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為什麽南方方言有更多的古漢語詞?
為什麽你在讀文言文和唐詩宋詞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美感?
文言文與古代漢語的掛鉤,也會讓無數人以為古人連說話都是文言文,那麽古人日常真的也說文言文嗎?
漢語的書麵語和口語在幾千年的演變中又發生了什麽呢?
粵語、吳語、客家話、閩南語等南方方言又為什麽有這麽多文言詞匯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文言文!】
……
“能為啥?”
“隔絕中下!”
大明,老朱輕輕放下茶杯,扭過臉對馬皇後問道:“咱說的可對?”
馬皇後點頭感歎道:“是啊,自唐興起,卻也因儒……不了了之。”
【公元前221年,隨著最後一個東方大國齊國的投降。
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終於在贏政的領導下實現了兼並六國的雄圖霸業。
這天,一場議定王朝製度的會議正在鹹陽的秦王宮舉行。
李斯建議道:“如今天下已定,四方鹹福,大王之功遠蓋三皇五帝,因此臣請上尊號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以皇帝一詞作為您的稱唿。”
當然也有說法,皇帝之號並非出自李斯建議,群臣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貴,建議陛下以泰皇為稱。”
但嬴政覺得不好聽,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便各取一字自號皇帝。
不得不說,沒用泰皇是好的,這名號放在今天翻譯成大白話是:西南蠻夷之王,簡稱蠻王。】
彈幕區:
〖我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
〖好好說,寒冰的大招已經瞄準了你。〗
〖之前好像還有人討論去泰國旅遊用不用入鄉隨俗,跪拜他們的君主。〗
〖居然還有人支持,這是我沒想到的。〗
〖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還沒剪唄。〗
〖當年先生讓所有人站起來的時候,可能他祖宗還跪著唄。〗
〖上國之民,不拜下國之君。〗
“西南蠻王?”老朱想了想之前看到的地圖,應該是南越那一塊的小國吧。
馬皇後補充道:“重點在拜,若是普通之禮,理所應當。”
“若是臣民拜皇帝的大禮……僭越者死!”
【於是皇帝一詞自此就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獨稱,贏政也成為了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李斯隨後又建議道:“”您作為天下之尊,總不能跟我們這些卑賤之人用一樣的自稱吧,要不您別用吾或者寡人這種詞了,幹脆就隻用朕吧。”
就這樣,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時間裏,朕一詞成為皇帝獨屬。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朕這個詞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翻看成書於商周秦漢的《論語》、《詩經》、《尚書》、《左傳》這些典籍就不難發現,除了看不太懂之外,跟今天的現代漢語形成巨大差異的,主要是先秦古書裏豐富的人稱代詞。
比如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表示第一人稱“我”的詞隻有我,但在這些書裏除了我之外卻還能找到“吾”。
表示第二人稱的“你”,除了“爾”還能找到“汝”。
那這麽多詞是咋來的呢?難道是古人閑得沒事弄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根據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商周秦漢時代的上古漢語,更像是以今日英語等歐洲語言為代表的曲折語。
舉個例子,在英語中的我有兩種表達,一個是i,一個是me。
區別是i當主語用,但me隻能當賓語用。
假如要說我愛我,在英語中是i love me,而不是i love i。
而如果用春秋戰國時代的漢語表達應該是:吾愛我。】
彈幕區:
〖難道不應該是l love myself?〗
〖這句好像翻譯成我愛我自己吧。〗
〖我愛我和我愛我自己有區別嗎?〗
〖沒區別嗎?〗
〖快去大學請語言學家!〗
……
【先秦漢語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稱的主格,爾則是賓格。
以“你愛我,我愛你”為例。
用先秦漢語來說就變成了:“汝愛我,吾愛爾。”】
彈幕區:
〖沒文化,功底太淺了。〗
〖人家是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釋清楚,直接上論文,你又說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個視頻唄。〗
〖讓人看,還不許讓人指出錯誤?〗
〖鍵盤俠!〗
稷下學宮。
有遊俠問道:“這是罵人的話吧?”
“結合評論來看,應當是。”
“怎麽能侮辱俠!”
遊俠憤憤不已,卻引來法家譏諷:“俠還需要侮辱嗎?”
遊俠群體說好聽點叫為了心中道義,行俠仗義!
說難聽點不就是無法無天?
法家最討厭這種不遵守法律、視法律為無物的群體。
“拔劍,吾要與你決鬥!”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學宮,不可善動刀兵!”
“你大可以遵從你心中的道義,視此律為無物,給我來上一劍。”
“嘖嘖嘖……但遊俠群體從今往後怕是再不能入此門了。”
以大義壓人可不是儒家絕學,各家都會。
殺他,為遊俠正名,但絕了群體之路。
不殺,不符合遊俠作風。
遊俠思索良久,麵露狠色威脅道:“你最好一輩子待在學宮!”
