保錢糧不拖後腿!”
“工部可能擔任此事?”
工部可是最早與水泥打交道的,這不但是意義重大的大工程,關鍵還錢糧充足,小老頭樂的合不攏嘴,笑嘻嘻道,
“陛下放心,老臣必定盡心盡力,爭取一年內將路修到長城腳下,5年內在草原建上兩座城!”
“哈哈哈哈,如此甚好!”
……
下朝時,毛驤給朱棣遞過去一個眼色,朱棣秒懂。
兩人走到一個偏僻角落。
“殿下,他殺瘋啦,臣即便再如何隱瞞不報,如此大的動靜遲早要傳到陛下耳中,屆時臣怕是難逃一個欺君之罪啊!”
毛驤一臉苦澀。
朱棣蹙眉,
“有他如今的消息是在何地?”
“即墨城大殺一通後,方向應該是萊陽,如今大半個山東連鄉野孩童都知道有‘長生門’這樣的存在。”
朱棣輕笑,
“嗬,這不是好事?”
“應天府炮轟李文忠的府邸,一時間遏製京城裏多少紈絝?”
“本王還嫌它鄉野小民傳遞的不夠快,最好全天下都知道有這麽一號存在,看他們還為非作歹!”
毛驤打量了一下四周,苦笑,
“哎呦喂我的燕王殿下,殺也就殺了,陛下知道了也不是大事,大抵如您這般樂見所成!”
“可物資的事情……陛下最忌諱什麽,您是知道的。”
當初毛驤得了曲阜錦衣衛的消息,出於受過陸長生恩惠,並沒有第一時間上報朱元璋,反而找的是朱棣,而朱棣又是心向陸長生的,兩人一拍即合暫時不上報,反正陛下給了一年時間尋找蹤跡。
“那些個縣令可有異動?”
“那倒沒有,一個個自己屁股幹淨不幹淨且不說,至少他們轄區裏烏煙瘴氣是事實,奏報上來已是失職,又都有賺頭,都捂著呐,哪裏還會上奏本,否則陛下早知道了,我們錦衣衛這邊也攔不得地方奏報不是!”
“文登那縣令可配合?”
“殿下放心,一應物資皆妥帖存放著,但下麵來報,那文登縣令是個耿直的,上任兩年多至今不肯與地方縉紳低頭,政令難行,算是個鬱鬱不得誌的,連縣衙裏的下屬都陽奉陰違,若非有我們一通警告,怕是那些物資早叫他們分了贓。”
“嗬,本王一點都不擔心,你瞧瞧人長生老弟,他連文登縣衙門朝哪都不清楚,就敢指使各地縣令往那送物資,難道他就不怕肉包子打狗?本王這老弟啊,他是一點都不怕,除非出動衛所,否則一縣武力可夠他霍霍?吃下去多少,待他到了,怕是要雙倍吐出來!”
毛驤不解,
“那殿下您為何不但要警告還安排盯住他們?”
朱棣輕笑,
“毛大人,你擱這跟本王裝瘋賣傻不是?這麽多物資匯集文登,若地方上了奏報父皇會如何?”
毛驤嘴角抽搐,還當您不知道利害關係,苦著臉道,
“臣,唉,這如何是好啊,如今臣已是寢食難安,這顆腦袋怕是隨時要叫陛下摘了去!”
朱棣歎了口氣,
‘老弟啊,莫怪哥哥,哥哥是真頂不住咯!’
