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求必應#】


    【網友發了一張穿著道袍的照片,並配文:


    有一天心血來潮地問師父:“道教有諸多的科儀法事,為什麽神仙就一定會幫我們?幾乎到有求必應的層次。”


    師父告訴我,假如有群人天天堵你門口拿著喇叭又唱又跳的,你不幫他,他就天天來,你就知道為什麽會有求必應了。


    我當時突然明白,念經為什麽要念幾十次,幾百次,不是因為這樣靈,而是因為這樣更煩人。】


    評論區:


    〖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對你來說天天祈禱,對祂來說四分鍾你就嗡嗡一會。〗


    〖好像知道我們為什麽叫凡人了,因為我們是真煩人。〗


    〖仙人在四川話的語境裏也不是什麽好話。〗


    〖原來是這樣,我說怎麽沒發財呢,原來去少了,明天開始我天天去財神爺那兒念叨念叨。〗


    〖財神爺:我一毛一毛的蹦給你。〗


    〖武財神:(微笑)求財是吧!求暴富是吧!〗


    〖念經就是打電話,人家接不接是人家的事,但你不停的打……〗


    〖電話可以拉黑。〗


    〖那同理,神仙應該也能拉黑祈禱人吧。〗


    〖但架不住號碼多啊!〗


    〖神仙也怕群體事件。〗


    〖emm,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性,現在法術不靈了,是因為上麵的人研究出了陌生人免打擾或者黑名單技術。〗


    〖真理,現實也一樣,你事情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天天去找領導,又唱又跳,要麽解決事,要麽解決人,反正總歸會解決的。〗


    〖我知道為啥雍和宮不顧人死活的靈了,因為它煩,早解決早好,別管咋解決,給你解決了。〗


    〖我把孩子帶到道觀裏去寫作業,不會了,就給文昌帝君磕頭。〗


    〖神仙們就從來沒想過解決掉,每次都來又唱又跳的人嗎?〗


    〖人家都是你的徒孫,還天天拿著禮物來,你可能不願意給他辦事,但你總不至於揍他吧?〗


    〖科儀是有程序的,類似下級部門給你發協助函,然後還又唱又跳,塞來一堆吃的和香火,而且念寶誥相當於不停在工作群@ 這個神仙。〗


    〖道,道,道,道德綁架!?〗


    大明,永樂年間。


    北京城南三百裏,一座並不出名的道觀裏,小弟子好奇的問道:“師傅,是這樣嗎?”


    “按理來說不是這樣……”須發斑白的老道長麵露思索狀,頓了頓,接著說道:“但後人的說話,也頗有道理。”


    “那這功課還做嗎?”小弟子年幼,不過十三,心裏的喜悅藏不住,喜上眉梢道:“祖師爺會不會嫌我們煩?”


    “要不改為一年一次?”


    老道長覺得小弟子說的有道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一天騷擾祖師一次就夠了,哪能百息就騷擾一次?


    於是,老道長笑著說道:“果然是聰慧之人,為師便獎勵你去抄寫典籍吧。”


    小弟子嘟囔道:“這是獎啊?”


    老道長似笑非笑的望著他問道:“難道不是嗎?”


    小弟子無言以對,苦著臉往殿內走去,老道長看他這副模樣不由的大笑出聲。


    該,偷懶就偷懶,還怕祖師嫌煩?


    我若是能得道,巴不得有後人時時刻刻念叨我。


    有人念叨,說明傳承還在。


    沒人念叨,真成孤家寡人咯。


    老道長感慨一番,卻又歎道:“這耍小聰明的模樣,倒讓我想起一位故人。”


    北京城外,姚廣孝在靜修之地提筆又將後人的說法寫進道餘錄。


    【#關羽的封神之路#】


    【關羽,關二爺,不僅是國人家喻戶曉的一位人物,甚至在國外也有關帝廟。


    那麽其是如何一步步封神的呢?】


    “咦,二哥,你稱帝了?”張三爺說話總是嘴比腦快,脫口而出便知有歧義,連忙找補道:“你該不會頂了昊天上帝的位置吧?”


