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宋朝曆史倒過來看#】
“倒過來?”
趙匡胤停下腳步問道:“是從後往前講嗎?”
按理說趙官家應該坐龍輦之類出行,但觀看天幕頗為不便,趙官家便選擇步行,隨行的大臣也隻得靠雙腳走路。
見沒人答話,趙匡胤看向趙普。
“官家,臣不知。”
趙匡胤冷哼一聲:“這也不知,那也不知,那你還知道什麽?”
自昨日知曉趙光義為太宗後,趙普一夜提心吊膽。
自己參沒參與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家認為你參與了沒有?
“官家,後人的思維……”趙普露出個您懂的表情,隨後建議道:“不如先摘錄下來,慢慢研究?”
“行,記者……”
記者:出自《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管子》中的“記者”意為“記錄的事”,到了晉代延伸為“做記錄的人”。
昨日抄錄天幕,有閹人、有侍衛、亦有宮女,趙匡胤翻翻腦海,統用古稱記者作為稱唿。
趙普等人齊刷刷從懷中掏出題本,又從袖中找出一支未染墨的毛筆,湊近記者堆:“借點墨一用。”
趙匡胤:……。
趙普等人訕笑兩聲:“官家,有備無患嘛。”
【直到把宋朝的曆史倒過來看,我才知道什麽叫中國曆史上最硬氣的王朝!
友情提示:本文要素過多,曆史考試不及格的小朋友請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公元1279年,在崖山的一處海平麵上突然竄出十萬大軍,在一個八歲小男孩的帶領下成功退二十萬蒙古鐵騎,被蹂躪了近百年的中華兒女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救世主。
戰後,八歲男孩趙昺稱帝建國,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年輕的開國皇帝,史稱宋朝,後因其在南方起事,遂稱南宋。】
彈幕區:
『這特麽是八歲?』
『海裏竄出十萬大軍,海龍王和蝦兵蟹將?』
『這麽個倒著講啊?』
【公元1278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從獄中複活,並第一時間以高官厚祿勸降忽必烈。
豈料忽必烈寧死不屈,文天祥隻好帶領十位江南義士宣布起義抗元。】
彈幕區:
『獄中複活!』
『勸降忽必烈!』
『要素過多,等我思考一下再評價。』
【同年三月,趙昺將皇位禪讓給哥趙昰,隨後南宋在文天祥的帶領下迅速占領了江西、瀘州等地,為以後反攻蒙元、統一江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276年,南宋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占據臨安,去西藏留學的趙?突然歸來並接手了皇位。
同年一月,忽必烈迫於形勢,隻好選擇向南宋投降,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忽必烈不僅主動上交傳國玉璽,還寫了一萬字的降書,史稱“必烈投降”。
這一事件標誌著統治了中華大地92年的元朝逐步開始走向末路。
公元1275年,一代名臣賈似道從鄭虎臣的刀下逃生,並單槍匹馬開始北伐,從揚州一路打到丁家洲。
南宋十三萬精兵被他的事跡所感動,原地複活,加入到抗元大軍,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史稱丁家洲大捷。
公元1274年,剛剛登基的趙禥在聽說了賈似道的事跡後十分欣慰,並表示賈似道就是大宋朝最忠心的大臣。
公元1273年,南宋與北元的關鍵一戰上演,呂文煥率領十萬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十七萬北元軍隊,史稱襄陽大捷。
此戰過後,北元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南宋正麵抗衡。
公元1272年,忽必烈自知大勢已去,於一年之後被迫解散大元,改國號為蒙古。
至此元朝徹底退出曆史舞台,享國僅九十八年。
而元朝也因此被後世戲稱為:“打遍天下無敵手,卻被小宋掣了肘,看似領土億萬方,就是活不過九十九。】
“原來是這樣倒著講的啊。”
忽必烈作為親身經曆者,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反諷意味。
可能後人沒有反諷的含義,但不重要。
朕說有,就是有!
忽必烈側頭向劉秉忠問道:“都安排好了嗎?”
“安排好了,不過時間過於倉促,隻來得及傳達京城附近。”
“無礙,日日都有的機會,今日不行就明日。”
劉秉忠好奇的問道:“陛下,您是想向太祖匯報功績?”
“不止,仲晦”,忽必烈親切的稱唿劉秉忠的字,笑道:“朕還要和老祖宗一起認祖歸宗。”
“仲晦,可要一起?”
忽必烈還幫劉秉忠把老祖宗都想好了。
“你是中山靖王之後。”
“你我皆是高祖後裔,不過我是嫡係,你是旁係,遠方堂親!”
劉秉忠臉快皺成一朵菊花。
“陛下,這個真不行。”
“?”