“走吧,也該讓父皇知道了。”
……
“曲阜殺髒幫,廢孔家三房長子子孫根,贓款40餘萬,著縣令送銅鐵糧布等物資20餘萬兩去文登縣衙。”
“紫荊關殺屯田校尉,廢其家丁20餘人。”
“日照殺豪族嫡係數人,廢手或足者百餘口,開倉放糧,分15萬畝土地給百姓,得贓款百萬餘,縣令次子被廢腳筋和子孫根,著縣令送80萬銅鐵糧布一應物資去文登縣衙。”
“夏河寨山匪9個當家皆被虐殺,匪眾死30餘人,80餘被廢手或腳,錢糧不明,皆紛發當地百姓。”
“膠州縣令及嫡係皆被殺,妻妾被廢手或腳,護院死8人,被廢12人;開大牢放歸其中23人,並著這些人聚集四野鄉民,均分縣令家財200餘萬兩。”
“即墨屠三大家族嫡係合計40餘人,廢手或足者不下200,縣丞父子被殺,縣令被廢左手,小吏死6人,被廢19人;逼迫縣令辦理交割田契於百姓共計40萬畝,紛發錢糧無數,著縣令押運現銀240萬兩送至文登縣衙。”
禦書房朱元璋沒有感情地讀著錦衣衛奏報,下方朱棣與毛驤時刻捕捉朱元璋臉部表情,皆戰戰兢兢。
讀完後,朱元璋將奏報又迴看了一遍,唿出一口濁氣,將其擱在禦案,依舊沒有表情。
禦書房死一般的寂靜。
良久,朱元璋淡淡發問,
“他隻一人,是如何做到的,用了炮?”
兩人沒等待暴風驟雨,但皇帝越是平靜,兩人愈發提心吊膽,交換視線,毛驤先開口道,
“迴陛下,並沒有,用的是一把簡陋鐵劍。”
“縣衙,豪族那些護衛力量也就罷了,紫荊關駐紮著一個衛所,土匪寨百餘亡命徒,你確定他一人一劍,再無其他新奇武備傍身?”
毛驤蹙眉,他也有些不自信了,至少他毛驤自認絕無可能做到,皇城裏也找不出這般能力的人。
“迴陛下,他行事不分日夜,也並無遮掩,所以一路來,幸存者,所見者,包括微臣的眾多屬下,絕不會看錯,除非……除非他能有什麽新奇武備是透明的,沒人能看見…”
“嘭!”
朱元璋怒拍桌案嗬斥,
“混賬,你跟咱扯鬼神之說呢?!”
“微臣不敢,那就必然是其武藝出眾,遠非常人所及。”
朱元璋不搭理毛驤,轉而帶著戲謔望向朱棣,
“老四啊老四,看來你也是早就知道了他的動向,一直瞞著咱呢,是吧?”
朱棣不語,算是默認了。
“好,好啊!”
“如此大的動靜,錦衣衛隱瞞不報,咱的好兒子亦是如此!”
“咱想問問,你們是怎麽想的?”
朱棣鼓起勇氣道,
“父皇,兒臣以為陸長生懲奸除惡也是為咱大明吏治清明,便有心放任,並無他想。”
“哦?”
朱元璋戲謔道,
“也是,沒有他陸長生咱又怎麽知道這一處處都糜爛至此了!”
“讓天下人都知道,咱這個皇帝有多無能!”
“父皇…”
“陛下…”
“不是麽?這才隻是走了大半個山東,知縣,豪族,山匪,甚至咱的衛所裏,唉!咱這大明開國才16年,已是遍地膿瘡,沒有他陸長生出現,卻還能撐兩百來年,還真是個奇跡!”
“父皇您切莫悲觀,正是才開國,製度還不健全,所以才需要您主道著完善製度,好好治理這天下,才能將咱大明越來越好。新軍製中的退役製度能極力保障鄉裏的吏治清明,如今正在實施,待3年後第一批退役士卒上任地方,這種腐爛現象會有極大的扭轉。”
朱棣說的情真意切,
“藩王集團如今發展勢頭極好,僅鹽之一道,天下百姓已經得了利好。”
“民間以南、北車為代表的大量匠造業正在崛起,大明興旺近在眼前。”
“若您盡快確定好武備生產研究集團事宜,屆時戰艦蓬勃發展,開海指日可待;到那時也能帶動民間船舶製造積極性,更是會有無數財富源源不斷從海上賺來。”
“如今大明的富庶勢不可擋,剩下就是如何吏治,所以還得在教化與人文製度上下功夫。”
“這一切陸長生其實都已經給咱們規劃好了道路。”
“所以他才離開京城,從底層著手而已!”
“不管在哪,他都是不遺餘力幫著咱們大明啊,父皇!”
