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麴義他們大意了,本來倭奴島上的人戰力並不是很高,他們沒有什麽武功技能之類的東西,也不懂戰陣兵法,隻是憑著本身的蠻力和本能來作戰。
麴義覺得自己的戰力很強大,所以毫不猶豫地便帶著大軍,殺入了倭奴的隊伍當中,不料,這些倭人悍不畏死。
他就是死也要抱住袁軍士兵,導致了袁軍有再大的能耐,也施展不開。而倭奴士兵人數又多,袁軍被分隔了以後,各自為戰,被動挨打。
被那些拿著骨劍,石矛的倭奴士兵給殺死了兩萬多,還有無數的人受傷。
袁紹一氣之下,打了麴義30大板。他重新組織了十萬兵馬,讓越兮為大將,審配為軍師,再去征戰。
這一次,他多出動了一萬騎兵。
而邪馬台國王卑彌唿也知道了漢朝大軍入侵的消息。她派大將帶了兩萬人馬 然後集結附屬國的人馬10幾萬,前去迎戰。
在一個叫巴百支國的小國境內,兩軍相遇了。袁軍斥候早就傳迴了倭奴軍的消息。這次審配先用腳張弩射擊了一輪,一下就鎮住了,前來的倭奴軍。
因為腳張弩射出去以後,一箭可以穿住好幾個人,一輪發射下來,大約射死了有幾千人。
倭奴軍的隊伍一下子亂了起來。沒有了任何的隊形。越兮帶著騎兵趁機衝殺了過去。
騎兵是步兵天生的克星。而且袁軍的馬匹都比較高大,這些騎兵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兵,所以殺起倭奴來,就如砍瓜切菜一般。
他們很快就殺穿了倭奴的隊伍,兜了一個圈後,又殺了迴來。
騎兵來迴衝殺幾次以後,一萬騎兵差不多殺死了六七萬倭奴士兵。
這一下,倭奴士兵再也不敢待在原地,他們四散而逃。審配隨即指揮大軍追殺。
就連邪馬台來的大將也看得目瞪口呆,他急忙打馬逃走了。
這一仗,袁紹軍大獲全勝。總共殺死了7萬多邪馬台的士兵,俘虜了2萬多人。而他們自己的損失幾乎為零。
袁紹得到報告非常高興。他誇獎了審配和越兮。唯一的一點遺憾,就是沒有抓住邪馬台的大將。
這讓麴義很是不服。他便請命,帶兵征討其他的小國。
袁紹同意了,給了他三萬人馬外加五千騎兵。讓他向北進攻,不要同大軍碰撞,要采用戰術。
麴義又高興起來,帶著他的副將,帶領大軍出征了。
而越兮和審配兩人,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達到了邪馬台國的境內。
野馬台的大將逃迴去以後,向卑彌唿國王訴說了漢軍的強大,以及不可戰勝。對於他一戰損失了近十萬人馬,他歸咎於武器落後和沒有騎兵。
卑彌唿國王拿他也沒有辦法,畢竟已經損失了那麽多士兵。好在邪馬台國本身的士兵倒沒有損失很多。
他聽說漢軍來到國內以後,再次集結十萬大軍前去迎戰。這次他們采取了上次的教訓,派出了戰車,類似於戰國時候的那種戰車。
有了戰車成陣以後,就可以阻礙戰馬的馳騁。這也不失一個對付騎兵的辦法。
這下審配沒有再采取先前的方式。由於他準備攻城了,所以帶了床弩。審配把幾十台床弩並排擺了起來。藏在了士兵的中間。
當臥奴們駕著戰車衝上前來的時候。士兵們閃到兩邊,幾十台床弩同時發射,衝在前麵的倭奴戰車,很快就成了一堆堆垃圾。
他這裏才指揮騎兵繞過戰車,衝進了倭奴的隊伍。倭奴這一次,準備了弓箭手,也出動了幾千騎兵。
雖然給袁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是對大局毫無影響。一萬騎兵衝進了十幾萬的倭奴隊伍當中,橫衝直撞。
不過這次。倭奴軍還準備了絆馬索。隻是他們的用法不對,沒有事先做好固定,隻是靠人牽著,卻被戰馬帶得東倒西歪。
在絆倒了十幾匹戰馬以後。絆馬索徹底失去了用途。戰場上又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這次邪馬台國的大將沒有敢再逃走,而是衝向了袁軍的騎兵。隻是他碰到的是越兮,一個照麵,就被越兮斬成了兩段。
這一次,他們又斬殺了五六萬人的倭奴士兵,俘虜了3萬多人。