“臣的祖父,姓劉,諱澤。”
“那咋了?”
“西漢燕敬王,為漢高帝之族親,亦名澤。”
避諱是種很神奇的東西,除開避諱皇帝之外,家族之內亦要避諱,最簡單一點便是不能和先祖同名。
世家大族,尤其是有家譜傳承的家族,即便稍顯落魄,取名也要翻遍族譜,怕的就是和先祖同名,傳出去惹人笑話。
“無礙,朕都不知道這人,很明顯不出名。”
劉秉忠欲言又止。
“?難道朕說錯了?”
“陛下,燕敬王是因擁立文帝之功,才改封燕王的。”
忽必烈:……
所以,但凡認真讀史書的人都知道?
“陛下,您認祖歸宗,有天幕作證。”
“臣若是認祖歸宗,隻恐惹世人恥笑。”
【公元1264年11月16日,宋度宗趙禥因服用墮胎藥不幸去世。
幾個小時之後,趙昀在南京的一處火堆中浴火重生,雖然他的腦袋是一個酒杯形狀,但依然順利的登上了皇位,是為宋杯宗。】
“隻剩一個腦袋!”
“還是酒杯狀!”
“父皇”,趙德昭連忙扶住趙匡胤搖搖欲墜的身體。
“吐蕃!”
“朕要滅其國,亡其種。”
嘎巴拉碗是一種用喇嘛的頭蓋骨做成的法器,主要流傳於吐蕃,西夏也深受其影響。
宋理宗非喇嘛,但身份高貴,用其頭蓋骨做成酒杯,更有靈性,或許還有侮辱的含義,但更深層次是為了鎮壓宋朝國運。
【公元1260年,忽必烈因不斷戰敗,被迫退下蒙古帝國大汗之位。
一年之後的公元1259年,鄂州之戰爆發,此戰賈似道用兵如神,不僅率領南宋十萬大軍擊退忽必烈五萬蒙古鐵騎,還迫使忽必烈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鄂州求饒”。
但事後忽必烈為了麵子並未將此事公開,這也為日後南宋再次進攻蒙古提供了正當理由。】
ps:鄂州和議真實性有待考證。
【同年七月,蒙哥被忽必烈氣的原地複活並繼承汗位,試圖反攻南宋,但奈何南宋兵分三路將蒙哥的攻勢一一化解。
公元1251年,隨著遠征西亞、南征大理等戰略的失敗,蒙哥也不得不退下大汗之位。
公元1241年,蒙古帝國的新大汗窩闊台上任,盡管他禦駕親征,但此時宋軍已經勢不可擋,接連打出瀘州、黃州、襄陽三次大捷。
公元1236年,宋軍徹底擊潰窩闊台,至此宋蒙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公元1234年,此時長江以南大局已定,年事已高的開國元勳賈似道被授予一等功臣獎章,並帶著他的蛐蛐迴了浙江老家。
同年,完顏守緒偷偷解開上吊繩複活,並在蔡州建立金朝,史稱金哀宗。
此後,哀宗不但擊退了宋蒙聯軍,還在中國北方逐漸站穩了腳跟。
公元1229年,窩闊台因作戰不力被廢黜大汗之位。
兩年之後,鐵木真接手大蒙古國可汗之位,蒙古帝國正式迎來了他們最後一位大汗。
公元1224年,趙擴在食用了史彌遠進獻的金丹後原地複活,並從趙昀手中接過皇位。
公元1208年,史彌遠在與金朝談判的時候惹惱了對方,導致南宋與金朝的關係急轉直下,史稱嘉定絕交。
事後,南宋正式宣布與金朝開戰,延續百年的宋金戰爭就此爆發。
公元1206年,鐵木真麵對不斷崛起的金朝以及日益強大的南宋,隻能無奈的在斡難河源宣布退位,這一舉動代表了蒙古帝國的徹底滅亡。
公元1200年,趙惇在媳婦李鳳娘的家暴中重生,並在第一時間就當了太上皇。
公元1194年,趙括宣布退位,趙惇在大臣們的簇擁下繼承大統,史稱宋光宗。
由於長期遭到媳婦毆打,趙惇變得精神不太正常,一上台就禁止南宋人民吃糖葫蘆,導致糖葫蘆這一美食徹底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數月之後,趙惇親自主持了他爹趙昚的複活儀式,並承諾以後一定會把皇位禪讓給他。
公元不知道多少年,趙惇老婆看他不容易,就送給他一雙宮女的手,卻沒想到治好了他多年的精神病。
公元1189年,趙惇兌現諾言,將皇位禪讓給了老爹趙昚,事後趙惇被評為宋朝曆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公元1164年,趙昚發表隆興戰書,正式宣布與金朝開戰,為以後的靖康大捷做好了前期的鋪墊。
公元1162年,宋朝最具有轉折性意義的皇帝趙構登基,至此大宋朝的重頭戲即將上演。
公元1155年,秦檜從一座雕像中複活,並表示這一次一定不會胡來了。
公元1142年,趙構第一時間前往刑場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大將嶽飛,並表示以前都是朕的錯,這次我也不會胡來了。
公元1140年,趙構痛改前非,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出兵。
此後南宋大軍在嶽飛的帶領下,對金朝發起了四次總攻。
公元1127年,宋軍一路打到了金朝開封府。
此時在北京的某處羊圈中潛伏多年的徽欽二帝閃亮登場,並表示要帶領金軍反攻大宋。
同年一月,金國大軍在徽欽二宗的帶領下直逼開封府,眼看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豈料徽欽二宗當場反水,率領宋軍拿下開封,創造了亙古罕見的重大勝利,史稱靖康大捷。】
一陣微風襲來,趙匡胤剛穩住的身形又變得搖搖欲墜。
嶽飛之事,已經被天幕提過無數次。
用嶽飛的經曆來倒推後人講述的邏輯。
“所以,開封城破,徽欽二宗被捉走。”
“還在羊圈,蘇武牧羊?”
