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周晉問罪,破局之策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的弟子來源很雜,有齊魯的小貴族,也有中原河內之間的落魄貴族,甚至還有一部分南國之人。
在諸多孔門弟子的奔走鼓噪之下,魯國發生的動亂很快就傳遍了中原列國。
魯國君臣不和,曲阜兵亂,魯侯姬稠奔齊求庇。雖說是魯公先動的手,但以臣逐君終究是大逆,列國的輿論自然偏向魯公姬稠。
這件事若是發生在兩百多年前,以魯國周公封國的特殊地位,天子的洛都八師必然東進平亂。
若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有尊王攘夷、共衛周禮的大義在,齊桓公有義務派大軍南下泰山,送魯侯歸國。
若是發生在六十多年前,天下正值晉楚爭霸的最高峰,泰山南北之間,晉楚齊一場大戰必不可少,魯公順水摸魚或可重登君位。
可此事發生在前512年,晉國內鬥不休,楚國疲憊不堪,中原諸侯夾在晉楚之間無餘力出兵。
魯公姬稠唯一的希望就是齊國。
齊侯呂杵臼也明白這個道理,近幾日臨淄因魯侯的到來已有幾分烈火烹油之勢。除了齊魯之盟的輿論壓力之外,國中家族的蠢蠢欲動亦讓他煩心不已。
發兵擊三桓,送魯公歸國?
開什麽玩笑!
且不說以三桓的實力,齊國得發七八個師、加上後勤,至少得動員十萬以上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壓服三桓,送魯公歸位。
就算能打贏,最多獲得些許名望和部分錢糧報酬,實在得不償失。
再者,先征膠東、後討吳國,齊國這台連年征戰的戰爭機器急需休整。
在該休養生息的時候對一個實力不弱的盟友動手,這可不個明智的選擇。
至於齊魯聯盟,他呂杵臼盟的是魯國的實力與名位。實力上,多一個能幫他分擔南境壓力的盟友;名位大義上,有周公之國幫他搖旗呐喊,為之後的稱霸會盟造勢。
如今名利難以雙收,雖然有些糾結,但兩害取其輕,他選前者。
魯公一行人可以好吃好喝的養著,見麵就算了,畢竟是他理虧,萬一挨了噴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齊侯的避之不見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臨淄大小家族心領神會,紛紛將魯公使者、孔門子弟拒之門外。
唯有一人例外。
齊相晏子親至魯君下榻處,待了半日後告辭離去,直驅齊宮向國君進言: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鮮有人知道孔子和晏子聊了什麽,隻是自那日之後,孔子那筆直強健的脊梁彎了幾分幾近半駝,其門下弟子也是深居簡出,一時間臨淄輿情大減……
… …
孔子受挫於齊,孟子亦情難於魯。
夏諭能大致估算到齊國方麵的態度,也明白河洛周王室的無力,但他沒想到晉國會介入,而且介入力度還不小!
按理說晉國剛討伐完豫西、太行山區的幾個戎部,又因內部六卿相互掣肘,怎麽也不會有太多精力幹涉齊國眼皮子底下的魯國。
可晉國還是動了!
