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秘密立儲製度真的先進嗎?#】
【所謂秘密立儲是指:皇帝寫出儲君之名,密封於匣內,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書一份密封於閘內,隨身攜帶,以備不虞。】
大明,應天府。
“秘密立儲?”
朱元璋嗤笑一聲,果真是蠻夷也。
隨後向趕來的朱標問道:“標兒,可知此事出自何處?”
“唐書,波斯國。”
朱元璋聞言大笑,打量著灰塵撲撲的朱標一番,隨即又瞪了躲在背後的朱棣。
“你看看你帶你大哥都做了些啥!”
“我還不是為了改進火器……”朱棣縮著頭,小聲解釋道。
見朱元璋麵色變黑,朱棣連忙縮迴頭去,躲在朱標身後。
“哼,滾出來!”
“咱問你,這秘密立儲出自哪裏?”
朱棣訕笑道:“唐書,波斯國。”
爹還是愛我的嘛,大哥都說了答案,我還能答錯?
“具體呢?”
“不要求你說出是哪卷,可大概故事你總得給我講一下吧?”
朱元璋冷哼一聲,一天天的沒個正形!
要改進火器,將方法告訴匠人,讓他們實驗即可。
親王帶著太子,往火藥庫裏去。
若是遇上意外,連屍骨都找不到。
“不知道?”
朱元璋對身旁太監吩咐道:“去把唐書給咱找來。”
“咱讓你慢慢翻,什麽時候找到了出處,什麽時候再起來!”
起來?我現在不是站著的嗎?
朱棣抬頭打量,正巧迎上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眼神。
果斷選擇從心,撲通一聲,跪了下去。
【但所謂的秘密立儲製度真的很先進嗎?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奉所書名者為主焉。】
“唿。”
朱棣聞言,長出一口氣。
感謝天幕指出卷數,否則翻到明日都找不到。
但朱元璋可沒如此輕易就讓朱棣過關。
“唐書,不用取了。”
老朱站起身來,從置物台取下筆墨紙硯,放在朱棣跟前。
“抄。”
老朱手放朱棣下顎,輕輕抬起,一指天幕。
“你趁著天幕還沒轉動,最好把這段話背下來。”
“要求不高,抄個十遍。”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波斯國王登基後,就會秘密挑選一個他覺得不錯的兒子,將其名字寫在紙上封存起來。
國王死後大臣和皇子們共同打開封條去看,寫的是誰,那誰就是繼承者。
是不是感覺一模一樣?
曾經我也一直覺得秘密立儲製度特別牛,類似養蠱嘛,就看誰能力強。
老皇帝臨終前揭曉答案,童叟無欺。
包括在各類百科介紹中也是這樣寫的。
大概為雍正帝繼位後,吸取了曆代因為預立太子,發生了皇子、後妃之間因爭儲而產生的明爭暗鬥、骨肉相殘的教訓。
以及他自己爭奪皇位時,九龍奪嫡的親身經曆,才創立了秘密立儲製度,作為嫡長子繼承者的替代品。
但稍微對曆史了解那麽一點點以後,就會發現一絲絲不對勁。
雍正當年跟兄弟們的九子奪嫡,不也正是因為康熙廢了胤礽之後,將太子之位空置,直到死後才公布結果嗎?
這不也符合秘密立儲的構成要件嗎?
但結果還不是造成皇子們十幾年來互相鬥到不死不休,恩斷義絕嗎?
為了避免皇子奪嫡,防止大臣們站隊拉幫結派,從而實施秘密立儲,這和笑話有什麽區別嗎?
所以這個製度的目的更多是為了保護雍正自己,即在位期間皇帝的利益。
首先它可以防止太子在被授予儲君之位後太飄。
太子當久了,自然會有一些不該有的心思。
比如看著龍椅上的老皇帝,心裏就會想,嘿,這老爺子,怎麽身體還那麽硬朗?
怎麽還不龍馭殯天?
從而也就防止了曆史上如李承乾以及清朝胤礽這樣的情況再次上演。
畢竟雍正自己是經曆過這一切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弘曆,成為又一個曾經的二哥。
其次:秘密立儲製度可以說是將立儲權百分百的收歸了皇帝自身所有,防止大臣們瞎嗶嗶。
畢竟一旦立了太子,總會有人反對,無非是有時候反應大,有時候反應小點。
像萬曆朝的國本之爭,就屬於反應特別大的。
還不如不立太子,大臣們也沒什麽好說的,圖個清靜。
等真的打開遺詔的時候,老皇帝都已經駕崩了,你們愛咋說咋說。
至於其他的,該鬥的還得鬥,該爭的還得爭,淺薄如我是真想不出秘密立儲製度到底還有什麽別的好處了?