    關羽:……,有的時候找補不如不找補。


    “也不知俺老張有沒有香火祭祀,改日若是到了九幽,俺蹭二哥的。”


    劉備笑道:“某也蹭二弟的。”


    “大哥,你都蹭了軍師的……”


    劉備隨手指了指身邊才放下的棍子,張三爺連忙轉移話題:“看天幕吧,俺想知道二哥是怎麽成神的。”


    【《三國誌》中對關羽的記載不足千餘字。】


    漢朝時期,一群又一群的漢使、預備役漢使不由的吐槽道:“你管千餘字叫不足?”


    “你知不知道我們的夢想就是史書能有兩行,記一下姓名生卒年?”


    “若是能有個百餘字,再記一下平生所為,我敢一人入匈奴王庭!”


    【關羽在正史中以武勇聞名,時人多稱讚其勇冠三軍、萬人敵、熊虎之將,但陳壽也直言不諱地批評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剛而自矜。


    與張飛恰恰相反,張飛是重士人而輕卒伍。


    時代的局限性,在古代重士人往往會得到稱讚。


    而關羽重卒伍的觀念,卻恰恰符合現代大部分人樸素的價值觀:身為螻蟻,把自己當人,身居高位,把人當人。】


    【東晉時期,裴鬆之編寫《三國誌注》,援引《蜀記》中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的故事,可見在南北朝時,關羽的形象並非完美。】


    【但同時也是在這個時候,關羽獲得第一個神職。


    兩晉南北朝時,中華大地四分五裂,權臣輩出,統治者意識到塑造一個“忠義無雙”的全民模範的重要性。


    關羽因“忠勇兼備”脫穎而出,正式就任城隍神。】


    【隋唐時期,佛教出於傳教的需要,將目光盯上了關羽。


    天台山宗祖師智顗大師原創了“關羽顯聖”的故事,說關羽自願皈依天台宗,還運轉神力為天台宗建設玉泉寺。


    隨後,智顗大師上報隋煬帝,成功為關羽爭來了一個佛家職位“護教伽藍菩薩”。


    玉泉寺裏有一座“顯烈廟”專門用來供奉關羽。


    但佛教沒想到,關羽自帶流量,原來的菩薩位階已經滿足不了信徒的胃口了,隻好將關羽尊為“蓋天古佛”。】


    東漢末年,公安縣。


    “這就成佛了?”眾人麵麵相覷,如今佛教雖不勢大,但眾人多少也算有些了解。


    眾人掐指一算,隋唐距今不過五百餘年,就成佛了?


    佛家都納入體係,道家應該不會無動於衷。


    “嘶……”


    怪不得稱關帝,各派層層加碼,曆代延續,到最後封無可封,可不是隻有稱帝君。


    洛陽,白馬寺。


    自漢室衰退,黃巾興起,白馬寺便變得破落起來,雖說破落,卻也是和鼎盛時相比。


    但初平元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將洛陽城周圍二百裏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也被燒蕩殆盡。


    曹操迎天子至許都,白馬寺或許隻有等到天下一統,才有修複的可能。


    天下大亂,白馬寺的僧人,有人迴鄉,有人從軍,有人死於戰亂,餘者寥寥無幾。


    此刻,眾人商議之下,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助活佛匡扶漢室!”


    “這是佛祖的啟示,天幕為何出現?”


    “又為何提及蓋天古佛之事?”


    “不就是冥冥之中指引我們要助活佛嗎?”


    此時佛教雖不比後世勢大,卻有一樣對百姓很重要的東西,信仰。


    信仰虛無縹緲,但又讓人篤信。


    為何邪教屢禁不止?


    不就是因為剛好填補了信徒心靈的空虛嗎?


    亂世之中,道教先敗一局。


    雖黃巾已被道教剔除出門,但哪有那麽容易撇清關係?


    住持一錘定音:“隻要三興漢室,佛教必會迎來鼎盛!”


    “去找玄德公,而後號令天下佛修,助劉滅曹!”


    成敗在此一舉,若敗,大不了蟄伏起來,以待天時。


    若勝!眾人皆是菩薩羅漢!


