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始作俑者,惡政難消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 作者:好像又餓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誓通俗一點:
誓一:強調孝道,維護宗法秩序,禁止“廢嫡立庶”與“改立夫人”,不要讓庶子做國君,不要以“妾”代“妻”,不要讓後宮幹涉君位繼承。
夏商周三代,多少王室內亂都是這一原因,遠的商紂失國、周室東遷,近的王子朝之亂,直接導火索都是這些。
是故,凡有會盟必有此誓。齊桓公、晉文公會盟諸侯時也都盟過此誓,至於有沒有用?這誰知道?反正齊桓公死後五子相爭,屍體生蛆了都沒人管。
這一誓算是政治正確,是本次會盟的法理依據。
誓二: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傳承傳統美德,這些都是宣傳兩國的德育,讓這次會盟更加偉光正。重要的是“無忘賓旅”,提倡兩國高層多遣使、多交流,做到互通有無。
這一誓算是鋪墊延伸,兩國確定宗法的政治正確之後需要尊傳統、正新風、重交流。
誓三:士人的官職不得世襲,官員不能身兼多職,要錄用有才之士,國君不得擅自誅殺大夫。這個隻能算是口號,而且最多最多隻能小範圍的實施部分口號。
要知道,春秋時期的政治體製主要還是貴族共和製與世卿世祿製。高層的權重職位和中下層油水大的肥缺幾乎都被各大氏族壟斷。
士無世官?今日會盟與會的卿大夫包括夏諭在內,哪個不是世官卿族?既得利益集團太過龐大,幾乎不可能改變。除非有強人能統一列國,依靠強大的武力與無與倫比的威望將一切推倒重來……
這一誓,訂一條幾乎不可能執行的規矩,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過,要是真的有出身不高卻簡在帝心的濟世之才,或是為上所惡卻又權勢盡失的權臣,這一誓就可以拿出來“按規矩辦事”了。
誓四:齊國提議兩國簽訂“齊魯互不侵犯條約”,各安其境,互不交侵。然後更進一步簽訂西太平洋黃(海)渤(海)公約,建立防禦同盟。一旦一國被入侵,另一國有義務施以援手。
這一誓才是本次會盟的重點,也是可行性最大的一條。
今秋,吳國掠地至魯南,可以預見的接下來幾年魯國東南部的邊防壓力會驟增。這時候能和北邊的齊國止兵乃至結盟是魯國上下都樂意看到的 。
尤其是季氏宗主季意如,季氏專製魯國東南,領地廣大,家族戰略一直是北部抵禦齊國守邊,東部入侵莒國獲取空間,南部友好幾個中夏小邦維持平衡,戰略態勢還算穩定。現在南邊突然冒出一個吊打國霸主楚國、且有北上意圖的虎狼之國,季氏迫切需要與齊國和解,集中力量守護南境,同時平衡國內。
齊國方麵做出這個決定也有自己的考量,魯國體量不小又有周公之後、列國楷模的護身符在,注定隻能緩緩蠶食。大規模動兵容易打成爛仗,小規模入侵又會讓外交關係惡化,拖住齊國精力。
伐魯難有大利,既如此,齊侯索性盟魯,轉移擴張方向。
夏諭曾經給齊侯畫過名為“五都”的大餅,其中描繪的戰略前景十分誘人。先吞殘萊滅莒國,建東南兩都,屯糧積甲,待齊劍大成,便可南卻吳楚,會盟諸侯,再興霸業。
齊侯呂杵臼奉之為圭帛,決心盟魯。魯國高層也有止戈的意思,雙方一拍即合。
待晏子述完四誓,執政季意如立即讚歎道:“尊宗禮、敬孝道、育賢才、彰德育,皆所以正國家也。”
魯國大司空孟何忌點頭附和道:“齊相諸誓,惠及生民,德澤海岱,魯人歎服。”
叔孫不敢氣色不佳,麵有鬱色,微咳兩聲後,也說了幾句場麵話。
魯國方麵幾乎沒有什麽人反對,齊方麵國更不必說,會盟正朝著好的方向進行,在場之人多麵帶喜色。
直到……夏諭緩緩起身,朝著上位的齊侯、魯君一禮,而後環視一周,沉著聲音道:“舊商以人為牲,人祭鬼神,淩虐生靈,視萬民如牛馬。是已,武王兵至牧野,朝歌諸軍皆反,殷紂身死國滅。”
“武王懷德以禁人祭,周公廣博始定周禮。”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為殉者,懼其仆,故釘之也。衣冠狀貌之悲慘,約略可睹,何忍視之?今二位君上至此,是為修治太平、施惠萬民而來,人殉野蠻殘忍,戕害民力,臣請盟誓罷此惡政!”