但既然舊唐書裏麵就已經有秘密立儲的原版,為什麽之後那麽多的朝代就沒有人借鑒一下,或者說借鑒一部分?
蓋因在封建王朝,秘密立儲製度本身就是一種倒反天罡、形同異端的存在。
自古以來都講君權天授,在這個大前提下一個人之所以能當皇帝,那是老天爺定的。
長久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僅因為它是儒家的理念。
更因為隻有你出生夠早,這件事是不可控的,是老天爺決定的。
至於其他嫡出的弟弟們或者嬪妃生出來的庶子,那就隻能怪他們命不好。
要麽投胎的時候沒趕得早,要麽就是投胎的時候進錯了肚子。
但秘密立儲一旦出來以後,新一任帝王的君權就不是天授,而是爹授了。
畢竟繼任的唯一條件就是你爹覺得你行,你爹愛你。
老皇帝就代替了之前老天爺的地位,這不就是倒反天罡嗎?
所以曆朝曆代,雖然也會客觀上存在前任天子選擇或者更換繼任者的行為,然而卻不會在製度上改變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性。
即使要廢除原東宮太子,也是要想出一大堆理由的。
諸如:無才無德,講究點的還要和一些自然災害、天象、星象之類的結合起來,表示不是我想換,是老天爺的意思。
而清朝之所以能夠接受秘密立儲製度,有兩個原因。
一:清朝皇權高度集中。
二:女真屬於漁獵文明體係。
古代中國人根據生活習慣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農耕、遊牧、漁獵三大群體。
漢人自不必說,屬於農耕種地的。
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等都屬於遊牧。
而女真則是屬於漁獵。
在這三類之中,相比隻需要播種施肥的農耕以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
漁獵,因為每天要麵對山上樹林裏以及水中的各種猛獸,其危險程度是最高、最辛苦的。
所以,漁獵群體就更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帶頭人來領導,協調大家一起進行捕獵等相關活動。
然而雍正費盡心思弄出來秘密立儲製度之後,基本上屬於一次都沒有被真正意義上的用到過。
雍正傳位乾隆的時候,乾隆雖然不是老大,但當他繼位時,前麵那幾個哥哥都已經死了,乾隆實際上就是以長子身份繼位的。
而嘉慶是接受乾隆的禪讓,當時乾隆還沒死,做太上皇的時候,就已經把皇位給了嘉慶。
也不需要打開正大光明匾後麵的盒子,所以秘密立儲製度還是沒用上。
接著,嘉慶是意外暴斃,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死的那麽突然,遺詔根本沒寫,是太後最終主持大局,讓道光繼位。
而道光傳給鹹豐時,基本和乾隆的情況一樣,哥哥都沒了,他就是客觀意義上的長子。
鹹豐傳給同治,同治不但是長子還是獨子,根本沒得選。
至於最後的光緒和溥儀,這都是慈禧訂的。
在慈禧看來,正大光明匾是個什麽玩意?
秘密立儲基本等同於秘密了個寂寞。】
評論區:
〖最先進方式:玄武門繼承製,靖難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絕對最穩定的,因為好的繼承人會讓自己變成嫡長子。〗
〖第二長子李某,第四長子朱某,點了一個讚。〗
〖理論上講,朱某在嫡長子方麵比李某好一些。〗
〖朱某的哥哥們是自己病死的,李某的哥哥……〗
〖理論上講,在洪武三十一年朱棣已經算嫡長子了。〗
〖所以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傳位給了朱棣。〗
〖這事就是被電視劇帶歪了,實際上整個清朝秘密立儲隻有一次,就是道光立儲時候,大家拿詔書前不知道是誰。〗
〖對,其他時候雖然沒公開,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誰,雍正不用想都是立的寶親王弘曆,乾隆也不用想,除了嘉慶,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道光之時,其實也能猜到,真以為立太子,隻需要皇帝同意就行,不得考慮各派利益嗎?〗
〖主要是防止父子之爭,康麻子也是不想被架空,才讓兒子鬥,自己當裁判。〗
大明,應天府。
小朱四邊默寫,邊偷偷打量天幕的評論。
瞥見靖難繼承法,連忙低下頭顱。
心裏慌亂不已,連背誦的文字都忘了個一幹二淨。
筆懸在空中,遲遲下不了筆,空有兩滴墨水汙了白卷。
“咱在你心中,除了會揍你,就沒其他好印象嗎?”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看朱棣一動不動,滿頭冒汗,活脫脫像個被嚇壞的小姑娘,罵道:
“治軍也好,治國也罷,要有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心性。”
“還什麽永樂大帝,呸。”
老朱輕啐一聲,馬皇後見狀打起了圓場:“老四,過來。”
“娘給你寫一遍,你背下來,再慢慢默寫。”
“慈母多敗兒,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老朱沒好氣的罵道:“你知道永樂誰用過嗎?”
