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周王室早已經衰落,諸侯並立,列國呈現兩超多強的局麵。其中,楚國、晉國是超級大國,齊國、秦國是實力次一等的一流國家,剩下的周、魯、鄭、衛、宋、吳、越是春秋爭霸中不可缺的一環。這些國家之間的爭鬥不斷,戰爭時常爆發。


    大背景:北邊白道扛把子晉國和南方黑老大楚國弭兵止戰,平分天下霸權。天下大的爭鬥已經結束,在吳越崛起之前,列國偶有摩擦,但大體上保持和平。


    晉國白道扛把子頭銜可不是什麽玩笑話。在周王室衰弱的時候,楚國自立為王問鼎輕重,天下諸侯或附楚或沉默,最先是齊國挑起大梁帶頭壓製楚國,齊國衰落後晉國接過大旗帶領諸侯守護周朝的法理。


    春秋時期稱王意義重大,楚國第一個稱王,相當於在南方又建了一個部分諸侯承認的南朝,楚王分的是周朝的華夏法理。


    你可以理解為拜老登贏了大選在華盛頓就任米利奸總統,然後川建國馬上在洛杉磯建立美麗奸太平洋合眾國。


    如果聯邦的各個州政府兩邊站隊,四常又保持沉默,沒人組織鎮壓川普,那麽聯合國就要加席位了。


    楚王位尊,至於吳越兩國稱王,一則時間線靠後,禮樂崩壞,諸侯不願費力去討伐,二則楚國分攤了大部分壓力,三則這兩稱王隻能算圈地稱王,位置太偏、地寡民貧,過家家的。


    再說晉楚這對冤家,兩國內部雖然都矛盾重重、一地雞毛,但都不忘記給對方添堵。


    晉國添堵的方式很簡單,給錢給糧給高新技術,扶持長江下遊的吳國在長江中遊的楚國背後捅刀子,楚國曲線救國扶持越國給晉國小弟吳國捅刀子。


    什麽早期代理人戰爭……


    如果當時有國家新聞和社交軟件,頭條大概是這樣的:


    “晉西省政府計劃加強寧南人才培養力度,計劃五年內為姑蘇集體經濟輸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晉西省加強對寧南吳人文化建設,培育和弘揚中原優秀傳統文化;晉西省將大力推進蘇南地區農業發展,提高其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晉西軍區已向姑蘇軍區提供教官團,幫助姑蘇政府訓練新式軍隊。”運城新聞將持續為您報道,我是本台記者趙鞅。


    評論區各國君主的線上互噴:


    楚平王:晉公弟弟行為 ,吳王弟中之弟。


    晉公:嗬嗬~


    吳王(僚):@楚王,你可別給我逮著。


    吳國公子光(闔閭):王上莫生氣,你看這有一個野生的伍子胥和米其林五星廚師專諸。


    吳王(僚):五星廚師?會做魚嗎?我看看,我看看。


    吳王(僚):卒(背後插一把魚腸劍,經伍大夫推斷是自殺)


    吳王(闔閭):咳咳,大家好。認識一下,寡人是吳國新王。


    伍子胥:王上,臣給你送外掛來了。


    某外人形掛:……


    吳王(闔閭):你叫外掛呸…孫武是吧?一起打楚國吧。


    楚平王:打我?配?弟中之弟!*******


    係統提示:你的好友楚平王已被永久封號,身份證注銷。


    吳王(闔閭):笑了,這就寄了。新弟中弟。


    楚昭王:你爹才是弟中之弟。馬得!來人告訴越王,杭州的房地產項目孤投了,這250萬讓他先拿去用。


    越王:錢到位,吳國菊花都給他偷廢。


    其他國家:……


    魯昭公:有沒有好心人幫幫我,我家有三個土匪在搶劫。


    衛靈公:南子什麽時候出生啊~


    (唐玄宗點了個讚,楚平王推開棺材點了個讚)


    宋公:外麵真亂,讓巫女卜個卦。誒? 這女巫姿色不俗與寡人有緣~


    鄭公:未來的某國朝秦暮楚太low了。晉公若不棄,鄭願拜為義父。(卑微臉)


    晉公:鄭公我兒!


    鄭公:兒在!