越兮非常高興,他一邊命人打掃戰場,一邊讓審配給袁紹寫戰報,報捷。
接連兩場大勝,就連王蓋也非常高興。他特地在宮裏設宴,宴請了袁紹、許攸和辛評。
袁譚那邊在上次遇到襲擊以後,他們采取了新的戰術。每次行動都派出斥候,前出二三十裏打探軍情。
他們也抓住了伊都國的一個將軍。從那個將軍的口中,他們得知了伊都國和末盧國,都是中原那邊來人的後裔。
而末盧國的祖先更是在秦朝時就來到了這裏。
韓猛是一員老將,他不僅在場上很有經驗,而且在學識上也非常淵博。
他聽說他們是秦朝就過來了以後。他懷疑那是秦始皇派遣出海尋仙的人,到了倭奴島這裏。
他把這件事情跟袁譚講了,讓袁譚向袁紹匯報。
如果真的是秦人後裔的話,可以跟他們溝通,畢竟都是炎黃子孫。
同時,韓猛把被抓的伊都國士兵都放了迴去,並讓他們給國王傳話,向他表達了善意。
他同時也知道了其他的小國都是土著人。他便沒了顧忌,真的實行了三光政策,青壯男人幾乎都被殺掉,一些老弱病殘和女人都留了下來。
很快,他們便攻到了島的末端,到了大海的邊上。袁譚留下岑璧帶領大軍駐守。他自己帶著衛隊,迴到了駐地。
袁紹得知有兩個國度是漢人以後,他把這一情況告訴了王蓋,然後又請辛評和許攸一起商量對策。
他們這次的意見非常一致,都認為派使者前去聯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對付土著人。
許攸自告奮勇前去伊都國做使者。王蓋便親自寫了手書,蓋上了他的東海王大印,讓許攸前去出使。
因為伊都國在對麵的島上,所以必須坐船才能過去。這裏,王蓋這邊找到蔡氏,讓她派了一支小型的艦隊,護送許攸前去伊都國。
許攸到了伊都國以後,受到了伊都國王地隆重接待。他們最終達成了一係列的協議,決定共同征戰倭奴四島。
而伊都國王又派人,去邀請末盧國的國王。第二天,末盧國的國王徐蓋,親自來到了伊都國。
末盧國同韓猛猜想的一樣。他們正是徐福帶領的3000童男童女的後裔。
當年徐福帶著3000童男童女漂洋過海,好不容易來到了九州島。他們登上島以後,卻發現島上荒無人煙。
隻是當時他們沒有到達有人居住的地方。跟他們想象中的蓬萊仙山,相去千裏。
徐福還帶著一些護衛士兵,因為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他們不敢再迴大秦。便開始在島上謀生。
雖然僅有不到100個成年人。他們修築簡易的房屋製作石器工具,開墾荒地。把不多的糧食勻了一部分出來做種子。種了下去。
又在周邊打獵,采集野菜和果實。幸運的是,蒼天有眼,風調雨順,他們的勤勞得到了收獲。
一年以後,3000童男童女剩下了2000多一點點。有一部分人因為饑餓和疾病去世了。同來的護衛也死去了十幾個人。剩下的更有了求生的經驗。
他們就這樣艱難地生存了下去。幾年以後。那些童男童女都長大了。徐福他們便讓他們結合成夫妻。
而那些士兵們也挑了一些,年齡較大的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妾。他們就這樣繁衍生息開來。
幾百年過去以後。當初的童男童女們都成了祖先。而他們的後代。也有了十幾萬人。演變成了現在的末盧國。
當然,其中的艱辛困苦不足與外人道。他們麵臨的不單單有來自大自然的災難,還有當地土著的攻擊。
但最終他們還是艱難地生存了下來,並且逐漸地壯大。而伊都國則是躲避戰亂漂洋過海來的人的後裔。也有一些西漢末年到這來的。
這兩個國家,相互扶持,一路生存了下來。就連許攸這個狠人,聽了他們的訴說以後。也感到同胞的生存不易。
他便跟他們講解了漢朝現在的情形?說了被封為東海王的王蓋,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因為想謀害當今皇上。被發配到這裏來了。
統兵的袁紹大將軍也是犯了過錯,被發配到此地的。他們將打下整個倭奴島。
許攸告訴了他們,倭奴島有四個,這九州隻是小小的一個,最大的兩個都在北方。
並告訴他們可以去覲見東海王,加入東海王國,共同在這座島上成立一個新的國度。說不定將來還能夠迴到大陸去。