晉國趙、範二卿“奉晉侯之命”,率二師兩萬五千人先入周王畿,請天子詔命,全權處理魯國之事。
而後率軍東進,過鄭、越曹衛至大澤之畔築台,行使盟主之責,遣使至齊魯泗上,召諸侯代表來拜,宣“王室之命”。
諸侯中強如曹、宋、衛,卑如薛、滕,皆譴使而來,見證晉國如何處理魯國發生的叛亂。
困於臨淄的魯公姬稠宛若久旱逢甘露,欲帶著一幫追隨自己的孔門子弟西去大澤,拜見晉國六卿之二趙鞅、範鞅二卿。
可惜齊侯呂杵臼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奇貨可居的心態,對外宣稱要將魯公安置於膠萊,封萬戶供養,內裏卻將魯公一行軟禁於館舍之中。
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魯公姬稠幾乎萬念俱灰,意誌消沉之下,每日於官邸內飲酒不歇,酒醉之後便痛罵齊侯與季氏。
魯公不好過,三桓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
此時季氏宗主、魯國執政季意如心有不鬱,憂思成疾。曲阜陰雲遍布,三桓內外環境迅速惡化。連早已就封汶上的夏諭都受到影響,歸都助孟何忌穩定局勢。
一番計議之下,先火速讓姬稠之弟姬宋繼承君位,將生米煮成熟飯,從法理方麵否決季酬一脈。
之後三桓再度聯手,各出二師五千人,共一萬五千人由三桓宗主陪同,新君姬宋“統軍親征”。
晉軍駐紮大澤東岸,汶水入澤口,不遠處就是前番齊魯會盟的盟台所在,在此駐軍便可震懾齊魯。
晉營毗鄰汶上,沿汶水東進便可至夏城,魯國大軍則是駐紮於夏城之郊與之對峙。
這可苦了夏諭這個汶上大夫,一但晉魯雙方交戰,無論輸贏勝負如何,四五萬人亂戰,他數年苦心經營必將毀於一旦。
好在秋收剛過,汶上各鄉民眾生產民生方麵暫時無太大影響。但這麽多人雲集於此,時間長了難免會出亂子。
這也是汶上之地的短板所在,地理位置太差了,但有戰事,一夕三驚,終不是長久立業之地。夏諭早在數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困於局勢、又舍不得已擁有的勢位,一直找不到破局之法。
“夏愚咳咳……何以觀此事。”
夏城官署後廂,三桓宗主、嫡係子弟相聚於此,共商退晉之事。季意如端坐在於階上,蒼白麵色中帶著幾分病態的潮紅,輕咳兩聲轉而問詢身側的俊逸君子。
長者相詢,夏諭暫時放下心中遠慮,著眼於眼下的近憂,略作沉吟,開口道:“晉國執政元戎韓起新喪,魏氏宗主魏舒繼位執政,趙、範二卿此番率師問罪,或與此有關。年前,趙氏與範氏結怨於汝濱……齊侯置先君稠於臨淄,似有不服晉之意。”
話盡,一旁魯國大司徒叔孫不敢輕輕頷首,而後又突然搖搖頭道:“勿論二卿所求為何,先君稠奔齊,我等終究……禮虧。”
夏諭覺得退敵重點在趙範二卿,叔孫不敢則認為魯公才是雙方矛盾所在。
二人意見不同,從旁侍疾的季斯聽得眉頭緊皺,瞄了一眼氣定神閑宛,若芝蘭玉樹的孟閱,聲音不忿:“若是能擒得罪人姬稠,令其退位,囚於都內。待到新君順應天命繼位,我三家勢位依舊,哪會如今日這般授人以柄?”
“季兄所言甚是,隻是不知道區區幾十人為何能從容穿過汶水……”叔孫氏的叔孫輒剛要陰陽怪氣幾句,便被季意如冷聲嗬斥:“禁聲!”
叔孫輒頓時徐若寒蟬,其兄叔孫州仇則是不緊不慢的為弟弟求情道:“執政息怒。”
孟何忌冷冷的瞥了一眼叔孫氏兩兄弟,尤其是麵色難看的叔孫輒,心中暗罵了一聲“賤庶子”,而後朗聲道:“或囚或殺或縱,先君該如何處置諸位心中清楚,吾弟無過也。為今之計,當思退敵之策。前番都內諸事,勿要多言。”
一言畢,滿堂俱靜,季斯三人不複再言。雖年歲相仿,但孟何忌在權位上已遠遠超過諸多少壯。
孟何忌在此次曲阜之亂功績難掩,孟氏所展現的實力亦無法被忽視,甚至事後孟氏還歎吞並了郈氏的土地丁口,多方結合之下,這位孟氏宗主勢位越發煊赫起來。
季意如將這一幕收入眼底,心中思緒不止:叔孫氏二子似有齷蹉,麵合心離開,而叔孫不敢隻是中下之資,叔孫氏未來幾十年都不足為慮。
反觀孟氏兩子已然長成,先不論二人年少時的成長過程。隻觀近幾年汶上與郕地繁榮穩定的局麵,就能看出二人兄弟皆是人中龍鳳,才器不凡,品行出眾。
二人一個有名一個有實,更兼兄弟和睦,戮力同心,共壯孟氏。
斯兒才幹有限,有孟氏這個姻親在,將來穩定地位應該不難。
隻是,盟友的實力可不是越強越好……
想的深了,季意如眼中忽明忽暗,胸口略作起伏,聲音中都透著幾分無奈:“先遣使至晉營,探明範趙二卿來意,是戰是和……容後再議吧。”
譴使?
