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國父秦始皇#】
始皇:?(?''?''? )??????
“???”
“匈奴也認朕當祖宗了?”
劉邦:“乃公和始皇真成兄弟了?”
李世民:“朕不氣,朕一點都不氣。”
“不就是被胡人認作祖宗而已嘛。”
“朕未來還是天可汗!”
【比利時經濟史學家亨利皮朗在他臨終前的最後一部著作當中提出了著名的“皮朗命題。”
他說:“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
今天博主用同樣的句式向各位宣告: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匈奴帝國。
相信大家聽到“秦始皇是匈奴國父”這句話都會覺得違背常識。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匈奴最可怕的敵人之一,他派將軍蒙恬率領秦軍北伐。
結果正如《過秦論》所說: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且在戰國時期,草原上就已經有匈奴人了,時間線也對不上。】
大秦,鹹陽。
“原來是這麽個道理?”
始皇聽到這裏,已經明了視頻想說的道理。
無非是相生相克之理,沒有大一統的中原,就不會有大一統的草原。
蒙恬喜道:“功績,當真是功績也。”
身旁的扶蘇連忙扯他衣袖,小聲道:“什麽功績,沒聽見名字叫過秦論嗎?”
“先誇後罵。”
“猜都能猜到過秦論後續是什麽,無非是:窮兵黷武才導致大秦二世而亡。”
聞言,蒙恬收迴笑容,悄咪咪的打量始皇,見始皇仿佛沒聽到自己的話語,才放下心來。
【“秦始皇是匈奴國父”和“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一樣,是一個從社會經濟史出發提出的論點。
皮朗命題的邏輯是:阿拉伯人的擴張導致古典時代的地中海貿易被割裂,歐洲經濟重心向西北方轉移,因此才有了查理曼帝國的崛起。
同理,始皇是匈奴國父的邏輯:正是秦漢帝國的大一統才會倒逼北方遊牧民族形成規模龐大的遊牧帝國,遊牧人才能從中原獲得必要的生存資源。
《史記》記載的第一位匈奴單於是頭曼單於,他和秦始皇處於同一個時代。
在頭曼單於之前,匈奴或許還有更早的首領,但他們的權力都不能和後來的單於相比,
中國北方第一個草原帝國的誕生時間和第一個中原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基本同期,這顯然不是巧合。
在曆史學界關於遊牧政體和定居民族的關聯早已經是成熟的理論。
中、美、俄,過去一百年內最傑出的遊牧史專家們很早就提出並且完善了今天視頻所要講的東西。
這個視頻隻不過是食學者們的牙慧做一點科普。
在大眾印象當中曆史上的遊牧民族總是被視為永恆的敵人,甚至遭受著非人化的想象。
總是戴著一副猙獰的麵具,露著兩顆嚇人的獠牙。
但曆史告訴我們:遊牧者和定居者的關係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視頻標題一樣,秦始皇也可以是匈奴國父。
在講述秦漢帝國與匈奴帝國的愛恨糾葛之前,需要先破除一些古老的謠言。
十九世紀的許多曆史學家,包括現在很多人依然認為:遊牧是一種原始野蠻的社會形態,遊牧社會出現在農耕文明之前,並最終向後者演化。
但二十世紀的考古學和曆史學成果已經推翻了這種觀點。
事實上:遊牧社會的誕生不僅晚於農耕社會,並且專化遊牧是一種十分精細、對知識和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生產生活方式。
憑借遊牧,人類可以在資源極其稀薄的土地上生存,最大程度的高效利用稀缺的植被和水源。
以巴菲爾德為代表的遊牧史專家認為:歐亞大陸遊牧經濟的初步形成與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的氣候幹冷變化有關。
人們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利用已經越來越稀薄的資源,開始擴大畜牧的規模以及放牧的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遊牧經濟出現並不代表遊牧社會形成,這一時期人們依然以農耕為基礎,操持多種生計。
直到公元前一千年,隨著馬成為坐騎,人類活動能力大幅度增強,高度依賴遊牧經濟的社會形態方才成為可能。
但是遊牧化進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完成的。
公元前八世紀滅亡西周的犬戎,以及同時期橫行於華北的白狄、山戎,全都不是正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半耕半牧的部落。
直到中原進入戰國時期,匈奴、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才確定形成。