朱元璋又如何不知道這些,若給陸長生評分,50分製老朱會給49分,人家不求任何迴報,全身心在幫你大明,可……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怕的就是那個遁去的一!
不曾想此子居然還有那麽高的武力,之前一直以為的派遣些人手就能緝拿的想法就此化作泡影。
可若發動軍隊圍剿,豈不是逼著他亮出大炮來造反?
罷了罷了,也隻能把造不造反的主動權留在他手裏了!
老四是他認可的皇帝,當不至於;至於後麵,隻要老四在位時把皇位繼承製度執行好,想來也能安然無事。
再者,到了那時,大明已經強盛到一定程度,他陸長生也一把年紀了,再想造反哪有那麽容易?!
朱元璋長吐出一口濁氣,天道都不完整,咱又豈能事事如意?不過該提點的還是要提點,
“老四,那麽多物資匯集文登,你就沒什麽想跟咱說的?”
朱棣見朱元璋與其緩和,心裏暗暗鬆了口氣,
“父皇,大概率是為造船做準備,但這個時間不會短,因為鐵甲艦的重要一環在於鋼板之間的拚接,這個難題他也解決不了,當初陸府留下的一些匠人都在孩兒麾下朝這個方向努力研究中。”
“至於父皇憂心的事,孩兒與毛驤一直在關注著,至少涉及火藥的那些資源並無一絲朝那裏匯集。”
朱元璋滿意點頭,
“老四終究還是有分寸的,你未來是要克繼大位的,遲早會明白咱的擔憂不是沒道理的。”
“父皇,孩兒現在也是明白的。”
“我兒大善,可惜你大哥他不理解咱啊!”
說到這,朱元璋又來了精神,
“這般久了,你大哥的動向可掌握了?”
毛驤為這事被痛罵了無數次,如今總算有點眉目,趕緊匯報,
“陛下,剛得到消息,西安秦王封地有探子消息傳迴,在一處鄉野間曾發現遊學的隊伍,足有數百人,微臣已派人手去查驗,不出一月定有迴報。”
朱元璋雙眸微眯,嘴角帶起一絲冷笑,
“老二的封地麽,哼,這混賬東西,定是在替他大哥打掩護!”
朱棣嘴角抽搐,大哥離家出走,換作是去他之前的封地北平,想來他也會遮掩一二。
二哥,沒毛病!
“難怪遲遲沒他的蹤跡!”
朱元璋繼續哼哼,
“倒是選了個好地方,以大明版圖的中心開啟教化,輻射起來也更快些。”
“確認之後就莫要打攪他行事了,派出人手暗中好生保護。”
“微臣領命!”
“老四,起草兩道秘旨,分別給文登縣令以及就近的辛汪寨衛所指揮,在無確鑿謀反做派的情況下,著他們全力配合陸長生行事,但也別露了痕跡,以為咱又是在監管他。”
“兒臣明白了!”
大明各地官員連同他們的家屬數萬人並不清楚,蝴蝶翅膀煽動下他們得以與死神擦肩而過。
洪武16年本該是無事生發的太平年。
10月初1這一天一條600裏加急的軍報卻轟動了整個應天府。
“大捷,北元殘部一網打盡,北元皇室盡皆被俘!……大捷……”
插旗驛卒在應天城內策馬狂奔,行人紛紛避讓,煙塵後是無數歡聲鼓舞的民眾。
朱元璋離開龍椅在禦階上來迴走動,激情感染了整個朝堂。
“哈哈哈哈,好啊,好,好,好,北元就此成為曆史!”
軍報在一眾朝臣間傳閱,但恭賀之聲已經此起彼伏。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我大明萬勝!”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我大明威武!”
……
朱棣激動過後卻並未忘記陸長生的言談,諫言道,
“父皇,兒臣以為趁此時四方無戰事,當即刻開始實行新軍製!”
“兒臣再請,此時當大修一條從應天府直通北平,再由北平直通關外的水泥路,並在草原擇地建城!”