朱棣茫然,我隻是燕王而已,怎麽又扯上永樂之事?
聞言,馬皇後捂嘴偷笑,朱元璋連忙瞪她一眼。
兒子當前,給我留點麵子。
“不知道,就去多看史書,看看什麽人用過!”
“查到了,告訴咱!”
老朱哪知道永樂年號什麽人用過?
還是馬皇後看後人提起宋江,又想起方臘。
仔細一想,永樂二字總感覺有些眼熟。
派人拿來史書一看,果不其然,方臘用過。
這時,兄弟二人還在工部研究火器。
馬皇後便問老朱:“永樂這個年號如何?”
老朱那時,正手拿燒餅,喝著豆腐湯,聞言一怔:“咋,你要勸咱換太子?”
馬皇後沒好氣的一笑,反問道:“咋,你是隋文,我是獨孤?”
將書放在老朱麵前,老朱眯著眼睛一看。
《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
“你說老四是自己選的,還是被文人坑了?”
朱元璋放下手裏的燒餅,扭頭問道。
馬皇後撿起燒餅就往嘴裏放,笑道:“你覺得呢?”
“哎,你搶咱燒餅!!!”
“我都不嫌棄你吃過。”
朱元璋聞言失笑著搖搖頭。
“二虎,事情可安排下去了?”
(ps:知道不叫二虎,但這樣方便寫些。)
馬皇後夾起一塊豆腐,放於碗中,輕聲問道:“什麽事啊?”
二虎麵露難色,不知該如何言,細如蚊蠅的迴答道:“娘娘,您問上位吧。”
“哦,讓你去幫他選妃嗎?”馬皇後開起了玩笑:“要找妙齡女子,搞個佳麗三千?”
“不是,是……”
見二虎舌頭打著卷,馬皇後看向朱元璋:“到底是啥事,讓錦衣衛都如此為難?”
老朱揮揮手,讓宮女內侍都退下,隻留二虎在身側,對馬皇後開口解釋道:“咱讓他在各府安插的人手,傳咱當書童之事。”
書童?
馬皇後細細思索一番,瞪大雙眼,不可置信的問道:“你該不會說的是後人說的那個溝子野史吧?”
二虎連忙低頭,朱元璋從馬皇後手中搶過燒餅,又啃了起來。
“這手段,未免太下作了吧。”
以子虛烏有的事,去引發人心之惡。
誰不對這些事好奇,尤其是皇家之事。
如此行事,還不如往大臣家埋兩副鎧甲,說他預謀造反!
“咕嚕。”
老朱端著碗,一口白菜湯將燒餅咽了下去。
“能成事,就是好手段。”
“咱也知這手段過於下作,可未來不管是誰繼位,總歸是咱們的兒孫,咱不幫他們把這根刺去掉,誰能把這根刺去掉?”
“老大?”
“太孫?”
“老四?”
朱元璋每念一個人名,就要搖一次頭。
“他們都不行,這罵名還是咱來背吧。”
清朝,雍正年間。
“大可不必如此直白。”
雍正帝一時無言。
後人多看看樂子視頻不好嗎?
為何隔幾條,就有曆史?
雍正不懂什麽叫大數據。
但總感覺被天幕投射手機內容的後人愛看與曆史相關之視頻。
現在被天幕揭示,雍正隻有一個問題:“秘密立儲,還搞不搞?”