無獨有偶,歐亞大陸西部的早期遊牧民族,例如斯基泰人、辛梅裏安人、薩爾馬提亞人也都形成,並且活躍於公元前八世紀到前三世紀時間段。
充分說明了歐亞大草原上技術和文化傳播的一致性。
曆史學家強調:遊牧社會形成並不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其他的經濟形態,粗放種植、林木采伐、金屬冶煉等產業都是遊牧經濟的重要補充形式,任何一個遊牧社會都離不開這些產業。
但問題在於草原上的這些副業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遊牧民族必須從定居社會取得這些生存資源。
而獲取的手段無非有兩種:
一是貿易。
二是搶劫。
貿易是有本買賣,需要信譽和議價權背書。
搶劫表麵上是無本買賣,但也離不開強大的武力支持。
信譽和武力的重要前提就是組織。
遊牧社會天然具有分散自主的特征,形成帝國按理來說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
但是如果他們麵臨的定居社會過於團結,組建更強的政體對遊牧民族來說也隻能是必然選擇。
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原。
曾經各自為戰,首領不知姓甚名誰的匈奴人,也作為東亞第一個遊牧帝國踏上了曆史舞台。
秦始皇是中原大一統事業的開創者,但真正確立並且鞏固這份事業的是比他小三歲的劉邦。
劉邦和項羽的鬥爭不隻是兩位梟雄爭奪霸業的私人恩怨。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其實還是兩條曆史路線的鬥爭。
最終劉邦代表的大一統王朝路線打敗了項羽代表的多國體係路線。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才是秦始皇事業的真正繼承者。】
彈幕區:
『虛假的秦二世:胡亥。』
『真正的秦二世:劉邦。』
『秦三世:劉徹。』
『不提景帝,你把文帝放哪兒了?』
『那就秦三世:劉恆,秦四世:劉啟,秦五世:劉徹。』
『挺好,九五至尊,劉徹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會保佑你的。』
大漢,長安。
“朕保佑你****”
劉徹餘光瞥見起居郎正在奮筆疾書,忍住了繼續怒罵的念頭,轉而露出一個笑容,看向董仲舒身後:
“贏公,這下你我成親戚了。”
“臣不敢。”
贏公,前朝宗室,董仲舒親傳弟子,治《春秋》。
為了避嫌,一輩子沒摸過刀。
為了避嫌,連入朝為官都是屢次拒絕。
未來,即便給武帝的太子當老師,也是以助教的名分。
一直到昭帝時期,才為諫大夫。
劉徹敢開玩笑,贏公卻不敢接著玩笑說下去。
大秦才亡了多少年,陛下說是親戚,你敢承認?
陛下或許不計較,其他人可就要借著這個說事。
打倒自己事小,借此事打擊董仲舒,毀了儒家謀劃事大。
贏公不敢接話,劉徹也不自討沒趣。
欺負老實人,沒什麽意思。
“罷了,朕開玩笑的,起身吧。”
大秦,始皇時期。
項羽急切的問道:“叔父,分封當真不可行?”
從小讀的書、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訴自己:秦國是邪惡的,秦國的製度是錯的。
項羽所思所想的滅秦大業,到最後也隻是當一個霸主。
被後人一而再再而三打擊,項羽知道郡縣大一統是大勢,不可逆。
但他很想聽到叔父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複。
項梁沉思良久,沒有選擇欺騙項羽。
“然。”
始皇:?(?''?''? )??????
“???”
“匈奴也認朕當祖宗了?”
劉邦:“乃公和始皇真成兄弟了?”
李世民:“朕不氣,朕一點都不氣。”
“不就是被胡人認作祖宗而已嘛。”
“朕未來還是天可汗!”
【比利時經濟史學家亨利皮朗在他臨終前的最後一部著作當中提出了著名的“皮朗命題。”
他說:“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
今天博主用同樣的句式向各位宣告: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匈奴帝國。
相信大家聽到“秦始皇是匈奴國父”這句話都會覺得違背常識。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匈奴最可怕的敵人之一,他派將軍蒙恬率領秦軍北伐。
結果正如《過秦論》所說: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且在戰國時期,草原上就已經有匈奴人了,時間線也對不上。】
大秦,鹹陽。
“原來是這麽個道理?”
始皇聽到這裏,已經明了視頻想說的道理。
無非是相生相克之理,沒有大一統的中原,就不會有大一統的草原。
蒙恬喜道:“功績,當真是功績也。”
身旁的扶蘇連忙扯他衣袖,小聲道:“什麽功績,沒聽見名字叫過秦論嗎?”