末盧國王和伊都國王聽了以後都非常的興奮。他們同許攸簡單達成了一係列的協議,他們歸順東海王國,但是保持軍事上的獨立。
將來如果有機會迴到大漢,也帶他們迴去。許攸便帶著他們的使者,迴去向王蓋匯報。
麴義覺得自己的戰力很強大,所以毫不猶豫地便帶著大軍,殺入了倭奴的隊伍當中,不料,這些倭人悍不畏死。
他就是死也要抱住袁軍士兵,導致了袁軍有再大的能耐,也施展不開。而倭奴士兵人數又多,袁軍被分隔了以後,各自為戰,被動挨打。
被那些拿著骨劍,石矛的倭奴士兵給殺死了兩萬多,還有無數的人受傷。
袁紹一氣之下,打了麴義30大板。他重新組織了十萬兵馬,讓越兮為大將,審配為軍師,再去征戰。
這一次,他多出動了一萬騎兵。
而邪馬台國王卑彌唿也知道了漢朝大軍入侵的消息。她派大將帶了兩萬人馬 然後集結附屬國的人馬10幾萬,前去迎戰。
在一個叫巴百支國的小國境內,兩軍相遇了。袁軍斥候早就傳迴了倭奴軍的消息。這次審配先用腳張弩射擊了一輪,一下就鎮住了,前來的倭奴軍。
因為腳張弩射出去以後,一箭可以穿住好幾個人,一輪發射下來,大約射死了有幾千人。
倭奴軍的隊伍一下子亂了起來。沒有了任何的隊形。越兮帶著騎兵趁機衝殺了過去。
騎兵是步兵天生的克星。而且袁軍的馬匹都比較高大,這些騎兵也是久經戰陣的老兵,所以殺起倭奴來,就如砍瓜切菜一般。
他們很快就殺穿了倭奴的隊伍,兜了一個圈後,又殺了迴來。
騎兵來迴衝殺幾次以後,一萬騎兵差不多殺死了六七萬倭奴士兵。
這一下,倭奴士兵再也不敢待在原地,他們四散而逃。審配隨即指揮大軍追殺。
就連邪馬台來的大將也看得目瞪口呆,他急忙打馬逃走了。
這一仗,袁紹軍大獲全勝。總共殺死了7萬多邪馬台的士兵,俘虜了2萬多人。而他們自己的損失幾乎為零。
袁紹得到報告非常高興。他誇獎了審配和越兮。唯一的一點遺憾,就是沒有抓住邪馬台的大將。
這讓麴義很是不服。他便請命,帶兵征討其他的小國。
袁紹同意了,給了他三萬人馬外加五千騎兵。讓他向北進攻,不要同大軍碰撞,要采用戰術。
麴義又高興起來,帶著他的副將,帶領大軍出征了。
而越兮和審配兩人,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達到了邪馬台國的境內。
野馬台的大將逃迴去以後,向卑彌唿國王訴說了漢軍的強大,以及不可戰勝。對於他一戰損失了近十萬人馬,他歸咎於武器落後和沒有騎兵。
卑彌唿國王拿他也沒有辦法,畢竟已經損失了那麽多士兵。好在邪馬台國本身的士兵倒沒有損失很多。
他聽說漢軍來到國內以後,再次集結十萬大軍前去迎戰。這次他們采取了上次的教訓,派出了戰車,類似於戰國時候的那種戰車。
有了戰車成陣以後,就可以阻礙戰馬的馳騁。這也不失一個對付騎兵的辦法。
這下審配沒有再采取先前的方式。由於他準備攻城了,所以帶了床弩。審配把幾十台床弩並排擺了起來。藏在了士兵的中間。
當臥奴們駕著戰車衝上前來的時候。士兵們閃到兩邊,幾十台床弩同時發射,衝在前麵的倭奴戰車,很快就成了一堆堆垃圾。
他這裏才指揮騎兵繞過戰車,衝進了倭奴的隊伍。倭奴這一次,準備了弓箭手,也出動了幾千騎兵。
雖然給袁軍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是對大局毫無影響。一萬騎兵衝進了十幾萬的倭奴隊伍當中,橫衝直撞。
不過這次。倭奴軍還準備了絆馬索。隻是他們的用法不對,沒有事先做好固定,隻是靠人牽著,卻被戰馬帶得東倒西歪。
在絆倒了十幾匹戰馬以後。絆馬索徹底失去了用途。戰場上又成了單方麵的屠殺。
這次邪馬台國的大將沒有敢再逃走,而是衝向了袁軍的騎兵。隻是他碰到的是越兮,一個照麵,就被越兮斬成了兩段。
這一次,他們又斬殺了五六萬人的倭奴士兵,俘虜了3萬多人。
越兮非常高興,他一邊命人打掃戰場,一邊讓審配給袁紹寫戰報,報捷。
接連兩場大勝,就連王蓋也非常高興。他特地在宮裏設宴,宴請了袁紹、許攸和辛評。
袁譚那邊在上次遇到襲擊以後,他們采取了新的戰術。每次行動都派出斥候,前出二三十裏打探軍情。