思索半天,雍正失笑道:“現在哪是秘密立儲的問題,是大清還能堅持多久的問題。”
【所謂秘密立儲是指:皇帝寫出儲君之名,密封於匣內,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書一份密封於閘內,隨身攜帶,以備不虞。】
大明,應天府。
“秘密立儲?”
朱元璋嗤笑一聲,果真是蠻夷也。
隨後向趕來的朱標問道:“標兒,可知此事出自何處?”
“唐書,波斯國。”
朱元璋聞言大笑,打量著灰塵撲撲的朱標一番,隨即又瞪了躲在背後的朱棣。
“你看看你帶你大哥都做了些啥!”
“我還不是為了改進火器……”朱棣縮著頭,小聲解釋道。
見朱元璋麵色變黑,朱棣連忙縮迴頭去,躲在朱標身後。
“哼,滾出來!”
“咱問你,這秘密立儲出自哪裏?”
朱棣訕笑道:“唐書,波斯國。”
爹還是愛我的嘛,大哥都說了答案,我還能答錯?
“具體呢?”
“不要求你說出是哪卷,可大概故事你總得給我講一下吧?”
朱元璋冷哼一聲,一天天的沒個正形!
要改進火器,將方法告訴匠人,讓他們實驗即可。
親王帶著太子,往火藥庫裏去。
若是遇上意外,連屍骨都找不到。
“不知道?”
朱元璋對身旁太監吩咐道:“去把唐書給咱找來。”
“咱讓你慢慢翻,什麽時候找到了出處,什麽時候再起來!”
起來?我現在不是站著的嗎?
朱棣抬頭打量,正巧迎上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眼神。
果斷選擇從心,撲通一聲,跪了下去。
【但所謂的秘密立儲製度真的很先進嗎?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共發封而視之,奉所書名者為主焉。】
“唿。”
朱棣聞言,長出一口氣。
感謝天幕指出卷數,否則翻到明日都找不到。
但朱元璋可沒如此輕易就讓朱棣過關。
“唐書,不用取了。”
老朱站起身來,從置物台取下筆墨紙硯,放在朱棣跟前。
“抄。”
老朱手放朱棣下顎,輕輕抬起,一指天幕。
“你趁著天幕還沒轉動,最好把這段話背下來。”
“要求不高,抄個十遍。”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波斯國王登基後,就會秘密挑選一個他覺得不錯的兒子,將其名字寫在紙上封存起來。
國王死後大臣和皇子們共同打開封條去看,寫的是誰,那誰就是繼承者。
是不是感覺一模一樣?
曾經我也一直覺得秘密立儲製度特別牛,類似養蠱嘛,就看誰能力強。
老皇帝臨終前揭曉答案,童叟無欺。
包括在各類百科介紹中也是這樣寫的。
大概為雍正帝繼位後,吸取了曆代因為預立太子,發生了皇子、後妃之間因爭儲而產生的明爭暗鬥、骨肉相殘的教訓。
以及他自己爭奪皇位時,九龍奪嫡的親身經曆,才創立了秘密立儲製度,作為嫡長子繼承者的替代品。
但稍微對曆史了解那麽一點點以後,就會發現一絲絲不對勁。
雍正當年跟兄弟們的九子奪嫡,不也正是因為康熙廢了胤礽之後,將太子之位空置,直到死後才公布結果嗎?
這不也符合秘密立儲的構成要件嗎?
但結果還不是造成皇子們十幾年來互相鬥到不死不休,恩斷義絕嗎?
為了避免皇子奪嫡,防止大臣們站隊拉幫結派,從而實施秘密立儲,這和笑話有什麽區別嗎?
所以這個製度的目的更多是為了保護雍正自己,即在位期間皇帝的利益。
首先它可以防止太子在被授予儲君之位後太飄。
太子當久了,自然會有一些不該有的心思。
比如看著龍椅上的老皇帝,心裏就會想,嘿,這老爺子,怎麽身體還那麽硬朗?
怎麽還不龍馭殯天?
從而也就防止了曆史上如李承乾以及清朝胤礽這樣的情況再次上演。
畢竟雍正自己是經曆過這一切的,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弘曆,成為又一個曾經的二哥。
其次:秘密立儲製度可以說是將立儲權百分百的收歸了皇帝自身所有,防止大臣們瞎嗶嗶。
畢竟一旦立了太子,總會有人反對,無非是有時候反應大,有時候反應小點。
像萬曆朝的國本之爭,就屬於反應特別大的。
還不如不立太子,大臣們也沒什麽好說的,圖個清靜。
等真的打開遺詔的時候,老皇帝都已經駕崩了,你們愛咋說咋說。
至於其他的,該鬥的還得鬥,該爭的還得爭,淺薄如我是真想不出秘密立儲製度到底還有什麽別的好處了?