    晉公:鄭公我兒!


    鄭公:兒聽命!


    楚王(緩緩現身鼓掌):精彩.jpg


    鄭公(驚):聽小弟解釋……楚王若不棄,鄭願拜為義母。


    楚王:……


    一堆小國:不配擁有姓名。


    蔡侯:雖然我是姬姓諸侯國的君主,但我真不會打籃球。


    徐公:我雞湯都喝完了,已經逝了,就別看我了。


    燕公:別問,問就是在掛機。


    蜀王:俺也一樣。


    ——————————————來自讀者的分割線


    春秋時期各國主要家族。


    這一時期,各國公族、卿族占據了大量的土地與人口,掌控地方行政權、財權與軍權,架空君主是常有的事情。田氏代齊與三家分晉就是大家族卿權的巔峰演化。


    公族來曆:公族大部分都是前幾代君主後代中沒有繼承君位被分封一方的國君公子形成的家族,屬於族譜支係。


    卿族即卿士的宗族。卿士分同姓卿族(公族)與異姓卿族,卿族主要是功臣名將的後代壟斷國家高層職位形成的家族,而且一般卿族都是公族。


    最要命的是卿族公族二合一,怎麽形容呢?參考一般曆史小說裏麵文官世家、開國勳貴與地方軍鎮合為一體。


    這一時期列國行政機構較為鬆散,上下聯係不如後世朝代緊密,這些出身公族的卿族上控中樞權柄、下領軍民土地,幾如國中之國。與之相比,門閥世家什麽的都弱爆了。


    地方勢力如此勢大,所以這一時期某些國家的君主,狗都不當。再加上禮樂崩壞,大家族沒了禮法約束互相攻殺,各國君主之中朝不保夕的比比皆是,實在是國內一堆活爹啊。


    當時有名的家族有很多比如:晉國吃雞大賽第一階段勝利者六大卿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智氏)


    晉公:全是活爹。


    孔子與魯昭公的驅逐者-魯國土地、經濟寡頭-魯國政府軍軍掌控者:孟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魯桓公姬允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季友,其中同是嫡子,所以繼承了魯國君位,即魯莊公。而慶父、叔牙、季友三人則被封為卿士封地一方,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就叫做“三桓”。


    齊國“二守”,既國、高二氏。和三桓類似,兩家的先祖是齊文公的兒子,被周天子任命為齊國二守,輔佐齊侯。


    鄭國“七雄”,全稱鄭國七穆,是春秋時期鄭國七家執政卿大夫家族的合稱,包括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遊氏、豐氏,因皆是鄭穆公的後代,故稱七穆。


    楚國那就不用說了,中央雖然有一定實力,但大家族不少,小封君一片,可以改名神聖大楚王國。


    — — — — — — — — — —來自非洲的分割線


    春秋時姓與氏的區別(一個人可以稱唿名字太多了,這裏說明一下):


    現在很多春秋時期影視作品中,齊楚的國君明明姓薑、羋,為什麽他們國君叫呂什麽、熊***?


    因為薑、羋是姓,而呂、熊就是氏,春秋是不能直接稱姓的,要不然跟指著鼻子罵祖宗差不多。


    天下以姓為前綴的有且僅有一人,那就是周天子的姬姓,其餘人都是稱氏。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始皇帝時期,趙政、秦政、嬴政嘛~


    姓氏姓氏,姓表血緣,氏表地位、屬地。具體含義不同,姓是區別血緣的宗族的根本族號,代表氏族的血統傳承不變;氏是姓的支係,是姓族的分支符號。


    氏的來源五花八門,主流的、有規律可循的主要有:傳父祖名、氏,個人稱唿居住地演化後代 、宗族分支、大家族後代封君繼承,還有職業、官職衍生。(作者不是學曆史的,不喜勿噴,有錯可以指出。)


    傳父祖:就是字麵意思。


    居住地個人稱唿:拿商鞅變法中的商鞅舉例,他的祖輩是衛國公室,姬姓,公孫氏,可以叫他公孫鞅。他又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前半生居住在衛國,叫他衛鞅也是準確的。