趙匡胤輕輕搖晃著腦袋,肯定不是這樣。
宋帝深唿吸,說出了自己最不想聽的說法:“牽羊禮!”
趙匡胤慘笑著看向兒子,問道:“自古以來,可有漢家天子受此侮辱?”
被侍衛緊緊保衛在人流中段的趙光義麵色慘白:“我的後代如此丟人?”
“還有更丟人的嗎?”
【金朝因為徽欽二帝的計謀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1126年,欽宗為了幫助老爹評上千古一帝,主動讓位給了徽宗。
徽宗不負所望,帶領宋軍北伐,掃蕩金朝,使得大宋不斷向北擴展,疆域達到了恐怖的264萬平方公裏。
隨後,徽宗將開封改為新都,宋朝也步入了新的盛世,史稱北宋。
公元1125年,耶律延禧從金朝的上京監獄逃脫,並於三個月後返迴應州,建立遼國,是為天祚帝。
從此為金朝的覆滅埋下伏筆,也為大宋日後留下一個頭號大敵。
公元1121年,一個叫宋江的朝廷官員被徽宗的勤政愛民所折服,主動潛伏到農民起義軍之中。
通過不斷感化和勸導,逐漸支離並解散了一支龐大的起義隊伍,為宋朝解決了一大內憂,史稱宋江招安後世,為了紀念這一史無前例的標誌性事件,特意寫了一本名為《傳滸水》的長篇小說。】
彈幕區:
〖嚴謹,書名都是倒著來的。〗
〖宋江還真有原型啊?〗
〖宋江原型就是宋江,真的有。〗
〖水滸傳把他美化了,其實真正值得後人記住的,反而是在水滸傳中作為反派的方臘。〗
〖公元1118年之後,在徽欽二帝的帶領下,北宋王朝迎來了真正的鼎盛時期,史稱徽欽之治。
公元1115年,已經蟄伏了十年之久的天祚帝,率領遼國大軍擊敗金朝最後一任皇帝完顏阿骨打,標誌著與宋朝打了一百多年的金朝正式滅亡,而宋朝也即將迎來新一任的敵。
公元1100年,宋哲宗繼位,兩年之後,宋朝與西夏開戰,但兩次交手均铩羽而歸,史稱平下城大敗,至此北宋國力出現衰退。
公元1085年,泉下有知的趙頊得知兒子吃了敗仗,立馬原地複活繼承了皇位,並表示兒子不行,老子上!
公元1082年,趙頊派遣20萬大軍至永樂城擊潰西夏大軍30萬,一戰封神,因此得名宋神宗。
公元1069年宋神宗廢除王安石變法,遭到朝野一片反對,於是公元1067年,神宗被迫退位。
北宋倒數第5位皇帝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
自古英宗出奇葩,趙曙繼位之初就下令銷毀《資治通鑒》,使得《資治通鑒》未能流傳於後世,宋朝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1063年,宋朝第一好戰分子趙禎上台,他在軍事上非常強硬。
不僅經常主動挑起宋遼邊境事端,還在公元1042年以大兵壓境的方式逼迫遼朝供應歲幣,史稱慶曆要錢。
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充盈了宋朝國庫,還為以後的“檀淵決裂”做好了前期鋪墊。
公元1038年,司馬光因為參加科舉落榜,產生了報複社會的心理。
於是在老家跟幾個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孩落入水缸,直接就撿起一塊石頭堵住了洞口,史稱司馬光封缸。
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繼位,為了實現太上皇趙禎的戰略目標,於公元1008年在泰山封禪進行戰前總動員。
趙恆這一舉動不僅被後代史學家稱為封禪開創者,還被後來的秦皇漢武爭相效仿。】
“屮!”