    【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也開始塑造忠臣良將,意圖鞏固統治。


    大書法家顏真卿率先上書請求將關羽列入武成廟,成為圍繞薑子牙的64位名將之一,這是關羽首次享受官方祭祀。


    除關羽外,張飛、張遼、周瑜、呂蒙均在其列。】


    【佛教、儒教都把關羽納入體係,道家也不甘寂寞,創作出關羽顯靈,協助張天師斬解州鹽池惡蛟的傳說,也有一說是斬蚩尤亡靈,於是宋真宗在解州建關羽廟。】


    【不過在北宋初年,關羽還曾因“仇國所擒”的經曆,一度被宋太祖從武廟中撤出。】


    【但到了北宋末年,國家急需弘揚忠義、鼓舞士氣,儒家提議加封關羽。


    在二十五年間,從忠惠公到昭烈武安王,又加封為義勇武安王。


    由於宋徽宗崇信道教,他還封關羽為“崇寧至道真君”,讓關羽躋身道教仙班。】


    【到了南宋,因為隻剩半壁江山,官方開始尊劉貶曹,以季漢為正統。


    宋孝宗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道教也將關羽的職位一升再升,號:關聖帝君,為道教護法四帥之一。


    正如四大天王有五個一般,關於護法四帥的具體人物說法也不一。


    大體上有以下幾人:馬靈耀、趙公明、周廣澤、溫瓊、康席、嶽飛、關羽。


    《道法會元·清徽馬、趙、溫、關四元帥大法》中,采用的是:馬靈耀、趙公明、溫瓊、關羽的說法。】


    【而民間也是越傳越邪乎,有了關羽當玉帝的說法。


    玉帝的信仰來自上古便有的昊天上帝,道教將其納入體係,全稱有點長,就不給大家念了。


    有部分信徒將關羽視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還真是昊天上帝啊?”張三爺思索一番,驚歎道:“那大哥豈不是你的兒子?”


    張三爺的理解很簡單,天子,天帝之子。


    四舍五入,連秦始皇也得是二哥的兒子,想到此處,張三爺驚唿道:“那我也同時成了大哥和大侄兒的三叔?”


    劉備都被氣笑了,天天往士人堆裏湊,也不知道多讀點書?


    誰告訴你天子是天帝的兒子?


    天帝的兒子,那特麽叫太子!


    天子的天,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天!


    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或神!


    孝武皇帝為何對儒家既用也防?


    不就是因為他們想給皇帝找個父親!


    關鍵這個父親,還是儒家塑造出來的!


    關羽知道三弟的智商,不和他計較,倒是和孔明商議起來:“軍師,借著這個名頭是不是可以吸納黃巾……”


    關羽所言黃巾,不是那群被各路諸侯收編的黃巾軍。


    而是其中虔誠的信仰者,兵敗之後躲藏在各處山林之中。


    季漢實在是太缺人,不僅缺人,準確來說是什麽都缺。


    孔明搖搖頭,對關羽解釋道:“二將軍,以田地口糧而得民助,功成之後,主公是仁君、是賢君、是聖君。”


    “以宗教得人心,主公隻能是大賢良師。”


    關羽皺眉思索良久,點頭道:“軍師言之有理,是某思慮不周。”


    以宗教控製人心,長久以往,日後的大漢皇帝登基說不準需要道首為其加冕。


    神權、王權,自古不兩立。


    自商亡周立,好不容易打壓下去的神權,豈能在季漢複興?


    若真這樣做,倒成了曆史的罪人。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罷黜武廟,但於雞鳴山建廟,獨將關羽列入國家祀典,每歲歲暮及四孟遣官祭祀。


    朱棣遷都北京後,又在北京建關廟。


    嘉靖時,關羽在官方已經由關王升格為關帝。


    萬曆時又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


    從此,關羽神像開始身著帝王袞冕,享受皇家祭祀,其地位與文聖孔子已經不相上下。】


    【由於關羽老家在山西,明朝時晉商崛起,他們行走各地建立會館,將關帝廟也帶到了各地,在他們的影響下,關羽正式成為商人的“財神爺”。


    而發行於明朝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其中對關羽的塑造,也對關羽信仰在民間的傳播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曆史圈有個笑話:清朝統治者和將領把《三國演義》當做兵書,用來打仗。


    這倒不全是假的,大約可信百分之九十。


    努爾哈赤曾以“桃園結義”的情節籠絡結交蒙古諸部。


    如今的關姓,有部分便是出自滿族八大姓瓜爾佳氏,因喜愛關羽,改漢姓為關。


    從努爾哈赤開始,清朝就對關羽不斷加封,前後十幾次,幾乎涉及所有清朝皇帝。


    到了雍正時期,正式將關帝廟改為武廟,並入祀典。


    文武百官、黎民百姓按照祭祀孔子的禮節進行春秋兩祀。


    關羽正式成為與孔子並列的聖人。


    最後關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六個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