【此後隨著語言的演變,上古漢語中區分主賓格的語法現象逐漸消失,各大方言最終也都基本隻剩下了一個對應的人稱代詞。
大部分方言都是隻剩下了我和你這兩個代詞,但很多南方方言,比如閩南語就是用汝來指代你。
由於先秦漢語有很多不同的代詞,“朕”就是表示第一人稱我的其中一個,隻不過跟我和吾比起來,“朕”字的意思更尊貴。
朕字應當是貴族專用。
屈原的《離騷》中就出現了朕皇考曰伯庸。
如果一個人用朕自稱,那其實更像現代漢語裏的本大爺、本老爺,本質上類似劉邦愛自稱乃公一樣。
隻不過乃公是民間百姓用,朕是貴族用。
《離騷》皇考的意思是父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都聽好了,本大爺的父親叫伯庸。】
秦朝。
“……”嬴政突然理解彈幕所說的功力淺是何意了。
“解釋的也太粗俗了吧。”
“朕之一字,非各國王室不可用。”
“屈原乃是楚王後裔!”
漢朝。
劉邦:“乃公這事後人都知道?”
彼其娘之,這都記進史書,誰幹的?”
【其實那些在我們現代人如果不借助翻譯就是一團漿糊的《論語》,在當時的人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白話,由於之後語言的變化,才導致我們今天閱讀文言文的難度如此之高。
比如以《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為例。
其中“夫”是語氣詞,這句話其實就相當於逝者如斯吧。
同樣著名的“之、乎、者、也”都是語氣詞。
“之”等於音變之前“的”。
“乎”的上古音是ga,而作為句末語氣詞的嘎,在今天的西南官話中還能找到。
“也”的上古音是ya。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語氣詞“呀”。
如果大家去聽一下商周秦漢時代的漢語擬音,就能明白當時漢語跟現在的區別,當時古漢語有眾多彈舌音。】
彈幕區:
〖這是怎麽擬音出來的?〗
〖根據曆代韻書不是最早隻能複原漢末魏晉的語音嗎?〗
〖倒推吧,往上還有說文解字。〗
〖隻能複原個大概吧。〗
〖推薦聽複原的牧誓,倍有感覺。〗
……
【商周秦漢的北方漢語跟當時的文言文書麵語還基本一致。
但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宋時期,北方漢語就隨著一係列音係的簡化,最終在語法上和詞匯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版三國演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盡顯三國英雄氣的服化道之外,文白夾雜的台詞對白也是一大亮點。
比如在董卓與袁紹對峙時就出現了爾汝這樣的詞。
“爾要試試我寶劍是否鋒利嗎?”
“吾劍也未嚐不利!”
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之所以要使用這種文白各半的晦澀語言,可能是導演為了複古而刻意追求的效果,也可能出於遵循三國演義小說的想法,畢竟三國的人怎麽可能這樣說話?
但根據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商周秦漢的上古漢語發生變化,過渡到魏晉唐宋的中古漢語,可能就是從漢末三國開始。
三國時期的北方口語既有先秦口語的晦澀,又有唐宋口語的直白。
此後隨著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東晉南渡以及隋唐的再次一統,經曆了400多年南北混戰的北方漢語,在發音上更加簡化,在語法上也省去了很多曲折語的特征,越來越接近如今的北方漢語。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語言也不是一天變完的。
到了唐宋時期,先秦漢語的“之乎者也”雖然已經看不到了,但跟今日的北方漢語比起來辨別還是有點大。
不過對於唐宋時代的北方人來說,當時他們說的話跟文言文比起來已經有了不小的差別。
比如在唐代的愛情小說《遊仙窟》中就出現了“請主人先坐”這樣的白話句。
當時的讀書人也注意到了這種言文不一致的情況,但就跟人類曆史上所有事件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一樣。
唐宋的讀書人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韓愈為旗手,終生追求古文運動的唐宋八大家。
另一派雖然沒有形成團體,沒有打出明確的白話文運動的口號,但通過大量白話詩詞的創作,卻也在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他們就是唐詩宋詞的一眾大師級作者。
大家中學應該都學過古文運動,唐宋時代的口語跟商周秦漢發生了一定變化,所以當時的文學界所麵臨兩種情況。
一:繼續遵循脫胎於商周秦漢口語的文言文。
二:幹脆跳過1000年前的東西,根據咱們唐朝人現在的說話風格,訂立現在的書麵語。
韓愈就是主張遵循商周秦漢文言文的代表,因此從他存留下來的眾多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文風跟商周秦漢的經典《史記》《尚書》等等如出一轍,都比較晦澀比較難懂。
但這樣的風格在當時的詩詞作家看來,簡直是不食人間煙火。
文章,你先得讓人看懂才行!