人祭與人殉為何興起?
奴隸製時代還是圖騰文明發展時期,鬼神祭祀之風尤為濃厚,所以當時的人對於殉葬並沒有任何排斥,甚至被認為這是一種迴饋鬼神的一種方式。現在的一些東南亞、黑洲部落仍保留著這些習俗。
人祭與人殉製度最鼎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後來武王建周後廢除了人祭,並以提倡以草人來代替活人殉葬。可提倡歸提倡,每次遇到國君、王公大臣等尊者死去,還是會有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奴隸乃至下民去陪葬。
殉葬手段更是殘忍至極,砍頭、毒酒、白綾、活埋這些都算是相對來說比較人性化的殉葬手法。諸如釘首、生灌水銀之類的殘忍手法屢見不鮮,底層民眾深恨之。
不止是底層的國人、野人、奴隸惡此惡政。很多卿大夫中的有識之士都明白人殉之害,但有宗法在前,又基於冥冥之中對鬼神、逝去先人、君長的敬畏,少有人願意涉及此事。
而且於此齊魯會盟議的關口,大家都在錦上添花,你卻議廢人殉?倒眾人胃口不說,此刻兩國為政者俱在,阻力怎麽可能小。
就算能促成此事,兩國盟誓禁止,多半也是一紙空文,對那些我行我素的大小氏族沒有多少約束力。
可是有些事,就算執行過程再艱難,實現周期再長,總是要有人做的。
夏諭話音剛落,齊國方麵的田乞最先反駁道:“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諸侯、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夏、商以來,幾成定製,豈可更易?”
就連和田氏不對付的高張、國夏都表示反對,畢竟他們這些卿大夫死後也是需要人殉的。
一向重視祭祀,禮敬祖先的季意如亦也提出質疑道:“廢禁人殉,天子、諸侯、宗長若逝,魂魄獨居於陰間,無人侍顧,豈非子孫不忠不孝?”
故友親長雖逝,卻仍能於夢中相見,因此人們堅信鬼神的存在,人死後也會進入陰間。貴族們生前錦衣玉食、奴仆成群,死後自然也需要有人伺候,他們覺得殉一些人到底下陪自己也是應該的。
在場的肉食者多有類似的考量,紛紛附和道:“然也。”
人們都在為自己的身後事考量,至於那些迫“獻身”的下民奴隸,沒人在意。就算偶爾有人能換位思考,迫於阻力也不願公開質疑舊規則。歲月靜好不好嗎?何苦為了那些奴隸下民拚死拚活、自討苦吃呢?
可偉大領袖教過我們,站在偉大勞動人民的立場的人才是最終勝利者,夏諭深以為然。
反對者雖多,可夏諭也不願輕易放棄,不緊不慢的拿出準備好的說辭:“先人孤獨,既有草人殉葬之先例,何不作木偶、陶俑代之,如此……”
夏諭還在闡述土俑代人殉葬的好處,端坐在上的魯公姬稠出手了。
姬稠一直不滿孟氏,加上先前其人哭於宗廟自覺無顏麵對祖宗,如今更不願禁人殉之製:“土木代人,不敬祖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製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恐怕理當斷子絕孫吧?)”
其無後乎?