    而因為關羽愛讀春秋之事流傳甚廣,愛湊熱鬧的乾隆又加封關羽為“山西關夫子。”


    如果沒有帝製落幕,說不準關羽還能搶了孔夫子的飯碗,雖不至於全部搶走,但搶一半應該是沒問題。】


    【最後,總結一下關羽的管轄範圍:從生到死。】


    評論區:


    〖最後這總結是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什麽都可以管。〗


    〖我怎麽記著武聖是嶽飛?〗


    〖明朝時候是,但清朝因為剛開始自稱是金的後人,嶽飛打的是老祖宗,所以改成關羽了。〗


    〖後來穩定了,雖然又說自己和金沒關係,不過為了統治穩固,還是選了關羽。〗


    〖關羽是萬能之神。〗


    〖求財可以拜,因為關羽是武財神。〗


    〖求姻緣、求子也可以拜。〗


    〖撞邪見鬼也可以拜,關二爺也管。〗


    〖求雨可以拜,考試也可以拜。〗


    〖有冤屈也可以拜,他也管。〗


    〖死了變成鬼也可以拜,因為關二爺還在地府兼職。〗


    〖好像有病可以拜,有地方流傳關公迅遊的時候,從他胯下鑽過,就可以治病。〗


    〖香江電視劇黑白兩道都拜,取其忠義。〗


    〖橋豆麻袋,烏鴉哥有話說。〗


    〖這麽說吧,除民間所熟知的神職,關羽還兼任:戰神、軍神、財神、農神、雨神、司法神、平安神、行業神、考試神、送子神等神職。〗


    〖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關二爺管不到的。〗


    〖聽說泰國和日本的宗教也把關二爺納入體係了?〗


    〖隻要是在中華文化圈,基本都有拜關二爺的習慣,尤其是日本。〗


    〖韓國自明朝開始也拜,不過現在西化了,不知道還拜不拜?〗


    “俺的昊天上帝哎,二哥你這……”張三爺實在找不到形容詞。


    本想說太厲害了,但厲害不足以表達。


    關羽搖搖頭,很清醒的解釋道:“他們拜的不是某,隻是與某同名的神。”


    “這個神也可以叫張三、李四。”


    拜我求忠義,尚且可以商榷,後麵的求子、求財、求姻緣、降妖伏魔。


    關羽搖搖頭,啞然失笑。


    人在吃太飽和吃不飽的時候,最需要宗教來彌補心靈的空虛。


    朝堂用來填補百姓心中空虛的宗教,不特指各大名門正派和邪教,它可以是一種娛樂手段,比如百戲、博弈都可以。


    而東漢末年,恰巧是人吃不飽、連年戰亂、朝不保夕的年代。


    因為一個視頻,百姓不至於千裏迢迢去投劉備。


    但在家裏供奉關羽的神牌,求一個心安,倒是理所應當。


    隻是不知機緣巧合之下,恰好有一兩件顯靈之事,百姓心中會不會偏向季漢?


    “哈哈,乃公的備兒手下當真是人才濟濟。”劉邦摟著呂雉,邀群臣共飲。


    美酒入口,劉邦嘖嘖兩聲。


    荊軻刺秦為何失敗,因為燕國地圖太長了。


    劉邦吸取教訓,圖窮匕見,半開玩笑般向群臣提了個問題。


    “關羽是第十八代,那現在的是第十七代或者第十六代,按輩分不說論子侄輩,乃公是他兄長,應該沒問題吧?”


    叔孫博士最善變通:“臣覺得有理。”


    其他有道、法、兵等各家身份的臣子,雖然模糊中感覺這樣做會有損失,但到底是對誰家有損失,卻又說不上來。


    隻是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索性也道:“臣等也覺得有理。”


    漢武帝時期。


    劉徹沒有與老祖宗一樣,直接與昊天上帝論兄弟。


    “論一論吧,朕和昊天上帝的關係到底應該怎麽算?”


    漢武帝壓製百家之目的很簡單,大漢隻需要一種聲音!