於是以唐詩宋詞的崛起為標誌,當時的詩詞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唐宋漢語的口語詞匯。
當然,前提是得排除很多刻意複古的作品。
除了這些以外,唐詩宋詞在用詞上確實更多是基於當時的口語,而且這些口語詞直到今天還大量存在於南北漢語的方言中。
比如在孟浩然春曉中那句著名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其中表示昨天的“夜來”,直到今天還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方言中使用。
隻不過很多方言並沒有形成穩定的係統,所以很多詞匯隻會說不會寫。
再加上唐宋以後,隨著北方漢語簡化趨勢的一路狂飆,大量單音節詞被雙音節詞取代。
就比如唐宋作品中出現的“頸”變成了現在北方漢語中“脖子”。
“行”變成了“走”。
“食”變成了“吃”。
“飲”變成了“喝”。
這些變化就導致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些詞是書麵語,但在今天的粵語、客家話等南方方言中,他們依然還在日常口語中使用頸、食、飲、行等詞。
因為唐宋以來南方漢語發生音係簡化的速度要遠慢於北方漢語,所以才使得這些唐宋的口語詞匯留存了下來。】
【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天,江浙沿海一個小漁村的幾十名村民正站在村口的大柳樹下,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著天。
他們此番齊聚不是他事,正是為了等待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的聖旨。
這個小漁村世代皆以捕魚為業,幾百年來相安無事,但熟料幾個月前一群日本浪人裝扮的小矮子橫空而降,不由分說見人就砍。
這幫人長得不高,但砍人功夫可是一流,一把倭刀使得是虎虎生風。
一時之間,沿海鬧倭寇的消息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
朱元璋一聽匯報當即大怒:“小小倭寇也敢來大明作亂,傳咱的聖旨,給地方官和百姓們知。”
大約到了日上三竿的時候,朱元璋的聖旨終於到了。
由於當地的地方官們都品級太低,也沒見過聖旨,所以他也是激動的手舞足蹈。
而且為了防止朱元璋的話太過晦澀難懂,導致漁民聽不懂的情況,地方官還做好了宣讀完聖旨給他們翻譯的準備。
畢竟中國曆代的書麵語言都是脫胎於商周秦漢口語的文言文。
而到了明朝,當時的口語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沒讀過書的人聽不懂這玩意兒是很正常的。
眼見聖旨,已到小漁村的村民左盼右盼,終於到了宣旨的時候,包括地方官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了下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在場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尤其是地方官更是驚得目瞪口呆,陛下怎麽能在聖旨裏說大白話呢?
應該寫古文才對!我還等著給這幫草民翻譯呢!
不過跟當地官員的詫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幾十名漁民歡欣鼓舞:“原來陛下也跟我們說一樣的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於是這份完全口語氣息的白話聖旨就這麽流傳了下來。
雖然至今不能找到這份聖旨的明確出處,但是通過真實史料記載的朱元璋的眾多白話聖旨,也可以佐證明太祖執政時期皇帝聖旨的白話性質。
其實通過元明清三朝遺留下來的海量史料,也很容易就能發現這時的口語已經跟今天的北方漢語沒啥差別。
元朝末年,當時的朝鮮人為了學習漢語,特意編了一本名叫《老乞大》的漢語口語速成手冊。
這本書忠實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漢語的原貌。
“大哥,你從哪裏來?”
“我從高麗王京來。”
“如今哪裏去?”
“我往北京去,”
而在明清時期,隨著市民經濟的繁榮出現的大量的本小說中,《水滸傳》、《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完全是使用當時北方漢語白話來寫作。
而到了清朝,由於史料文獻的豐富性,我們更可以通過當時存留下來的大量皇帝批複的奏折來感受到當時口語和書麵語文言文的巨大差異。
在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高頻出現:“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實在不知怎麽疼你”,這種大量白到不能再白的大白話,
同樣在被很多人質疑是現代人偽造,但已經證實是明末文物的著名的扯淡碑上也能看到像“扯淡,再不來了”這種生靈靈活現的口語。】
雍正:之前不是已經盤點過朕?