會盟的氣氛頓時一滯,這是在咒人絕後啊。
夏諭不是第一個提議作俑的,此前已有人作土俑陪葬的先例。魯公的話雖針對不到他,可其中指山罵槐的意味在場之人都品的出來。
孟何忌反應最快,剛要起身發作,卻被人搶先一步,隻見一直不言語的齊侯開口提醒魯君道:“為君者,當懷仁愛民,魯君慎言。”
說完,又對著眾人說教道:“為臣者,懷德以事其君,安於臣下。”
這是要和稀泥了。
夏諭當然知道先前魯公話裏是什麽意思,但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沒辦法發作,索性當個“受害者”與三桓宗主一同“勸告”魯公:“望君上慎言。”
被架在火上烤,魯公姬稠胸中悲憤幾乎抑製不住:若是有一個忠君之臣,他這個魯君也不至於剛表示點反對的意思,馬上就陷入孤立。
此情此景,魯君姬稠能做到也隻有鐵青著臉不發一言。
公開場合,身為君主如此刻薄臣子,臣子夥同外君一起擠兌國君,齊國諸卿覺得自己今天也是長了見識。
眼見局勢愈僵,看足了好戲的齊國諸卿也上陣救場,說了幾句“魯君至孝”、“孟子仁愛”之類的話,好歹遞上了下台的梯子。
有了梯子,魯公也就順勢下了,模糊解釋兩句之後就修起了閉口禪。
禁人殉之事也因為反對的卿臣太多,不出意外的被擱置了,會盟議題再次迴到盟誓之上。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是這樣的: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就是電視劇裏被人玩梗的“大胃王”,亞聖孟子自不必多說。
文中,孟子先引用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再言“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以此來勸諫魏惠王仁義愛民,施德政。
畢竟用像人的人俑來代替活人殉葬都要斷子絕孫。作為君主要是讓自己的子民餓死了,那不得下十八層地獄?
孔子說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帶來了很多爭議。
有人覺得這像是一句絕後咒罵。
也有人覺得孔子是在維護周禮,可以這樣翻譯: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後了嗎。
還有人這麽理解:第一個開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會有後來人(所效仿)嗎?
至於到底啥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誓一:強調孝道,維護宗法秩序,禁止“廢嫡立庶”與“改立夫人”,不要讓庶子做國君,不要以“妾”代“妻”,不要讓後宮幹涉君位繼承。
夏商周三代,多少王室內亂都是這一原因,遠的商紂失國、周室東遷,近的王子朝之亂,直接導火索都是這些。
是故,凡有會盟必有此誓。齊桓公、晉文公會盟諸侯時也都盟過此誓,至於有沒有用?這誰知道?反正齊桓公死後五子相爭,屍體生蛆了都沒人管。
這一誓算是政治正確,是本次會盟的法理依據。
誓二: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傳承傳統美德,這些都是宣傳兩國的德育,讓這次會盟更加偉光正。重要的是“無忘賓旅”,提倡兩國高層多遣使、多交流,做到互通有無。
這一誓算是鋪墊延伸,兩國確定宗法的政治正確之後需要尊傳統、正新風、重交流。
誓三:士人的官職不得世襲,官員不能身兼多職,要錄用有才之士,國君不得擅自誅殺大夫。這個隻能算是口號,而且最多最多隻能小範圍的實施部分口號。
要知道,春秋時期的政治體製主要還是貴族共和製與世卿世祿製。高層的權重職位和中下層油水大的肥缺幾乎都被各大氏族壟斷。
士無世官?今日會盟與會的卿大夫包括夏諭在內,哪個不是世官卿族?既得利益集團太過龐大,幾乎不可能改變。除非有強人能統一列國,依靠強大的武力與無與倫比的威望將一切推倒重來……
