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本書,三天兩頭被審核,這本書更近更進一步,動不動就在下架邊緣,心累,近現代劇情盡量不寫了,望周知。
【#廟號#】
【皇帝駕崩之後,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相對客觀的就是廟號了,有一個廟號難度最大,從古至今沒一個皇帝能夠獲得。
與後來水分越來越大的諡號相比,廟號相當堅挺,幾千年來始終是兩個字。
第二個字又基本固定,“祖”或者“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
“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實踐當中,有人覺得宗比祖厲害,比如唐粉覺得李世民的唐太宗就比李淵的唐高祖厲害。
但在廟號理論中,祖比宗厲害。
有開創之功的皇帝稱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稱宗。
一個朝代一般隻有開國之君以及新時代的開創者可稱祖,所以一個朝代往往隻有兩個祖。
當然那些自己沒當過皇帝,但被當皇帝的兒孫們追封的某祖不算在內。
但有一朝出現了三個祖,其中一個還叫聖祖。
另外,割據政權,普遍祖宗泛濫,疆域和功績不大,但名頭卻不小,亦不在討論之列。
廟號的第一個字最有含金量的是:“太”、“高”、“世”、“中”。
廟號起源於商代,最早隻有這四個字。
創基立業曰“太”。
功高者曰“高”。
世代轉移、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承上啟下曰“世”。
中興者曰“中”。
那麽與祖宗結合起來,廟號就有了排序。
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
其中並沒有中祖,中祖是其中獲得難度最大的,至今未有一例。
太祖、高祖都是開國皇帝。
典型代表是: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很多人以為劉邦是漢高祖,其實是錯誤的,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
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而傳唱錯誤最早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其中對劉邦的記載有:漢太祖、漢高帝、漢高祖。
推測可能是抄錄錯誤。
開國皇帝叫高祖,是因為把太祖的名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
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祖是他爺爺李虎。
隋高祖楊堅,隋太祖是他爹楊忠。
世祖一般是頒發給將功業發揚光大的人。
世有兩層意思,一是支係成為大宗,二是將祖宗功業帶入新高度。
典型代表是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
比如福臨,他父親皇太極才稱清太宗,但他卻能稱世祖,是因為在他任上滿清進了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開國皇帝司馬炎也稱世祖,因為他把太祖和高祖分別給了爺爺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
太宗是宗這個廟號裏的老大,所以往往是一個王朝除開國之君外的下一任皇帝。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
當然也有例外,如漢太宗劉恆、明太宗朱棣。
劉恆是西漢第五位皇帝,但他之前的皇帝除劉邦外,在位時間都很短。
而且兩漢對廟號的授予極其嚴格,比如著名的廟號守門員漢景帝。
在兩漢,功績比景帝強,就有廟號。
功績比他差,或者和他一樣,那就沒有廟號。
廟號必須有功績才能給,所以劉恆是兩漢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而朱棣叫明太宗,也是合理的,畢竟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他趕下台了。
並且朱允炆一直到南明朱由崧時期才有了廟號,所以朱棣也算是明朝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至於後來成為明成祖,則是嘉靖為了給親爹名分而改的。