下次請直接跳過吧,本來挺正常的文字。
被你們解讀之後,總感覺怪怪的。
【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僅就北方漢語而言,它的口語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一個明朝人而言,“之乎者也”是寫作才會用到的書麵語,而日常交流的口語與今天所差不大。
自魏晉開始至明清,漢語完成了口語與書麵語分離。
文言文不僅對我們來說是晦澀難懂的古人,對明清的古人們也一樣。
雖然口語已經變得麵目全非,但由於儒家“是古非今”、“言必稱三代”的傳統,元明清的書麵語依然沿用文言文。
好處:語法結構和詞匯組成超級穩定,不會因為口語的變化而讀不懂幾千年前的文章。
壞處:普通老百姓沒上過學的情況下,完全聽不懂。
即便僥幸認識幾個字,倒沒有係統的學習過古文,還是看不懂。
使得知識被壟斷在極少數的精英階層。】
評論區:
〖明清時期可以用這句話解釋:工作用申論,下班用白話。〗
〖文言文還有一個原因,當時用的是竹簡,省材料。〗
〖我覺得古人日常都是講白話的,之所以有文言文,是因為以前紙張難求,用竹簡刻字麻煩,成本也高,所以需要縮減,文言文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不用覺得,事實就是這樣。〗
〖但紙張發明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就純粹是貴族、儒家、士紳、官員的私心了。〗
〖故宮館藏的張居正給幼年萬曆編寫的教材,都是大白話。〗
〖所以又是儒家背鍋?〗
〖何止是儒家,貴族階層都一樣,全世界都一個樣,知識成了大白菜,還怎麽當貴族?〗
〖你是在說阿美的快樂教育?〗
〖我倒覺得是東大。〗
〖嗬嗬,多少錢一條?我也發。〗
〖東大很好了,哪個國家義務教育的時候就教你屠龍術?〗
〖教了嗎?〗
〖你政治課開小差了?〗
〖高中認真學習,大學好好讀,還會教你如何發動群眾,如何組織群眾。〗
〖有這個?〗
〖有啊,除非你沒去。〗
嬴政提出一個建議:“普及大白話。”
“李斯、叔孫通,你們來辦。”
書同文、語同音的事本來很難辦,但天幕出現了,恰好又人人都能聽懂,能看懂。
訂立教材,發往各地,說得上一句不費吹灰之力。
“咱覺得有道理,不愧是咱的兒子。”老朱表揚了一下朱棣。
朱棣建議字體簡化,雅言以後世口音為準,反正差別算不上太大。
本來這是朱標的建議,但他提點弟弟,讓朱棣去說。
看著老四被誇的一臉不好意思的模樣,朱標笑了。
家和萬事興,難道孤還能怕弟弟表現的好,搶了孤的太子之位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老朱審視著群臣問道:“你們意下如何?”
大臣無一反對,全票通過。
以往還需要人反對,送幾個腦袋給老朱砍,再來幾個人堅定支持,以博老朱歡心。
但現在沒必要了,天幕的出現是個意外。
索性就遂老朱,愛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
古往今來,世家或者說貴族士紳,對付擁有無上威望的開國皇帝的套路都沒變。
等他死!
人總會死的,難道他還能活一百歲不成?
真能活又能如何,人活七十古來稀,七十歲能不能走路還兩說。
要真活一百歲,還不退位當太上皇,那就更好了,意味著朝政全得靠大臣!
老朱殺伐果斷又如何?
讓你政令不出紫禁城,你有辦法嗎?
所謂不出紫禁城,不是明指,而是說你發出去的政令總要有人去做吧?
可手下全是我們的人,你如何和我們鬥?
中樞發出的政策一定是務虛的,這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同一個政策可能在北隻是口頭教育,在南就被解釋為殺頭之罪。
我們也不怕老朱掀攤子,那群陪老朱起家的勳貴真就聽老朱的?
打天下的或許能吃苦,都坐天下了,你還讓我吃糠咽菜,誰跟你啊?
老朱如果想要掀起謀反大案,要誅滅某個派係,那可就太遂我們的願了。
你隻想殺一萬人,可我把事情越扯越大,牽連越來越多,殺個五萬,十萬。
到最後,百姓難道會怪我們?還不是怪老朱這個皇帝!
庚戌狗年。
有的人暗罵先生就是另一個在世朱元璋,他們使出的手段如出一轍。
先生對身邊人說道:“他們把你比作武則天,依我看是高抬了你。”
“武則天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會團結大多數,對付敵人也很有一套。”
“反對派幾次置她於死地,都被她巧妙化解。”
“要我說,你連慈禧都不如,慈禧的本事大著呢。”
我怎麽會連慈禧都不如?她是賣國的!
身邊人雖不忿,卻沒有反駁。
先生知她沒聽進去,又強調道:“慈禧到最後連軍隊都沒有,還能把曾國藩、李鴻章玩弄於股掌之中。”
“你打著我的招牌,都對付不了他們。”
“我若是走了,他們是真敢拿你開刀。”
言罷,先生也不再多言,指著天幕說道:“好好看,即便是搞怪的視頻,裏麵也蘊藏著許多大道理嘞。”
【為什麽南方方言有更多的古漢語詞?