這一誓,訂一條幾乎不可能執行的規矩,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過,要是真的有出身不高卻簡在帝心的濟世之才,或是為上所惡卻又權勢盡失的權臣,這一誓就可以拿出來“按規矩辦事”了。
誓四:齊國提議兩國簽訂“齊魯互不侵犯條約”,各安其境,互不交侵。然後更進一步簽訂西太平洋黃(海)渤(海)公約,建立防禦同盟。一旦一國被入侵,另一國有義務施以援手。
這一誓才是本次會盟的重點,也是可行性最大的一條。
今秋,吳國掠地至魯南,可以預見的接下來幾年魯國東南部的邊防壓力會驟增。這時候能和北邊的齊國止兵乃至結盟是魯國上下都樂意看到的 。
尤其是季氏宗主季意如,季氏專製魯國東南,領地廣大,家族戰略一直是北部抵禦齊國守邊,東部入侵莒國獲取空間,南部友好幾個中夏小邦維持平衡,戰略態勢還算穩定。現在南邊突然冒出一個吊打國霸主楚國、且有北上意圖的虎狼之國,季氏迫切需要與齊國和解,集中力量守護南境,同時平衡國內。
齊國方麵做出這個決定也有自己的考量,魯國體量不小又有周公之後、列國楷模的護身符在,注定隻能緩緩蠶食。大規模動兵容易打成爛仗,小規模入侵又會讓外交關係惡化,拖住齊國精力。
伐魯難有大利,既如此,齊侯索性盟魯,轉移擴張方向。
夏諭曾經給齊侯畫過名為“五都”的大餅,其中描繪的戰略前景十分誘人。先吞殘萊滅莒國,建東南兩都,屯糧積甲,待齊劍大成,便可南卻吳楚,會盟諸侯,再興霸業。
齊侯呂杵臼奉之為圭帛,決心盟魯。魯國高層也有止戈的意思,雙方一拍即合。
待晏子述完四誓,執政季意如立即讚歎道:“尊宗禮、敬孝道、育賢才、彰德育,皆所以正國家也。”
魯國大司空孟何忌點頭附和道:“齊相諸誓,惠及生民,德澤海岱,魯人歎服。”
叔孫不敢氣色不佳,麵有鬱色,微咳兩聲後,也說了幾句場麵話。
魯國方麵幾乎沒有什麽人反對,齊方麵國更不必說,會盟正朝著好的方向進行,在場之人多麵帶喜色。
直到……夏諭緩緩起身,朝著上位的齊侯、魯君一禮,而後環視一周,沉著聲音道:“舊商以人為牲,人祭鬼神,淩虐生靈,視萬民如牛馬。是已,武王兵至牧野,朝歌諸軍皆反,殷紂身死國滅。”
“武王懷德以禁人祭,周公廣博始定周禮。”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為殉者,懼其仆,故釘之也。衣冠狀貌之悲慘,約略可睹,何忍視之?今二位君上至此,是為修治太平、施惠萬民而來,人殉野蠻殘忍,戕害民力,臣請盟誓罷此惡政!”
人祭與人殉為何興起?
奴隸製時代還是圖騰文明發展時期,鬼神祭祀之風尤為濃厚,所以當時的人對於殉葬並沒有任何排斥,甚至被認為這是一種迴饋鬼神的一種方式。現在的一些東南亞、黑洲部落仍保留著這些習俗。
人祭與人殉製度最鼎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後來武王建周後廢除了人祭,並以提倡以草人來代替活人殉葬。可提倡歸提倡,每次遇到國君、王公大臣等尊者死去,還是會有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奴隸乃至下民去陪葬。
殉葬手段更是殘忍至極,砍頭、毒酒、白綾、活埋這些都算是相對來說比較人性化的殉葬手法。諸如釘首、生灌水銀之類的殘忍手法屢見不鮮,底層民眾深恨之。
不止是底層的國人、野人、奴隸惡此惡政。很多卿大夫中的有識之士都明白人殉之害,但有宗法在前,又基於冥冥之中對鬼神、逝去先人、君長的敬畏,少有人願意涉及此事。
而且於此齊魯會盟議的關口,大家都在錦上添花,你卻議廢人殉?倒眾人胃口不說,此刻兩國為政者俱在,阻力怎麽可能小。
就算能促成此事,兩國盟誓禁止,多半也是一紙空文,對那些我行我素的大小氏族沒有多少約束力。
可是有些事,就算執行過程再艱難,實現周期再長,總是要有人做的。
夏諭話音剛落,齊國方麵的田乞最先反駁道:“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諸侯、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夏、商以來,幾成定製,豈可更易?”