高宗則有些高開低走或者代表王朝中衰起點的意思。
比如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乾隆。
中本是中興之意,所以中宗基本上是讓本朝中期來了個小高潮。
比如漢中宗劉詢的昭宣中興、唐中宗李顯複國號為唐。
而世宗有世代轉移和將功業發揚光大的意思。
比如明世宗嘉靖便是世係轉移。
而漢世宗劉徹則是將功業發揚光大。
除了太、高、中、世的廟號外,還有不少獨一無二廟號。
尤其是宋朝,非常有創新精神,神宗、英宗、徽宗、哲宗、真宗等,這都是宋朝原創出品。
這些廟號要麽是費勁找亮點,比如仁宗、孝宗、睿宗。
要麽是明褒暗貶,比如武宗、文宗。
這裏的文、武,是廟號,而非諡號。
文在諡號裏是極好的,但在廟號裏則完全相反。
指的並不是皇帝的文治武功,而是暗指其窮兵黷武和文弱無能。
還有早死皇帝廟號,如英宗、穆宗。
至於哀宗、僖宗等,從字麵就能看出不是什麽好詞。
而幾千年的廟號裏沒有一例中祖,這是因為要達到中祖的標準,實在是太難了。
既要力挽狂瀾、中興王朝又要有開創之功。
中興王朝的叫中宗,因為他們都沒有開創之功。
其實曆史上真正達到標準的隻有漢世祖劉秀,他集中興與開創於一身,但他的廟號是世祖。
或許是因為大臣和兒子覺得劉秀是旁係小支,且繼承先漢法統。
又或者大臣和兒子覺得“世”比“中”好,為光武帝選擇了“世祖”的廟號。
並且廟號並不是隨意取的,如果一個皇帝同時符合幾個廟號,最後大概率會定有前任明君用過的好廟號,反之亦然。
所以大家幻想的穿越迴去,到了王朝末年大殺四方,然後帶領王朝重迴巔峰,就能得一個中祖的廟號,大概率是想瞎了心。
除非學某人,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廟號定了,否則隻能是世祖。
比如穿越成趙構,還於舊都,而後收迴燕雲十六州,大概率是祖,小概率是宗。
穿越成崇禎,即便平內亂、殺胡虜、海清河晏、開啟大航海,大概率也隻能是世祖。
世祖自劉秀之後,就被賦予了斷代史的開創者或者有承上啟下地位的君主的意義。
所以,至少要開創第三次斷代史,才能用得到中祖。
曆史上,有且僅有一人,成功之後,有很大概率稱中祖。
他就是劉備。
劉備如果在曹魏篡漢之後,能夠三興漢室,用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太、世、中、高,都可以。
但劉備以漢為號,表明自己是承接漢朝法統,延續西漢、東漢。
那太祖,不能用,因為劉邦用過。
世祖也不能用,劉秀用過。
而高祖,因為司馬遷抄錄錯誤的原因,到東漢末年,民間對劉邦的稱唿基本約定俗成是高祖。
包括在漢朝官方文件,偶爾也可見把劉邦寫成高祖的。
劉備總不能搶老祖宗的吧?
所以隻剩下一個中祖可用。
當然,在不考慮血統的情況下,其實後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有資格用中祖。
後唐以唐的繼承人自居,如果其一統天下,且承認是繼承唐法統,那就隻有中祖可用,畢竟太祖、高祖、世祖,唐都用完了。
但是吧,唐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
李存勖給李克用上的廟號,也是太祖。
大概率,他們壓根沒想過承接唐的法統。
即便成功,中祖也不可能用上。】
大唐,貞觀年間。
“嘿,沒完了!”
李淵沒好氣的罵道:“隻要提到二郎,就喜歡拿朕當反麵,有意思嗎?”
“阿耶……”
李淵冷哼一聲,牽著李承乾龍行虎步,快速前行,還沒走兩步,又聽見後唐之語。
“這什麽後唐,是李氏後人,還是改姓李?”
“裝都不裝了?”
李淵搞不清後唐的腦迴路。
這後唐應當在所謂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
既然以唐為國號,說明想靠唐的法統一統天下。
可轉眼,兒子又給父親上個太祖。
“怪不得沒能一統天下,連南北朝的蠻夷都不如!”
東漢末年,公安縣。
張飛從案牘裏偷偷探出頭,眼神越過手握兵書的關羽,小聲喊道:“大哥~”
劉備擺擺手,既有興奮,也有憂慮。
興奮後人對季漢眾人的評價,興奮這天幕的出現。
又憂慮這一世若又如曆史一般,如何對得起跟隨自己的眾人,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如何對得起喜愛自己的後人?
抬頭望向現年二十八歲的孔明,伸手向前輕輕觸摸天幕,唯恐這兩年的經曆都是一場幻想。
被曹賊追的東逃西竄,幾乎喪命。
幸有二弟、三弟、子龍等人相助,又有軍師出使吳地,成功結盟,再有周郎一場大火絕了曹賊野心。
如今又有天幕啟示,如何能敗?
若敗,世家、胡人、衣冠南渡……
還有何顏色稱自己為漢室宗親!
念及此處,劉備扭過頭去,望向張飛,笑道:“三弟,有何想說?”
“無……”
“有話直說,言者無罪,為兄豈是不明事理之人?”