大殿鴉雀無聲,
自從太子爺莫名消失,好吧,皇帝對外的說辭是太子朱標醉心文學,正在編纂典籍。
朱棣便頂替了朱標的一應事務,盡管沒有立太子的頭銜,盡管愛搞事的陸長生蹤跡全無,就像他出現的莫名其妙一般,但士大夫們已然深深絕望,除非有外力幹預,否則他們隻能被大勢裹挾向前,期盼的眾正盈朝遙遙無期。
如今的士大夫們隱隱分成三派:
積極進取派,不但自身研讀雜學,還促進家族從耕讀傳家逐漸拋售田地,搜羅民間優秀匠人,向經營商業、興建作坊方麵發展。
中立派,騎牆而行,左右不得罪,但卻嚴告家族不可在行圈地之舉,浮財一應往皇家銀行存,這些人往往吃利息都抵得上每年變著法子圈地來的收益高。
我係我素派,家族該如何還如何,朝堂上涉及新政的事能反對就反對,反對不了的也隻能三天兩頭聚會,至於商議什麽,無人知曉。
朱元璋早就心心念念了,就像恨不能立刻將皇家銀行開遍全大明一樣。
“哦?”
“老四,給眾位愛卿詳細說說你的籌劃。”
“是父皇。”
朱棣朝朱元璋一拱手轉身掃視大殿眾人,
“新軍製的一應步驟暫不宜對外公開,本王隻說接下來要執行的第一步。”
“一,從現今大明所有衛所,輪流來京城報到,擇其30歲以下的保留軍籍,並將其戶上信息登記備案,以登記日起,服役3年,3年後其優者可再續3年。”
“二,取消屯田、取消行軍餉,在皇家銀行開戶,此後每月餉銀會自動補入戶頭,因為皇家銀行還未徹底普及,但在有三年想來應該遍及天下了,屆時各地衛所兵自行領餉會方便的很,在這之前,將由銀行定期運送至各地衛所。”
“三,篩選不過的士卒改為民籍,並將衛所農田均分給個人。”
“關於新軍製前三年計劃本王說完了,諸位有諫言者輪流提出。”
戶部尚書當仁不讓,
“陛下,燕王殿下,若是不屯田,即便篩選後,數十萬大軍每月餉銀可是海量銀錢呐,國庫如今商稅雖小有成效,但還遠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開支啊!”
朱元璋當即傲然開口,
“不用戶部承擔,此後軍餉,軍備一應開支,由內庫承擔。”
“啊…”*x
“嘶…”*x
眾人紛紛震驚的同時,心思轉瞬就通透了。
皇帝好大的手筆,這是要徹底收軍心於一身啊!
大家都知道皇帝有錢,且不說年初通告天下的所有礦產歸國有,民間隻能問藩王集團租賃,隻說鹽之一道,那可是留了不少血,錦衣衛甚至各地衛所將這天下妄圖阻撓的鹽販子打了個七零八落,光抄家都不知抄了多少銀錢。如今鹽價雖然降了三成,聽說以後還要降,但全數收益被皇家壟斷了,那得是多大一筆銀錢!
戶部尚書全身舒爽,不但戶部以後少了一項巨大開支,還能多收一大塊農稅,
“陛下聖明,老臣對新軍製再無異議。”
兵部尚書出列道,
“陛下,燕王殿下,老臣以為不妥,一來整日空養著如此龐大的士卒,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卻要吃飯,穿衣,領餉,而各地衛所一年又能遇上幾迴戰事,如今我大明百廢待興,正是需要全民付出的時候,此舉浪費過甚!”
“二來隻選30歲以下者,我大明軍卒數量勢必減少大半,如此又怎能兼顧各地?”
“還請陛下三思!”
朱棣直言不諱,
“你這其一當真不該是從你這位兵部尚書口中說出,軍人要麽在準備打仗,要麽正在打仗!”
“此前我大明初立,國事艱難,父皇為養軍,不得不犧牲士卒的訓練時間,讓他們種地以養活自身,作為兵部尚書你忍心士卒們整日行農耕之舉?”
“至於你說的其二,確有道理,不過,還不是你兵部辦事不利?”
“本王且問你如今大明130萬士卒,30歲以下身體健全者幾成?”