在始皇心中,宋真宗泰山封禪的惡心程度,僅次於韓王安昨夜在天幕發的評論。
【公元1005年1月,趙恆宣布與遼朝開戰,並且還拒絕了遼朝每年繳納的歲幣,史稱澶淵決裂。
公元997年,趙光義從兩根箭中重生,並從趙恆手中奪過皇位,是為宋車宗。】
“朕是被人殺死的?”
趙光義審視著群臣,看誰都像亂臣賊子。
人一動怒,要麽上邊疼,要麽下邊疼。
宋太宗下身吃疼,猛然迴過神來,想到一種可能性:“這兩支箭,該不會是高粱河的……”
“屮,彼其娘之!”
【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戰爆發,趙光義騎驢駕車,單槍匹馬追著遼國數十萬大軍砍了幾百裏。
從涿州一直殺到幽州高梁河附近,遼國數十萬大軍都被趙光義嚇破了膽,就此撤退至幽州以北。
此戰過後,趙光義一戰封神,被後世稱為高梁河戰神。】
“宋驢宗的稱號是這樣來的啊?”
正在抄錄的群臣抬頭向後望去,要說是馬,都還能接受。
但偏偏一架驢車,幽州跑到涿州。
【公元976年,趙光義善心大發,意外從幾個畫師手中救下了南唐美女小周後,並當場銷毀了幾個畫師的畫作。
事後還將小周後送迴了南唐,後人對這一事件給予高度評價,史稱車神救美。
公元976年,戎馬一生的趙光義深感疲憊,於是便從蠟燭中複活了哥哥趙匡胤,並用斧頭強迫趙匡胤當了皇帝,史稱燭影斧聲。
至此趙匡胤成了接盤俠,也成了宋朝未來的亡國之君。
公元961年,趙匡胤於宮中設宴款待群臣,因為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喝多了酒被武將們趁機奪走了手中的兵權,史稱杯酒丟兵權。
此次事件不僅導致趙匡胤丟了兵權,也是日後導致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公元960年2月4日,趙匡胤在陳橋驛一帶,被手握兵權的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將黃袍從身上扒了下來,並逼迫退位,史稱陳橋叛亂。
自此,從崖山起事到陳橋叛亂稱霸了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王朝,徹底宣告滅亡。】
評論區:
〖如果把整個曆史都倒過來講,是怎麽樣的?〗
〖清始皇愛新覺羅.溥儀,秦末帝嬴政。〗
始皇看著評論失聲一笑。
扶蘇喃喃道:“不知道,何時能把大秦倒過來講一下,也好知出了何種變故。”
“有什麽好講的,大秦總共十四年,朕在位十一年……”始皇一拍腦門,都忙糊塗了。
怪不得昨晚睡得不好,原來是沒去打胡亥,今天必須補上。
始皇望向殿內,右側少了一大片。
那原本是墨家的位置,巨子來的時候墨家人還在匯報,被巨子直接打斷。
這墨家巨子也不知喝了酒還是怎麽了?
朕還沒和他客氣客氣,他就說今日一定能造個火器雛形出來。
“請陛下賜兩副棺材,另準吾等取用庫中之物。”
“今夜子時之前,必有火器成!”
“如若不成,請斬我頭。”
天可憐見,始皇一句話都沒說,就被巨子之言憋的說不出話來。
始皇一眼茫然的看著墨家領頭人:請斬我頭,是你們墨家的祖傳咒語嗎?
“巨子,慢慢來……”
“陛下,墨者言出必行,說今日就今日,還請陛下應允。”
就這樣,墨家人在巨子的帶領下,搞火器去了。
巨子指揮著眾人按照配比,把火藥鋪在棺材裏,將導火線埋好。
隨後蓋上棺材板,將引線從棺材板的小孔中拉出,隨後又用絲綢將可能存在的縫隙全都密封好。
兩個棺材,一個放於空地,一個埋入土中。
巨子本想找段城牆,直接埋於地下,試試威力。
但轉念一想,自己剛來,還是不要太過分。
“巨子,請起個名吧。”
墨者請巨子請名,畢竟總不能叫“棺材火器”吧?
“棺材本是埋於地下之物。”
“聽你們言,你們用陶罐實驗,爆炸之聲有若天雷。”
巨子指著兩口棺材說道:“不如就叫它地雷!”