為什麽你在讀文言文和唐詩宋詞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美感?
文言文與古代漢語的掛鉤,也會讓無數人以為古人連說話都是文言文,那麽古人日常真的也說文言文嗎?
漢語的書麵語和口語在幾千年的演變中又發生了什麽呢?
粵語、吳語、客家話、閩南語等南方方言又為什麽有這麽多文言詞匯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文言文!】
……
“能為啥?”
“隔絕中下!”
大明,老朱輕輕放下茶杯,扭過臉對馬皇後問道:“咱說的可對?”
馬皇後點頭感歎道:“是啊,自唐興起,卻也因儒……不了了之。”
【公元前221年,隨著最後一個東方大國齊國的投降。
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國終於在贏政的領導下實現了兼並六國的雄圖霸業。
這天,一場議定王朝製度的會議正在鹹陽的秦王宮舉行。
李斯建議道:“如今天下已定,四方鹹福,大王之功遠蓋三皇五帝,因此臣請上尊號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以皇帝一詞作為您的稱唿。”
當然也有說法,皇帝之號並非出自李斯建議,群臣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貴,建議陛下以泰皇為稱。”
但嬴政覺得不好聽,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便各取一字自號皇帝。
不得不說,沒用泰皇是好的,這名號放在今天翻譯成大白話是:西南蠻夷之王,簡稱蠻王。】
彈幕區:
〖我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
〖好好說,寒冰的大招已經瞄準了你。〗
〖之前好像還有人討論去泰國旅遊用不用入鄉隨俗,跪拜他們的君主。〗
〖居然還有人支持,這是我沒想到的。〗
〖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還沒剪唄。〗
〖當年先生讓所有人站起來的時候,可能他祖宗還跪著唄。〗
〖上國之民,不拜下國之君。〗
“西南蠻王?”老朱想了想之前看到的地圖,應該是南越那一塊的小國吧。
馬皇後補充道:“重點在拜,若是普通之禮,理所應當。”
“若是臣民拜皇帝的大禮……僭越者死!”
【於是皇帝一詞自此就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獨稱,贏政也成為了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李斯隨後又建議道:“”您作為天下之尊,總不能跟我們這些卑賤之人用一樣的自稱吧,要不您別用吾或者寡人這種詞了,幹脆就隻用朕吧。”
就這樣,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時間裏,朕一詞成為皇帝獨屬。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朕這個詞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翻看成書於商周秦漢的《論語》、《詩經》、《尚書》、《左傳》這些典籍就不難發現,除了看不太懂之外,跟今天的現代漢語形成巨大差異的,主要是先秦古書裏豐富的人稱代詞。
比如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表示第一人稱“我”的詞隻有我,但在這些書裏除了我之外卻還能找到“吾”。
表示第二人稱的“你”,除了“爾”還能找到“汝”。
那這麽多詞是咋來的呢?難道是古人閑得沒事弄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根據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商周秦漢時代的上古漢語,更像是以今日英語等歐洲語言為代表的曲折語。
舉個例子,在英語中的我有兩種表達,一個是i,一個是me。
區別是i當主語用,但me隻能當賓語用。
假如要說我愛我,在英語中是i love me,而不是i love i。
而如果用春秋戰國時代的漢語表達應該是:吾愛我。】
彈幕區:
〖難道不應該是l love myself?〗
〖這句好像翻譯成我愛我自己吧。〗
〖我愛我和我愛我自己有區別嗎?〗
〖沒區別嗎?〗
〖快去大學請語言學家!〗
……
【先秦漢語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稱的主格,爾則是賓格。
以“你愛我,我愛你”為例。
用先秦漢語來說就變成了:“汝愛我,吾愛爾。”】
彈幕區:
〖沒文化,功底太淺了。〗
〖人家是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釋清楚,直接上論文,你又說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個視頻唄。〗
〖讓人看,還不許讓人指出錯誤?〗
〖鍵盤俠!〗
稷下學宮。
有遊俠問道:“這是罵人的話吧?”
“結合評論來看,應當是。”
“怎麽能侮辱俠!”
遊俠憤憤不已,卻引來法家譏諷:“俠還需要侮辱嗎?”
遊俠群體說好聽點叫為了心中道義,行俠仗義!
說難聽點不就是無法無天?
法家最討厭這種不遵守法律、視法律為無物的群體。
“拔劍,吾要與你決鬥!”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學宮,不可善動刀兵!”
“你大可以遵從你心中的道義,視此律為無物,給我來上一劍。”
“嘖嘖嘖……但遊俠群體從今往後怕是再不能入此門了。”
以大義壓人可不是儒家絕學,各家都會。
殺他,為遊俠正名,但絕了群體之路。
不殺,不符合遊俠作風。
遊俠思索良久,麵露狠色威脅道:“你最好一輩子待在學宮!”