“哼,正是因為不知幾何,所以才要輪著來京報道,將這一應信息盡數掌控準確才是!”
“有篩選自然會產生差額,不過是待準數出來再行增補罷了!”
兵部尚書老臉一紅,
“啊,這…確是老臣辦事不利,還請陛下責罰。”
朱元璋大度抬手,
“退下吧!”
“老四,此事你迴頭同兵部拿出具體細則,盡快實施吧!”
“是,父皇!”
“臣遵旨!”
“老四你再來說說這水泥路和建城一事。”
“陸長生有言,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朝廷收了商稅一來要保護合法商人,二來則是要將這錢迴饋給天下。”
“兒臣以為當以朝廷的名義大量雇傭閑暇百姓,定下每月銀錢,讓他們可做長工也可做短工。為均衡發展,該以當地路段優先錄用當地百姓,製定修繕標準,多地同步進行。”
“此舉不但促進大明南北融合,也是大明與草原融合的第一步,更能使百姓增收,使萬民便利,旦有兵事也能更快響應。”
朱元璋點名戶部,工部,
“戶部可有難處?”
戶部尚書是受過陸長生熏陶之人,也是典型的積極進取派,一臉傲然,
“迴陛下,戶部定確保錢糧不拖後腿!”
“工部可能擔任此事?”
工部可是最早與水泥打交道的,這不但是意義重大的大工程,關鍵還錢糧充足,小老頭樂的合不攏嘴,笑嘻嘻道,
“陛下放心,老臣必定盡心盡力,爭取一年內將路修到長城腳下,5年內在草原建上兩座城!”
“哈哈哈哈,如此甚好!”
……
下朝時,毛驤給朱棣遞過去一個眼色,朱棣秒懂。
兩人走到一個偏僻角落。
“殿下,他殺瘋啦,臣即便再如何隱瞞不報,如此大的動靜遲早要傳到陛下耳中,屆時臣怕是難逃一個欺君之罪啊!”
毛驤一臉苦澀。
朱棣蹙眉,
“有他如今的消息是在何地?”
“即墨城大殺一通後,方向應該是萊陽,如今大半個山東連鄉野孩童都知道有‘長生門’這樣的存在。”
朱棣輕笑,
“嗬,這不是好事?”
“應天府炮轟李文忠的府邸,一時間遏製京城裏多少紈絝?”
“本王還嫌它鄉野小民傳遞的不夠快,最好全天下都知道有這麽一號存在,看他們還為非作歹!”
毛驤打量了一下四周,苦笑,
“哎呦喂我的燕王殿下,殺也就殺了,陛下知道了也不是大事,大抵如您這般樂見所成!”
“可物資的事情……陛下最忌諱什麽,您是知道的。”
當初毛驤得了曲阜錦衣衛的消息,出於受過陸長生恩惠,並沒有第一時間上報朱元璋,反而找的是朱棣,而朱棣又是心向陸長生的,兩人一拍即合暫時不上報,反正陛下給了一年時間尋找蹤跡。
“那些個縣令可有異動?”
“那倒沒有,一個個自己屁股幹淨不幹淨且不說,至少他們轄區裏烏煙瘴氣是事實,奏報上來已是失職,又都有賺頭,都捂著呐,哪裏還會上奏本,否則陛下早知道了,我們錦衣衛這邊也攔不得地方奏報不是!”
“文登那縣令可配合?”
“殿下放心,一應物資皆妥帖存放著,但下麵來報,那文登縣令是個耿直的,上任兩年多至今不肯與地方縉紳低頭,政令難行,算是個鬱鬱不得誌的,連縣衙裏的下屬都陽奉陰違,若非有我們一通警告,怕是那些物資早叫他們分了贓。”
“嗬,本王一點都不擔心,你瞧瞧人長生老弟,他連文登縣衙門朝哪都不清楚,就敢指使各地縣令往那送物資,難道他就不怕肉包子打狗?本王這老弟啊,他是一點都不怕,除非出動衛所,否則一縣武力可夠他霍霍?吃下去多少,待他到了,怕是要雙倍吐出來!”