    這點秦始皇和商鞅挺像,始皇乃贏姓秦氏,其父質趙,贏政生於趙長於趙,在趙時很多人稱其為趙政,後歸秦稱王稱嬴政。


    衛鞅幫助秦國變法圖強被秦孝公分封在商地,根據氏的命名原則,一般以封邑之名為氏,稱他為商鞅也沒錯,他要是有了後代,後人就叫商某某。


    宗族分支:秦國贏姓秦氏與趙國贏姓趙氏。商朝商紂王的手下有個大將飛廉,這個飛廉有眾多兒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惡來(典韋的外號“古之惡來”出處,應該是李逵臉),他就是秦國王室的先祖,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叫季勝,此人就是趙國王室的先祖。


    趙國和秦國王族都是造父之後,兄弟倆的關係,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這就是嬴姓趙氏的由來。秦國君主那一脈被分封在秦邑,以封邑之名為氏,故秦國公族是嬴姓秦氏,為趙氏小宗。


    說的簡單點,兩國先祖趙兄秦弟,且趙氏受封時間早於秦氏,贏姓趙氏為大宗,贏姓秦氏為小宗。


    戰國到秦漢,姓氏逐漸合一,秦國王族自稱嬴姓,趙國王族自稱趙姓,兩者雖同源,但七八百年後,兩者已無血親感情,彼此成為生死大敵。


    依此,現在不少姓氏的始祖在兩千多年應該是同一個姓。


    封君繼承:這個主要體現在大家族與國君分封自己的後代,前麵的魯國“三桓”與鄭國七穆的由來。


    就拿魯國“三桓”之一的孟氏(孟孫,仲孫也行)來說吧,孟氏家族的第八代族長是孟僖子。他的兩個兒子是雙胞胎,嫡長子孟(孫)何忌按宗法繼承家族,他的後代可稱孟氏。(就是後來的孟懿子,孟子的老祖宗)


    嫡次子孟(孫)閱的後代的官方稱唿就不再是孟氏,又因為他後來久居南宮就以南宮為氏,稱南宮閱。他的後代也變成了姬姓南宮氏,為孟氏小宗。(南宮敬叔、南宮說都行,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職業、官職延伸:這個簡單易懂。草根出身不是上古大姓貴族,就以職業為氏,陶、計之類的姓氏就是由此而來。而司馬、司徒、李之類的氏,大概率是祖輩出過文武官。


    最後是時代宗法特色比較濃的的:比如伯仲(孟)叔季排行,這是初代三桓的來源;再如以父祖諡號為氏,楚國三戶之二的景昭二氏就是代表;還有祖上爵位,氏侯之類的……


    ~~~~


    相比於氏,當時姓的數量就少的多了。齊國的薑姓,薑姓源出神農氏,薑子牙助周克商封於齊。


    田氏代齊的主角田氏姒姓(先稱陳氏,原本陳國的君主一脈,陳國滅亡後跑到齊國鳩占鵲巢),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贏姓就更不必說了 ,第一個帝姓,反正作者現實中沒見過姓贏的。


    子姓(都城在殷地,故稱殷氏),這是商朝的王姓。拿紂王舉例,他的名字是子受,氏殷,所以有些影視劇裏也稱他殷壽。


    紂王的兄弟子啟被周室分封於宋地,以此安撫前朝遺族。再看看來源於春秋的成語:什麽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智子疑鄰等成語故事主角都是宋國的,再結合一下前朝王室遺族的身份,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地域黑了吧。(宋都商丘還在豫地,荷蘭又被黑了)


    不過春秋時最有名最廣泛的姓肯定是姬姓了,畢竟武王克商,於天下封建姬姓諸侯開拓姬姓天下,又發展了數百年。可以說黃河內外,大江南北人均姬坤,在那個遍地是黑子的時代,真愛粉去了肯定是要被氣孕的。


    -----------------------------來自日本的分割線


    春秋末年頻繁弑君與家族滅亡:


    個人覺得其根本原因在於繼承法,大家初中應該都看過春秋金字塔: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大致解釋一下下。


    周天子:別看我,純吉祥物→_→


    諸侯:周天子分封諸侯化夷為夏,諸侯不是姬姓宗室就是前麵提到的那幾個大姓貴族。他們為天子牧守一方,實力強的比如秦晉楚齊直接吞並四方夷狄,稱霸一方。實力弱的,還不如村長、鎮長。