夏諭心中一動,環顧一周,不出意料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有使齊故事在,自己自然眾望所歸。
而且終究是他縱走了魯公,明麵上落了季氏這個盟友的麵子。
季氏既是盟友又是執政,他又理虧不好拒絕,這趟晉營是不得不去了。
好在春秋之時列國君子們要臉,幹不出扣留使者的勾當,人身安全有保障。
… …
待眾人各自退去,夏諭獨自尋至季氏行在。
此時的季意如正教導季斯謹於言行,聽聞孟子來訪,掩下麵上病色,領著季斯出堂相迎。
夏諭也沒想到季氏這麽熱情,連連報罪,一番寒暄後三人至堂上相談。
“閱有一策,可令齊晉魯三方各息甲兵,再安國野,請季叔助我!”剛剛落座,立即夏諭躬身一大禮,隨後語出驚人,俊逸麵容上滿是鄭重之色,四周散發著莫名的氣勢,渾身籠罩著一層名為自信的光輝。
見麵第一句話就是王炸,季意如看著眼前氣勢不凡的青年君子,不知為何,忽得想起當年繈褓中那個朝他笑的可愛嬰兒。
他還給他取了名呢。
如今,他對這個小輩卻是滿心的算計。
感受著青春不再、虛弱虧空的身體,又念及逝去的兩個老友,季意如心中百感交集,連忙上前將少年扶正,麵上不禁動容:
“閱兒盡力施為,凡有所請,無有不允。”
這是被信任的感覺嗎?感受著肩膀上溫熱的大手,再觀眼前不過四十卻已經半生華發,麵帶病容的中年人,夏諭亦有幾分動容,麵帶孺慕之色。
二人斂容整理色,再談及對策,言語之間滿是親切:“孟兄為天所妒,閱兒是我親近的子侄,喚我仲父可好?”
“仲父。”
“大善!”
一旁的季斯聽到這話,不禁呆愣在原地,想到先前冷著臉教訓他的父親,再看眼前麵帶慈祥之色的溫厚長者。
孟閱叫老爹你仲父,那我走?
季斯還未腹議完,正巧二人談道應對之策的一些隱秘之事上,季意如似是不怎麽相信季斯的保密能力,便出聲道:
“斯兒,你先退下。”
季斯:?
在諸多孔門弟子的奔走鼓噪之下,魯國發生的動亂很快就傳遍了中原列國。
魯國君臣不和,曲阜兵亂,魯侯姬稠奔齊求庇。雖說是魯公先動的手,但以臣逐君終究是大逆,列國的輿論自然偏向魯公姬稠。
這件事若是發生在兩百多年前,以魯國周公封國的特殊地位,天子的洛都八師必然東進平亂。
若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有尊王攘夷、共衛周禮的大義在,齊桓公有義務派大軍南下泰山,送魯侯歸國。
若是發生在六十多年前,天下正值晉楚爭霸的最高峰,泰山南北之間,晉楚齊一場大戰必不可少,魯公順水摸魚或可重登君位。
可此事發生在前512年,晉國內鬥不休,楚國疲憊不堪,中原諸侯夾在晉楚之間無餘力出兵。
魯公姬稠唯一的希望就是齊國。
齊侯呂杵臼也明白這個道理,近幾日臨淄因魯侯的到來已有幾分烈火烹油之勢。除了齊魯之盟的輿論壓力之外,國中家族的蠢蠢欲動亦讓他煩心不已。
發兵擊三桓,送魯公歸國?
開什麽玩笑!
且不說以三桓的實力,齊國得發七八個師、加上後勤,至少得動員十萬以上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壓服三桓,送魯公歸位。
就算能打贏,最多獲得些許名望和部分錢糧報酬,實在得不償失。
再者,先征膠東、後討吳國,齊國這台連年征戰的戰爭機器急需休整。
在該休養生息的時候對一個實力不弱的盟友動手,這可不個明智的選擇。
至於齊魯聯盟,他呂杵臼盟的是魯國的實力與名位。實力上,多一個能幫他分擔南境壓力的盟友;名位大義上,有周公之國幫他搖旗呐喊,為之後的稱霸會盟造勢。
如今名利難以雙收,雖然有些糾結,但兩害取其輕,他選前者。
魯公一行人可以好吃好喝的養著,見麵就算了,畢竟是他理虧,萬一挨了噴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齊侯的避之不見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臨淄大小家族心領神會,紛紛將魯公使者、孔門子弟拒之門外。
唯有一人例外。
齊相晏子親至魯君下榻處,待了半日後告辭離去,直驅齊宮向國君進言: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鮮有人知道孔子和晏子聊了什麽,隻是自那日之後,孔子那筆直強健的脊梁彎了幾分幾近半駝,其門下弟子也是深居簡出,一時間臨淄輿情大減……
… …
孔子受挫於齊,孟子亦情難於魯。
夏諭能大致估算到齊國方麵的態度,也明白河洛周王室的無力,但他沒想到晉國會介入,而且介入力度還不小!