【此後隨著語言的演變,上古漢語中區分主賓格的語法現象逐漸消失,各大方言最終也都基本隻剩下了一個對應的人稱代詞。
大部分方言都是隻剩下了我和你這兩個代詞,但很多南方方言,比如閩南語就是用汝來指代你。
由於先秦漢語有很多不同的代詞,“朕”就是表示第一人稱我的其中一個,隻不過跟我和吾比起來,“朕”字的意思更尊貴。
朕字應當是貴族專用。
屈原的《離騷》中就出現了朕皇考曰伯庸。
如果一個人用朕自稱,那其實更像現代漢語裏的本大爺、本老爺,本質上類似劉邦愛自稱乃公一樣。
隻不過乃公是民間百姓用,朕是貴族用。
《離騷》皇考的意思是父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你們都聽好了,本大爺的父親叫伯庸。】
秦朝。
“……”嬴政突然理解彈幕所說的功力淺是何意了。
“解釋的也太粗俗了吧。”
“朕之一字,非各國王室不可用。”
“屈原乃是楚王後裔!”
漢朝。
劉邦:“乃公這事後人都知道?”
彼其娘之,這都記進史書,誰幹的?”
【其實那些在我們現代人如果不借助翻譯就是一團漿糊的《論語》,在當時的人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白話,由於之後語言的變化,才導致我們今天閱讀文言文的難度如此之高。
比如以《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為例。
其中“夫”是語氣詞,這句話其實就相當於逝者如斯吧。
同樣著名的“之、乎、者、也”都是語氣詞。
“之”等於音變之前“的”。
“乎”的上古音是ga,而作為句末語氣詞的嘎,在今天的西南官話中還能找到。
“也”的上古音是ya。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語氣詞“呀”。
如果大家去聽一下商周秦漢時代的漢語擬音,就能明白當時漢語跟現在的區別,當時古漢語有眾多彈舌音。】
彈幕區:
〖這是怎麽擬音出來的?〗
〖根據曆代韻書不是最早隻能複原漢末魏晉的語音嗎?〗
〖倒推吧,往上還有說文解字。〗
〖隻能複原個大概吧。〗
〖推薦聽複原的牧誓,倍有感覺。〗
……
【商周秦漢的北方漢語跟當時的文言文書麵語還基本一致。
但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宋時期,北方漢語就隨著一係列音係的簡化,最終在語法上和詞匯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版三國演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盡顯三國英雄氣的服化道之外,文白夾雜的台詞對白也是一大亮點。
比如在董卓與袁紹對峙時就出現了爾汝這樣的詞。
“爾要試試我寶劍是否鋒利嗎?”
“吾劍也未嚐不利!”
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之所以要使用這種文白各半的晦澀語言,可能是導演為了複古而刻意追求的效果,也可能出於遵循三國演義小說的想法,畢竟三國的人怎麽可能這樣說話?
但根據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商周秦漢的上古漢語發生變化,過渡到魏晉唐宋的中古漢語,可能就是從漢末三國開始。
三國時期的北方口語既有先秦口語的晦澀,又有唐宋口語的直白。
此後隨著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東晉南渡以及隋唐的再次一統,經曆了400多年南北混戰的北方漢語,在發音上更加簡化,在語法上也省去了很多曲折語的特征,越來越接近如今的北方漢語。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語言也不是一天變完的。
到了唐宋時期,先秦漢語的“之乎者也”雖然已經看不到了,但跟今日的北方漢語比起來辨別還是有點大。
不過對於唐宋時代的北方人來說,當時他們說的話跟文言文比起來已經有了不小的差別。
比如在唐代的愛情小說《遊仙窟》中就出現了“請主人先坐”這樣的白話句。
當時的讀書人也注意到了這種言文不一致的情況,但就跟人類曆史上所有事件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對立一樣。
唐宋的讀書人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韓愈為旗手,終生追求古文運動的唐宋八大家。
另一派雖然沒有形成團體,沒有打出明確的白話文運動的口號,但通過大量白話詩詞的創作,卻也在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他們就是唐詩宋詞的一眾大師級作者。
大家中學應該都學過古文運動,唐宋時代的口語跟商周秦漢發生了一定變化,所以當時的文學界所麵臨兩種情況。
一:繼續遵循脫胎於商周秦漢口語的文言文。
二:幹脆跳過1000年前的東西,根據咱們唐朝人現在的說話風格,訂立現在的書麵語。
韓愈就是主張遵循商周秦漢文言文的代表,因此從他存留下來的眾多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文風跟商周秦漢的經典《史記》《尚書》等等如出一轍,都比較晦澀比較難懂。
但這樣的風格在當時的詩詞作家看來,簡直是不食人間煙火。
文章,你先得讓人看懂才行!