但既然舊唐書裏麵就已經有秘密立儲的原版,為什麽之後那麽多的朝代就沒有人借鑒一下,或者說借鑒一部分?
蓋因在封建王朝,秘密立儲製度本身就是一種倒反天罡、形同異端的存在。
自古以來都講君權天授,在這個大前提下一個人之所以能當皇帝,那是老天爺定的。
長久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僅僅因為它是儒家的理念。
更因為隻有你出生夠早,這件事是不可控的,是老天爺決定的。
至於其他嫡出的弟弟們或者嬪妃生出來的庶子,那就隻能怪他們命不好。
要麽投胎的時候沒趕得早,要麽就是投胎的時候進錯了肚子。
但秘密立儲一旦出來以後,新一任帝王的君權就不是天授,而是爹授了。
畢竟繼任的唯一條件就是你爹覺得你行,你爹愛你。
老皇帝就代替了之前老天爺的地位,這不就是倒反天罡嗎?
所以曆朝曆代,雖然也會客觀上存在前任天子選擇或者更換繼任者的行為,然而卻不會在製度上改變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性。
即使要廢除原東宮太子,也是要想出一大堆理由的。
諸如:無才無德,講究點的還要和一些自然災害、天象、星象之類的結合起來,表示不是我想換,是老天爺的意思。
而清朝之所以能夠接受秘密立儲製度,有兩個原因。
一:清朝皇權高度集中。
二:女真屬於漁獵文明體係。
古代中國人根據生活習慣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農耕、遊牧、漁獵三大群體。
漢人自不必說,屬於農耕種地的。
匈奴、突厥、鮮卑、契丹、蒙古等都屬於遊牧。
而女真則是屬於漁獵。
在這三類之中,相比隻需要播種施肥的農耕以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
漁獵,因為每天要麵對山上樹林裏以及水中的各種猛獸,其危險程度是最高、最辛苦的。
所以,漁獵群體就更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帶頭人來領導,協調大家一起進行捕獵等相關活動。
然而雍正費盡心思弄出來秘密立儲製度之後,基本上屬於一次都沒有被真正意義上的用到過。
雍正傳位乾隆的時候,乾隆雖然不是老大,但當他繼位時,前麵那幾個哥哥都已經死了,乾隆實際上就是以長子身份繼位的。
而嘉慶是接受乾隆的禪讓,當時乾隆還沒死,做太上皇的時候,就已經把皇位給了嘉慶。
也不需要打開正大光明匾後麵的盒子,所以秘密立儲製度還是沒用上。
接著,嘉慶是意外暴斃,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死的那麽突然,遺詔根本沒寫,是太後最終主持大局,讓道光繼位。
而道光傳給鹹豐時,基本和乾隆的情況一樣,哥哥都沒了,他就是客觀意義上的長子。
鹹豐傳給同治,同治不但是長子還是獨子,根本沒得選。
至於最後的光緒和溥儀,這都是慈禧訂的。
在慈禧看來,正大光明匾是個什麽玩意?
秘密立儲基本等同於秘密了個寂寞。】
評論區:
〖最先進方式:玄武門繼承製,靖難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絕對最穩定的,因為好的繼承人會讓自己變成嫡長子。〗
〖第二長子李某,第四長子朱某,點了一個讚。〗
〖理論上講,朱某在嫡長子方麵比李某好一些。〗
〖朱某的哥哥們是自己病死的,李某的哥哥……〗
〖理論上講,在洪武三十一年朱棣已經算嫡長子了。〗
〖所以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傳位給了朱棣。〗
〖這事就是被電視劇帶歪了,實際上整個清朝秘密立儲隻有一次,就是道光立儲時候,大家拿詔書前不知道是誰。〗
〖對,其他時候雖然沒公開,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誰,雍正不用想都是立的寶親王弘曆,乾隆也不用想,除了嘉慶,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道光之時,其實也能猜到,真以為立太子,隻需要皇帝同意就行,不得考慮各派利益嗎?〗
〖主要是防止父子之爭,康麻子也是不想被架空,才讓兒子鬥,自己當裁判。〗
大明,應天府。
小朱四邊默寫,邊偷偷打量天幕的評論。
瞥見靖難繼承法,連忙低下頭顱。
心裏慌亂不已,連背誦的文字都忘了個一幹二淨。
筆懸在空中,遲遲下不了筆,空有兩滴墨水汙了白卷。
“咱在你心中,除了會揍你,就沒其他好印象嗎?”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看朱棣一動不動,滿頭冒汗,活脫脫像個被嚇壞的小姑娘,罵道:
“治軍也好,治國也罷,要有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心性。”
“還什麽永樂大帝,呸。”
老朱輕啐一聲,馬皇後見狀打起了圓場:“老四,過來。”
“娘給你寫一遍,你背下來,再慢慢默寫。”
“慈母多敗兒,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老朱沒好氣的罵道:“你知道永樂誰用過嗎?”