毛驤不解,
“那殿下您為何不但要警告還安排盯住他們?”
朱棣輕笑,
“毛大人,你擱這跟本王裝瘋賣傻不是?這麽多物資匯集文登,若地方上了奏報父皇會如何?”
毛驤嘴角抽搐,還當您不知道利害關係,苦著臉道,
“臣,唉,這如何是好啊,如今臣已是寢食難安,這顆腦袋怕是隨時要叫陛下摘了去!”
朱棣歎了口氣,
‘老弟啊,莫怪哥哥,哥哥是真頂不住咯!’
“走吧,也該讓父皇知道了。”
……
“曲阜殺髒幫,廢孔家三房長子子孫根,贓款40餘萬,著縣令送銅鐵糧布等物資20餘萬兩去文登縣衙。”
“紫荊關殺屯田校尉,廢其家丁20餘人。”
“日照殺豪族嫡係數人,廢手或足者百餘口,開倉放糧,分15萬畝土地給百姓,得贓款百萬餘,縣令次子被廢腳筋和子孫根,著縣令送80萬銅鐵糧布一應物資去文登縣衙。”
“夏河寨山匪9個當家皆被虐殺,匪眾死30餘人,80餘被廢手或腳,錢糧不明,皆紛發當地百姓。”
“膠州縣令及嫡係皆被殺,妻妾被廢手或腳,護院死8人,被廢12人;開大牢放歸其中23人,並著這些人聚集四野鄉民,均分縣令家財200餘萬兩。”
“即墨屠三大家族嫡係合計40餘人,廢手或足者不下200,縣丞父子被殺,縣令被廢左手,小吏死6人,被廢19人;逼迫縣令辦理交割田契於百姓共計40萬畝,紛發錢糧無數,著縣令押運現銀240萬兩送至文登縣衙。”
禦書房朱元璋沒有感情地讀著錦衣衛奏報,下方朱棣與毛驤時刻捕捉朱元璋臉部表情,皆戰戰兢兢。
讀完後,朱元璋將奏報又迴看了一遍,唿出一口濁氣,將其擱在禦案,依舊沒有表情。
禦書房死一般的寂靜。
良久,朱元璋淡淡發問,
“他隻一人,是如何做到的,用了炮?”
兩人沒等待暴風驟雨,但皇帝越是平靜,兩人愈發提心吊膽,交換視線,毛驤先開口道,
“迴陛下,並沒有,用的是一把簡陋鐵劍。”
“縣衙,豪族那些護衛力量也就罷了,紫荊關駐紮著一個衛所,土匪寨百餘亡命徒,你確定他一人一劍,再無其他新奇武備傍身?”
毛驤蹙眉,他也有些不自信了,至少他毛驤自認絕無可能做到,皇城裏也找不出這般能力的人。
“迴陛下,他行事不分日夜,也並無遮掩,所以一路來,幸存者,所見者,包括微臣的眾多屬下,絕不會看錯,除非……除非他能有什麽新奇武備是透明的,沒人能看見…”
“嘭!”
朱元璋怒拍桌案嗬斥,
“混賬,你跟咱扯鬼神之說呢?!”
“微臣不敢,那就必然是其武藝出眾,遠非常人所及。”
朱元璋不搭理毛驤,轉而帶著戲謔望向朱棣,
“老四啊老四,看來你也是早就知道了他的動向,一直瞞著咱呢,是吧?”
朱棣不語,算是默認了。
“好,好啊!”
“如此大的動靜,錦衣衛隱瞞不報,咱的好兒子亦是如此!”
“咱想問問,你們是怎麽想的?”
朱棣鼓起勇氣道,
“父皇,兒臣以為陸長生懲奸除惡也是為咱大明吏治清明,便有心放任,並無他想。”
“哦?”
朱元璋戲謔道,
“也是,沒有他陸長生咱又怎麽知道這一處處都糜爛至此了!”
“讓天下人都知道,咱這個皇帝有多無能!”
“父皇…”
“陛下…”
“不是麽?這才隻是走了大半個山東,知縣,豪族,山匪,甚至咱的衛所裏,唉!咱這大明開國才16年,已是遍地膿瘡,沒有他陸長生出現,卻還能撐兩百來年,還真是個奇跡!”