“倒過來?”
趙匡胤停下腳步問道:“是從後往前講嗎?”
按理說趙官家應該坐龍輦之類出行,但觀看天幕頗為不便,趙官家便選擇步行,隨行的大臣也隻得靠雙腳走路。
見沒人答話,趙匡胤看向趙普。
“官家,臣不知。”
趙匡胤冷哼一聲:“這也不知,那也不知,那你還知道什麽?”
自昨日知曉趙光義為太宗後,趙普一夜提心吊膽。
自己參沒參與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家認為你參與了沒有?
“官家,後人的思維……”趙普露出個您懂的表情,隨後建議道:“不如先摘錄下來,慢慢研究?”
“行,記者……”
記者:出自《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管子》中的“記者”意為“記錄的事”,到了晉代延伸為“做記錄的人”。
昨日抄錄天幕,有閹人、有侍衛、亦有宮女,趙匡胤翻翻腦海,統用古稱記者作為稱唿。
趙普等人齊刷刷從懷中掏出題本,又從袖中找出一支未染墨的毛筆,湊近記者堆:“借點墨一用。”
趙匡胤:……。
趙普等人訕笑兩聲:“官家,有備無患嘛。”
【直到把宋朝的曆史倒過來看,我才知道什麽叫中國曆史上最硬氣的王朝!
友情提示:本文要素過多,曆史考試不及格的小朋友請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公元1279年,在崖山的一處海平麵上突然竄出十萬大軍,在一個八歲小男孩的帶領下成功退二十萬蒙古鐵騎,被蹂躪了近百年的中華兒女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救世主。
戰後,八歲男孩趙昺稱帝建國,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年輕的開國皇帝,史稱宋朝,後因其在南方起事,遂稱南宋。】
彈幕區:
『這特麽是八歲?』
『海裏竄出十萬大軍,海龍王和蝦兵蟹將?』
『這麽個倒著講啊?』
【公元1278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從獄中複活,並第一時間以高官厚祿勸降忽必烈。
豈料忽必烈寧死不屈,文天祥隻好帶領十位江南義士宣布起義抗元。】
彈幕區:
『獄中複活!』
『勸降忽必烈!』
『要素過多,等我思考一下再評價。』
【同年三月,趙昺將皇位禪讓給哥趙昰,隨後南宋在文天祥的帶領下迅速占領了江西、瀘州等地,為以後反攻蒙元、統一江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276年,南宋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占據臨安,去西藏留學的趙?突然歸來並接手了皇位。
同年一月,忽必烈迫於形勢,隻好選擇向南宋投降,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忽必烈不僅主動上交傳國玉璽,還寫了一萬字的降書,史稱“必烈投降”。
這一事件標誌著統治了中華大地92年的元朝逐步開始走向末路。
公元1275年,一代名臣賈似道從鄭虎臣的刀下逃生,並單槍匹馬開始北伐,從揚州一路打到丁家洲。
南宋十三萬精兵被他的事跡所感動,原地複活,加入到抗元大軍,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史稱丁家洲大捷。
公元1274年,剛剛登基的趙禥在聽說了賈似道的事跡後十分欣慰,並表示賈似道就是大宋朝最忠心的大臣。
公元1273年,南宋與北元的關鍵一戰上演,呂文煥率領十萬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十七萬北元軍隊,史稱襄陽大捷。
此戰過後,北元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南宋正麵抗衡。
公元1272年,忽必烈自知大勢已去,於一年之後被迫解散大元,改國號為蒙古。
至此元朝徹底退出曆史舞台,享國僅九十八年。
而元朝也因此被後世戲稱為:“打遍天下無敵手,卻被小宋掣了肘,看似領土億萬方,就是活不過九十九。】
“原來是這樣倒著講的啊。”
忽必烈作為親身經曆者,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反諷意味。
可能後人沒有反諷的含義,但不重要。
朕說有,就是有!
忽必烈側頭向劉秉忠問道:“都安排好了嗎?”
“安排好了,不過時間過於倉促,隻來得及傳達京城附近。”
“無礙,日日都有的機會,今日不行就明日。”
劉秉忠好奇的問道:“陛下,您是想向太祖匯報功績?”
“不止,仲晦”,忽必烈親切的稱唿劉秉忠的字,笑道:“朕還要和老祖宗一起認祖歸宗。”
“仲晦,可要一起?”
忽必烈還幫劉秉忠把老祖宗都想好了。
“你是中山靖王之後。”
“你我皆是高祖後裔,不過我是嫡係,你是旁係,遠方堂親!”
劉秉忠臉快皺成一朵菊花。
“陛下,這個真不行。”
“?”
“臣的祖父,姓劉,諱澤。”
“那咋了?”