張飛望向桌案之下,那根與自己有無數次肌膚之親的木棍。
“大哥,無事。”
【#廟號#】
【皇帝駕崩之後,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相對客觀的就是廟號了,有一個廟號難度最大,從古至今沒一個皇帝能夠獲得。
與後來水分越來越大的諡號相比,廟號相當堅挺,幾千年來始終是兩個字。
第二個字又基本固定,“祖”或者“宗”。
“祖有功而宗有德。”
“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實踐當中,有人覺得宗比祖厲害,比如唐粉覺得李世民的唐太宗就比李淵的唐高祖厲害。
但在廟號理論中,祖比宗厲害。
有開創之功的皇帝稱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稱宗。
一個朝代一般隻有開國之君以及新時代的開創者可稱祖,所以一個朝代往往隻有兩個祖。
當然那些自己沒當過皇帝,但被當皇帝的兒孫們追封的某祖不算在內。
但有一朝出現了三個祖,其中一個還叫聖祖。
另外,割據政權,普遍祖宗泛濫,疆域和功績不大,但名頭卻不小,亦不在討論之列。
廟號的第一個字最有含金量的是:“太”、“高”、“世”、“中”。
廟號起源於商代,最早隻有這四個字。
創基立業曰“太”。
功高者曰“高”。
世代轉移、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承上啟下曰“世”。
中興者曰“中”。
那麽與祖宗結合起來,廟號就有了排序。
太祖、高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中宗。
其中並沒有中祖,中祖是其中獲得難度最大的,至今未有一例。
太祖、高祖都是開國皇帝。
典型代表是: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其中很多人以為劉邦是漢高祖,其實是錯誤的,劉邦是漢太祖、高皇帝。
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而傳唱錯誤最早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其中對劉邦的記載有:漢太祖、漢高帝、漢高祖。
推測可能是抄錄錯誤。
開國皇帝叫高祖,是因為把太祖的名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
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祖是他爺爺李虎。
隋高祖楊堅,隋太祖是他爹楊忠。
世祖一般是頒發給將功業發揚光大的人。
世有兩層意思,一是支係成為大宗,二是將祖宗功業帶入新高度。
典型代表是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
比如福臨,他父親皇太極才稱清太宗,但他卻能稱世祖,是因為在他任上滿清進了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開國皇帝司馬炎也稱世祖,因為他把太祖和高祖分別給了爺爺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
太宗是宗這個廟號裏的老大,所以往往是一個王朝除開國之君外的下一任皇帝。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
當然也有例外,如漢太宗劉恆、明太宗朱棣。
劉恆是西漢第五位皇帝,但他之前的皇帝除劉邦外,在位時間都很短。
而且兩漢對廟號的授予極其嚴格,比如著名的廟號守門員漢景帝。
在兩漢,功績比景帝強,就有廟號。
功績比他差,或者和他一樣,那就沒有廟號。
廟號必須有功績才能給,所以劉恆是兩漢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而朱棣叫明太宗,也是合理的,畢竟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他趕下台了。
並且朱允炆一直到南明朱由崧時期才有了廟號,所以朱棣也算是明朝第二個有廟號的皇帝。
至於後來成為明成祖,則是嘉靖為了給親爹名分而改的。
高宗則有些高開低走或者代表王朝中衰起點的意思。
比如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乾隆。
中本是中興之意,所以中宗基本上是讓本朝中期來了個小高潮。
比如漢中宗劉詢的昭宣中興、唐中宗李顯複國號為唐。