“父皇您切莫悲觀,正是才開國,製度還不健全,所以才需要您主道著完善製度,好好治理這天下,才能將咱大明越來越好。新軍製中的退役製度能極力保障鄉裏的吏治清明,如今正在實施,待3年後第一批退役士卒上任地方,這種腐爛現象會有極大的扭轉。”
朱棣說的情真意切,
“藩王集團如今發展勢頭極好,僅鹽之一道,天下百姓已經得了利好。”
“民間以南、北車為代表的大量匠造業正在崛起,大明興旺近在眼前。”
“若您盡快確定好武備生產研究集團事宜,屆時戰艦蓬勃發展,開海指日可待;到那時也能帶動民間船舶製造積極性,更是會有無數財富源源不斷從海上賺來。”
“如今大明的富庶勢不可擋,剩下就是如何吏治,所以還得在教化與人文製度上下功夫。”
“這一切陸長生其實都已經給咱們規劃好了道路。”
“所以他才離開京城,從底層著手而已!”
“不管在哪,他都是不遺餘力幫著咱們大明啊,父皇!”
朱元璋又如何不知道這些,若給陸長生評分,50分製老朱會給49分,人家不求任何迴報,全身心在幫你大明,可……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怕的就是那個遁去的一!
不曾想此子居然還有那麽高的武力,之前一直以為的派遣些人手就能緝拿的想法就此化作泡影。
可若發動軍隊圍剿,豈不是逼著他亮出大炮來造反?
罷了罷了,也隻能把造不造反的主動權留在他手裏了!
老四是他認可的皇帝,當不至於;至於後麵,隻要老四在位時把皇位繼承製度執行好,想來也能安然無事。
再者,到了那時,大明已經強盛到一定程度,他陸長生也一把年紀了,再想造反哪有那麽容易?!
朱元璋長吐出一口濁氣,天道都不完整,咱又豈能事事如意?不過該提點的還是要提點,
“老四,那麽多物資匯集文登,你就沒什麽想跟咱說的?”
朱棣見朱元璋與其緩和,心裏暗暗鬆了口氣,
“父皇,大概率是為造船做準備,但這個時間不會短,因為鐵甲艦的重要一環在於鋼板之間的拚接,這個難題他也解決不了,當初陸府留下的一些匠人都在孩兒麾下朝這個方向努力研究中。”
“至於父皇憂心的事,孩兒與毛驤一直在關注著,至少涉及火藥的那些資源並無一絲朝那裏匯集。”
朱元璋滿意點頭,
“老四終究還是有分寸的,你未來是要克繼大位的,遲早會明白咱的擔憂不是沒道理的。”
“父皇,孩兒現在也是明白的。”
“我兒大善,可惜你大哥他不理解咱啊!”
說到這,朱元璋又來了精神,
“這般久了,你大哥的動向可掌握了?”
毛驤為這事被痛罵了無數次,如今總算有點眉目,趕緊匯報,
“陛下,剛得到消息,西安秦王封地有探子消息傳迴,在一處鄉野間曾發現遊學的隊伍,足有數百人,微臣已派人手去查驗,不出一月定有迴報。”
朱元璋雙眸微眯,嘴角帶起一絲冷笑,
“老二的封地麽,哼,這混賬東西,定是在替他大哥打掩護!”
朱棣嘴角抽搐,大哥離家出走,換作是去他之前的封地北平,想來他也會遮掩一二。
二哥,沒毛病!
“難怪遲遲沒他的蹤跡!”
朱元璋繼續哼哼,
“倒是選了個好地方,以大明版圖的中心開啟教化,輻射起來也更快些。”
“確認之後就莫要打攪他行事了,派出人手暗中好生保護。”
“微臣領命!”
“老四,起草兩道秘旨,分別給文登縣令以及就近的辛汪寨衛所指揮,在無確鑿謀反做派的情況下,著他們全力配合陸長生行事,但也別露了痕跡,以為咱又是在監管他。”
“兒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