“西漢燕敬王,為漢高帝之族親,亦名澤。”
避諱是種很神奇的東西,除開避諱皇帝之外,家族之內亦要避諱,最簡單一點便是不能和先祖同名。
世家大族,尤其是有家譜傳承的家族,即便稍顯落魄,取名也要翻遍族譜,怕的就是和先祖同名,傳出去惹人笑話。
“無礙,朕都不知道這人,很明顯不出名。”
劉秉忠欲言又止。
“?難道朕說錯了?”
“陛下,燕敬王是因擁立文帝之功,才改封燕王的。”
忽必烈:……
所以,但凡認真讀史書的人都知道?
“陛下,您認祖歸宗,有天幕作證。”
“臣若是認祖歸宗,隻恐惹世人恥笑。”
【公元1264年11月16日,宋度宗趙禥因服用墮胎藥不幸去世。
幾個小時之後,趙昀在南京的一處火堆中浴火重生,雖然他的腦袋是一個酒杯形狀,但依然順利的登上了皇位,是為宋杯宗。】
“隻剩一個腦袋!”
“還是酒杯狀!”
“父皇”,趙德昭連忙扶住趙匡胤搖搖欲墜的身體。
“吐蕃!”
“朕要滅其國,亡其種。”
嘎巴拉碗是一種用喇嘛的頭蓋骨做成的法器,主要流傳於吐蕃,西夏也深受其影響。
宋理宗非喇嘛,但身份高貴,用其頭蓋骨做成酒杯,更有靈性,或許還有侮辱的含義,但更深層次是為了鎮壓宋朝國運。
【公元1260年,忽必烈因不斷戰敗,被迫退下蒙古帝國大汗之位。
一年之後的公元1259年,鄂州之戰爆發,此戰賈似道用兵如神,不僅率領南宋十萬大軍擊退忽必烈五萬蒙古鐵騎,還迫使忽必烈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鄂州求饒”。
但事後忽必烈為了麵子並未將此事公開,這也為日後南宋再次進攻蒙古提供了正當理由。】
ps:鄂州和議真實性有待考證。
【同年七月,蒙哥被忽必烈氣的原地複活並繼承汗位,試圖反攻南宋,但奈何南宋兵分三路將蒙哥的攻勢一一化解。
公元1251年,隨著遠征西亞、南征大理等戰略的失敗,蒙哥也不得不退下大汗之位。
公元1241年,蒙古帝國的新大汗窩闊台上任,盡管他禦駕親征,但此時宋軍已經勢不可擋,接連打出瀘州、黃州、襄陽三次大捷。
公元1236年,宋軍徹底擊潰窩闊台,至此宋蒙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公元1234年,此時長江以南大局已定,年事已高的開國元勳賈似道被授予一等功臣獎章,並帶著他的蛐蛐迴了浙江老家。
同年,完顏守緒偷偷解開上吊繩複活,並在蔡州建立金朝,史稱金哀宗。
此後,哀宗不但擊退了宋蒙聯軍,還在中國北方逐漸站穩了腳跟。
公元1229年,窩闊台因作戰不力被廢黜大汗之位。
兩年之後,鐵木真接手大蒙古國可汗之位,蒙古帝國正式迎來了他們最後一位大汗。
公元1224年,趙擴在食用了史彌遠進獻的金丹後原地複活,並從趙昀手中接過皇位。
公元1208年,史彌遠在與金朝談判的時候惹惱了對方,導致南宋與金朝的關係急轉直下,史稱嘉定絕交。
事後,南宋正式宣布與金朝開戰,延續百年的宋金戰爭就此爆發。
公元1206年,鐵木真麵對不斷崛起的金朝以及日益強大的南宋,隻能無奈的在斡難河源宣布退位,這一舉動代表了蒙古帝國的徹底滅亡。
公元1200年,趙惇在媳婦李鳳娘的家暴中重生,並在第一時間就當了太上皇。
公元1194年,趙括宣布退位,趙惇在大臣們的簇擁下繼承大統,史稱宋光宗。
由於長期遭到媳婦毆打,趙惇變得精神不太正常,一上台就禁止南宋人民吃糖葫蘆,導致糖葫蘆這一美食徹底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
數月之後,趙惇親自主持了他爹趙昚的複活儀式,並承諾以後一定會把皇位禪讓給他。
公元不知道多少年,趙惇老婆看他不容易,就送給他一雙宮女的手,卻沒想到治好了他多年的精神病。
公元1189年,趙惇兌現諾言,將皇位禪讓給了老爹趙昚,事後趙惇被評為宋朝曆史上最孝順的皇帝。
公元1164年,趙昚發表隆興戰書,正式宣布與金朝開戰,為以後的靖康大捷做好了前期的鋪墊。
公元1162年,宋朝最具有轉折性意義的皇帝趙構登基,至此大宋朝的重頭戲即將上演。
公元1155年,秦檜從一座雕像中複活,並表示這一次一定不會胡來了。
公元1142年,趙構第一時間前往刑場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大將嶽飛,並表示以前都是朕的錯,這次我也不會胡來了。
公元1140年,趙構痛改前非,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出兵。
此後南宋大軍在嶽飛的帶領下,對金朝發起了四次總攻。
公元1127年,宋軍一路打到了金朝開封府。
此時在北京的某處羊圈中潛伏多年的徽欽二帝閃亮登場,並表示要帶領金軍反攻大宋。
同年一月,金國大軍在徽欽二宗的帶領下直逼開封府,眼看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豈料徽欽二宗當場反水,率領宋軍拿下開封,創造了亙古罕見的重大勝利,史稱靖康大捷。】
一陣微風襲來,趙匡胤剛穩住的身形又變得搖搖欲墜。
嶽飛之事,已經被天幕提過無數次。
用嶽飛的經曆來倒推後人講述的邏輯。
“所以,開封城破,徽欽二宗被捉走。”
“還在羊圈,蘇武牧羊?”