於是以唐詩宋詞的崛起為標誌,當時的詩詞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唐宋漢語的口語詞匯。
當然,前提是得排除很多刻意複古的作品。
除了這些以外,唐詩宋詞在用詞上確實更多是基於當時的口語,而且這些口語詞直到今天還大量存在於南北漢語的方言中。
比如在孟浩然春曉中那句著名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其中表示昨天的“夜來”,直到今天還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方言中使用。
隻不過很多方言並沒有形成穩定的係統,所以很多詞匯隻會說不會寫。
再加上唐宋以後,隨著北方漢語簡化趨勢的一路狂飆,大量單音節詞被雙音節詞取代。
就比如唐宋作品中出現的“頸”變成了現在北方漢語中“脖子”。
“行”變成了“走”。
“食”變成了“吃”。
“飲”變成了“喝”。
這些變化就導致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些詞是書麵語,但在今天的粵語、客家話等南方方言中,他們依然還在日常口語中使用頸、食、飲、行等詞。
因為唐宋以來南方漢語發生音係簡化的速度要遠慢於北方漢語,所以才使得這些唐宋的口語詞匯留存了下來。】
【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天,江浙沿海一個小漁村的幾十名村民正站在村口的大柳樹下,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著天。
他們此番齊聚不是他事,正是為了等待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的聖旨。
這個小漁村世代皆以捕魚為業,幾百年來相安無事,但熟料幾個月前一群日本浪人裝扮的小矮子橫空而降,不由分說見人就砍。
這幫人長得不高,但砍人功夫可是一流,一把倭刀使得是虎虎生風。
一時之間,沿海鬧倭寇的消息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
朱元璋一聽匯報當即大怒:“小小倭寇也敢來大明作亂,傳咱的聖旨,給地方官和百姓們知。”
大約到了日上三竿的時候,朱元璋的聖旨終於到了。
由於當地的地方官們都品級太低,也沒見過聖旨,所以他也是激動的手舞足蹈。
而且為了防止朱元璋的話太過晦澀難懂,導致漁民聽不懂的情況,地方官還做好了宣讀完聖旨給他們翻譯的準備。
畢竟中國曆代的書麵語言都是脫胎於商周秦漢口語的文言文。
而到了明朝,當時的口語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沒讀過書的人聽不懂這玩意兒是很正常的。
眼見聖旨,已到小漁村的村民左盼右盼,終於到了宣旨的時候,包括地方官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了下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在場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尤其是地方官更是驚得目瞪口呆,陛下怎麽能在聖旨裏說大白話呢?
應該寫古文才對!我還等著給這幫草民翻譯呢!
不過跟當地官員的詫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幾十名漁民歡欣鼓舞:“原來陛下也跟我們說一樣的話,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於是這份完全口語氣息的白話聖旨就這麽流傳了下來。
雖然至今不能找到這份聖旨的明確出處,但是通過真實史料記載的朱元璋的眾多白話聖旨,也可以佐證明太祖執政時期皇帝聖旨的白話性質。
其實通過元明清三朝遺留下來的海量史料,也很容易就能發現這時的口語已經跟今天的北方漢語沒啥差別。
元朝末年,當時的朝鮮人為了學習漢語,特意編了一本名叫《老乞大》的漢語口語速成手冊。
這本書忠實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漢語的原貌。
“大哥,你從哪裏來?”
“我從高麗王京來。”
“如今哪裏去?”
“我往北京去,”
而在明清時期,隨著市民經濟的繁榮出現的大量的本小說中,《水滸傳》、《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完全是使用當時北方漢語白話來寫作。
而到了清朝,由於史料文獻的豐富性,我們更可以通過當時存留下來的大量皇帝批複的奏折來感受到當時口語和書麵語文言文的巨大差異。
在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高頻出現:“朕知道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實在不知怎麽疼你”,這種大量白到不能再白的大白話,
同樣在被很多人質疑是現代人偽造,但已經證實是明末文物的著名的扯淡碑上也能看到像“扯淡,再不來了”這種生靈靈活現的口語。】
雍正:之前不是已經盤點過朕?