朱棣茫然,我隻是燕王而已,怎麽又扯上永樂之事?
聞言,馬皇後捂嘴偷笑,朱元璋連忙瞪她一眼。
兒子當前,給我留點麵子。
“不知道,就去多看史書,看看什麽人用過!”
“查到了,告訴咱!”
老朱哪知道永樂年號什麽人用過?
還是馬皇後看後人提起宋江,又想起方臘。
仔細一想,永樂二字總感覺有些眼熟。
派人拿來史書一看,果不其然,方臘用過。
這時,兄弟二人還在工部研究火器。
馬皇後便問老朱:“永樂這個年號如何?”
老朱那時,正手拿燒餅,喝著豆腐湯,聞言一怔:“咋,你要勸咱換太子?”
馬皇後沒好氣的一笑,反問道:“咋,你是隋文,我是獨孤?”
將書放在老朱麵前,老朱眯著眼睛一看。
《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
“你說老四是自己選的,還是被文人坑了?”
朱元璋放下手裏的燒餅,扭頭問道。
馬皇後撿起燒餅就往嘴裏放,笑道:“你覺得呢?”
“哎,你搶咱燒餅!!!”
“我都不嫌棄你吃過。”
朱元璋聞言失笑著搖搖頭。
“二虎,事情可安排下去了?”
(ps:知道不叫二虎,但這樣方便寫些。)
馬皇後夾起一塊豆腐,放於碗中,輕聲問道:“什麽事啊?”
二虎麵露難色,不知該如何言,細如蚊蠅的迴答道:“娘娘,您問上位吧。”
“哦,讓你去幫他選妃嗎?”馬皇後開起了玩笑:“要找妙齡女子,搞個佳麗三千?”
“不是,是……”
見二虎舌頭打著卷,馬皇後看向朱元璋:“到底是啥事,讓錦衣衛都如此為難?”
老朱揮揮手,讓宮女內侍都退下,隻留二虎在身側,對馬皇後開口解釋道:“咱讓他在各府安插的人手,傳咱當書童之事。”
書童?
馬皇後細細思索一番,瞪大雙眼,不可置信的問道:“你該不會說的是後人說的那個溝子野史吧?”
二虎連忙低頭,朱元璋從馬皇後手中搶過燒餅,又啃了起來。
“這手段,未免太下作了吧。”
以子虛烏有的事,去引發人心之惡。
誰不對這些事好奇,尤其是皇家之事。
如此行事,還不如往大臣家埋兩副鎧甲,說他預謀造反!
“咕嚕。”
老朱端著碗,一口白菜湯將燒餅咽了下去。
“能成事,就是好手段。”
“咱也知這手段過於下作,可未來不管是誰繼位,總歸是咱們的兒孫,咱不幫他們把這根刺去掉,誰能把這根刺去掉?”
“老大?”
“太孫?”
“老四?”
朱元璋每念一個人名,就要搖一次頭。
“他們都不行,這罵名還是咱來背吧。”
清朝,雍正年間。
“大可不必如此直白。”
雍正帝一時無言。
後人多看看樂子視頻不好嗎?
為何隔幾條,就有曆史?
雍正不懂什麽叫大數據。
但總感覺被天幕投射手機內容的後人愛看與曆史相關之視頻。
現在被天幕揭示,雍正隻有一個問題:“秘密立儲,還搞不搞?”
思索半天,雍正失笑道:“現在哪是秘密立儲的問題,是大清還能堅持多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