趙匡胤輕輕搖晃著腦袋,肯定不是這樣。
宋帝深唿吸,說出了自己最不想聽的說法:“牽羊禮!”
趙匡胤慘笑著看向兒子,問道:“自古以來,可有漢家天子受此侮辱?”
被侍衛緊緊保衛在人流中段的趙光義麵色慘白:“我的後代如此丟人?”
“還有更丟人的嗎?”
【金朝因為徽欽二帝的計謀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1126年,欽宗為了幫助老爹評上千古一帝,主動讓位給了徽宗。
徽宗不負所望,帶領宋軍北伐,掃蕩金朝,使得大宋不斷向北擴展,疆域達到了恐怖的264萬平方公裏。
隨後,徽宗將開封改為新都,宋朝也步入了新的盛世,史稱北宋。
公元1125年,耶律延禧從金朝的上京監獄逃脫,並於三個月後返迴應州,建立遼國,是為天祚帝。
從此為金朝的覆滅埋下伏筆,也為大宋日後留下一個頭號大敵。
公元1121年,一個叫宋江的朝廷官員被徽宗的勤政愛民所折服,主動潛伏到農民起義軍之中。
通過不斷感化和勸導,逐漸支離並解散了一支龐大的起義隊伍,為宋朝解決了一大內憂,史稱宋江招安後世,為了紀念這一史無前例的標誌性事件,特意寫了一本名為《傳滸水》的長篇小說。】
彈幕區:
〖嚴謹,書名都是倒著來的。〗
〖宋江還真有原型啊?〗
〖宋江原型就是宋江,真的有。〗
〖水滸傳把他美化了,其實真正值得後人記住的,反而是在水滸傳中作為反派的方臘。〗
〖公元1118年之後,在徽欽二帝的帶領下,北宋王朝迎來了真正的鼎盛時期,史稱徽欽之治。
公元1115年,已經蟄伏了十年之久的天祚帝,率領遼國大軍擊敗金朝最後一任皇帝完顏阿骨打,標誌著與宋朝打了一百多年的金朝正式滅亡,而宋朝也即將迎來新一任的敵。
公元1100年,宋哲宗繼位,兩年之後,宋朝與西夏開戰,但兩次交手均铩羽而歸,史稱平下城大敗,至此北宋國力出現衰退。
公元1085年,泉下有知的趙頊得知兒子吃了敗仗,立馬原地複活繼承了皇位,並表示兒子不行,老子上!
公元1082年,趙頊派遣20萬大軍至永樂城擊潰西夏大軍30萬,一戰封神,因此得名宋神宗。
公元1069年宋神宗廢除王安石變法,遭到朝野一片反對,於是公元1067年,神宗被迫退位。
北宋倒數第5位皇帝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
自古英宗出奇葩,趙曙繼位之初就下令銷毀《資治通鑒》,使得《資治通鑒》未能流傳於後世,宋朝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1063年,宋朝第一好戰分子趙禎上台,他在軍事上非常強硬。
不僅經常主動挑起宋遼邊境事端,還在公元1042年以大兵壓境的方式逼迫遼朝供應歲幣,史稱慶曆要錢。
這一戰略的實施不僅充盈了宋朝國庫,還為以後的“檀淵決裂”做好了前期鋪墊。
公元1038年,司馬光因為參加科舉落榜,產生了報複社會的心理。
於是在老家跟幾個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孩落入水缸,直接就撿起一塊石頭堵住了洞口,史稱司馬光封缸。
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繼位,為了實現太上皇趙禎的戰略目標,於公元1008年在泰山封禪進行戰前總動員。
趙恆這一舉動不僅被後代史學家稱為封禪開創者,還被後來的秦皇漢武爭相效仿。】
“屮!”