下次請直接跳過吧,本來挺正常的文字。
被你們解讀之後,總感覺怪怪的。
【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僅就北方漢語而言,它的口語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一個明朝人而言,“之乎者也”是寫作才會用到的書麵語,而日常交流的口語與今天所差不大。
自魏晉開始至明清,漢語完成了口語與書麵語分離。
文言文不僅對我們來說是晦澀難懂的古人,對明清的古人們也一樣。
雖然口語已經變得麵目全非,但由於儒家“是古非今”、“言必稱三代”的傳統,元明清的書麵語依然沿用文言文。
好處:語法結構和詞匯組成超級穩定,不會因為口語的變化而讀不懂幾千年前的文章。
壞處:普通老百姓沒上過學的情況下,完全聽不懂。
即便僥幸認識幾個字,倒沒有係統的學習過古文,還是看不懂。
使得知識被壟斷在極少數的精英階層。】
評論區:
〖明清時期可以用這句話解釋:工作用申論,下班用白話。〗
〖文言文還有一個原因,當時用的是竹簡,省材料。〗
〖我覺得古人日常都是講白話的,之所以有文言文,是因為以前紙張難求,用竹簡刻字麻煩,成本也高,所以需要縮減,文言文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不用覺得,事實就是這樣。〗
〖但紙張發明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就純粹是貴族、儒家、士紳、官員的私心了。〗
〖故宮館藏的張居正給幼年萬曆編寫的教材,都是大白話。〗
〖所以又是儒家背鍋?〗
〖何止是儒家,貴族階層都一樣,全世界都一個樣,知識成了大白菜,還怎麽當貴族?〗
〖你是在說阿美的快樂教育?〗
〖我倒覺得是東大。〗
〖嗬嗬,多少錢一條?我也發。〗
〖東大很好了,哪個國家義務教育的時候就教你屠龍術?〗
〖教了嗎?〗
〖你政治課開小差了?〗
〖高中認真學習,大學好好讀,還會教你如何發動群眾,如何組織群眾。〗
〖有這個?〗
〖有啊,除非你沒去。〗
嬴政提出一個建議:“普及大白話。”
“李斯、叔孫通,你們來辦。”
書同文、語同音的事本來很難辦,但天幕出現了,恰好又人人都能聽懂,能看懂。
訂立教材,發往各地,說得上一句不費吹灰之力。
“咱覺得有道理,不愧是咱的兒子。”老朱表揚了一下朱棣。
朱棣建議字體簡化,雅言以後世口音為準,反正差別算不上太大。
本來這是朱標的建議,但他提點弟弟,讓朱棣去說。
看著老四被誇的一臉不好意思的模樣,朱標笑了。
家和萬事興,難道孤還能怕弟弟表現的好,搶了孤的太子之位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老朱審視著群臣問道:“你們意下如何?”
大臣無一反對,全票通過。
以往還需要人反對,送幾個腦袋給老朱砍,再來幾個人堅定支持,以博老朱歡心。
但現在沒必要了,天幕的出現是個意外。
索性就遂老朱,愛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
古往今來,世家或者說貴族士紳,對付擁有無上威望的開國皇帝的套路都沒變。
等他死!
人總會死的,難道他還能活一百歲不成?
真能活又能如何,人活七十古來稀,七十歲能不能走路還兩說。
要真活一百歲,還不退位當太上皇,那就更好了,意味著朝政全得靠大臣!
老朱殺伐果斷又如何?
讓你政令不出紫禁城,你有辦法嗎?
所謂不出紫禁城,不是明指,而是說你發出去的政令總要有人去做吧?
可手下全是我們的人,你如何和我們鬥?
中樞發出的政策一定是務虛的,這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同一個政策可能在北隻是口頭教育,在南就被解釋為殺頭之罪。
我們也不怕老朱掀攤子,那群陪老朱起家的勳貴真就聽老朱的?
打天下的或許能吃苦,都坐天下了,你還讓我吃糠咽菜,誰跟你啊?
老朱如果想要掀起謀反大案,要誅滅某個派係,那可就太遂我們的願了。
你隻想殺一萬人,可我把事情越扯越大,牽連越來越多,殺個五萬,十萬。
到最後,百姓難道會怪我們?還不是怪老朱這個皇帝!
庚戌狗年。
有的人暗罵先生就是另一個在世朱元璋,他們使出的手段如出一轍。
先生對身邊人說道:“他們把你比作武則天,依我看是高抬了你。”
“武則天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會團結大多數,對付敵人也很有一套。”
“反對派幾次置她於死地,都被她巧妙化解。”
“要我說,你連慈禧都不如,慈禧的本事大著呢。”
我怎麽會連慈禧都不如?她是賣國的!
身邊人雖不忿,卻沒有反駁。
先生知她沒聽進去,又強調道:“慈禧到最後連軍隊都沒有,還能把曾國藩、李鴻章玩弄於股掌之中。”
“你打著我的招牌,都對付不了他們。”
“我若是走了,他們是真敢拿你開刀。”
言罷,先生也不再多言,指著天幕說道:“好好看,即便是搞怪的視頻,裏麵也蘊藏著許多大道理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