“先誇後罵。”
“猜都能猜到過秦論後續是什麽,無非是:窮兵黷武才導致大秦二世而亡。”
聞言,蒙恬收迴笑容,悄咪咪的打量始皇,見始皇仿佛沒聽到自己的話語,才放下心來。
【“秦始皇是匈奴國父”和“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一樣,是一個從社會經濟史出發提出的論點。
皮朗命題的邏輯是:阿拉伯人的擴張導致古典時代的地中海貿易被割裂,歐洲經濟重心向西北方轉移,因此才有了查理曼帝國的崛起。
同理,始皇是匈奴國父的邏輯:正是秦漢帝國的大一統才會倒逼北方遊牧民族形成規模龐大的遊牧帝國,遊牧人才能從中原獲得必要的生存資源。
《史記》記載的第一位匈奴單於是頭曼單於,他和秦始皇處於同一個時代。
在頭曼單於之前,匈奴或許還有更早的首領,但他們的權力都不能和後來的單於相比,
中國北方第一個草原帝國的誕生時間和第一個中原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基本同期,這顯然不是巧合。
在曆史學界關於遊牧政體和定居民族的關聯早已經是成熟的理論。
中、美、俄,過去一百年內最傑出的遊牧史專家們很早就提出並且完善了今天視頻所要講的東西。
這個視頻隻不過是食學者們的牙慧做一點科普。
在大眾印象當中曆史上的遊牧民族總是被視為永恆的敵人,甚至遭受著非人化的想象。
總是戴著一副猙獰的麵具,露著兩顆嚇人的獠牙。
但曆史告訴我們:遊牧者和定居者的關係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視頻標題一樣,秦始皇也可以是匈奴國父。
在講述秦漢帝國與匈奴帝國的愛恨糾葛之前,需要先破除一些古老的謠言。
十九世紀的許多曆史學家,包括現在很多人依然認為:遊牧是一種原始野蠻的社會形態,遊牧社會出現在農耕文明之前,並最終向後者演化。
但二十世紀的考古學和曆史學成果已經推翻了這種觀點。
事實上:遊牧社會的誕生不僅晚於農耕社會,並且專化遊牧是一種十分精細、對知識和技術水平要求很高的生產生活方式。
憑借遊牧,人類可以在資源極其稀薄的土地上生存,最大程度的高效利用稀缺的植被和水源。
以巴菲爾德為代表的遊牧史專家認為:歐亞大陸遊牧經濟的初步形成與公元前2000年到前1000年的氣候幹冷變化有關。
人們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利用已經越來越稀薄的資源,開始擴大畜牧的規模以及放牧的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遊牧經濟出現並不代表遊牧社會形成,這一時期人們依然以農耕為基礎,操持多種生計。
直到公元前一千年,隨著馬成為坐騎,人類活動能力大幅度增強,高度依賴遊牧經濟的社會形態方才成為可能。
但是遊牧化進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完成的。
公元前八世紀滅亡西周的犬戎,以及同時期橫行於華北的白狄、山戎,全都不是正統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半耕半牧的部落。
直到中原進入戰國時期,匈奴、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才確定形成。
無獨有偶,歐亞大陸西部的早期遊牧民族,例如斯基泰人、辛梅裏安人、薩爾馬提亞人也都形成,並且活躍於公元前八世紀到前三世紀時間段。
充分說明了歐亞大草原上技術和文化傳播的一致性。
曆史學家強調:遊牧社會形成並不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其他的經濟形態,粗放種植、林木采伐、金屬冶煉等產業都是遊牧經濟的重要補充形式,任何一個遊牧社會都離不開這些產業。
但問題在於草原上的這些副業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遊牧民族必須從定居社會取得這些生存資源。
而獲取的手段無非有兩種:
一是貿易。
二是搶劫。
貿易是有本買賣,需要信譽和議價權背書。
搶劫表麵上是無本買賣,但也離不開強大的武力支持。
信譽和武力的重要前提就是組織。
遊牧社會天然具有分散自主的特征,形成帝國按理來說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
但是如果他們麵臨的定居社會過於團結,組建更強的政體對遊牧民族來說也隻能是必然選擇。
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原。
曾經各自為戰,首領不知姓甚名誰的匈奴人,也作為東亞第一個遊牧帝國踏上了曆史舞台。
秦始皇是中原大一統事業的開創者,但真正確立並且鞏固這份事業的是比他小三歲的劉邦。
劉邦和項羽的鬥爭不隻是兩位梟雄爭奪霸業的私人恩怨。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其實還是兩條曆史路線的鬥爭。
最終劉邦代表的大一統王朝路線打敗了項羽代表的多國體係路線。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才是秦始皇事業的真正繼承者。】
彈幕區:
『虛假的秦二世:胡亥。』
『真正的秦二世:劉邦。』
『秦三世:劉徹。』
『不提景帝,你把文帝放哪兒了?』
『那就秦三世:劉恆,秦四世:劉啟,秦五世:劉徹。』
『挺好,九五至尊,劉徹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會保佑你的。』
大漢,長安。
“朕保佑你****”
劉徹餘光瞥見起居郎正在奮筆疾書,忍住了繼續怒罵的念頭,轉而露出一個笑容,看向董仲舒身後:
“贏公,這下你我成親戚了。”
“臣不敢。”
贏公,前朝宗室,董仲舒親傳弟子,治《春秋》。
為了避嫌,一輩子沒摸過刀。
為了避嫌,連入朝為官都是屢次拒絕。
未來,即便給武帝的太子當老師,也是以助教的名分。
一直到昭帝時期,才為諫大夫。
劉徹敢開玩笑,贏公卻不敢接著玩笑說下去。
大秦才亡了多少年,陛下說是親戚,你敢承認?
陛下或許不計較,其他人可就要借著這個說事。
打倒自己事小,借此事打擊董仲舒,毀了儒家謀劃事大。
贏公不敢接話,劉徹也不自討沒趣。
欺負老實人,沒什麽意思。
“罷了,朕開玩笑的,起身吧。”
大秦,始皇時期。
項羽急切的問道:“叔父,分封當真不可行?”
從小讀的書、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訴自己:秦國是邪惡的,秦國的製度是錯的。
項羽所思所想的滅秦大業,到最後也隻是當一個霸主。
被後人一而再再而三打擊,項羽知道郡縣大一統是大勢,不可逆。
但他很想聽到叔父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複。
項梁沉思良久,沒有選擇欺騙項羽。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