按理說晉國剛討伐完豫西、太行山區的幾個戎部,又因內部六卿相互掣肘,怎麽也不會有太多精力幹涉齊國眼皮子底下的魯國。
可晉國還是動了!
晉國趙、範二卿“奉晉侯之命”,率二師兩萬五千人先入周王畿,請天子詔命,全權處理魯國之事。
而後率軍東進,過鄭、越曹衛至大澤之畔築台,行使盟主之責,遣使至齊魯泗上,召諸侯代表來拜,宣“王室之命”。
諸侯中強如曹、宋、衛,卑如薛、滕,皆譴使而來,見證晉國如何處理魯國發生的叛亂。
困於臨淄的魯公姬稠宛若久旱逢甘露,欲帶著一幫追隨自己的孔門子弟西去大澤,拜見晉國六卿之二趙鞅、範鞅二卿。
可惜齊侯呂杵臼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奇貨可居的心態,對外宣稱要將魯公安置於膠萊,封萬戶供養,內裏卻將魯公一行軟禁於館舍之中。
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魯公姬稠幾乎萬念俱灰,意誌消沉之下,每日於官邸內飲酒不歇,酒醉之後便痛罵齊侯與季氏。
魯公不好過,三桓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
此時季氏宗主、魯國執政季意如心有不鬱,憂思成疾。曲阜陰雲遍布,三桓內外環境迅速惡化。連早已就封汶上的夏諭都受到影響,歸都助孟何忌穩定局勢。
一番計議之下,先火速讓姬稠之弟姬宋繼承君位,將生米煮成熟飯,從法理方麵否決季酬一脈。
之後三桓再度聯手,各出二師五千人,共一萬五千人由三桓宗主陪同,新君姬宋“統軍親征”。
晉軍駐紮大澤東岸,汶水入澤口,不遠處就是前番齊魯會盟的盟台所在,在此駐軍便可震懾齊魯。
晉營毗鄰汶上,沿汶水東進便可至夏城,魯國大軍則是駐紮於夏城之郊與之對峙。
這可苦了夏諭這個汶上大夫,一但晉魯雙方交戰,無論輸贏勝負如何,四五萬人亂戰,他數年苦心經營必將毀於一旦。
好在秋收剛過,汶上各鄉民眾生產民生方麵暫時無太大影響。但這麽多人雲集於此,時間長了難免會出亂子。
這也是汶上之地的短板所在,地理位置太差了,但有戰事,一夕三驚,終不是長久立業之地。夏諭早在數年前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困於局勢、又舍不得已擁有的勢位,一直找不到破局之法。
“夏愚咳咳……何以觀此事。”
夏城官署後廂,三桓宗主、嫡係子弟相聚於此,共商退晉之事。季意如端坐在於階上,蒼白麵色中帶著幾分病態的潮紅,輕咳兩聲轉而問詢身側的俊逸君子。
長者相詢,夏諭暫時放下心中遠慮,著眼於眼下的近憂,略作沉吟,開口道:“晉國執政元戎韓起新喪,魏氏宗主魏舒繼位執政,趙、範二卿此番率師問罪,或與此有關。年前,趙氏與範氏結怨於汝濱……齊侯置先君稠於臨淄,似有不服晉之意。”
話盡,一旁魯國大司徒叔孫不敢輕輕頷首,而後又突然搖搖頭道:“勿論二卿所求為何,先君稠奔齊,我等終究……禮虧。”
夏諭覺得退敵重點在趙範二卿,叔孫不敢則認為魯公才是雙方矛盾所在。
二人意見不同,從旁侍疾的季斯聽得眉頭緊皺,瞄了一眼氣定神閑宛,若芝蘭玉樹的孟閱,聲音不忿:“若是能擒得罪人姬稠,令其退位,囚於都內。待到新君順應天命繼位,我三家勢位依舊,哪會如今日這般授人以柄?”