在始皇心中,宋真宗泰山封禪的惡心程度,僅次於韓王安昨夜在天幕發的評論。
【公元1005年1月,趙恆宣布與遼朝開戰,並且還拒絕了遼朝每年繳納的歲幣,史稱澶淵決裂。
公元997年,趙光義從兩根箭中重生,並從趙恆手中奪過皇位,是為宋車宗。】
“朕是被人殺死的?”
趙光義審視著群臣,看誰都像亂臣賊子。
人一動怒,要麽上邊疼,要麽下邊疼。
宋太宗下身吃疼,猛然迴過神來,想到一種可能性:“這兩支箭,該不會是高粱河的……”
“屮,彼其娘之!”
【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戰爆發,趙光義騎驢駕車,單槍匹馬追著遼國數十萬大軍砍了幾百裏。
從涿州一直殺到幽州高梁河附近,遼國數十萬大軍都被趙光義嚇破了膽,就此撤退至幽州以北。
此戰過後,趙光義一戰封神,被後世稱為高梁河戰神。】
“宋驢宗的稱號是這樣來的啊?”
正在抄錄的群臣抬頭向後望去,要說是馬,都還能接受。
但偏偏一架驢車,幽州跑到涿州。
【公元976年,趙光義善心大發,意外從幾個畫師手中救下了南唐美女小周後,並當場銷毀了幾個畫師的畫作。
事後還將小周後送迴了南唐,後人對這一事件給予高度評價,史稱車神救美。
公元976年,戎馬一生的趙光義深感疲憊,於是便從蠟燭中複活了哥哥趙匡胤,並用斧頭強迫趙匡胤當了皇帝,史稱燭影斧聲。
至此趙匡胤成了接盤俠,也成了宋朝未來的亡國之君。
公元961年,趙匡胤於宮中設宴款待群臣,因為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喝多了酒被武將們趁機奪走了手中的兵權,史稱杯酒丟兵權。
此次事件不僅導致趙匡胤丟了兵權,也是日後導致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公元960年2月4日,趙匡胤在陳橋驛一帶,被手握兵權的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將黃袍從身上扒了下來,並逼迫退位,史稱陳橋叛亂。
自此,從崖山起事到陳橋叛亂稱霸了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王朝,徹底宣告滅亡。】
評論區:
〖如果把整個曆史都倒過來講,是怎麽樣的?〗
〖清始皇愛新覺羅.溥儀,秦末帝嬴政。〗
始皇看著評論失聲一笑。
扶蘇喃喃道:“不知道,何時能把大秦倒過來講一下,也好知出了何種變故。”
“有什麽好講的,大秦總共十四年,朕在位十一年……”始皇一拍腦門,都忙糊塗了。
怪不得昨晚睡得不好,原來是沒去打胡亥,今天必須補上。
始皇望向殿內,右側少了一大片。
那原本是墨家的位置,巨子來的時候墨家人還在匯報,被巨子直接打斷。
這墨家巨子也不知喝了酒還是怎麽了?
朕還沒和他客氣客氣,他就說今日一定能造個火器雛形出來。
“請陛下賜兩副棺材,另準吾等取用庫中之物。”
“今夜子時之前,必有火器成!”
“如若不成,請斬我頭。”
天可憐見,始皇一句話都沒說,就被巨子之言憋的說不出話來。
始皇一眼茫然的看著墨家領頭人:請斬我頭,是你們墨家的祖傳咒語嗎?
“巨子,慢慢來……”
“陛下,墨者言出必行,說今日就今日,還請陛下應允。”
就這樣,墨家人在巨子的帶領下,搞火器去了。
巨子指揮著眾人按照配比,把火藥鋪在棺材裏,將導火線埋好。
隨後蓋上棺材板,將引線從棺材板的小孔中拉出,隨後又用絲綢將可能存在的縫隙全都密封好。
兩個棺材,一個放於空地,一個埋入土中。
巨子本想找段城牆,直接埋於地下,試試威力。
但轉念一想,自己剛來,還是不要太過分。
“巨子,請起個名吧。”
墨者請巨子請名,畢竟總不能叫“棺材火器”吧?
“棺材本是埋於地下之物。”
“聽你們言,你們用陶罐實驗,爆炸之聲有若天雷。”
巨子指著兩口棺材說道:“不如就叫它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