    卿大夫:他們絕大部分都是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二次分封的地方實權派,為諸侯君主節度一方。


    卿大夫分封同姓最壞也就是君主被架空去世而已,都是小逝。分封外姓嚴重直接亡國,參考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晉文公被同姓公族打壓,迴國掌權後不信任同姓任用外姓人才使晉國稱霸,但也造就了強大的外姓卿族架空國君,最後十二個家族三輪吃雞剩下韓趙魏三家分晉。隻能說晉以此興,亦以此亡,這句話也同樣適合周朝。


    薑齊那就是單純的內鬥太嚴重了,君位繼承鬥,土地爭端鬥,官員任命鬥,加上誰也想不到請了個膽大包天又能隱忍的“呂布”迴來。齊侯好心收留陳氏,給人給地想平衡一下國內貴族實力,結果人家幾代人隻幹一件事情——挖牆腳。


    士:士分文士與武士(戰國時的遊士也是),他們在春秋時期擁有最基本的特權,地位高的士一般都是卿大夫的家臣與武士,(參考小日子戰國家臣,不過這時候腳盆雞三島上應該隻有幾個星期五)也有一些是國家機構的底層吏員 。


    地位低的士,比如基層軍官和部分士兵。春秋不是什麽人都有資格當兵打仗的,士之下還有平民,他們之上才有資格上戰場。到了戰國時期就沒有這個限製了,全民皆兵,所以七雄隻有三百萬上下的人口量級,卻動不動就幾十萬軍隊相互征伐。


    士與平民階層是有流動性的,會產生階級上升與下降。當然從平民升到諸侯開掛都不可能,因為不是貴族根本沒人鳥你。


    平民:也稱國人,當兵打仗的最低標準,他們是住在大城裏或者小邑的人,擁有最基本的人權。平民聯合起的力量很大,國人暴動可以直接把天子趕出國都。


    因為春秋時期已開發土地十分零散,國家實際控製領土基本都是圍繞著城市一塊一塊的。


    大城、小邑之外的人管理成本太高,他們被稱為“野人”,從稱唿上就能看出地位如何。


    奴隸:沒什麽好說的。人權都沒有,以私人財產的形式存在,打死了都賠不了幾個錢,參考大張偉的黑粉。(話說美麗奸是什麽時候開始宣傳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


    再說這些大家族的繼承,一般是嫡長子繼承家族絕大部分家業當宗主,剩下的兒子給塊封地當土皇帝受宗主管理。這樣一來,一旦主脈過弱或者支係過強,上下傾軋是必然的。


    玩過ck3的應該都知道,這個類似於披著嫡長子繼承法的皮,內裏卻是削弱版的聯盟分割繼承法,因為不會均分頭銜土地。


    不過也不是卿大夫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家臣也是可以叛亂以下克上的,不過後果很嚴重,就算成功了下場也不會多好。


    這一時期基本上麵積大一點的國家,國內都是一堆有地有人有錢有糧的家族。晉國的六卿更是具有獨自滅掉除了一二流強國之外的國家的能力。


    禮樂崩壞,社會動蕩,人心思變,繼承權不穩定,各階級上下傾軋,爭權奪利,家族鬥爭層出不窮。


    太史公有言:“春秋三百年間,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這是一個諸侯不敬天子,卿大夫架空諸侯,家臣士人覬覦封君,禮樂崩壞的大時代。


    …………………………………………… 來自南朝鮮的分割線


    ps:第一卷春秋曆史背景人物要查的太多了,而且很多人物生平不詳細,隻能自己加設定,比如主角第一世的母親描述就一段話:“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従之。盟於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僖子使助?氏之簉。反自祲祥,宿於?氏,生懿子及南宮敬叔。”這麽重要的人物約等於啥資料也沒有啊。 (ノ?`?′?)ノ︵?。


    完全就是為了襯托孔子,主角他爹好歹是個卿族宗主,怎麽可能隨便在外麵找個人就*野*,而且還有剛娶老婆就喜當爹的嫌疑,太離譜了,隻能自己加設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好像又餓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像又餓了並收藏輪迴長生,從請孔聖當家教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