而世宗有世代轉移和將功業發揚光大的意思。
比如明世宗嘉靖便是世係轉移。
而漢世宗劉徹則是將功業發揚光大。
除了太、高、中、世的廟號外,還有不少獨一無二廟號。
尤其是宋朝,非常有創新精神,神宗、英宗、徽宗、哲宗、真宗等,這都是宋朝原創出品。
這些廟號要麽是費勁找亮點,比如仁宗、孝宗、睿宗。
要麽是明褒暗貶,比如武宗、文宗。
這裏的文、武,是廟號,而非諡號。
文在諡號裏是極好的,但在廟號裏則完全相反。
指的並不是皇帝的文治武功,而是暗指其窮兵黷武和文弱無能。
還有早死皇帝廟號,如英宗、穆宗。
至於哀宗、僖宗等,從字麵就能看出不是什麽好詞。
而幾千年的廟號裏沒有一例中祖,這是因為要達到中祖的標準,實在是太難了。
既要力挽狂瀾、中興王朝又要有開創之功。
中興王朝的叫中宗,因為他們都沒有開創之功。
其實曆史上真正達到標準的隻有漢世祖劉秀,他集中興與開創於一身,但他的廟號是世祖。
或許是因為大臣和兒子覺得劉秀是旁係小支,且繼承先漢法統。
又或者大臣和兒子覺得“世”比“中”好,為光武帝選擇了“世祖”的廟號。
並且廟號並不是隨意取的,如果一個皇帝同時符合幾個廟號,最後大概率會定有前任明君用過的好廟號,反之亦然。
所以大家幻想的穿越迴去,到了王朝末年大殺四方,然後帶領王朝重迴巔峰,就能得一個中祖的廟號,大概率是想瞎了心。
除非學某人,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廟號定了,否則隻能是世祖。
比如穿越成趙構,還於舊都,而後收迴燕雲十六州,大概率是祖,小概率是宗。
穿越成崇禎,即便平內亂、殺胡虜、海清河晏、開啟大航海,大概率也隻能是世祖。
世祖自劉秀之後,就被賦予了斷代史的開創者或者有承上啟下地位的君主的意義。
所以,至少要開創第三次斷代史,才能用得到中祖。
曆史上,有且僅有一人,成功之後,有很大概率稱中祖。
他就是劉備。
劉備如果在曹魏篡漢之後,能夠三興漢室,用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太、世、中、高,都可以。
但劉備以漢為號,表明自己是承接漢朝法統,延續西漢、東漢。
那太祖,不能用,因為劉邦用過。
世祖也不能用,劉秀用過。
而高祖,因為司馬遷抄錄錯誤的原因,到東漢末年,民間對劉邦的稱唿基本約定俗成是高祖。
包括在漢朝官方文件,偶爾也可見把劉邦寫成高祖的。
劉備總不能搶老祖宗的吧?
所以隻剩下一個中祖可用。
當然,在不考慮血統的情況下,其實後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有資格用中祖。
後唐以唐的繼承人自居,如果其一統天下,且承認是繼承唐法統,那就隻有中祖可用,畢竟太祖、高祖、世祖,唐都用完了。
但是吧,唐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
李存勖給李克用上的廟號,也是太祖。
大概率,他們壓根沒想過承接唐的法統。
即便成功,中祖也不可能用上。】
大唐,貞觀年間。
“嘿,沒完了!”
李淵沒好氣的罵道:“隻要提到二郎,就喜歡拿朕當反麵,有意思嗎?”
“阿耶……”
李淵冷哼一聲,牽著李承乾龍行虎步,快速前行,還沒走兩步,又聽見後唐之語。
“這什麽後唐,是李氏後人,還是改姓李?”
“裝都不裝了?”
李淵搞不清後唐的腦迴路。
這後唐應當在所謂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
既然以唐為國號,說明想靠唐的法統一統天下。
可轉眼,兒子又給父親上個太祖。
“怪不得沒能一統天下,連南北朝的蠻夷都不如!”
東漢末年,公安縣。
張飛從案牘裏偷偷探出頭,眼神越過手握兵書的關羽,小聲喊道:“大哥~”
劉備擺擺手,既有興奮,也有憂慮。
興奮後人對季漢眾人的評價,興奮這天幕的出現。
又憂慮這一世若又如曆史一般,如何對得起跟隨自己的眾人,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如何對得起喜愛自己的後人?
抬頭望向現年二十八歲的孔明,伸手向前輕輕觸摸天幕,唯恐這兩年的經曆都是一場幻想。
被曹賊追的東逃西竄,幾乎喪命。
幸有二弟、三弟、子龍等人相助,又有軍師出使吳地,成功結盟,再有周郎一場大火絕了曹賊野心。
如今又有天幕啟示,如何能敗?
若敗,世家、胡人、衣冠南渡……
還有何顏色稱自己為漢室宗親!
念及此處,劉備扭過頭去,望向張飛,笑道:“三弟,有何想說?”
“無……”
“有話直說,言者無罪,為兄豈是不明事理之人?”
張飛望向桌案之下,那根與自己有無數次肌膚之親的木棍。
“大哥,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