    這種聲音可以是儒家,也可以是道家乃至是法家,隻是看誰願意做出改變,符合自己的心意。


    儒家稍勝一籌,但儒家也分派別。


    天幕出現,漢武帝自知是壓不住民間的討論。


    既然壓不住,不如直接點,允許各派討論。


    黃老之道,其實也可以算道家裏的一個派別,幾人對視一眼,出口說道:“應當是兄弟。”


    很合理,關羽是劉氏子孫的臣子,你管他是多少代玉帝。


    玉帝傳承又不像人間,流行父死子繼,很明顯和上古一樣,選出來的。


    既然是選出來的,那每代玉帝分先後順序,但地位相當。


    關羽等於玉帝,難不成皇帝還要拜臣子?


    董仲舒出聲怒喝:“無恥!”


    “道家是道家,道教是道教!”


    “昊天上帝豈能以宗教言論而定!”


    大漢開國從開國便用黃老之道,雖然暫時失勢,但人可不少。


    “哪有儒家無恥?”


    “就是,道家就是道教,我說的!”


    “你們儒家也可以改叫儒教嘛,我們並不介意。”


    眼見眾人吵鬧,劉徹嘴角微揚,目光望向司馬相如,似在問道:墨家不加入嗎?


    司馬相如不想摻和,若是用墨子所傳的理念,第一個得罪的就是陛下。


    可想了想能當自己兒子的嶽父,以及年齡可以當自己孫女的妻子。


    司馬相如站起身來,望向朝堂中央辯論的兩家,喃喃自語一聲:儒、道、法、兵,土雞瓦狗也。


    “咳咳……”司馬相如捂嘴重咳兩聲,待眾人目光望向自己,伸手指向儒道兩家,朗聲喝道:“儒者,可還記得敬鬼神而遠之?”


    “道者,莫非要煉丹修仙,讓陛下白日飛升不成?”


    想當年,儒家不過是墨家手下敗將而已,至於道家……嗬,煉你們的仙丹去吧。


    老夫今日要舌戰百家,博一個子的稱號!


    司馬相如無懼,縱使敵眾我寡也不怕。


    言辭一道,老夫略懂。


    拳腳棍法,老夫也略懂。


    儒、道兩家暫時結為同盟,打壓墨家本就是各派心照不宣之事。


    若非天幕出現,有了三五代,那還有什麽墨家,隻有匠人!


    世人皆以為墨家強在善造器物,其實墨家強在思想。


    儒、道兩家可太懂思想的威力了,天幕出現,打壓墨家之事暫時不可行。


    墨家可以用,但隻能造器物!絕對不能宣傳思想!


    墨家巨子不在,那就先幹它丫的司馬相如!


    “老不知羞者,年過半百娶少女。”


    “是也,管兒子大小的人叫嶽父,不知是圖錢還是圖人?”


    攻擊一個人,先攻擊道德,這是百試百靈的妙招。


    但……司馬相如笑了。


    若真論各派思想,自己還真不一定有勝算。


    畢竟墨子的思想,說出來最得罪陛下。


    但你們居然攻擊我娶嬌妻?


    朝堂之上有一個算一個,大家半斤八兩。


    “李將軍,儒、道兩家罵你!”司馬相如不迴答他們,卻把李廣拉進戰火。


    誰讓他的小妾,一個比一個年齡小。


    漢武帝的朝堂吵吵鬧鬧,秦始皇的朝堂也沒好到哪兒去。


    淳於越建議:將曆代昊天上帝改為曆代秦王。


    李斯終於抓住機會,正要開口言之,叔孫通將淳於越飛踹倒地,還招唿儒家人一起暴打。


    “你說話不知道過過腦子?”


    “商朝就是這樣做的!”


    “你這不是把刀子遞給李斯捅儒家嗎?”


    “放心,我們假打,然後假意把你逐出儒家。”


    “犧牲你一個,拯救儒家。”


    “放心,儒家後人會記得你的貢獻。”


    淳於越知道自己說錯話了,但也很確定叔孫通是在借機報複。


    誰家假打,招招往頭上招唿?


    天殺的,你就是趁機掃除異己,想把儒家變成自己的儒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刷視頻:震驚古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光山色與人親並收藏刷視頻:震驚古人最新章節