“季兄所言甚是,隻是不知道區區幾十人為何能從容穿過汶水……”叔孫氏的叔孫輒剛要陰陽怪氣幾句,便被季意如冷聲嗬斥:“禁聲!”
叔孫輒頓時徐若寒蟬,其兄叔孫州仇則是不緊不慢的為弟弟求情道:“執政息怒。”
孟何忌冷冷的瞥了一眼叔孫氏兩兄弟,尤其是麵色難看的叔孫輒,心中暗罵了一聲“賤庶子”,而後朗聲道:“或囚或殺或縱,先君該如何處置諸位心中清楚,吾弟無過也。為今之計,當思退敵之策。前番都內諸事,勿要多言。”
一言畢,滿堂俱靜,季斯三人不複再言。雖年歲相仿,但孟何忌在權位上已遠遠超過諸多少壯。
孟何忌在此次曲阜之亂功績難掩,孟氏所展現的實力亦無法被忽視,甚至事後孟氏還歎吞並了郈氏的土地丁口,多方結合之下,這位孟氏宗主勢位越發煊赫起來。
季意如將這一幕收入眼底,心中思緒不止:叔孫氏二子似有齷蹉,麵合心離開,而叔孫不敢隻是中下之資,叔孫氏未來幾十年都不足為慮。
反觀孟氏兩子已然長成,先不論二人年少時的成長過程。隻觀近幾年汶上與郕地繁榮穩定的局麵,就能看出二人兄弟皆是人中龍鳳,才器不凡,品行出眾。
二人一個有名一個有實,更兼兄弟和睦,戮力同心,共壯孟氏。
斯兒才幹有限,有孟氏這個姻親在,將來穩定地位應該不難。
隻是,盟友的實力可不是越強越好……
想的深了,季意如眼中忽明忽暗,胸口略作起伏,聲音中都透著幾分無奈:“先遣使至晉營,探明範趙二卿來意,是戰是和……容後再議吧。”
譴使?
夏諭心中一動,環顧一周,不出意料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有使齊故事在,自己自然眾望所歸。
而且終究是他縱走了魯公,明麵上落了季氏這個盟友的麵子。
季氏既是盟友又是執政,他又理虧不好拒絕,這趟晉營是不得不去了。
好在春秋之時列國君子們要臉,幹不出扣留使者的勾當,人身安全有保障。
… …
待眾人各自退去,夏諭獨自尋至季氏行在。
此時的季意如正教導季斯謹於言行,聽聞孟子來訪,掩下麵上病色,領著季斯出堂相迎。
夏諭也沒想到季氏這麽熱情,連連報罪,一番寒暄後三人至堂上相談。
“閱有一策,可令齊晉魯三方各息甲兵,再安國野,請季叔助我!”剛剛落座,立即夏諭躬身一大禮,隨後語出驚人,俊逸麵容上滿是鄭重之色,四周散發著莫名的氣勢,渾身籠罩著一層名為自信的光輝。
見麵第一句話就是王炸,季意如看著眼前氣勢不凡的青年君子,不知為何,忽得想起當年繈褓中那個朝他笑的可愛嬰兒。
他還給他取了名呢。
如今,他對這個小輩卻是滿心的算計。
感受著青春不再、虛弱虧空的身體,又念及逝去的兩個老友,季意如心中百感交集,連忙上前將少年扶正,麵上不禁動容:
“閱兒盡力施為,凡有所請,無有不允。”
這是被信任的感覺嗎?感受著肩膀上溫熱的大手,再觀眼前不過四十卻已經半生華發,麵帶病容的中年人,夏諭亦有幾分動容,麵帶孺慕之色。
二人斂容整理色,再談及對策,言語之間滿是親切:“孟兄為天所妒,閱兒是我親近的子侄,喚我仲父可好?”
“仲父。”
“大善!”
一旁的季斯聽到這話,不禁呆愣在原地,想到先前冷著臉教訓他的父親,再看眼前麵帶慈祥之色的溫厚長者。
孟閱叫老爹你仲父,那我走?
季斯還未腹議完,正巧二人談道應對之策的一些隱秘之事上,季意如似是不怎麽相信季斯的保密能力,便出聲道:
“斯兒,你先退下。”
季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