他們也抓住了伊都國的一個將軍。從那個將軍的口中,他們得知了伊都國和末盧國,都是中原那邊來人的後裔。
而末盧國的祖先更是在秦朝時就來到了這裏。
韓猛是一員老將,他不僅在場上很有經驗,而且在學識上也非常淵博。
他聽說他們是秦朝就過來了以後。他懷疑那是秦始皇派遣出海尋仙的人,到了倭奴島這裏。
他把這件事情跟袁譚講了,讓袁譚向袁紹匯報。
如果真的是秦人後裔的話,可以跟他們溝通,畢竟都是炎黃子孫。
同時,韓猛把被抓的伊都國士兵都放了迴去,並讓他們給國王傳話,向他表達了善意。
他同時也知道了其他的小國都是土著人。他便沒了顧忌,真的實行了三光政策,青壯男人幾乎都被殺掉,一些老弱病殘和女人都留了下來。
很快,他們便攻到了島的末端,到了大海的邊上。袁譚留下岑璧帶領大軍駐守。他自己帶著衛隊,迴到了駐地。
袁紹得知有兩個國度是漢人以後,他把這一情況告訴了王蓋,然後又請辛評和許攸一起商量對策。
他們這次的意見非常一致,都認為派使者前去聯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對付土著人。
許攸自告奮勇前去伊都國做使者。王蓋便親自寫了手書,蓋上了他的東海王大印,讓許攸前去出使。
因為伊都國在對麵的島上,所以必須坐船才能過去。這裏,王蓋這邊找到蔡氏,讓她派了一支小型的艦隊,護送許攸前去伊都國。
許攸到了伊都國以後,受到了伊都國王地隆重接待。他們最終達成了一係列的協議,決定共同征戰倭奴四島。
而伊都國王又派人,去邀請末盧國的國王。第二天,末盧國的國王徐蓋,親自來到了伊都國。
末盧國同韓猛猜想的一樣。他們正是徐福帶領的3000童男童女的後裔。
當年徐福帶著3000童男童女漂洋過海,好不容易來到了九州島。他們登上島以後,卻發現島上荒無人煙。
隻是當時他們沒有到達有人居住的地方。跟他們想象中的蓬萊仙山,相去千裏。
徐福還帶著一些護衛士兵,因為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他們不敢再迴大秦。便開始在島上謀生。
雖然僅有不到100個成年人。他們修築簡易的房屋製作石器工具,開墾荒地。把不多的糧食勻了一部分出來做種子。種了下去。
又在周邊打獵,采集野菜和果實。幸運的是,蒼天有眼,風調雨順,他們的勤勞得到了收獲。
一年以後,3000童男童女剩下了2000多一點點。有一部分人因為饑餓和疾病去世了。同來的護衛也死去了十幾個人。剩下的更有了求生的經驗。
他們就這樣艱難地生存了下去。幾年以後。那些童男童女都長大了。徐福他們便讓他們結合成夫妻。
而那些士兵們也挑了一些,年齡較大的女子。作為自己的妻妾。他們就這樣繁衍生息開來。
幾百年過去以後。當初的童男童女們都成了祖先。而他們的後代。也有了十幾萬人。演變成了現在的末盧國。
當然,其中的艱辛困苦不足與外人道。他們麵臨的不單單有來自大自然的災難,還有當地土著的攻擊。
但最終他們還是艱難地生存了下來,並且逐漸地壯大。而伊都國則是躲避戰亂漂洋過海來的人的後裔。也有一些西漢末年到這來的。
這兩個國家,相互扶持,一路生存了下來。就連許攸這個狠人,聽了他們的訴說以後。也感到同胞的生存不易。
他便跟他們講解了漢朝現在的情形?說了被封為東海王的王蓋,是當今皇帝的哥哥,因為想謀害當今皇上。被發配到這裏來了。
統兵的袁紹大將軍也是犯了過錯,被發配到此地的。他們將打下整個倭奴島。
許攸告訴了他們,倭奴島有四個,這九州隻是小小的一個,最大的兩個都在北方。
並告訴他們可以去覲見東海王,加入東海王國,共同在這座島上成立一個新的國度。說不定將來還能夠迴到大陸去。
末盧國王和伊都國王聽了以後都非常的興奮。他們同許攸簡單達成了一係列的協議,他們歸順東海王國,但是保持軍事上的獨立。
將來如果有機會迴到大漢,也帶他們迴去。許攸便帶著他們的使者,迴去向王蓋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