就連和田氏不對付的高張、國夏都表示反對,畢竟他們這些卿大夫死後也是需要人殉的。
一向重視祭祀,禮敬祖先的季意如亦也提出質疑道:“廢禁人殉,天子、諸侯、宗長若逝,魂魄獨居於陰間,無人侍顧,豈非子孫不忠不孝?”
故友親長雖逝,卻仍能於夢中相見,因此人們堅信鬼神的存在,人死後也會進入陰間。貴族們生前錦衣玉食、奴仆成群,死後自然也需要有人伺候,他們覺得殉一些人到底下陪自己也是應該的。
在場的肉食者多有類似的考量,紛紛附和道:“然也。”
人們都在為自己的身後事考量,至於那些迫“獻身”的下民奴隸,沒人在意。就算偶爾有人能換位思考,迫於阻力也不願公開質疑舊規則。歲月靜好不好嗎?何苦為了那些奴隸下民拚死拚活、自討苦吃呢?
可偉大領袖教過我們,站在偉大勞動人民的立場的人才是最終勝利者,夏諭深以為然。
反對者雖多,可夏諭也不願輕易放棄,不緊不慢的拿出準備好的說辭:“先人孤獨,既有草人殉葬之先例,何不作木偶、陶俑代之,如此……”
夏諭還在闡述土俑代人殉葬的好處,端坐在上的魯公姬稠出手了。
姬稠一直不滿孟氏,加上先前其人哭於宗廟自覺無顏麵對祖宗,如今更不願禁人殉之製:“土木代人,不敬祖宗,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製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恐怕理當斷子絕孫吧?)”
其無後乎?
會盟的氣氛頓時一滯,這是在咒人絕後啊。
夏諭不是第一個提議作俑的,此前已有人作土俑陪葬的先例。魯公的話雖針對不到他,可其中指山罵槐的意味在場之人都品的出來。
孟何忌反應最快,剛要起身發作,卻被人搶先一步,隻見一直不言語的齊侯開口提醒魯君道:“為君者,當懷仁愛民,魯君慎言。”
說完,又對著眾人說教道:“為臣者,懷德以事其君,安於臣下。”
這是要和稀泥了。
夏諭當然知道先前魯公話裏是什麽意思,但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沒辦法發作,索性當個“受害者”與三桓宗主一同“勸告”魯公:“望君上慎言。”
被架在火上烤,魯公姬稠胸中悲憤幾乎抑製不住:若是有一個忠君之臣,他這個魯君也不至於剛表示點反對的意思,馬上就陷入孤立。
此情此景,魯君姬稠能做到也隻有鐵青著臉不發一言。
公開場合,身為君主如此刻薄臣子,臣子夥同外君一起擠兌國君,齊國諸卿覺得自己今天也是長了見識。
眼見局勢愈僵,看足了好戲的齊國諸卿也上陣救場,說了幾句“魯君至孝”、“孟子仁愛”之類的話,好歹遞上了下台的梯子。
有了梯子,魯公也就順勢下了,模糊解釋兩句之後就修起了閉口禪。
禁人殉之事也因為反對的卿臣太多,不出意外的被擱置了,會盟議題再次迴到盟誓之上。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是這樣的: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就是電視劇裏被人玩梗的“大胃王”,亞聖孟子自不必多說。
文中,孟子先引用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再言“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以此來勸諫魏惠王仁義愛民,施德政。
畢竟用像人的人俑來代替活人殉葬都要斷子絕孫。作為君主要是讓自己的子民餓死了,那不得下十八層地獄?
孔子說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帶來了很多爭議。
有人覺得這像是一句絕後咒罵。
也有人覺得孔子是在維護周禮,可以這樣翻譯: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後了嗎。
還有人這麽理解:第一個開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會有後來人(所效仿)嗎?
至於到底啥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